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轻松开展教育科研的途径与方法 敦化市教师进修学校 马麟 翟鸿燊教授又一次去上海讲学,吃饭时一个服务员给他端汤把大母手指伸到碗里了,翟教授说:你把大母手指伸到碗里了,服务员说:没事,翟教授,我不怕烫。他们两的沟通根本不在同一频道上,没法沟通。所以,我尽量符合大家的意愿,快一点汇报。 教师分为三类: 第一类教师,像草一样的活着。你尽管每年还在成长,但是你毕竟是一棵草,你吸收雨露阳光,但是长不大,你给学生的绿色和影响都是非常有限的。像草一样的老师,只能培养出“草民”。人们可以踩过你,但是人们不会因为你的痛苦而他产生痛苦,人们不会因为你被踩了而来怜悯你,因为人们本身就没有看到你这棵草。 第二类教师,像藤一样的活着。这一类教师,往往具有典型的“奴才情结”,拱手把自己的命运交给靠山,没有靠山就像藤一样无法生存。虽然你也能长高,看似走了捷径,但你永远长不大。靠山不需要你的时候,你什么也不是。靠山倒了,你也就倒了。这一类教师,只能培养出“顺民”,当然,一不小心也会培养出“暴民”,但永远不可能培养出具用健全人格的现代“公民”。 第三类教师,像树一样的活着。这一类教师首先是一个具用“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富有良知的知识分子,虽身处浮躁的时代,但不肯放弃早已被许多人弃如敝履的理想,始终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像树一样不断的成长,自觉地将自己的生命与学生的生命编织在一起。只有这一类教师,才能为共和国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公民”。虽然可能会经历更多的风雨,但当你长成参天大树以后,遥远的地方人们就能看到你,走近你。远看,你是一道美丽的风景;走近,你能给人一片绿荫,即使倒下了,你依然是栋梁之材。这一类老师,用持续学习积淀了文化底蕴,用科研丰富自己的教育智慧,不但书写着学生成长的童话,也书写着自己的职业传奇、生命传奇。(转载) 老师们,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老师?像草一样的老师,像藤一样的老师,还是像树一样的老师?这个问题,供大家会后思考。 一、中小学教育科研走进了哪些误区? 其一:求新求异;其二:贪大求全 ;其三:问题模糊;其四:跟风追潮 ;其五:问题平淡;其六: 论文情结;其七:穿凿附会 二、有效开展校本科研的定位 校本科研的定位 立足于教育教学实践,解决与自己有关的个人或某一范围内还没有解决而又影响教育教学成效的问题。以应用研究为主,指向实践,重在改造教育现实,促进学校、师生的发展 主阵地在课堂,强调真实的教育、教学场景 教育、教学即研究 研究即行动 成果即成长 问题即课题 “十二.五”的研究项目,应该立足于中小学教育现状和实践,发现和提炼影响教育质量提高关键因素,提出问题,形成研究课题。 我们应该轻松开展课题研究 1、真正的研究人才在教学第一线,相信自己。 2、工作研究化,研究工作化。边工作边思考,边反思边积累。 3、小课题推动大课题,大课题提升小课题。 4、学习引路,问题入手,编写案例,做一个“越老越值钱的老师”。 三、校本科研的程序与操作 (一)如何提炼科研课题? 1、问题的来源: 问题第一来源是教育教学实践。我们与学生打交道看似平静,但实际过程中天天产生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怎样既能“减负”又能提高教学质量?面对学生成长中的种种烦恼怎么办?如何教会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得新知识?怎样让课堂活起来?多媒体运用如何真正与学科教学整合起来?学科知识传授与人文素养培养怎样交融?……诸如此类的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我们,要我们思考并做出解答。可见,研究者自身的经历与体验,最有可能成为问题的源泉。我们可以考虑:⑴从成功的经验中寻找生长点。站在自己最得意的地方继续拓展,看看还有没有更深刻的问题,往往可以比别人走得更远。⑵从当前教育教学所面临的困境中寻找突破点。想一想自己当前在工作中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困难是什么?它与自己的期望有什么冲突?哪里是走出困境的突破口?它对学校或班级的重要性如何?从这些角度去寻找问题,可以找到最有实际价值的问题。 对中小学教师来说,从事实践研究应该是最明智的选择。从我们的实际能力和水平以及研究的时间和空间考虑,把自己在实践中生成的问题作为研究和实践的对象,与自己的知识背景接近,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在教学一线,熟悉学生、教材及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多的优势,做到“小题大做”。而且形成的研究成果,很容易返回到实践中,直接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效率。如,我们遇到一位学生,很随意的问道:“作业做好了吗?”这是一个“小”得算不上“真问题”的问题,学生只要回答“有”或者“没有”就给出了答案。但我们如果顺着这个问题深入下去,继续与学生交谈,也许就能发现与之关联的教学上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也许学生“没有做好”的原因中还存在着学习情感、学习动机、学习能力等等问题,我们可以就此展开研究。因此,教育实践工作者要学会关注自己的教育实践,善于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不仅要联系实际,还要与自己的知识储备,与平时根据自己兴趣搜集的资料相联系,这样可以降低研究过程的难度。 问题第二来源是外来信息的触发,尤其是从阅读中获得灵感。各种媒介如书报杂志上的信息(特别是教育信息),有他人的研究成果、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各地的教改动态以及教育教学中碰到的疑难和矛盾等。我们可从中筛选出有用的信息为我所用,可以触类旁通、激发思维的火花;也可以了解哪些问题别人正在研究、解决了的或尚未解决的,哪些问题具有普遍意义,值得进一步探讨。如从教育理论和其他科学理论中寻找结合点,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中寻找挂钩点(如行政指令与工作规划,时代变革与历史传承)。 发现问题的基本思维策略有:⑴对已知的质疑。当现有的结论或常规与事实经验不一致甚至相悖时,或发觉某种理论(观点)不符合逻辑时,我们就有理由对此提出怀疑。质疑可能带给我们新的认识。⑵转换思维的角度。教育研究内容和对象的重复是不可避免的,但正如“一树梅花万首诗”,转化一下思维的角度,还是可以获得丰富多彩的新意。我们可以把研究的方向向研究较少、较薄弱、甚至空白的方面转化,摆脱原有的思维定势和已有的知识影响,另辟蹊径。⑶类比与移植(由此及彼)。如将其他领域的原理、技术、方法引用或渗透到教育领域。笔者曾在探究办学股份制的过程中,借鉴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理论,对现代学校制度做过分析和构想[《对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思考》.教学与管理2000⑷]。⑷深度探究,即透过现象看本质。 2、问题的取舍 系统查阅文献,开展调查研究。发现有“问题”,只是知道了大概的研究方向,确立了一个假想的“课题”。这时我们需要广泛地查阅与该“课题”相关的文献,并进行初步的调查咨询。事实上,研究题目的确定和查阅资料是互动的,一方面研究者以研究题目为中心和线索来查阅文献资料,另一方面在查阅文献资料的过程中可以随时修正甚至变更研究题目,不断向研究的核心问题聚焦。 研读文献,分析该“课题”研究的背景。如本“课题”能解决哪些教育实践、教育理论中的问题,也就是它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是什么?以前是否进行过同类或相关“课题”的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哪些成果是可以借鉴、继承的?现在是否有人在进行同类或相关课题的研究,本“课题”与人家研究的课题在目标、对象、方法上有什么不同?分析背景主要是为了避免重复劳动,弄清一些基本问题。 可以成为教育科研课题的教育问题,一般要具备以下特征:⑴意义性。教育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问题的解决能够推动教育科学的发展或教育实践的完善。⑵明确性。教育问题必须有明确而集中的研究范围和任务。问题范围太大,内容不明确,不宜作为研究课题。⑶创新性。有研究价值的教育问题是别人没有提出的,或者是有人提出但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⑷可行性。教师提出的教育问题应具有完成研究的主客观条件,应具有开展研究的可能性。 如下列问题:⑴怎样发明一种智能机器帮助学生不需动脑学习?⑵散文有几种结尾方法?⑶怎样帮助某某学生提高英语成绩?⑷如何搞好素质教育?⑸怎样克服初二学生数学成绩分化的现象? 我们能否说这些问题就是教育科学研究的问题呢?问题⑴只是人们的梦想,缺少可行性;⑵属于文学上的问题,而不是值得研究的教育科学问题;⑶是个别现象,是否具有普遍意义有待考量;⑷虽然大家都很关心,但涉及范围太大,任务和目的不明确、不集中;而⑸既有普遍性、有规律可探讨,又有明确而集中的研究范围、任务和目的,这才是教育科研所要解决的问题。 对可供选择的符合教育研究课题特征的问题,我们还要进行综合比较,选出最具优势的问题。我们强调选题标准,并不否定直觉、顿悟、灵感等非逻辑思维在选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相反,非逻辑思维有时可以帮助我们直接发现一个很好的研究问题。 倘若遇到比较大的研究问题,我们不妨对问题所涉及到的主要因素,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进行分解,形成相互关联的具有层次结构的问题网络,梳理出这些问题的重要程度,根据自身研究的可能性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主要问题进行研究。分解方式有聚焦法、菜单法、多维法、矩阵法等,与概念图策略有些类似。 我们既要充分了解和分析问题研究的状况和价值(如相关研究领域的最前沿成果、研究方法和被关注程度),又要理性地估量自己的主客观条件(如优势、困难和能力),这样就容易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做的有意义的课题。对于青年教师来说,选择问题宜小不宜大,宜具体不宜宽泛。要允许中小学教师初期课题研究的“描红”或“临摹”,让他们在模仿别人的研究方法和过程中获得亲身感受,然后从模仿走向创造,逐步提高研究水平。 3、课题的提炼 对选定的问题需要进行必要的主题提炼,才能加工成有意义的、提法准确的、切实可行的课题。其具体策略有: 缩小。即将宽泛的主题缩小到易于把握的程度。主题涉及的范围取决于研究的内容,范围的大小应与研究的时间和地点、研究人员和对象的数量、研究事件的多寡等相适应,对于范围过大的主题可限制其边界或取其分支。如“我国不同类型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可缩小为“××地区农村初级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以及“××地区农村初级中学教师闲暇生活的调查研究”等。 扩展。即将狭窄的问题进行扩充、丰富,使其值得研究。问题狭窄在于研究的主攻因素太小,或不具备代表性和普遍性,使研究没有价值。如“怎样帮助××同学提高外语成绩”,可扩展为“初一学生英语学习困难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分析。即将复杂、模糊的问题进行分解,或对模糊问题各要素的关系进行分析,使研究的问题简化、清晰。⑴分解问题。指将一个复杂的研究问题按照内在的逻辑体系,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小问题,便于各个击破。如“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可分解为“数学课非智力因素的构成要素”、“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意志或者学习习惯的培养”等系列子问题。⑵分析因果。指分析问题的产生原因及影响,发现问题的内在联系,以便深入准确地掌握问题之根本。如上海闸北八中的“成功教育研究”课题,就是源于对“学习困难学生”问题因果关系的深刻分析。“学习困难学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有失败者心态:自卑感强、自信心丧失。这种心态产生于学生在学习中的反复失败。”因此认为“改变学生学习困难,就要改变学生的学习心态,改变不良心态的最好办法是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 转换。即要对平淡问题推陈出新,能不断地从新颖的角度形成研究课题。如“动画片对幼儿言语发展的影响”,“从中学生网络迷恋反观文化课教学的吸引力问题”。教师能否对平淡问题进行有效转换,取决于教师教育理论素养和对教育实践的把握程度。 澄清。即改变措辞或表达方式,使得问题的表述明白易懂。选好了一个研究问题,通常要对这个问题进行多次处理后,以恰当的方式呈现。应从以下方面入手:⑴限定变量。即对研究问题包含的关键词语做出清晰的限定和界定,如“××地区中学教师成长与发展的个案研究”中的“××地区中学”、“教师的成长与发展”。⑵陈述问题。即用句子或段落形式解释研究问题的目的,以清楚地把握研究到底要做什么,如⑴例的问题:“中学教师成长与发展的标志是什么?中学教师成长与发展的条件与途径有哪些?它是选择××地区几所有代表性的中学教师来研究的?”⑶提出假设。即研究者对研究结果所做预测的简洁表述,它是对变量之间关系的预测,如对⑴例的假设:“学校优良环境、教师良好的专业素养、教师的专业生活或者教学反思能促进中学教师成长与发展”。⑷表述课题。即用具体明确的语句或专业术语来表达课题。如:教师们都会遇到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希望提高他们的成绩而难以实现,这是日常的工作问题,还模糊不清。这个问题可加工成:①学生学习障碍的机制研究;②学习困难生的转化研究;③关于学生学业失败现象的调查研究、个案研究、比较研究等课题。 逐层提炼。就是我们所说的“草根式”逐层提炼法。教研员的研究课题是介于全市大课题和教师小课题两者之间的课题,不能象统领课题那样宏观,也不可以象每位老师针对一个小问题开展“小课题”研究那样微观。我们要针对我们本学科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重点问题、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来确立课题。因此上说,学科课题上连宏观大课题,下接小课题。叫做“分课题”。 生成教研组课题(略) (二)项目申报表的填写 1、课题名称的表述 有的老师总觉得课题研究离自己很遥远,其实课题(subject),即问题、主题或专题,它与每个教师的日常工作息息相关。首先它就是一个问题,是教师在一段时间内需要关注、澄清和解决的一个真实存在的教育教学问题;其次,它是一个愿景,是自己对所向往的“未来”教育教学的憧憬和勾画,如某一种特色教育、理想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等。再次,它也是一个主题,每个教师每天总在反思,经常会用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教育日记、教学扎记、教育论文、教育随笔等形式记录自己在教育实践中的点滴思考,但往往比较凌乱、零散、随意,而课题就为这些研究提供了一段时间内相对集中的主题,有了贯穿的线索。因此每位老师只要放开思路,大胆地设想,就不愁找不到个人所关心的、有价值的问题,只要能提出问题,课题也就会很容易得到了。 我们可以围绕着主题沿着“现实→理想→可能→可行”的思路,确定课题研究具体的目标、内容和方法。⑴现实:教育教学中的实际现象如何,事实状态是怎样的。⑵理想:从“最优化”的角度构建理想的模型(正是在理想的比照之下,才能看清现实的问题)。⑶可能:改进现实状态有哪些途径,哪些方面能改进到怎样的程度,对“理想”加以修正,明确符合实际的课题研究目标,提出研究假设。⑷可行:分析实际资源,对问题按轻重缓急和解决条件做出分类,确定具有实际价值的研究内容,选择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如方法的选择,可考虑是侧重于机理分析还是行动策略,是侧重于把握真实状况还是要探寻优化模式。如“中学生学习方法及其指导研究”,若考察研究现状和进展,选用文献法;若要验证一个新的方法(假设),可用实验法;若要了解当前学生学习方法和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现实状况,就用调查法。 我们在这样的基础上才可以最后敲定课题的名称。对课题名称要进行字斟句酌的推敲,力求表述准确。名称的表述宜用正面陈述,少用疑问式,慎用结论式;尽可能用学术性词语,少用“大白话”,不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应尽量完整地展示课题的面貌,最好能体现研究对象、范围、内容、方法,让人一看就能明白研究什么和怎样研究。(如某学校的:(阅读经典,润泽人生的研究)) 开展课题研究,首先必须定好课题名称、拟好方案、计划,打好工作框架。其中课题的名称的表述,看起来是个小问题,但若不恰当,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个课题的形象和质量。下面重点谈谈课题名称的表述。 课题名称犹如文章的题目,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课题名称宜小不宜大。这里所说的"大"和"小",是指课题研究的内容和范围,不是指课题研究的价值。课题的"大"和"小"是相对的,因研究者的身份、研究经验及所处的客观环境而异(一般而言,作为学校层面的研究,其课题切口既不能太微观,也不能太宏观。研究指向要具体清晰,力避大而空)。 对课题名称的表述,一般的要求为准确、规范、简洁、醒目。所谓准确:就是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研究的对象交待清楚,为研究提供足够的焦点和方向。所谓规范:所用的词语、句型规范、科学,似是而非的词不能用,口号式、结论式、疑问式的句型不能用,一般应以陈述式句型表述。所谓简洁:就是名称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尽量不要,一般不能超过20个字。所谓醒目:就是课题研究的切口适宜、新颖,使人一看就留下深刻的印象。 课题名称可以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的不同有所侧重地从不同角度进行表述。在教育科研课题中有研究人的、研究物的、研究思想的、研究理论的,研究对象各不相同,而在研究人的课题中又有研究干部的、研究教师的、研究学生的课题等,采用的方法有实验法、行动研究法、调查法等,我们可由此入手进行课题名称表述。举例如下: 一、从研究对象的角度进行课题名称表述 1、研究教师的课题 例1: 让教师在教育故事中成长的研究 例2: 教师心理健康与调适研究 例3: 小学教师成长中的共性问题及培训措施研究 例4: 优秀教师的教学心理研究 例5: 人本理念下的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2、研究学生的课题 例1:小学生智力开发的教育策略研究 例2:学生干部成长途径的研究 例3:中学生远离网吧的实践研究 例4:初中生数学学习障碍分析及对策研究 例5:关于幼、小衔接中儿童的适应性研究 3、研究教材、教法和学法的课题 例1:高中数学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例2: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制作、筛选与应用研究 例3:用优秀电影构建校本德育教材的研究 例4: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整合的实效性研究 例5:新课程标准下小学生语文学法指导研究 4、研究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的课题 例1:中学校园精细化管理的实践研究 例2:提高教研活动有效性问题研究 例3:小学生语文学习发展性评价课题 例4:体育学习中纵向评价的实践研究 例5:小学英语“以评促学”试验研究 二、从研究方法的角度进行课题名称表述 例1: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研究 例2:以校本培训促进教师自主发展的实验研究 例3: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行动研究 例4:小学生健康人格教育的实证研究 关键词的界定 首先要阐述课题研究的背景,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的。其次,要阐述此项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即为什么要研究,研究价值是什么,解决什么问题。 2、立论依据 阐述研究的目的、意义和背景:首先要阐述课题研究的背景,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的。其次要阐述此项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即为什么要研究,研究的价值是什么,解决什么问题。阐述这部分内容时,要认真仔细地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前人或他人对本课题或有关问题做过哪些研究及其研究的指导思想、研究范围、方法、成果等,把已有研究成果作为自己研究起点,并从中发现以往研究的不足,确认自己的创意,从而确定自己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 3、研究方案 研究目标 研究内容 研究方法 研究过程 成果形式 (1)研究目标的表述 举例:XXX学校“依托国学经典诵读,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研究”实验方案 课题研究的目标体现的是本课题研究的方向,是本课题研究所要最终达到的目的。在实验性的课题中,它体现的是“实验假设”。实验假设其实也是实验将要达到的目标。这一部分的陈述只须用一、二百个字就能说明问题。这个部分的陈述,要注意以下3个问题: 一是课题研究目标的确定不要过于空泛,过于原则,或没有扣紧课题题目。例如,有的课题研究报告在“研究目标”中,提出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使学生成为“具有丰富的知识、健康的情感、健全的个性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一代新人,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能自尊、自信,敢于迎接社会的挑战”,这样的研究目标显得过于空泛、原则。有的提出,要通过对课题的研究,“探索德育的性质,研究对培养人素质和新型主体人格的普遍要求,探索培养目标,探索德育的基本任务,探索德育的主旋律”,确定这样的已经由国家确定了的研究目标,显然是不妥的。 二是要注意将来与《结题报告》结构的内在联系。也就是说,本课题所确定的研究目标,最终必须落实到研究成果中去。看一个课题的研究合格不合格,能不能通过验收,就看在研究成果中,所取得的成果是不是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在陈述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时,一定不能忽略研究目标与研究成果之间这一内在的联系。否则,会令人感到这个课题研究并不成功。 (2)研究内容的确定 研究内容,是对研究目标的细化。回答通过哪几个方面的研究去达到研究目标。 (见案例) 研究内容举例:《“依托国学经典诵读,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研究”》 研究内容:分成若干个模块,由专人负责进行专题研究。具体有《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幼学琼林》、《增广贤文》、《声律启蒙》、《弟子规》等诵读教学研究 评:这时语文学科研究,而不是国学教育研究本身。应该是(见案例) 建议:1、培养小学生热爱和诵读经典诗文的方法、途径的研究。2、诵读中华优秀经典诗文对提高儿童智力,开发潜能的研究3、诵读中华优秀经典诗文对儿童养成好品格的研究4、中华优秀国学经典与学生行为养成教育整合的研究 (3)常用的研究方法 1、经验总结法 2、观察法 3、问卷调查 4、行动研究 5、案例研究 6、教育实验研究 7、文献研究 (4)研究的步骤 研究的步骤的设计,依据研究内容难度和多寡制定研究实施的时间进程,即每个研究阶段运用什么方法去研究什么内容,包括最后研究完成的时间界线。 举例:课题研究的实施——“依托国学经典诵读,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研究” 第一阶段:2010年3月 (1)成立课题组 (2)草拟、讨论、确定课题实验方案,并请专家论证。 (3)组织本课题的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2010年4月——2012年10月 1、开展课题研究(调查、研究、分析) 2、形成阶段性成果 3、进行中期汇报 第三阶段:2012年11月至2013年4月 1、形成研究结论 2、撰写结题报告,进行评估验收 (5)实验课题人员的选择与分工 1、感兴趣的 2、善于学习的(理论培训,包括教研员) 3、善于思考的(开发策略,包括教研员) 4、敢为人先的(实验验证) 5、善于写作的(负责撰写材料,包括教研员) 6、能组织活动的(负责组织研讨活动 (6)研究成果形式 研究成果通常以研究报告、论文两种形式表达。研究过程中积累的案例、课例也可以作为研究报告的附件作为成果的有机组成部分。 如果主要以案例研究、课例研究的方法进行单个案(课)例的研究,案(课)例本身是成果的主件。(我们的《小课题研究集》和《教育故事集》《小策略集》都是成果)。如果实施与教育教学中的行为,更是成果。如(四小学的“小班化教育模式研究”的成果体现于课堂之上) (三)几种常用的研究模式 1、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行动研究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行动研究法的基本程序“计划——行动——反馈——调整——再行动” 原行为阶段(关注个人已有经验的教学行为)——新设计阶段(关注新理念的课例设计)——新行为阶段(关注学生获得的行为调整) 更新理念(反思1:寻找自身与他人的差距);改善行为(反思2:寻找设计与现实的差距) 课例为载体/研究者与教师的合作平台:理念学习、情境设计、行为反省 2、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的过程是:反映实际教育教学情境中遇到问题、困难;针对特定情境的特定事项、需求,以解决特定问题的过程;是教师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分析并解决资料以获得可靠的解决问题的历程。 教育案例是一个有关教育情境的故事。 1、真实的教育情境 2、情境中包含看似无法解决的冲突和矛盾 3、有鲜明的主题 4、有对故事情节的评析(理论诠释) 5、有独到的思考和深切的感悟 3、开发策略 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和教学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策略”最早见于军事领域,后应用于教育。一般讲,教学策略是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使用的手段和方法。在此意义上,教学策略同义于教学方法。但从广义上讲,教学策略不仅用来表示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而使用的手段或方法,而且还用来指教学活动的序列计划和师生间连续的有实在内容的交流技巧、艺术。它的内涵较为广泛。教学方法这一概念就侧重在指教学过程的横向结构,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教材等教学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稳定的组合方式,它的实质就是具体处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教学策略包含多个方面的含义,包括目标的设立、媒体的选择、方法的确立、活动的组织、反馈的方法、成绩的评定等等。 今天我去上特长班,老师说:“我们玩个游戏叫‘贴鼻子’。”我们高兴地说:“好啊!好啊!” 开始玩了,我们都举起小手说:“点我,点我。”最后老师看了看就点了我,老师把“鼻子”给了我,把我的眼睛用一块布蒙了起来,之后我到了台上向前走着,我在想把“鼻子”贴在哪儿,我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把“鼻子”贴了上去。突然,我听到老师和同学都笑了起来,我有点莫名其妙,把布揭开一看,你猜怎么了?我把“鼻子”贴到眉毛上了,回座位后我也忍不住笑了。 怎样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我归纳了几个小学语文中段作文教学的小策略,希望对初教作文的老师有所帮助。主要有以下几个大的方面: 一、消除作文功利心理,练笔有感而发。创设一定的情景,进行相应的习作技巧的指导之后,引导学生就某一个细小的技巧进行训练,提高每篇作文的质量。二、课文当做范文教,学习作文技巧。在教学中,因文而异,把每一篇课文都当做范文来教,根据课文中本身蕴含的习作技巧的示范加以引导,拓展学生练笔空间,为孩子广开“写”路,巧妙地练,恰到好处地练,就能准确把握练的时机。三、教给观察方法,养成观察习惯。如带了一些绿豆和黄豆进教室,布置他们观察绿豆和黄豆的变化,这下子,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写出的作文也很生动。四、引导大胆仿写,奠定写作基础。抓典型句式、精彩片段或者文章特色仿写。五、注重多样修改,养成良好习 四、学校开展课题研究的基本方式 1、要理解掌握必要的科研方法和策略 主抓科研人员必须理解掌握一些基本的科研方法和策略,是有效开展课题研究的基础。有些主任,虽说干了十多年教研工作,但却从未申报过一个省市级规划课题,开展教研工作的方式还是老套子——跟班调研,听课、评课,缺少运用有组织、有计划的课题研究方法与策略。因此,教研工作也就很难深入,很难有所突破。科研方法和策略,主要包括调研和开展课题研究运用的科研基本方法,如调查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案例反思法、经验总结法等。课题研究的策略包括选题论证、规划方案、学习研讨、总结汇报、材料积累、成果推广等。这些方法和策略若不经常在教科研实践中应用,也会逐渐变得生疏。理解、掌握课题研究的方法与策略,是科研人员必须具备的教科研素养。经常通过省市县规划立项课题的深入研究,能提升教研员的教科研水平,能促进教研员在当前新课改形势下与教师一同成长。 2、要定期开展课题研讨学习会 召开课题研讨学习会是课题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题研究的目的之一。也是教研员组织教研活动协调能力的重要体现。课题研讨学习会的参加对象主要是子课题负责人和课题主要参与者。会议学习的内容由教研员根据课题研究的计划要求选定,学习会可以以研讨或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研讨的选题由教研员选定,并事先让参与研讨的教师做好发言准备,这样才能有利于研讨会的有效深入开展。专题讲座通常是聘请专家或行家来作课题研究的指导,讲座选题主要针对课题研究内容。课题研讨学习会有时也可以是专题讲座与课题研讨活动相结合,如讲座后进行课题咨询交流活动,让教师与教研员或专家进行面对面的对话交流,使课题研究中的困惑得到及时的解决,这种参与式的教科研活动形式,提高了课题研究者的学习主动性和针对性。对课题的有效实施与深入开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要围绕课题开展听课、评课教研活动 负责人开展听课、评课教研活动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形式。但围绕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操作要素,进行听课、评课教研活动,则有着更深的意义和要求。 课题实践课就是围绕教科研立项课题的研究主题和操作要素而设计的,并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课例(包括综合实践课)。因而教师结合课题的要求而上的课,有时也叫做课题实践课。上好课题实践课是开展课题研究必须经历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教科研课题实施过程的集中表现。教师如何上好课题研究实践课,首先要备好课,课题实践课的教案要突出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操作要求等。其次是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体现课题研究的精髓。课题研究的精髓是指课题研究的主题或中心思想,往往在课题的题目中体现出来。如课题《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实践研究》,课题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学生数学探究能力的发展,与学生学习动机、原有认知水平、多路思维能力和学法有效运用等要素密切相关,但是培养探究能力的核心问题是通过对学生多路思维能力的训练。因此,训练学生多路思维能力是本课题研究的精髓所在。 负责人组织教师听课题实践课,是课题化教研活动的主要形式,而组织教师评析课题实践课,则是课题化教研活动的中心环节。评课除了可以从课堂教学的常规要求来评价,更要侧重于课题研究的主题和操作要求来评价。 总之,围绕课题实践课开展的听课、评课教研活动,要力求体现“自圆其说”和“他圆其说”。 4、要开展课题相关论文和案例评比活动 课题相关论文和案例是指围绕着省市县立项课题研究问题或相关研究内容而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或案例。其核心要求就是撰写的论文要与课题研究具有紧密的联系性。学校通过开展评比活动,鼓励教师运用论文或案例的形式将自己进行课题研究的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总结出来,不但能体现课题过程研究,而且能不断提升学科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实践证明,由于课题相关论文和案例往往因为其写作是真情实感的抒发,是课题深入反思和成功做法的总结,因而撰写的论文或案例的原创性强,水平也较高。我县近年来参加市一级教育教学论文评比、获一、二等奖的论文,多数是课题相关论文。 课题相关论文或案例的撰写,还应注意慎重选题,选一些具有新颖性、价值性和实践性的论文题目进行撰写,较易获得成功。教研员或教师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善于思考,勤于动笔,是提高自身科研水平的关键所在。撰写的论文若能得以发表或获奖,不但能激发自己进行课题研究的热情,而且能充实和丰富课题研究的内容,从而增强研究者的自信心。 通过组织教师开展课题相关论文和案例评比活动,来引领教师开展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研员深入开展教科研活动的重要方式。通过论文评奖和发表论文等方式进一步推广教科研成果,将会使部分教师的教科研成果逐步内化为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将会激发教师从事教科研活动的热情和信心。 5小课题推动大课题 大课题提升小课题 “积小改为大改,以小题换大题;化大题为小题,破小题通大题;一题多解,分进合击”。 ————李元昌 小课题研究给我们带来什么? 1、带来了“三度”:高度、精度、厚度 2、带来了“四有”:有梦想、有激情、有头脑、有方法 3、“五让”:让研究成为一种需要、让教学成为一种享受、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让反思成为一种力量、让写作成为一种快乐。小课题研究的基本框架整个过程可以用下图表示: 6、要注意收集整理“课题档案袋”材料 教师所做的课题研究,要建立一个“课题档案袋”。档案袋内必须有:①课题方案;②课题相关背景学习材;③课题研究过程的体会及论文;④课题研究过程的典型案例;⑤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效凭证;⑥课题活动大事记;⑦课题的阶段总结报告等。还有就是教师必须认真按课题计划的要求去实施课题的操作要素。课题通过一段时间的实施研究,会逐步显示出成效来的,在课题的结题阶段整理和反思成果材料,主要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变化加以整理。一方面是教研员或教师对研究对象——学生施加了研究变量(或采取了一些措施),学生在认知、技能和情感等方面的发生了变化,教师可通过观察、比较和测量得出一些评价结论;也可通过一些统计数据来说明学生学业成绩和情感态度方面的变化成效。另一方面是指课题研究过程中,教研员和教师自身教学、教科研水平的变化。特别是一些教师由于参与课题研究使教学、教科研水平显著提高。表现为一些教师在各级各类教学、教研竞赛中所得奖项,还有就是教研员和教师撰写的课题相关论文在省市县评比中获奖和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这些都属于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开展者和参与者所取得的成果,应予及时收集、整理、归档,作为课题结题时,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的重要凭证。 五、教师进修学校“十二五”主打课题 《打造高效课堂策略开发的研究》(中小学教研室)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开发研究》(综合教研室) 《传统文化教育在城乡中小学推进的研究与实践》(德育教研室) 《小班化教学模式研究》(民族教育教研室) 举例:《打造高效课堂策略开发的研究》 首先要学习: 著名的教育家李炳亭先生提出了高效课堂22条标准,认为高效课堂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它应该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终极目标应该致力于学习能力的培养。 具备以下特点:A、三高: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 B、三动:身动、心动、神动; C、三量:思维量、信息量、训练量; D、三特点:立体式、快节奏、大容量; E、三学:肯学、想学、学会; F、减负:轻负担、高质量;低耗时、高效益。 所以课堂必须是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都得以实现,合作学习、个性特征都得到充分展示,预习、自主探究、合作提高、教师引导在学习中的作用都得到凸显的课堂。 找准切入点,建立子课题。 子课题一:开发学案设计策略 打造有效课堂的研究 开发策略:围绕“听、说、读、写、看、记、思、做”八个字设计学案,教师开展 “八项教学全能的研究”活动。 子课题二:高效课堂策略开发之“导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实践模式: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式,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指导或辅导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目标。改变过去老师单纯讲,学生被动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成功实现“导”“学”互助,共同进步。 立足实际,定位目标。 尽管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处于初步的探索阶段,我们不能将其定位于某一固定的模式,可它的应用目的已毫无疑义,那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既然认定了目标,我们团队就立足学生实际,分年级确定学生的能力达成目标。以四年级预设的本学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达成目标为例: 1、学生能够对新知识进行有效预习,做到会的能讲明算理,不会的善于记录提问。 2、学生能在课堂上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会对同学和老师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疑问,是赞成还是反对?为什么对?为什么不对?大胆进行质疑。 3、小组长能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讨论,小组合作时分工明确,中心发言人能够清晰地表述本组的中心意见,每个学生能够明确自己在小组中的任务,能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在别人发言时认真倾听他人的想法,然后补充、矫正自己的观点。 4、学生能够说完整的话,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个人的意见,能进行有条理的交流。每个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最简单的交流方式。 5、学生能把他们学习数学的观察发现、体会与思考、研究结果用自己的表达形式展示出来,并进行交流。 6、学生会“读数学”。会读数学课本、参考资料以及老师、同学的解题过程。尤其会读课文中的“黑体字”,读课文中的“注意”,利用读"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7、学生会“听数学”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同学的发言并会记录关键内容。 立足教研,探索模式。 对于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本着“继承过去的课堂教学优势,挖掘导学案的载体优势”这一原则,既保证教学稳步进行,又探索高效课堂之路。数学教研团队紧紧围绕吕老师提出的“示标导学、自主建构、展示交流、合作研讨、反馈矫正”的五个基本教学环节,推出了“五环七步学习法”,既围绕五个基本环节,分七步进行课堂教学。教师重在导与点,学生重在想和说。具体内容如下: 1、“示标导学”环节,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情景引入;第二步是知识链接。 教师创设合适的情景,激发学生以极大的兴趣与积极性参与到新课的学习;而学生在情景中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与目标,有计划地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这一环节在导学案上以“学习目标”与“知识链接”的形式呈现。 2、“自主建构”环节就是第三步,自主探究。 学生依照“导学案”上的自学要求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问题。教师时刻关注学生在导学案上反馈出来的问题,转动思维,思考应对问题的方法。这一环节属于导学案的核心内容之一:学习内容中的个人探究部分。 3、“展示交流”环节就是第四步,合作交流。 学生将个人的自主建构结果在小组进行展示与交流,包括解题思路与方法。当有的同学提出疑问时,小组实行“兵教兵”的方法,进行能力方面的互补。教师则注意观察和倾听,及时捕捉信息,针对课堂生成的资源进行适时的诊断指导。这一环节属于导学案的核心内容之二:学习内容中的小组合作部分。 4、“合作研讨”环节分为第五步汇报交流和第六步知识梳理。 学生各小组的中心发言人汇报小组学习情况。教师全面关注和调控学生各方面的情况,适时进行精讲与点拔。这一环节属于导学案的核心内容之三:学习内容中的全班交流部分。在导学案中随后还有一个学习小结,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对知识、方法进行梳理,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5、“反馈矫正”环节就是第七步达标检测。 学生做课堂检测题,教师巡视,收集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评。这一环节以导学案中的达标检测为载体来进行。 五、我的“自学、共学、导学、精练”课堂教学框架的研究 一、自学 自学就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不依赖任何人,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学习获取知识。自学包括课前预习和课上自学两部分。 1、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包括读、画、查、想、写等内容。读,反复读课文,读懂、读通,边读边想。画,画出文中生字词和不理解的句子或把握不准的地方。查,利用工具书和资料查找有关内容。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可分几段理解,中心思想,作者的写作意图等都是什么?写,把生字、生词、形近字、多音字、多义字记一记,写一写段意,写主要内容。 2、课上自学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学习,教给学生如何抓住学习内容,如何抓住课后思考题进行学习,思考有价值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这是培养学生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这样充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学中解决自己的问题。 二、共学 共学即是小组学习。因此采用围坐式便于学生交流、通过小组自学,培养好小组长,提高小组长的调控发言能力,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做到人人参与,不走过场,培养良好的交流习惯。 三、导学 学生根据自学内容进行小组交流后把存在问题,教师通过梳理筛选把体现重点、难点的问题提出来集中讨论,这就是导学。这一环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学语文有明确的创新,不断的完善,使学生从中找到学习的乐趣,不在有那种厌学的现象发生。 四、精练 我们发现目前的课堂练习环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练习题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讲练不同步;2、练习题没有指向不同层次的学生,练习一刀切;3、练习题形式单一,缺乏变式。导致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结为:1、教师缺乏创新意识,设计练习热情不高,没有强烈的研究愿望。2、教师缺乏理论素养,设计练习能力不强。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课程目标的落实,造成了教学质量的低下,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 教学中,不少教师常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题海战”的误区,以练促质,习题多而泛滥,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本人一直认为,数学学科要真正“减负”,教师就要在提高习题的“品位”上狠下功夫。要做到这一点,数学教师必须自己动手设计和选择习题,提高习题质量,少而精,有的放矢。 1、一题多变——规律式习题设计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选择适当的题型,变换条件和结论,得出新题,由一题变为多题,引导学生将问题步步深化,克服思维定势,开阔思路,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和解题的灵活性。从而避免了习题的简单重复,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原题所蕴含的智能价值,使学生获得新鲜感和不断的挑战,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2、一题多解——捷径式习题设计 数学题目,由于其内在的规律,或由于思考的途径、角度不同,可能会有许多不同的解法或证法。选择习题时,应引导学生广开思路,发散思维,鼓励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探求、比较多解之中的捷径和最优方案,从而使“双基”得到训练,能力得到增强,智力得到开发。 3、设置陷阱——强化式习题设计 不少数学知识,教师仅仅在课堂上照本宣科或正面阐述,并不能使学生加深印象和透彻理解,这时如果教师巧妙设计“陷阱”,有意识地让学生经受“挫折”,吃点“苦头”,促使他们寻找失误的症结,从“陷阱”中挣扎出来,走出误区,吃堑长智,大彻大悟。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摆脱思维定势、审题不清、忽视挖掘隐含条件等常见错误的羁绊,在以后解题时少走弯路。 4、设计组题——同类式习题设计 从减轻学生作业负担而言,运用“同类题组”是非常有益的做法。归纳分类,组题设计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使他们通过有限的练习,不同形式或背景的展示,从中悟出共同的解题规律和思想方法,明白“万变不离其宗”的根本原理,达到以少胜多、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优化习题设计,使解题思路开阔,解题方法类聚,思维规律性凸显,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类比、归纳、猜想和探索的能力。只要我们科学地、有针对性地精心设计习题,一定可以有效地遏制“题海”现象,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并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