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认识我自己》课程总结作者:辛黛瑞拉
有一种教育的姿态 ——《认识我自己》课程总结
(一)主题课程 《认识我自己》这个课程历经三个星期,由《宝儿》《我叫皮皮菲莉比》《不一样,没关系》这三个故事为感受的核心,拓展开课程活动! 《宝儿》是一只没有羽毛的大雁,感受故事,用纸折叠出故事中的大雁宝儿。通过这只长得与众不同的大雁,我们来观察自己的长相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从脸庞,到手,到脚,到测量不一样的身高,画出自己不一样的眼睛,最终唱出这个小小自己的心声!而这些活动是彼此交织的状态胶合着进展的!在主课程的进展中,还根据教师节安排了《老师的不一样》。 每每最为触动我的就是唱起《小小的我》时,查明哲那突然慎重起来的样子!仿佛这歌就是他心灵的声音,一股要冲破一切,展示自己力量的声音! 孩子们的心情随着宝儿的遭遇在故事中此起彼伏,生活在这里的他们还不知道与他人长相不一样亦或丑一些有可能的遭遇!他们每一个人在这里没有被特别对待。所以对于他们不言而喻的是,长得不一样,又有什么关系?或许在他们以后的生活里,因某种境遇他们会想起这个故事或这个课程的点滴,会对自己的内心有所触动和影响!我希望课程能够影响生命的成长。 《我叫皮皮菲莉比》这个故事相对于《宝儿》来说,有了一个变化,那就是从长相不一样,开始关注追求的不一样!要说长相是天定的,那么这个故事意味着自己主动的独特的追求。我们围绕故事折叠海鸥皮皮菲莉比(折纸是我们中班学期开设的单科课程)。 故事隐含的总是要深刻一些,而我们在比较长相的基础上,进一步来体会自己喜欢的比如吃的,比如玩的和别人有什么不同,我们会的又和别人有什么不同。在这个比较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得更完整,他们不仅讨论不同,也发现了相同!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两片不同的叶子,又可以说都是相同的叶子!如何相携相进呢?我们用了歌曲《好朋友》这首歌来作总结! 根据对故事的理解和把握,就这只海鸥想叫皮皮菲莉比,放开父母给我们命定的名字!那么我们自己想叫什么名字呢?孩子们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的意愿,我可以随意想,我可以随意取!也不是容易的事情!自由总是不那么容易的,要承受创造的艰辛!意愿画也是如此,孩子们第一次没有主题,没有任何暗示地全然地用自己的思索或随手来表达自己想要画的事物,能够画出来,标明了孩子们自我意识的一大进展,标明了孩子们能够承受自由的能力开始滋生。我常想,就是这样的细节,在塑造孩子们心灵的过程发生着微妙的作用! 《不一样,没关系》是一本能够自然鼓动孩子们参与其间的故事,孩子们一方面自居为奇奇而难受,另一方面更是一个同情奇奇的人,努力地帮助奇奇想办法!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不一样,没关系”但是在故事的转折间,他们突然意识到自己内心的那个声音“不一样,没关系。”并自然地喊了出来!在这样的意识中,他们通过故事体会“自己的认识变了,对周围的人和事的态度也就变了”。当然,在用雪花片和折纸来构造这只与众不同的小兔子的时候,看得出来孩子们对故事有着深入深刻的把握和理解。 一般到主题课程的第三周总是有融合前面课程历程的倾向,在小魔怪、大雁、海鸥和兔子的故事中,课程本来预设的是让孩子们将前面测量和比较的记录合成一本《我的小书》的,但随着课程的进程以及故事的意会,这种走向更偏向了故事这一边,而不是原先的那种条理记录!这似乎也应和了我们主题课程的特性!于是我们每个小朋友就根据自己对这些核心故事的理解创作了属于自己的故事!没想到的是,孩子们居然有对故事书整体建构的一种模糊把握,并能够呈现出来! 对,“我”的生命成长本身就是个故事!而孩子们自己的故事书又是一个对自我的隐喻!从书里可以看到孩子们那个浑然一体的自己! 那么接下来用水粉表现这个特别的自己,是自然而然的了;并且当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这种自我的过程中,孩子们又超越了我的预设!他们的表达告诉了我这个“自我”的完整表达不仅仅是“这个是”,还有那个“不是”。孩子们这次的创作诗歌是令人意外的成功。所谓成功就是他们的诗歌真实地再现了他们的心声和心灵!读来,莞尔且思且沉! 在整个主题课程中,歌曲《小小的我》突然呈现了自己的力量:“小小的我,小小的我,投入急流就是大河,拥抱大地就是春之歌。”事实上,它可以贯穿整个主题,从学唱到合唱,再到改编唱!因此最近在看《singof清唱团》,看到他们改编、创编传统歌曲并表演出来的那种感觉,真就象布置环境源源不断有灵感呈现的成就快意!突然就有一种欲望,一种冲动,想要改编这首《小小的我》,用我们孩子们的经验、隐喻和印象,却到临时而感某种音乐或作词方面的能力限制!这是这个课程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还不够完善的地方! 整个课程以《不一样,没关系》的故事讲述以及表演来结束!在教室里来了很多陌生人以致教室生态发生极大变化的情况下,孩子们以一种该做什么还做什么的日常姿态生活,恰恰是对这个主题课程最好的诠释了! 览看整个课程历程的发展脉络,有的是预设中的,有的偏离的预设的轨道!前者是预期的,而后者是根据课程的进展情况而自然发展的!不管是课程本身,还是课程中的我,在进展中都显得成熟了很多! (二)自主活动 孩子们在新的教室逐渐生了根! 几张小方凳也不同程度了拓展了孩子们的故事情节!这不由得使我想起华德福特有的玩耍木桩,这些原始的材料更有利于孩子们来建构自己的故事! 丝巾和雪花片不用说!可以引来更多的创意!教室里更多的是超人风潮,卧室里的装扮难以一目了然! 现在的塑料积木那里也有一些专注投入的孩子,但并不是搭建,而是正在进行热烈的故事对话! 孩子们的整理箱,可谓是宝贝箱,可以剪贴,可以画画,可以玩橡皮泥……各种自由的手工活动可以选择。 书还是上学期的书,没有新增的!所以薛天那一本《我叫皮皮菲莉比》带来的时候,很多人象发现宝藏一样的淘出了它!很多父母会问我推荐可以阅读哪些书,我越来越觉得书不在于多,而在于反复阅读之后的感受和印象!所以我往往推荐带老师在课程中和孩子们共同穿越的故事书。当孩子们在教室里发现了这些熟悉的书时,那种惊喜是可想而知的! 我越来越趋向于将各种材料分类规整放在适宜的地方,便于孩子们自主活动取放!比如地图贴在某个方便观察的地方;没舍得将那围棋板拿掉,虽然还没有棋子,但偶尔会有孩子去看看;孩子们收集来的种子或花会放在靠厕所的那个架子上…… 孩子们在对原有的材料建构中,慢慢适应了有新材料进行建构参与的自主活动!要是一下子问我,我的教室里还需要哪些材料,我还真不急着需要什么!毕竟材料是为自主活动服务的,自主活动本身的故事建构需要才是最重要的!当一个新材料进驻的时候,孩子们一时会为新材料本身而兴奋,并不会一下子进入自己的故事建构!所以,新材料的投放方式和数量都是需要谨慎考虑的! 悄悄的投放某种新材料,是不想因新鲜刺激而左右或影响了孩子自己故事情节的进展;少数量的投放也是这个原因! 因此,自主活动的根在于孩子们的需要,孩子们自主活动的自然需要!老师根据自主活动经验和情节发展的需要而提供材料的支持! 目前,我想到的就是搭建区的积木不利于搭建的成形,总是容易散落!正考虑乐高式的搭建积木以及女孩子比较喜欢的我爱我家系列,这样的搭建又便于滋生故事情节,又可以仅仅是搭建本身;可以添些磁性围棋子;可以添些这学期讲述的故事书;我需要在一些柱子上添些空间储物箱子,看看是否容易滋生诸如储蓄这样的生活故事情节…… 自主活动永远是孩子们的自我真正能够生根的地方!因为他们的所习所得,就在这里磨砺并变成自我灵魂里的东西!而老师预设课程的核心价值之体现就在于此,就是为了让孩子能在这个地方自主自在的选择判断生活!学习的目的不也是为此?不就是为了将来有能力幸福的生活? (三)文化背景 然,不管是主题课程还是自主活动,都依赖于其所在的文化背景,文化背景决定着大人们的教育姿态! 我时常在努力将一种教育的姿态用语言厘清! 于是时常在看到各种书籍里参透着这种教育姿态的人和事会无比激动! 要是在现实生活中体会到这样的教育姿态,敬畏、谦卑之心会立刻涌现出来! 比如最近在书中看到的爱奥那•奥佩,英国的民俗学者,驻足小学的操场,静心观察在那里生活着的孩子们,她观察和记录的孩子们的游戏及游戏状态,让我回游到自己童年的生活光景和内心世界,内心告诉我这就是我们曾经的生活。要是有时间来观察、搜集这些属于自己也属于孩子的童年密码——童谣和游戏,不是教师知道的那种,就是孩子们传播的那种,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比如最近在生活中见到的给孩子们讲故事的美国奶奶,与孩子一见面时由内而外洋溢出来的倾身、低首。 事实上,严格说来,这并不能说是一种教育的姿态,而是在大人和孩子之间,并不心存着教育和被教育这两者的截然角色定位,作为大人,其实就是在像棵“大树”一样地静呆在孩子们的生活里,观察、感受并记录,不发一语。我时常觉得我们幼儿园的那颗老银杏正是在做着这样的事情!但大人总是大人,他们只是有能力以一个孩子的方式生活在孩子们之间,却又能以大人的能力提供给孩子们保护、支持及滋养。就象幼儿园里的大树,提供生命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元素! 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时常隐隐觉得在大人与大人之间,大人与孩子之间,有一种权力亦或输赢的争夺!上位者自居为教育者,时时刻刻想要引导和教育比之地位底下的人!层层之后,孩子就在最底下! 因此《认识我自己》的课程不仅仅是面对孩子的课程,更是面对这个课程中的大人的,或者更是面对整个课程背后的整个文化背景的! 在这个主题课程里,我自身也在经历着某种蜕变,由内而外的,由外而内的!社会世态的变化,往往也体现在社会微观处的每一个人身上!这促使我的心理产生了一定的波动;开学更多繁琐细节的考虑也消耗了我更多的体力,促使身体也发生了一定的抗议。身体到心理,心理到身体的变化和影响,状态羸弱时,思便突出了! 终究是我自身的步伐还不够坚定,对人和事还不够敏锐和觉察。有所真正觉察之时,才会静待左右!教育需要守得寂寞岁月,久待才得草木芬芳。我不喜欢说任何格言警句,更不迷恋任何一本书中的言词,除非它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从来都发现,这个世界里的好言好句真是太多了,只是要做到任何一字一句,怕是举步维艰了!因此,生命不在于你说的多么多,而在于你对某句做得有多深!只是就这句,怕是很多人亦是频频点头,不过只是点头称是而已!最后,我只发现,就如海德格尔所言,真正的领会是沉默的! 我怀想这样一种教育姿态,没有漂亮的言说,唯有践行的描述!人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教育! 那样,在孩子们自己的自主活动中,我们就会心怀谦卑之心,学着孩子们专注和投入自己的事情!不会为了自己的掌控欲望,不会为了自己的记录任务,甚至自己的好奇,轻易走进孩子们的那个世界!我们只是会站在那个门外等待,等待孩子们的信赖,等待孩子们的靠近和邀请,这才是一种尊重!就如《天天惊喜》中的李雅卿对待孩子一般! 那样,在老师预设的主题课程辅助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就会倾心倾听并领会孩子们在课程中的回应,紧随着孩子们领会的方向,调整主题课程的实施内容和步骤!不会为了自己狭隘的所谓教育目标,不会为了自己所谓的计划过程,甚至是自己内心的好强,而放弃了孩子们在课程有可能走得更远的步伐。 不过,不是因着这点,我们就忽略了自身的主动!在和孩子们生活着的大人,不是配角,主题课程正是显现老师支持孩子们生命成长的力量核心!细究当前的很多学前课程,不管是国外的还是国内的,都具有自身核心的课程!不管是从孩子们的自主活动中衍生而来的,还是一个幼儿园或一个教育机构自身创设的!很多大人依着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总以为,孩子要自主了,成人的思想和课程就成了限制和控制!捧上了孩子,就放弃了自己!要么就是捧上了自己,放弃了孩子!素没想到,自己和孩子都需要得到尊重,以一种平等、公平的姿态以对! 在预设自己的主题课程中,我时常怀着一种对中国整个历史潮流的教育发展的敬畏之心,领会它之力量强大,也正因此,我踏踏实实地循着它的发展轨迹,找寻自己课程的方向,不至于再好高骛远! 看清了事情的真相,朝前的路就慢慢地云开雾散!所以当我在曾经见实习的幼儿园聆听关于区域和课程的讲座时,我心无嘲笑,反有敬意!一敬讲座者拖延讲座时间与园所老师的呵护,哪怕这种呵护是不自信的;二敬讲座者对他们区域活动与主题课程关系的厘清,厘清本身无所谓对错!
的确,在江苏这个地区,大多数园所所谓的区域活动实质上是为主题课程服务的,是为了集体活动中操作活动的小组化!主题课程是教师为主导的,有预定的教育目标,而当这个目标无法完成的时候,教师自然就成了目标达成的有力执行者,不仅通过主题课程的集体活动,还通过区域活动的个别活动。那么限制和控制必然就是主旋律!这样的二者关系必然导致这样的结果!教师做得精微者,孩子们的技能技巧会有相当的精进!这是比如符合现今的小学体制教育教学的!甚至我觉得这样的孩子是不是更能够承受小学体制中的教育呢?从小能够茫然顺从和接受并做到精进的孩子,将是这种教育中的佼佼者!而要自主、要公平的孩子则会敏感觉察并体认到强烈的情绪和认识冲突,没有很好的认理清识引导,是不是很难超越呢?问题不在于哪种教育是否有价值,问题在于父母选择让孩子过怎样的人生!前者意味着陷在大多数人之中的安全,后者意味着担当自由之上的安全!我相信,这也是很多有教育见识的父母和老师思虑和徘徊着的!也正因此,我内心努力尊重每一个家庭自行的教育方式,哪怕是溺爱! 当然,正如尊重孩子,也需要尊重大人一样,我也会尊重我自己,敬畏我自己走过的路!我也是逐渐体认到目前的认识的:我不再用“区域活动”,是因为它不再被需要。惟材料如何巧妙摆放,便于孩子们取放构建自己的故事情节!原本区域也有分类摆放材料的功能,但却狭隘了!材料是为孩子们的故事建构而服务的,而故事建构的核心就是孩子的自主自发!因此我开始使用“自主活动”!自主活动和主题课程是一个怎样的关系呢?它不是主题课程的附庸!而是代表着孩子的与代表着老师的主题课程并驾齐驱的平行关系!如何看待老师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可以借鉴来看待自主活动和主题课程的具体关系!二者不见得非得眼可见的联系,自主活动可以是孩子们完全自我主宰的,但老师恰恰是物质和精神环境的营造者;主题课程可以是老师主导预设的,但孩子们的思之特性水平及孩子们的现实回应,恰恰是课程得以进展的依靠! 掌控自我人生的人生,主动思辨的人生,清明的人生……是这样的自主活动和主题课程相携想要做到的。有时候我想,我所要的教育不见得适合每个人!所以我希望各类教育,能够百花齐放,做到精微极致!唯以内心之善为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