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有能力“满堂灌”的语文教师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0-15 08:37: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有能力“满堂灌”的语文教师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作者:

最近却因了教研员赵老师的邀请,吃了三天“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新模式”的工作餐,听了14堂语文课,皆讲苏轼的《赤壁赋》。按理说,听完课后总该有点触动,但觉得胡扯几句又怕若苏轼一样,让大方之家觉得我也是“一肚皮不合时宜”,不过憋着容易生病,还是说出来对健康有好处。题目采用了八卦娱记的手段,题不惊人死不休。我们现在正倡导学习诸如杜郎口等学校课堂教改新模式,这题目很像专门要与新课改唱对台戏似的,也很有点儿当年苏轼与王宰相的“课改”唱对台戏的影子。所以,我在议论之前先郑重声明,鄙教师绝对尊重任何课堂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只是觉得改革这玩意儿有点儿悖论:如果一个改革方案没有给人们许诺过分美好的事情,它就没有吸引力;如果它许诺人们过分美好的事情但无法实现,它最终会失去吸引力。当初杜郎口学校像一个神话一样浮现,感觉现在似乎又渐渐失去了吸引力回到凡间。

评课期间,与评委赵老师、王老师、李老师常就参赛老师们的课展开一些分析与讨论,焦点常常在课改的新模式上;恕我思想落伍,孤陋寡闻,从王老师的论述中第一次听到了“翻转课堂”这个新名词。在我有限的课改经历中,知道因了当初对语文教学无效劳动的激烈批评,由此有了“有效教学”的提倡,“有效教学”还没摸出多少“有效”的经验、方法来;又有不甘落后的老师或是专家提出了“高效课堂”,有次在省府开会,听一位语文教研员调侃其为“搞笑课堂”。不管是“有效教学”还是“高效课堂”,核心内容好像都是限制老师的讲,从一堂课最多只能讲15分,到如今“翻转课堂”,更上一层楼,变成了一堂课老师不能讲,据说还是“绝不能讲”,要将课堂传统的“师问生答”“翻转”过来,全部由学生来讲,学生来展示,老师成了听课的“学生”。

故而,那天听“翻转课堂”之说后,我的脑袋总是呈一根筋状态,老也“翻转”不过来,最朴素的想法是:难道学生交了学费是天天来学校“讲课”的?老师挣着工资天天来学校“听课”来了?我曾在1990年的《阳泉教育》上曾发表了一篇4000多字的文章,题目叫《语文教学艺术散论》,其中一段如是评说语文老师的“满堂灌”:“讲得好,就不是八股;讲得不好,就是八股。‘满堂灌’是最原始、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也可以‘灌’得有启迪,有思索,有收获;‘灌’得独辟蹊径,‘灌’得妙语连珠,‘灌’的哲理斐然,‘灌’得让学生觉得‘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问也未必就是启发,问也可以问得平淡,问得庸俗,问得无聊,问得一节课看似轰轰烈烈,实则空空洞洞……”可见,一个人之思想一旦在脑袋里生了根,很难轻易彻底挖掉。上篇文章我还感慨“我那‘思想顽固’的爷爷”,看来有其爷必有其孙,遗传。

但我刚刚写本文时网上查了一下,360百科如是解释“翻转课堂”:“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去使用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再单纯地依赖授课老师去教授知识,自己在家完成知识学习,故而,在课堂上学生和老师的角色则发生了变化。老师更多的责任是去理解学生的问题和引导学生去运用知识。”我觉得这段话说得很明白,中学语文教学的支点就是阅读教学,阅读之核心目标就是语言文字运用,即语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其中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是这样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温儒敏教授也常强调:语文课一定要“聚焦语用”。所以,学生自己要解决的是“知识学习”,课堂上要进行的是“语用学习”,老师要“理解学生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去运用知识”,总该说点儿什么吧,断不能“绝不能讲”。我们很多人特喜欢把一件正常的事儿,弄得让人感觉不太正常了。

前几年我很认真学习了新课标,也作过几次专题报告。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特别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这里有一个新概念:“对话”。这儿的“对话”不是指人们日常言语交际中你一言我一语的现象,这里的对话是说只要说者和听者、作者和读者之间都处在“相互作用”的状态中,所谓“相互作用”就是说能相互激发了思考,主要是深度思考。我觉得“翻转课堂”所言“老师更多的责任是去理解学生的问题和引导学生去运用知识”,说的也无非就是“对话教学”而已,并非把老师的“满堂灌”变成学生的“满堂讨论”、“满堂展示”。

我也去杜郎口学校参观学习过,杜郎口等课改学校采用“团团坐”的革新形式,我觉得特别具有游戏性质。这个想法来自于最近外孙女去了幼儿园,回想幼儿园上课的形式似乎一直都是“团团坐,吃果果”。越是低幼儿童,才越适合游戏中学习。或许这种形式比较适合学习比较后进的学生罢:没有调查,缺乏数据,仅是我的推测或直感罢了。我也认真观察新模式课堂学生学习状况,“团团坐”肯定方便了讨论,但也方便了说闲话。端的是有一利必有一弊。讲课老师常常要求一个“团坐”集体选一代表发言,结果常常是“代表”埋头书桌忙答案,甚至翻着《全析全解》找答案,其余学生有说有笑聊闲话。这种形式或许在少数“试验田”里获得丰收,但不等于大面积推广就会全面丰收;若想大面积丰收,其中还需有更多的艰苦的细节性的工作要完善。

我只是觉得因了课改就彻底否定“满堂灌”,总是给人感觉我们特喜欢走极端,肯定甲就非要以否定乙作为前提。古人有一句话:“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其实就是今日批判的“满堂灌”,但这样“满堂灌”的效果也可能极好。当年商鞅给秦孝公“灌”霸道之法,秦孝公听得“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贾谊给汉文帝“灌”了一晚上《易经》,以至文帝听得也是“不自知膝之前于席”。“满堂灌”也好,“满堂展示”也罢,关键在是否能激发起学生的思考乃至深层思考。现在大小城市满大街的辅导机构全有最显眼的招徕“上帝”的口号,即“一对一辅导”效果如何如何好,而“一对一辅导”全都是满堂灌。

最近一段时间,我为了赚点碎银子补贴家用,在省府某处讲“作文写作”,若按照“堂”来计算,也讲了几十堂了,堂堂都是“满堂灌”,好像被“灌”的学生还心悦诚服,很有快感,效果亦不错。所以,那天见一篇文章也是谈论“满堂灌”,其观点与我心有戚戚焉,即“满堂灌”适合求知欲强、自主性高的优秀学生群体,越是尖子生,似乎越适合满堂灌。“满堂灌”更适合短时间内的高强度训练,譬如说高三的训练。记得曾买过一本《狮城舌战》,复旦大学的选手在首届国际大专辩论赛前,为强化训练听了三百多场专题报告。故而,“满堂灌”不是不利于学生学习,而是不利于学生成长;不是不利于个体化或小型化的尖子生学习,而是不利于群体性学习。

但“满堂灌”这种教学形式对教师个人素质要求极高,能连续“灌”几十堂课不重复,肚子里没有丰富的积累如何去“灌”?“灌”不了三堂课自个儿就感觉知识的捉襟见肘,见识的苍白无力了。故而,堂堂课都如百川灌河,让学生有醍醐灌顶的感觉,语文老师必须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清晰的知识体系,高潮的讲授技术等。老师若是“满堂灌”的是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语文知识,“灌”的是教学参考书上的东西,“灌”的都是学生知道的东西,学生不知道的你也不知道,确实不如让学生自己看看书,查查资料,说说闲话。故而,我们现在有能力“满堂灌”语文教师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这估摸也是课改的必要吧。如果我们的语文老师都有能力去“满堂灌”,都能“灌”得学生都有“听君一堂课,胜读十年书”的快感,那将会是语文课改成功的基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6:07 , Processed in 0.06653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