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儿童写作活动中泛灵心理的论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0-7 05:29: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对儿童写作活动中泛灵心理的论述


泛灵心理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现象。在写作活动中,教师要利用儿童具有泛灵心理这一特点使儿童在活动中发挥独特的想象力、创造力。
一、儿童泛灵心理
概述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在近一个世纪前就提出了泛灵论(又译万物有灵论),并以此概括早期人类最早的世界观。本世纪五十年代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研究儿童思维过程中发现儿童的泛灵心理(亦称之为儿童的泛灵论或泛灵思想)。
所谓儿童的泛灵心理即指儿童把无生命物体看作有生命有意向的东西的倾向。泛灵心理在儿童写作活动中有着深刻的体现,它可以提升儿童对活动的兴趣,使其极具想象力的积极创作。
在儿童写作活动开展过程中,儿童意识发展不充分,对事物认识能力不足,我们必须把泛灵心理正确运用于儿童写作活动中。儿童的泛灵心理表现在认识对象和解释因果关系两方面。关于儿童泛灵心理的产生从儿童认识现实对象角度进行研究的人认为,儿童对“活的”理解有问题是原因之一,儿童缺乏有关物体的知识是原因之二;从儿童解释因果关系角度进行研究的人认为这纯粹是教育和环境影响的结果,儿童的思维形式决定了儿童必然产生泛灵心理。
过去研究者们对儿童产生泛灵心理的原因所持观点不一致,现今研究者通过实验研究把其产生的原因归为以下三点:第一,儿童的思维大体处于表象思维水平,还不能真正从本质上理解,因而也不可能形成关于活的与心理的系统化的正确知识;第二,儿童在认识对象时由于对象的某一特点类似拟人的特点而产生的情绪体验的表现;第三,儿童泛灵心理是其认识和情绪体验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产物。
二、泛灵心理在儿童写作活动中的体现及作用
泛灵心理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现象,是不可逾越的必然阶段。其在写作活动中有着深刻的体现。写作活动,是孩子比较感兴趣的一项活动,是促进儿童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重要途径,不同于一般的理性科目,它靠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激励来唤起儿童心灵的大门,不能有任何强制性。
(一)儿童泛灵心理可以提升其对写作活动的兴趣。
扫除创作的心理障碍儿童写作活动的重点是创造意识的启迪,而不是技能的传授。每个儿童都有创造的欲望,传统的教育总是喜欢让孩子适应成人的世界,要让儿童依样画葫芦,孩子的想象受到束缚,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失去创造的兴趣和信心。我们可以利用儿童以自我为中心“泛灵论”的心理特点,让他们无拘无束地自由想象,给所写物体注入生命、注入热情。同时,鼓励儿童自由想象,自由创造,为他们新奇、夸张、具有丰富想象力的作品而喝彩,让全体儿童为他们敢想、敢写的求异精神鼓掌,这样孩子就会发现只要有趣,写什么都行,写得不好老师也不会批评,扫除了儿童创作时的心理障碍,让他们勇敢地、大胆地、毫无顾虑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写,这样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如在让儿童描写季节的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四季中自然景物的不同特点开展活动。例如在让儿童认识秋天的时候,老师可以说:“秋天的树爷爷们都穿上了黄颜色的衣服,还有他们头顶上的叶帽子也纷纷跳起舞来,优美的飘落到了地上。”由此,儿童就会在脑中出现老师所描述的画面,把秋天的特点记于心中,并表现于文字中。在这个活动当中,教师充分利用了儿童的泛灵心理,把树和树叶拟人化,让儿童得知他们都是有生命有色彩的,使儿童对活动内容感兴趣,扫除了其创作的心理障碍。
(二)泛灵心理使儿童写作创作极具想象力
在写作活动中,泛灵心理使儿童作品极具想象力,使儿童易于把外界事物的审美特征融合到自己的心灵之中,得到极大的审美愉悦。他们常常把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或现象,按照主观愿望任意结合在一起,而不管他们之间是否真有联系。儿童处于一个充满幻想的年龄,儿童的许多想法与现实有很大的距离,但又符合逻辑,孩子通过写作,可以把美好的愿望、美好的想象变成可见的作品。比如孩子会这样想,花草树木是有性别的,没有生命的东西也是有喜怒哀乐的,在写树时,有的学生拿着自己的作品介绍说:“我写的是一个美丽的树姑娘……”我很惊讶,难道树也分姑娘和小伙子吗?原来这个孩子让这棵翠绿的树结满了火红的果子,可不就像是戴满蝴蝶结的小女孩嘛。后来,在她的带领下,很多儿童写出了高大挺拔的树叔叔,树干布满皱裂的树爷爷,枝干细嫩的娃娃树等形象,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儿童已经具备描写出对象的基本能力后,我鼓励他们用笔讲故事,每段描写都是一段小故事,有主角,有场景,写完了就开故事会。他们高兴极了,写作和演讲互相补充,共同提高,提升他们兴趣的同时丰富了想象力、创造力,把想写的对象都以拟人的方式表现于作品中,展现出一个具有生命化、“灵化”了的画面。
(三)在欣赏写作作品中,泛灵心理提高了儿童对作品的理解能力在欣赏写作作品中,泛灵心理提高了儿童对作品的理解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往往会把故事结合于作品当中,让儿童边听故事边欣赏,不仅可以使儿童受到审美教育,而且帮助儿童更好的理解作品。把故事结合于作品其实就是把“灵化”了的外物注入作品中,在引起儿童兴趣的基础上,让其对作品有自己独特的,别具一格的理解。把儿童领进一个特定的艺术境界,引出联想,拓宽审美意识,引发儿童在写作欣赏中进行再创造。如在写作欣赏活动《我的动物朋友》中,教师出示了一幅画了很多可爱动物的挂图,让儿童自由想象图中动物在干什么,并让其组成一简短的小故事讲给小朋友听,大部分儿童都会把动物想象成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有的说动物们正在森林里开联欢会,有的说动物们正在开运动会等等,这些独特的想象,都表现出了儿童运用泛灵心理来理解作品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抓住儿童泛灵心理的这一特点,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通过播放动画片的方式告知儿童,不但提升了他们对作品的兴趣,而且带动了他们对作品的理解能力。最后,老师要求儿童写出自己心目中的动物朋友,大部分儿童都能绘声绘色的写出动物朋友,有开心的、忧伤的、蹦跳的、哭泣的各种表情,还有的给它们穿上了漂亮的裙子等等。这个写作活动很好的表现出了儿童以自我为中心独特的理解能力,把动物以“灵化”了的方式表现在欣赏和理解之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1:35 , Processed in 0.06227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