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个独立老师的自述:我为何辞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0-13 10:15: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个独立老师的自述:我为何辞职?

来源:2015年9月25日《文汇报》   作者:项恩炜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好老师离开了好学校。辞职原因,除了薪水待遇外,更关键的是,无法靠“专业创造”赢得相应的尊严和评价。于是,他们弃体制而去,通过最时髦的“互联网+教育”平台,选择做了一名“独立教师”,去追求自己的教育理想。
  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有教育界专家给“独立教师”下了这样的定义——“我不属于任何单位,我就是我”、“提供的是完全个人化的专业创造,而获得的将是自身的不断增值,包括收入、声望、学养水平、经验值和创新能力。”
  今天要讲述的故事就是其中一位代表,让我们来看看他为何辞职走上了“独立老师”之路。


  
  “啊,你不做老师了,你为什么辞职啊?”
  这半年里,我一直被这个问题追赶着,就像十年前,朋友们听到我辞去了公务员职务,纷纷追问一样。
  其实,对于企业而言,辞个职,换个工作,实在太正常不过,也没多大必要解释,如果要解释,那也简单:我就是想换个活法啊。当然,让自己拥抱不确定,给自己一个成长的机会,这一步,也不是突然发生,也有一个“水到”之后,与泥土挤压、碰撞、推移,最终“渠成”的过程。
  下面,我试着来分享,我是怎样“水到渠成”地“辞职”的。
  
    大家都面临相似困境,只是没有人将其捅破
  辞职前的一段时间,我总觉得惶恐和愧疚,觉得我配不上“教师”这个词语。尤其是在面对学生具体而真实的问题时,我常常有“我无法对你们负责”、我不是“教师”的感觉。
  在这一点上狠狠给我上了一课的,是一位名叫“羽”的女生。她是班级的生活委员,工作细致,人品好,学习也认真与用功。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后,她的数学考砸了,难过地落泪。家长会上,我安慰她:没问题的,相信自己,这么努力,肯定能出成绩!然而,很快,月考的数学再次失利,我依旧如此安慰!但下一次的期末大考,她的数学又失利了。面对她的哭诉,看着工工整整的笔记本,叉叉画画的练习本,尤其听她说到:“班里的胖子‘鱼’,每天上课睡睡觉,但数学每次都考前三,不公平!”时,我根本没有勇气再说:你要相信自己,努力终有回报……我知道,我无法说服自己,也无法解释她与“鱼”的差异。
  那一刻,我深深地体验到:离一个合格的教师,路程有多远。就这样,真实的教育教学生活中,类似的问题雨点般倾泻而下。我观察周边的同事,其实,大家都面临相似的困境,只是,没有人将其捅破,各级考评也在这里含糊过去而已,甚至,教师借助自己的权力,把责任怪罪于学生:哎,不聪明,不适合学……
  就这样,上学放学,上课下课,冬去春来,日升日落,天下依旧太平,学生的种种痛苦,被轻巧地掩盖了。
  但问题是,我们是教师诶!面对层出不穷的学生的问题,作为教师,永远不及格。我们可以不做老师,可是,学生还在,这些问题还在,怎么办?毕竟,骨子里,我们和学生一样,也会面临这些问题。
  虽然我是老师,但我依旧是学习者,我可以申请做一个“永远不及格”、“永远无法对孩子”负全责的老师吗?
  学校能够接受一个永远发现层出不穷的问题,却难以解决一个问题的员工吗?
  
    可以有一间专门“研究学习”的工作室吗?
  就在“教师”等称谓让我觉得分裂而痛苦时,学生的真实问题却帮我修炼出了另一个身份:学法咨询师。
  因为“羽”,我开始病急乱投医,自费参加了一个心理保健师课程。后来,我设计了一个对比实验,帮助“羽”和“鱼”找到了在听课时思维模式上的差异:同样听一位同学演讲,“羽”过程认真,奋笔疾书,笔记工整,请她起来复述,口中蹦出的是一个个关乎具体知识点的词语;而“鱼”,则是趴着听演讲,也不动笔,懒懒散散,请他复述,他开口就说“忘记了,我就记得他一开始打了个喷嚏……”,这一番话逗得大家大笑。但是“鱼”继续说了下去,“他演讲时先读了下诗歌,然后说了诗歌背景,强调了鉴赏的要点”,犹豫了一下,他竟然蹦出了一个词语“重章叠句”。这实在让我震惊。你看,“羽”虽然很用功,记笔记,但脑海里留下的全是碎片,碎片之间没什么关系,考试时很难回忆起来;而“鱼”不同,他虽然没有笔记,但是脑海有印象最深的事件“打喷嚏”,我相信,一旦考试时想起喷嚏,他也自然能回忆起今天的演讲;不仅如此,“鱼”是从整个演讲者的结构上来理解,虽然忘记了具体内容,但他很清楚台上人讲话的意图,更关键的是,他敏锐地捕捉到了这次演讲最核心的考点“重章叠句”。“鱼”不仅会把握核心考点,还会捕捉对方的意图,更会用“喷嚏”作为回忆触发器。这是多棒的学习模式啊!听着我的分析,“羽”眼睛亮了……
  从此,我一发不可收。我继续学习心理咨询、神经语言程序学、教练技术等,对于学生脑海正发生着怎样的学习过程,如痴如醉。
  学生们都知道我喜欢做实验。同样读《阿房宫赋》,全班40个孩子,每个孩子大脑处理信息的过程一样吗?同样是背单词,不同孩子脑海的思维流程差异在哪里?甚至,我把班级学习困难的孩子接到家中,同吃同住40天,每天观察记录,做各种实验,和孩子一起探索学好知识的最佳途径。从2007年开始,我就习惯性坐在教室里,听不同的课,自己研发了课堂观察记录表,观察不同学生的听课表现,然后再课后与学生对话,比对。过程中,我帮助孩子发现了他们的听课模式与学习风格的匹配程度,解释了为什么听同一个老师上课,效率会不同。对于不同孩子大脑处理信息的模式与其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的关系,有了更敏锐的觉察。
  我开始接待学习方法的咨询个案。在咨询中,我内心安宁踏实,没有做教师时的惶恐、不安。我着迷于孩子脑海世界的每一个微妙的差异。很多时候,孩子会惊呼“原来读书是这样读的……”“原来单词是这样背的……”身边的朋友、同事,渐渐地,也会介绍孩子来咨询,这让我感到了一种尊重。我一直坚持记录。同时,我把每年的教育教学记录,编辑成册子。2009年,在申报中级职称时,这些我认为珍贵至极的文字记录被认为“不合格”后,我憋着一股气,决定每周写一篇文章,每月发表一篇文章,就用这些被认定为“不合格”的记录。事实是,我做到了。
  根据那些记录整理出来的个案,几乎每出一篇,就一定获奖或发表。第一次申请上海市青年课题,成功了;第一次参加班主任基本功大赛,获了一等奖……
  我看到了学法咨询背后的精彩世界。于是,我向学校提出申请,不做班主任、不教语文课,在校内开设学法工作室,帮助学困生。我愿意为孩子们建立档案,提供学法的跟踪与支持。
  领导很开明,也支持。只是考虑到没有先例,也无法考评工作量,没有类似职业,一直没有答应,但常会鼓励老师们给我推荐“怪学生”,也鼓励我在自己学科试起来。就这样,一边是“名不符实”的教师身份,想推却而不得;一边是我内心认为“名副其实”的“学法咨询师”身份,想获得而不得。我陷入了双重的分裂中。
  
    尊重专业:一线教师可以有专门的“研究时间”吗?
  那,为什么不尝试下领导说的“用在自己班级”、“用在自己学科”呢?
  2011年,蒙受领导宽容与爱护,我成了学校“创新班”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这是我身心一致的一年!
  班主任工作,我坚持“自由-自主-自觉”的成长路径,依旧没有班规没有班长没有课代表没有座位表,依旧坚持项目制,依旧坚持“午读”、“暮省”,给孩子们足够自由的空间,不断给予自我觉察的契机,相信学生能在自我觉察中获得成长。
  语文学科上,我也开始自由了许多。从文体学入手解决课内文章,其他三节课就强化主题阅读和专题阅读。先后和孩子们一起围绕“生死”、“爱情”、“自我”、“自由”等词语进行了为期两年的阅读。
  更重要的是,与此同时,我开始玩命似地开展学法研究。25个孩子,每天的暮省本,摘抄本,雷打不动进行批改,摘录,整理。静静地看着光阴移动中,每个孩子思想轨迹的变化,看着每个孩子阅读方法的调整,看着孩子听课模式的变化,我第一次用词频软件,精确地测出每个孩子的常规词汇量、第一次能够给一个孩子提供为期半年的每天阅读思想变化过程、第一次搜集并了解了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孩子们在每个年级阅读所关心的阅读主题。我几乎天天坐在教室里,批改,阅读,观察,记录,对话,甚至学生说,在我们班,第一个来的是“大象老师”,最后一个走的也是“大象老师”。
  25个孩子在每一天每一刻呈现出来的思维状态,在365天的跟踪记录过程中,在我眼前呈现出了动人的图景——这是我梦寐以求的,之前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浩瀚的世界。
  我以为,我可以这样,把学法与班主任工作,和日常学科教学融合在一起。然而,事实是,我倒下了。因为长期坐在教室里观察记录导致腰椎间盘突出,在第二个冬天来临之际,我倒下了。寒假结束之后,回到班级,孩子们很贴心,在原来教室后面办公的地方,用椅子为我准备了随时可以趴下休息的“小床”,学校也很照顾我。那时候的观察记录,是站着或者跪着完成的。坚持了不到一个月,腰突病再次发作。
  我很沮丧,意识到:按照我内心的标准,把学法咨询与常规教育教学融合在一起,恐怕我再没有机会了——这样的工作强度,这样的时间管理,这样对于记录整理的要求,是我的身体无法承受的。我必须得做出选择。我的身体告诉我:
  或许,你真的只能做好一件事情!
  这件事情,我选择是:专注于研究学生学法。
  所以,身体恢复,再次回校,当申请学法工作室而不得时,我选择了在网络开设“成为学习者”工作室,我的理想是,做中国最好的专注学生学法研究的平台。但当学校信任我,给我继续安排高三与高一跨头任教时,我准备逃跑了。一是担心我的健康,担心自己一旦接触到学生就会投入进去,身不由己;二是希望节省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学生学法研究上。
  
    尊重人才:可以只是为人的发展,而不是为了管理需要吗?
  就我个人而言,学生学法研究所依托的理论背景,是神经语言程序学,学习科学与脑科学。这几门学科,本身就与人工智能有密切的联系,与计算机编程本是同族。
  在2009年心理学年会上,我曾经心动于那台“眼动仪”,如果学校能有一个研究学习的工作室,只要工作室能有一台这样的仪器,经过两三年的努力,就可以破解我们学校的学生在每门学科每个知识点上的学习模式。可惜太贵,没敢向校长开口。但是如何实现学习过程借助软件可视化,这是一直关注的领域。后来经多方努力,最终还是缺了十万块而搁浅了。其实学校的科研负责人在2013年提出了微课,我与她不谋而合。可惜学校在这一块一直没有实质性推进,我自己借助互联网到处寻找与微课有关的平台与信息。
  终于,在2014年初,看到了一个比较靠谱的微课培训机会。于是,拿着培训通知,请假调课,参加学习。被告知,不属于公派,属于个人事假,需要扣奖金。校规如此,遵照便好,只要学校能放行。这次学习,我是唯一一个上海地区的学员,也是唯一一个基础教育界的学员。其他的几十号老师,或是职业教育领域的,或是培训机构,或是专门的微课开发机构的,有的甚至直接是教学副校长亲自参加培训。课后聊天,听他们谈各自学校的课程方案,我感觉微课时代的力量正要喷涌而出。这次培训让我很兴奋。我看到了学法课未来的方向。
  从2009年开始做课堂观察,一个人坚持听坚持记,寂寞中前行,很多人觉得我很不可理喻——语文老师听化学课、物理课、音乐课干嘛;后来课堂观察成为热点了,领导组织,集体响应,大家也就正儿八经做起来了。以前的研究笔记也开始被重视。但让人难过的是,笔记之所以重要,不是因为研究本身的价值,而是因为管理层面有了要求。再比如教案的检查,我用左右栏笔记设计的教、学案,被定为格式不合格——要知道,这背后花费的心血,包括学习的投入(是借鉴了神经语言程序学与教育教学整合的培训成果,结合了参加CFA培训时得到的启发,加入我对在学科中渗透学法的思考),与网上下载一份教案简单修改下格式以符合要求,还是有区别的。在我看来,需要保护并做专业探讨的,恰恰是前者。需要做管理语言模式下对话的,恰恰是后者。
  
    尊重价值:可以和学校谈怎样分钱吗?有教育精算师与法律顾问吗?
  我是2014年10月底辞职的。辞职前带高三和高一各一个班级的教学。按照学校规定,高三一个班级教学完成就已经满正常工作量了,一个月能拿到手的工资奖金是5000元。辞职当时,因为我多带一个班,所以每个月到手工资奖金是7000元。记得当时问过校内外几个要好的朋友,其实大家也都差不多。甚至有的老师已经是上海市名师工作室的成员了,小有名气,因为课时不足,每个月拿到手的,甚至只有4000元。而他在外面做一场讲座,出场费就是2000元,给商业机构出一套试卷,如果不带示范录像课是5000元一套;如果带上示范录像课,就是10000元一套。然而在学校,出一套卷子,原本是200元,后来为了体现出卷老师的智慧价值,涨了50元,变成250元。
  每个人都活在具体的生活里,有时候一分钱真压倒英雄汉。我当然希望,我的劳动,能够得到更高的报酬。为此,我可以提高工作质量。但是,考评不是按照质量来考评,而是按照数量来考评。以写学生评语为例,不是看你这句评语,是经过学生自己评价,小组评价,还结合家访记录,运用了心理学的隐喻技巧,还渗透了神经科学的七层次,尽可能在短短几十个字中,呈现学生的整体而深刻的信息,且对孩子认识自己有所助益——我们的评价更多的是关心:评语写了没。
  具体到课时上来看,要获得更好的报酬,就是努力多上课,多接班,这必然意味着,减少深入研究学生,深入备课的精力。在这个方向下,我意识到,如果评价仅仅是按照课时来看,按照我的身体状况,投入程度,是无法一直保持这样大的工作强度,也就意味着不可能永远拿到每月7000元这么高的薪资待遇。
  我一直很好奇一个问题,老师们常能看到学校厕所的玻璃每个暑假都更新一次,能看到行政大楼装修得富丽堂皇,能看到操场不断翻新,但我很难感受到用于教师提高协助学生成长上,有什么比较大的资金投入。以我做学生学法研究为例,做再多,做再好,花再多力气去学习去研究,在目前的分配机制下,最终得的钱与其他老师一样多。最多,是写成文章,发表出去,拿个300元稿费,或者用一年时间做个课题,得个1000元奖金。
  一个普通教师,想靠发展专业,服务好本校的学生,做好本职工作来获得更好的报酬,应该怎么办?这个问题,我私下问过若干老师,甚至领导,答案是:做家教。但问题的关键是,教育部不是三令五申不允许有偿补课吗?或者说,想办法赛课、出名了不用在学校上课,到处做讲座去。
  真的没有其他路吗?难道好老师不能靠做好本职工作获得更好的经济待遇吗?
  我想,其实教师需要两类人的帮助。一类是律师,请律师来帮我们看看,为什么教师起早贪黑地干,但依旧只能混个温饱,无法再有发展。既然教育投入总盘子放在那里,那么要追问的是:在我们前方奋战时,后方的粮草,到底被谁给“打劫”了?需要律师从专业的眼光来帮教师群体维权。
  第二类,需要精算师来测算一个班主任或老师的工作到底值多少钱。市面上,一个稍微有点创意的公众号编辑,月薪都是过万。对于天天写教学设计,在创造,在写文章的老师而言,其能力价值,与编辑、设计微信号文章,差异在哪里呢?
  
    辞职:未来世界的召唤
  慢慢地,我愈发清晰自己的价值了。不希望在这样的节奏中,让时间把我的生命消耗殆尽,然后再次象当初后悔11年没有果断出手这样,悔恨终生。
  我知道,以我的学法咨询水平,是可以真正帮助到很多人,我是有用的。
  我知道,如果更多人掌握学法课程,那就会汇集出学习者对于知识的脑海原始经验的发展水平,就会观察到学习过程,原有经验对科学概念之间的支持或冲突;就能观察到学习后的学科概念是以怎样的经验呈现的。
  到那个时候,只要有足够大量的优质碎片,我们的知识,将不再是以专家视角呈现,而是以学习者视角呈现;我们的教法也将消失,直接是提升学习者台阶的学习设计;我们的学习黑匣子将打开部分,学习者的攀登路径会更加清晰,脚手架落脚点会更加明晰;到那个时候,以学定教,终于变成了可操作可评价的口号:学习主体大脑思维过程,从起点到终点都可以可视;学习对象——各类知识也完成了学习者视角的表述;学习过程,也渗透了学习设计的思路。这将是一个人与人的时代,将是一个没有教师,只有学习者的时代。
  第一步,就是推广“学习”文化,推广学法课程,让更多的人更新对于学的理解。
  在从教十周年刚满的时候,我响应着自己提出的“成为学习者”的理念,向着不确定纵身一跃,跳出了学校体制,成了“成为学习者”工作室的负责人,希望能为传播学习与学习设计文化出一份力。
  那一刻,我觉得自己是完整而幸福的。现在,亦然。
  我终于不用再是老师了,我是大象,我是未完成的象,我是“成为学习者”。
  辞职,是为了做我想做的“学法”研究。
  辞职之前,我先开辟了“成为学习者”练习群,在群里我们不断练习自己的觉察力,比如“描述今天让我惊讶的一个细节”……这样练习了半年,有了近200期的内容积累后,先开辟了微信公众号“成为学习者”;然后在万达广场租用了一个办公室,成立了“成为学习者”工作室实体。我和搭档宏哥进驻。同时找到了软件工程师与销售,组建了公司。
  刚辞职的一个月,为了还家里房贷和其他常规支出,晚上天天跑出去做家教。而白天,就和宏哥泡在工作室里,翻天覆地磨学法课程。我感觉到自己在学法专业这块突飞猛进——这是以前在学校里可能要花两三年时间才能发生的。这段时间,我也感觉到了学校的好处:那就是有学生在,有课上。
  幸亏朋友们的帮助,一个月之后,经济基本稳定了,上海、深圳、山西、河南、安徽、湖南、江苏、广西也都有了相关的合作意向产生。而且很幸运地被《教师月刊》评选为“年度教师”,并在《中国教师报》的牵线下,联系到了目前合作的学校“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新知双语学校”,并在这所学校推动“基于学”的课改。
  我脑海中的未来世界,我们对于好教师、好学校的依赖不再那么重,因为,我们的学习观念已经普及,我们的学习能力已经普及,到时候人人会学习,处处设计成利于学生学习的。互联网上的知识碎片会更加优化,更加呈现出知识发生的特征,而不是类似目前度娘、绝大部分腾讯微课等呈现的那样:缺乏学习知识素养。
  到那个时候,家庭妇女、企业员工培训都可以出学程,我们会有一个巨大的类似淘宝商城这样的地方,只不过,那里不卖商品,那里只出经过设计的学习碎片。借助这些碎片,每个人都可以来随意组装课程。
  回顾快一年的辞职后经历,觉得挺有意思。这期间,遇到了人生中的好多个第一次。甚至,我能感觉到,在学校体制内,原来的领导能够纵容我做了这么多出格的事情,给了这么多机会,已经是足够大度与慷慨的了。
  最后,感谢家人给我的支持!感谢团队伙伴一路相伴!感谢原单位的领导同事们对我的宽容和帮助,感谢愿意让美好的事情继续下去的人们!
  相信,以“成为学习者”的态度前行,直面问题,拥抱碎片,珍惜过程,互为背景,勇敢面对不确定,美好,会不期而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2:50 , Processed in 0.10710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