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否该尊重90后的文学趣味?袁跃兴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09月30日 08 版)
看到9月5日京华时报刊载的《纯文学难吸引90后?年轻作家坐拥读者“丢了纯文学”》的文化报道。这个报道说,在前不久的南国书香节、上海书展上,大冰、卢思浩、张皓宸、沈煜伦等这些年轻畅销书作者的新书签售会人气火爆,引发图书界、读书界的关注。
这些作者或作家的作品,拥有大量的90后读者和粉丝,而且,他们的很多作品都在图书市场上成了畅销书,但是,较之我们传统的文学标准、文学理念和文学审美来说,这些作者或作家的作品,大都缺乏宏达的叙事、历史的深邃意识、社会的介入和时代精神的把握,所选择的写作题材对社会的矛盾和冲突关注不够,笔下缺少社会生活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以及大众关注的话题,更少了文学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所以,他们所写的往往是个人的琐碎的生活片段、个人的成长故事、个体的情感经历,基本上是个人化的叙述,采用的是个体小视角的观察,描写的是个体的悲欢离合,他们给90后读者带来的是轻阅读、软阅读,也因此,他们的作品的内容和风格,在图书界、读书界出现了争议。
有人把卢思浩称为治愈系作家、暖男作家,也有粉丝直接称他为“小太阳”,认为其文字能够给人带来温暖;有的读者说,他们的作品内容都是一些励志、鸡汤类的文字;有的把他们看做是“小鲜肉”“高颜值”的“美男作家”。而在当下的主流文学界,与此前的韩寒、郭敬明等80后青春文学作家引起的巨大争议不同,文学批评家对当下的这些畅销书作者,几乎很少发声。
但是,在南国书香节、上海书展上,大冰、卢思浩、张皓宸、沈煜伦等年轻畅销书作者的新书签售会,却是人气火爆。沈煜伦参加完上海书展《爱是一种微妙的滋养》签售会后写下微博说,“上海首站,到场5000多人,签书近万本,刷新上海书展人气纪录”,随后他在广州书城同样签出近万本。90后的苑子文、苑子豪甚至成了北京国际图书节的阅读推广大使。此外,在北京开卷信息公司公布的图书销售数据中,以及当当网、京东等网店上,这些年轻作家的新书上市没多久就进入畅销书榜前十位……
对于这样的90后作家的文学写作,为什么图书界和文学界态度反应截然相反,以至有的文学批评说,这些年轻作者作家坐拥读者但却“丢了纯文学”?与韩寒、郭敬明这些80后作家相比,这些90后作家出道较晚,他们经历了长期的市场磨练,从写段子开始,对市场的运作很熟悉,有高度的敏锐性。他们的作品中反叛性不足,写的是生活的平常性,人物也是不好不坏,没有大喜大悲,有点小感伤、小同情,又有调侃机智,似乎有对社会看透了的感觉。总之,90后群体里没有出现纯文学作者作家。
的确,我们知道,文学阅读生活,需要由读者来加以充实,评判的责任也需要读者,只要能公正地阅读,摒弃偏见,而读者的评判将是正确的。这些90后年轻作家拥有众多粉丝、读者,作品成为畅销书,这说明了他们市场的成功、商业上的成功,但是,很难说他们文学上取得了成功,他们所写下的基本上还是生活的素材记录,故事性的东西,鸡汤类的文字,尚未达到文学的美学标准和审美境界。更重要的是,作为作家,需要对社会事务的关心,对现实生活的广泛介入,他的思想的兴奋点,精神生活的指向,应该越来越具有社会意识、现实意识,对待现实中的许多问题,比如社会的矛盾,时代的困惑,精神的危机,不能回避。他不能游离于这个时代的生活之外,需要把自我融入到国家民族的命运之中,在社会实践中践行他的态度和主张。我们固然不能轻率地否认这些90后作家的文学趣味和偏好,但他们与这样的时代对作家的要求,该有多大的距离呢?
河北石家庄市 袁跃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