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守护中文的纯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8-29 12:50: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守护中文的纯洁

文章作者:王国平 来源:光明日报 2014-5-5



   “1切斗4幻j,↓b倒挖d!”前段时间,广州市民吴先生偶然看到孩子的笔记本上写着这样一串“符号”,百思不得其解。他虚心地向孩子请教,得到的回复是“爸爸,你OUT(落伍)了”。原来,这是一段在中小学生之间流传较广的“火星文”,意为“一切都是幻觉,吓不倒我的”。
    吴先生跟学校的老师进行了交流。老师们也感到无奈,不少学生直接把这些网络上的流行用语搬到了作业本上,而且以此为时髦,津津乐道。
    “中文,跟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原本不是‘问题’,现在却成为了一个大问题。怎么回事啊?”吴先生很困惑。
    有的文科博士都缺乏基本的中文素养
    现在,我们使用的中文,存在去审美化、去传统化的趋势,而且这种趋势在域外文化和网络文化的裹挟下势不可当。比如,电视、网络等媒介视英文为时尚或国际化标志,中文水平不断下滑,以致语句不通、语焉不详、错别字连篇。所谓的“网络语言”大行其道,混乱、杂糅却有自成体系的趋势。
    越来越多的文艺作品中夹杂了大量的外文,尤其是英文。我是从事外国文学研究的,发现即使是在同属西方体系的欧洲,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对此都早就有警觉,甚至出台了不少保护民族语言的法律法规。
    这就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基础教育中,英文权重过大,不少学校疏于提升和维持中文教学水平。大学英语院系的规模普遍超过中文院系,遑论公共外语教学。我所接触的不少本科生,甚至文科的硕士、博士都缺乏基本的中文素养。
    中文被肢解、被淹没,是真正的釜底抽薪
    当前,中文运用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很可惜没有引起全社会足够的重视。
    本来是简单化了,有人却冠之以“生活化”;本来是卡通化了,有人又美其名曰“图文化”;本来是杂交化了,有人却要称之为“国际化”;本来是低俗化了,可摇身一变成了“大众化”……
    都德在《最后一课》中有句名言:“只要法语不灭,法兰西将永远存在。”它适用于所有民族与其语言的关系。当今世界,弱小民族的语言正以高于物种灭绝的速率迅速消亡。难道我们不应对自己的语言危机有所警觉、有所防范吗?遗憾的是,我们许多知识分子都缺乏这种意识,又怎能一味责怪少男少女?
    中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是中国人思维和交流的首要工具,是民族记忆和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重要承载。削弱了中文这个根基,圆就“中国梦”的美好前景从何谈起?毫不夸张地说,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根脉和认同基础的中文母语,正面临着日益被肢解和淹没的危险。这才是真正的釜底抽薪。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要成社会共识
    我觉得有必要从小培养和诱发我国儿童学习中文的兴趣,提升青少年维护和珍爱母语的意识。这就需要全社会,尤其是从幼儿园开始更加重视中文,提高中文的教学水平,并在本科和研究生,尤其是文科招生考试中加强中文权重。这也是遏制或缓解我国青少年出国游学盲目化、低龄化的根本举措之一。况且,母语修养匮乏,恐怕也难以学好、学精外语。
    学校可以增加文学在中文教学中的比重,并逐渐废除所谓的作文标准化答案。文学是传承语言的重要载体,也是开发想象力和维系民族情感的重要介质。杨绛先生在回忆中说,钱钟书当年之所以毅然回国,热爱中文是主要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各类媒介尤其是影视和文艺作品中,要强化中文母语的保护和传扬观念,让“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同时,在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全民素质、加强青少年文化修养等工作中,提高对中文的重视程度,给社会以示范和警醒。
    (本报记者 王国平采访整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4:23 , Processed in 0.07504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