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篇好文章是怎样炼成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0-2 08:36: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思想.表达.时机——一篇好文章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张家海
思想·表达·时机
——一篇好文章是怎样炼成的
                                                      浙江省衢州二中 胡欣红
开讲之前,先分享一下在夏编主持的“网评天下”发表文章的独特感觉——特别激动。何以如此呢?
不谦虚地讲,发表文章于我而言其实并不是什么太稀罕的事。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请允许我在此王婆卖瓜一下:本人是本市的衢州日报报业传媒集团特约评论员,一般每周要在《衢州日报》及《衢州晚报》上发表一、两篇千字时评;《考试报》及光明日报社主办的《考试》杂志约稿作者;作为一位普通的高中历史教师,今年创造了在全国历史教学类核心期刊《中学历史教学》(华南师大主办)上发表8篇的记录(因为有两期合刊全年共10期);而且,此前在《中国教育报》和《中国教师报》也偶有收获,其中2012年就在“网评天下”发表过一篇,今年9月17日还在“课改研究周刊”发表过一篇。
然而,这次在夏编主持的“网评天下”发表不足千字的文章却感觉特别激动。原因有二:一是夏编的眼界很高,内心渴盼得到夏编的肯定(或许,这可能是夏编所采取的“饥饿营销”策略);二则是有强烈的成就感和荣耀感。因为夏编把刊发的文章传到群内,给人一种公告天下,一举成名天下知的感觉。而每次发表之后的开讲座类似于古代金榜题名之后的状元游街,既有压力,更是一种荣耀。
与夏编交流过程中发自肺腑的几句话可以作为例证:
您的提携之情催人奋进
您的浪漫情怀使人陶醉
您的宏图规划引人向往
您的要求之高令人“胆寒”
关于夏编的要求之高,相信大家深有体会,在此我还要以这次《破除衡中“魔咒”》的修改为例特别补充说明一下。
文章太长
让思想行走  2014-11-05 16:38:11
而且没有紧紧围绕衡水
让思想行走 2014-11-05 16:38:17
可以再修改
让思想行走 2014-11-05 16:38:22
只要700字
六理先生 2014-11-05 16:38:43
好的,遵命,何时截稿
让思想行走 2014-11-05 16:38:47
现在改,马上要,不然来不及
六理先生 2014-11-05 16:39:01
让思想行走 2014-11-05 16:39:20
紧紧围绕批评衡水16:39:30
让思想行走 2014-11-05 16:39:30
但是不要偏激
让思想行走 2014-11-05 16:49:13
改好了吗
六理先生 2014-11-05 16:49:35
正在改,再过5分钟
现在就通过QQ发给您
六理先生 2014-11-05 16:57:19
16:59:21对方已成功接收了您发送的离线文件“破除衡中“魔咒(修改)”.doc”(12.50KB)。17:01:07
让思想行走 2014-11-05 17:01:07不错
  
    将1000多字的文章改成700多字,只过了10分钟就问“改好了吗”,简直是在“催命”,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心有余悸。(补充说明一下:其实下午2点过夏编就已经通过QQ发送了修改要求,只是我那天下午恰好有课,直到放学之后才有时间打开电脑,所以才导致夏编如此“催命”)
一、思想
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帕斯卡尔说过这样一段话: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一个人没有自己的思想,就是行尸走肉。一篇文章缺乏思想,同样也就失去了灵魂。因此,任何好文章首先基于深刻独到的思想。以这次发表的《破除衡中“魔咒”》为例,毫不夸张地说是我二十几年的经历和思考所汇聚而成。
一是高中阶段的煎熬求学经历。我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读的高中,那时的教育远远没有现在抓得紧,但很不幸我的高中母校在当地是以狠抓著称的。在别的学校没有搞什么补课时,母校就开始了周末以及寒暑假补课。比较向往自主学习、自由安排时间的我很不适应,加上当时比较乖巧懂事,胆子也小,根本没想到也不敢反抗,所以高中三年基本上是在煎熬中度过的。印象最深刻的是严重的失眠,夜深人静的时候眼睛瞪着天花板的痛苦是我这辈子都难以忘怀的,个中滋味,实在不堪对外人道。
二是从教之后的经历。97年从浙江师范大学毕业后,我被分到一所农村普通高中。刚开始还觉得教育氛围挺不错,那时没有双休日,但每周却能保证休息一天半。过了一两年,就遇上了高中教育大扩展的历史时期,随着规模的迅速扩大、生源质量的相对下降以及学校之间竞争的日益激烈,很多学校都纷纷开始抓紧起来。于是,有了双休日反而只能休息一天,甚至好几个礼拜连起来才放一次假。
2004年,我选调到现在任教的浙江省衢州二中。衢州二中是衢州地区最牛的学校(浙江省首批办好的18所重点中学,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浙江省一级特色示范学校),一直以宽松自由的育人氛围令人向往。刚到衢州二中时,还的确感受到了这种宽松自由的氛围,可是两三年之后就急剧发生了改变,也开始抓紧起来了。之所以如此,既有人为因素的影响,更在于整体氛围的压迫。在此,我大致描述一下学生一天的作息时间表,就能够基本说明问题。
6点左右起床,早锻炼之后早自习再加5节课,12点下课吃午饭。12:30左右回教室午自习(可以趴在课桌上休息),1点半左右上课,3节课后再加一节作业整理课,5点左右下课吃晚饭,6点左右开始晚自习(近几年还掀起一股“晚读”之风,要求学生在晚自习开始之前提前到班级读背课文,一般提前时间15分钟左右)。晚自习3节课,9点半左右晚就寝(高三再延迟半小时)。
可以说,像衢州二中这类人文底蕴深厚、宽松育人的老牌学校,本来应当完全有底气不去搞应试的,但在现实的压力下也纷纷沦丧,严重地向“左”转,着实令人痛心不已。特别在担任班主任的时期,很多时候往往会身不由己地配合学校进行严管,我常常质问自己“到底是在帮人还是在害人”!
三是女儿的上学经历。本以为小学总是比较宽松的,可去年下半年刚上小学的女儿却让我深切认识到现在小学教育的可怕。别的不说,一年级临近期末考试阶段每天一份语文和数学模拟测试卷的疯狂就令我瞠目结舌。毫不夸张地讲,简直不亚于高考冲刺。这种应试风潮从中学向小学蔓延的强劲趋势,更令人忧心忡忡!
可以说,虽然我的高中母校、我任教的学校和女儿的学校都不叫衡水中学,但其实都是同一个模子出来的。因此,我对衡水中学模式的弊病可谓感受至深,对它的思考当然非比寻常,一遇到探讨的机会,自然就喷薄而出,一下子就写了1700来字。
二、表达
一篇好文章当然离不开恰如其分的文字表达,但对于表达方式我没有什么研究,讲不出王维审大师的那些高深理论。一是的确水平不行,能力欠缺;二则是我本人与上次开讲座的熊大师一样,认为“我手写我心”即可,如何表达,关键在于顺其自然,所谓“法无定法”,只要写得顺畅,便是“得法”!正如马志响老师在讲座中的一番令人记忆犹新的话语:文章到不写出来就睡不去的时候,就是好文章!我相信大家都有过“不写不行,欲罢不能,喷薄而出”的难忘经历。
当然,如果能得到高人指点,也会使文章徒增亮色。夏编便是当之无愧的高人,在此我选取一篇夏编准备“拟用”文章来说明一下。
               
          做一个“三眼一心”的教师(原稿)
                               ——我所追寻的教师梦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对于每一位教师而言,心中所根植的教师梦便是中国梦的具体体现,也是对中国梦的最好诠释与支撑。“做一个怎样的教师?”、“怎样的教师才是优秀教师?”、“优秀教师应当有哪些标准?” ……诸如此类的问题,我常在夜深人静之际反复追问自己。从教近二十载,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思考。近来又觉得颇有所悟,认为应该做一个“三眼一心”的教师。
一只眼关注本专业。上课是教师的立身之本,要想上好课绝非易事。从教之初,奉教参为圭臬,在依样画葫芦之余再添上一些奇闻逸事,备课过程可谓“轻松加愉快”,随随便便就能搞定好几个礼拜的课。上起课来,好像也讲得头头是道,在眉飞色舞之中自我感觉极好。如今回想起来,简直如同儿戏一般,心怀惭愧的同时,深感当时真是“无知者无畏”!随着阅历的加深,反而觉得没有一堂课可以等闲视之,简直有点寸步难行。现在对备课的理解,绝不仅仅局限于坐在办公室里钻研教材,更注重课余的阅读与思考,乃至于生活中的点滴见闻亦能在不经意间触发灵感。读书、看报、上网、聊天……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的信息,都有可能成为教学的资源。课如人生,积淀越深厚,就越有品位!
一只眼关注教育。“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个仅关注本学科的教师,可能会有“高度”,但却缺乏“温度”。我们所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而非冷冰冰的机器,没有了“温度”,所谓的“高度”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古圣云:“亲其师,信其道”。因此,一个只知道在本专业范围内打转的教师,至多只能停留于授业解惑的“业师”层面,而且授业解惑的实际效果还很值得商榷。欲臻“道师”之境界,必须走进学生内心,真切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为师者,当能以真诚之心关爱学生,以朴实之言行引导学生,以宽容之情怀感化学生。
一只眼关注社会。人不能脱离自己所处的时代,正如人无法脱离自己的皮肤一样,任何时候,闭门造车式的教育都是不可取的。尤其身处资讯发达的信息时代,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极为密切,孤守穷庐、多不接世式的教育更属不可思议。因此,潜心教书育人之同时,亦应该不忘抬头四顾,适当关注社会百态、人情冷暖。跳出教育看教育,才能有效避免思维的僵化和定势,才能让我们拥有更为宽阔的视野真正办好教育。
一颗求真、求善、求美的心。至真者必然至善,至善者必然至美,真、善、美实乃三位一体,即三即一、即一即三。眼为心之窗,心乃眼之主,倘若立心不正,眼中所见之物必然发生严重偏离。因此,不论是探索专业、教导学生,还是洞察社会,惟求不违清净本心而已。正心诚意,格物致知,方为大学之道也,愿我辈同仁共勉!
               
              做一个有“慧眼真心”的教师(修改稿)                                                                                                                   
人们常说:一辈子能遇到一位好老师,是人生的莫大幸运。对于普天下的教师而言,教书育人一场,如果能成为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那更是梦寐以求的无上荣耀。“做一个怎样的教师?”、“怎样的教师才是优秀教师?” ……我时常在夜深人静之际反复追问自己。从教近二十载,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思考。近来又觉得颇有所悟,认为应该做一个具有“慧眼真心”的教师。
慧眼乃佛家五眼之一,是对于诸法实相已经完全明白的开悟者所拥有的智慧之眼,能够不受身心世界的束缚,出生死轮回,看到过去和未来。教师的“慧眼”则是权借佛法精神的一种善巧说法,是指教师能够领悟教育规律,洞察教育本真,引导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实事求是地说,要想拥有慧眼绝非易事,需要长期的修炼和积淀。以笔者之见,既要能够“接地气”,也要“有人气”,还应当学会“看天气”。
“接地气”是指扎实钻研本专业。上课是教师的立身之本,要想上好课殊为不易。从教之初,奉教参为圭臬,在依样画葫芦之余再添上一些奇闻逸事,备课过程可谓“轻松加愉快”。上起课来,自我感觉也极好。如今回想起来,真是“无知者无畏”!随着阅历的加深,反而觉得没有一堂课可以等闲视之,简直有点寸步难行。现在对备课的理解,绝不仅仅局限于坐在办公室里钻研教材,更注重课余的阅读与思考,乃至于生活中的点滴见闻亦能在不经意间触发灵感。读书、看报、上网、聊天……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的信息,都有可能成为教学的资源。课如人生,积淀越深厚,就越有品位!
“有人气”是指真心关爱学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个仅关注本学科的教师,可能会有“高度”,但却缺乏“温度”。没有了“温度”,所谓的“高度”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古圣云:“亲其师,信其道”。因此,一个只知道在本专业范围内打转的教师,至多只能停留于授业解惑的“业师”层面。欲臻“道师”之境界,必须走进学生内心,真切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为师者,当能以真诚之心关爱学生,以朴实之言行引导学生,以宽容之情怀感化学生。
“看天气”是指眼光向外关注社会,放眼天下。人不能脱离自己所处的时代,正如人无法脱离自己的皮肤一样,任何时候,闭门造车式的教育都是不可取的。尤其身处资讯发达的信息时代,孤守穷庐、多不接世式的教育更属不可思议。因此,潜心教书育人之同时,亦应该不忘抬头四顾,适当关注社会百态、人情冷暖。跳出教育看教育,才能有效避免思维的僵化和定势,才能让我们拥有更为宽阔的视野真正办好教育。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上述三种“气”并非递进关系,惟有将三者一气呵成,有机交融贯通在一起方能开具慧眼,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拥有一颗求真、求善、求美的心。至真者必然至善,至善者必然至美,真、善、美实乃三位一体,即三即一、即一即三。眼为心之窗,心乃眼之主,倘若立心不正,眼中所见之物必然发生严重偏离。因此,不论是探索专业、关爱学生,还是洞察社会,惟求不违清净本心而已。正心诚意,格物致知,方为大学之道也,愿我辈同仁共勉!
      
修改感言:这篇文章也是我经过长时间思考之后写出来的,对于《做一个“三眼一心”的教师》的标题还颇为自得。
可是夏编的评价却给了我这样的评价:“文章不够饱满、单薄,标题也很难听,可修改”。尤其是“标题也很难听”令我有一种当头一棒、醍醐灌顶的感觉。经过高人指点,我才得以跳出自己原有的思维模式,重新审视组织文章。
     三、时机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这句耳熟能详名言充分说明了时机对于文章的重要性。个人以为,可以分为大时机和小时机(自己杜撰的名词,见笑)。
大时机是指是否抓住或者紧跟当下的热点(或者说是潮流),很多时候体现为是否遇到令自己心中一动的新闻。
小时机就是夏编所一直强调的要研究版面,研究不同报刊的风格和需求。虽然人们常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一篇好文章从理论上来讲是肯定能发表的,但如果不研究版面却往往会被“秒杀”。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因为我是本地报纸的特约评论员,写的文章比较杂,既有历史专业的,也有教育和社会评论。有些社会评论多少与教育扯上一点关系,开始也没多想就发给夏编,结果全是“秒杀”。起初我还不知道,后来9月份夏编开了一次讲座,举了一系列的文章标题,表示都在“秒杀”之例。流着冷汗听完之后,我才算明白过来。
总结:如果将一篇好文章比作一位美女,那么思想即是美女的灵魂,由内而外地散发出动人的神采。表达则是美女曼妙的身材,令人赏心悦目。时机就是灵动的眼睛,吸引人的点睛之笔。如果缺乏思想,那最多不过是一个没有内涵的花瓶。表达不行,则必然身材走样,难入法眼。不管时机,就是一个美丽的瞎子,令人无比惋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7:11 , Processed in 0.07552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