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兴有机会跟中学生朋友们交流。我是研究哲学的,主要研究德国哲学,也做点艺术哲学——我也是中国美术学院的兼职教授,每年都在那儿开一门《艺术哲学》课程。哲学与艺术,这听起来是对立的两块,但在我这里比较统一,我个人因为长得不太好,经常被看作艺术家。不过我的主业还是德国哲学。德国哲学有三位大家对我们近代以来的中国影响最大,按年纪排列,一是马克思,二是尼采,三是海德格尔,我主要研究后面两位。我自己写了不少书,翻译了较多书,在座各位当中,估计会有同学以后读到其中一些的。 跟中学生朋友讲课,这在我是第一次,以前有两次去中学做过报告,但不是给同学们做的,而是给中学老师们做的,因为我女儿在他们手上呢,没办法。现在跟中学老师谈教育问题可不容易,因为我跟他们之间分歧比较大,我做报告时他们表面上在点头,实际上心里可能在嘀咕:哼,什么东西嘛。所以,今天跟中学生朋友们讨论,我也有一种担心,既担心我们之间关心的东西不一样,又担心我讲的东西无助于你们,反而可能给你们帮了倒忙。 我认为这也是中国教育的一大问题,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没有良好的接轨,两边脱节,一方面是教育内容,中学与大学脱节,中学只关心升学,教育内容上不断加码,而大学并不关心中学里教了什么,闷着头自己玩;另一方面是教育方式,两边也是脱节的,中学里是为应试设计的,知识的灌输和记忆成为头等大事,而大学教育——在理想状况下——重在理解、讨论、批判。我说是理想状况,实际情形并不乐观。除了上述脱节,或者说正是由于上述脱节,我们的学生们在中学时过着严苛的、悲惨的生活,到了大学呢,就相当幸福、相当快乐了,因为中国的大学是“严进宽出”的,很少听说有谁进了大学毕不了业的。这是极不正常的现象,需要改革。 我觉得我们基础教育最大的问题是过度学习,就是学得太多了。青少年们根本没有游戏的时间和空间,如何可能有创造力?前阵子我给毕业班同学讲话,讲到一个笑话:泰国小国家,人不多,共6500万人,只有我们的20分之一,男人只有三千多万,四分之一去当了兵,四分之一去当了和尚,四分之一去当了人妖,还有四分之一是老弱病残,从里面挑了几个人踢足球,竟然把中国队踢翻了。为什么?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我们的教育制度。我们的小孩子们哪有时间踢球呀? 最近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做了个社会调查,调查了五千多人,结果表明,58.6%的受访者表示大部分已经不记得中学时代所学的知识,只有2.5%的受访者表示还都记得。其中,数、理、化是被受访者忘记得最厉害的三门课程。仅8.6%的受访者表示毕业后经常用到中学所学知识。这也算是对我们的教育制度的一个讽刺。 今天我要跟大家讨论“人文”和“教育”两个概念,合起来就是“人文教育”。我们采取笨办法,先说“人文”,再说理想的“教育”,最后说说“人文教育”。 一、什么是“人文”? 在中国传统中,“人文”一词是极广义的。《周易》有言:“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见“人文”是与“天文”相对而言的,“人文”是指社会人伦,而“天文”是指天道自然。所以,在中文语境中,“人文”是个十分模糊的概念,通常关于“人文”的解释是相当宽泛的:1、指礼乐教化,2、泛指各种文化现象,3、指人事、习俗、人情。 与此相关的是“人文主义”概念,是一个在近代欧洲出现的概念,现有的解释大致也有三条,即“人本”、“个人”、“自由”。具体说来,一是“人本”观念,就是要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历史上从神本位、君本位到人本位,总归是一项进步。在自然观(宇宙观)上则是人类中心论,则未必是好事。二是“个人”观念,就是承认、尊重、保护个人,特别反对专制制度利用“国家”、“集体”、“组织”的名义侵犯个人的权利。个人是根本,个人的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以及这种权利能否得到保护,是衡量一切制度好不好的根本点。三是“自由”观念,主张“政府的唯一宗旨是保护个人创造财富和享受幸福的自由”。“自由观念”同时指“每个人”的自由,只有尊重他人的自由,才能有自己的自由。争取自己的自由,而决不损害他人的自由,这就需要规则。个人遵守规则就是尊重他人的自由,也是尊重自己的自由。于是,规则意识就成了自由国家国民的基本素质。 最后,我们还可以从“人文科学”角度来了解“人文”。同学们知道,我们把科学分为“文科”与“理科”——现在高考时还有“艺考”,其实艺术也可以归入“文科”中。但“文科”与“理科”的划分是十分笼统的。“文科”应该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艺术;“理科”呢,应该包括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医学。同济大学目前已经有上列所有的科学,所以是一个综合性大学;但由于它工科强大,故还被认为是一座“工科大学”。实际上“工科大学”这个说法是很要命的,如果只有“工科”,就不能被叫做“大学”,因为“大学”本来就是指多科性的高等学校。 好,我们前面分了人文、社科、艺术、自然科学、工科、医科等,则“人文”该如何来了解?它只是这许多“科”中的一“科”吗?“人文科学”意义上的“人文”指的是什么呢?是指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等,我们这儿简称“文史哲”,在欧洲恐怕还要加上“神学”。在德语中,“人文科学”也被叫做“精神科学”(Geisteswissenschaft),与“自然科学”(Naturwissenschaft)相对。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即便在学科意义上,“人文”也是广义的,因为它是以人类“精神”为讨论课题的。“精神”太广了,关于自然的知识也是“精神”范畴的。所以人文科学天生就是无边的,它跟人类所有的知识形态和文化形式发生关系。 另外,在欧洲,人们经常在“人文科学”前头加上一个形容词“历史的”,叫“历史的人文科学”,为什么?是因为人文科学是历史性的,我们学哲学,还要不断地研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孔子、老子了,但如果研究物理学,我们就用不着关心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了,甚至用不着关心牛顿物理学了。差不多可以说,自然科学的知识是进步的(淘汰的),而人文科学则很难说进步。 无论是中国古代与“天文”相对的“人文”,还是欧洲“人文主义”意义上的“人文”,还是“精神科学”意义上的“人文”,都让我们意识到,“人文”不简单,比其他科学门类要复杂,而且有特殊重要性,因为它关乎精神,关乎人心和人的生活整体。 若要我来总结一下,我认为“人文”有如下几重意义: 1.“人文”是普全的,涵盖人类全部文化现象和精神生活。 2.“人文”的意义超出了简单的学科划分,是教育的发动机和目标所在。 3.“人文”代表着人类追求自由、追求卓越和完美的理想。 二、教育的理想与理想的教育 今天在座的都是教育圈内的,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但要问什么是“教育”?也不是容易回答的。我们大致可以分广义的教育与狭义的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指对人的塑造、赋形(德文的Bildung即是此意),有目的地培养和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品德、体质的活动,均为教育;狭义的教育则是专门组织的教育,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也包括非全日制的学校教育,今天也包括电视、网格教育等。如果要我来给教育下个定义,我会说,教育是由社会来承担的、有组织的、旨在满足公民求知欲、培养公民品德、知识和技能的活动。 我这个定义没什么新鲜的,但我强调了两点:一、教育是由社会来承担的,因为它是共公事业,须由国家来承担,是国家的责任;二、教育要满足公民求知欲,求知是人的天性,公民的求知欲(求知权利)是不可剥夺的,一个好的国家必须承担全体公民的终身教育。而我们离这一点还比较远,这是让人遗憾的。 进一步让我们一起来想想:什么是好的教育?或者说教育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当我们这样问的时候,我们是在设想一种教育的理想状态。理想的教育往往是一种哲学的设计,因为它背后都有一种人性观,一种关于人性的理解。 在西方,最早的教育理想是由第一个大哲学家柏拉图提出来的。柏拉图在《理想国》里为我们设计了好的国家形态,而其中自然含有理想教育的构想。柏拉图的人性理解差不多是自然的,好比自然界有金、银、铜、铁,人性也有天生的分别,是自然的等级,有的人天生高贵,有的人天生平庸,这是没办法的事。因此教育的目标是让人们各司其职,各司其职才谈得上“美德”——希腊文里“美德”(he arete)本义是“合适性”。一个国家要有统治者、战士、商人等,他们的人性(天性)也是不一样的。哲学家因为理性强,可做统治者;而战士要意志坚定,要勇猛;商人精于情欲,会算计。一个国家要运转得好,切莫角色错位,一定要有合理性的安排。好比说,一个高个子应该一个小个子结婚生子,如果两个高个结婚,生出个更高个的,岂不是造成浪费么?还有,小孩生下来要怎样培养?应当归国家来培养,因为任何一对夫妻都无法担保自己有能力培养好小孩。倘若培养失败,谁负责? 近代欧洲最著名的教育理想,是由德国语言学家、教育家和哲学家威廉姆·洪堡提出来的。洪堡的教育理想是人文主义的“完人”理想。教育要培养完美的人,这似乎是一个天然的要求,哪个人不想达到完美呀?大概没有一种教育理想是不求完美的。可能关键还在对于完人的理解。什么是“完人”呢?洪堡的想法是很辩证的想法,他认为人性中有三个“基本矛盾”,即:自由与必然(规律),想象力与思辨力,个体与群体(民族)。这是三个“对立面”必须统一起来,才可能成就和谐完美的人性。那么,历史上有没有这种“完人”呢?洪堡说有,古希腊人就是,以后的人类大抵都不行了。 洪堡的教育思想19世纪以后的人类教育影响极大,对中国近代大学影响尤其重大。它无疑也是一种哲学的设计。它的核心思想有三:完人教养、整体教育、个性自由。因为时间关系,这些我们只能简略带过。总之,洪堡坚持的是一种旨在充分发展人的个性的教育理念和信念。在他看来,素质、个性、修养是教育的第一要务,而知识、技能、专业则在其次。特殊(专业、职业)教育是简单的,束缚人的,只要实施了人的全面理想教育,人成为一个有信念、个性、教养的人,则他就能获得充分的自由,甚至转行、更换职业的自由。 后来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其实也是一种完人理想。马克思说,到共产主义,人就彻底自由了,成为彻底解放的人。怎么个自由法呢?首先是物质上没问题了,不再为生计所累,其次是消除了分工劳动,不再有专业了,是什么都会什么都可以做了。马克思有个著名的说法是:“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德意志意识形态》)。有人居然把马克思的这个话当作笑话,真是混蛋得很。我承认马克思是打比方,但这个比方打得很好呀。人的追求不是自由吗?自由的生活如何体现?不为物所累,不畸形发展。好比我们锻炼身体,只练胸肌不练别的,于是胸部很发达而别的部位都萎缩了,好不好看么? 马克思的完人理想也是一种教育理想。各位应该已经可以看出来,洪堡所谓教育要使人获得充分自由,甚至转行、更换职业的自由,与马克思所谓上午打猎、下午捕鱼的理想生活,根本上是一回事。他们要传达的都是一种合乎人性自由发展的、全面解放的教育理想。 三、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 我们上面讲到,教育总归含着一种理想。说到底呢,教育就是按着理想的要求培养人,把人培养成尽可能全面发展的人。我说教育是理想教育,各位可能会反感,会说:哼,你只会说些大话,来点具体的好不好呢?好吧,让我们换一种说法:教育是要按可能性来培养人,让人向可能性开放,因为人是可能性的动物,而不是现实性的动物,人跟猪不一样。人跟猪当然也有一样的地方,人也是动物,吃喝拉撒睡,人跟猪都会,都需要。但人呢,总是按照可能性,按照对未来的筹划来安排自己的生活。按可能性来筹划自己的生活,这意思也就是说:人是要有理想的。 但是,我们这个时代却是努力想把人拉到猪的水平上的时代。我们时代是个技术时代,也可以说是物质时代。人类精神生活变得很动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大的变化是由传统精英文化来支撑的传统价值体系崩溃了,人类物欲开始不断膨胀。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因为科技的加速发展而导致人类生存的危机,今天的社会已经成为一个风险社会。技术在加速发展,人类从加工自然转而开始着手加工自己,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的命运越来越变得不可预测了。一种末日感觉开始迷漫开来。这时候,我觉得人文教育就变得无比重要了。 另外就是我们社会的变化和发展。我上大学的时候,你们还没出生,是1980年代。那时候有个口号叫“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难”。学文科被认为是劣等生,文科招生量也极少。在今天,学好数理化仍然很重要,但形势正在发生一些变化。往大处说,中国社会解放以后,先后经历了军人领导、工程师领导的阶段,现在则开始由文人来领导了。有数据表明现在中国的高层领导多半是文科背景的了(当然这个文科包括社会科学,而不只是人文科学)。社会是很敏感的,今年高考文科的分数线就明显走高了。我认为这是社会的进步。以后,文理科之间至少会达成一个相对平衡,而不是大家一窝蜂都去学数理化,都去学技术。请注意:我不是要动员大家以后都来学文科,毕竟今天是技术时代,掌握科技者顺应时代;但以后在社会管理方面,恐怕人文社会科学的同志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再说了,人文教育着眼于完美人性和美好生活的可能性。就此而言(就“人文”的广义而言),每个人都是人文的,读书人更是如此,都是人文的,然则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自觉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意识。即便在大学教授们,现在有自觉人文意识的教授也是少了,而老一代的学者就要好得多,比如我们同济已故的老教授陈从周先生、朱夏先生等,并不从事人文科学,但人文修养深厚;又比如我们现在的汪品先院士,著名地质学家,但写一手好文章,而且有博大的人文关怀。这就表明有没有人文精神,跟你学什么、做什么没有必然关系,你学人文科学的,从事人文科学研究的,也未必就有人文精神。 说到“人文精神”,马上引出一个同样纠缠不清的问题:什么是“人文精神”?它的内涵是什么?凭我个人的理解,我认为“人文精神”有如下几个要素:其一是超越性,就是说人要有理想,要有宏大的关怀,因为“人文”事关可能性,需要在不断回顾历史、朝向未来的过程中关注当下生活,所以必须有宏大的思路、开阔的眼界和高度的想象力。其二是批判性,就是说人要着眼于未来生活的可能性,对历史传统进行不断的重新解释,对当下现实进行强有力的反应。批判是通过否定而达成肯定。只有通过这样一种批判性的解释,历史才可能活起来,我们的生活世界才可能获得定位和定向。其三是趣味性,就是说通过人文训练和学习,人要过上一种有趣的、审美的、快乐的生活,无趣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另外落实到人的能力上,学习人文学科就是要让人获致优美表达的能力,能够以有趣的、优美的写作和表达。 超越性、批判性、趣味性,这是我理解的“人文精神”的三个要素,也是我们的人文教育的目标所在。据此,我个人对于人文科学学生的要求也可以概括为三点:1.脑子清楚,富于想象;2.勇于批判,敢于承担;3.表达优美,趣味高雅。我想,有了这样三点,人文科学的意义和人文教育的力量已经得到了显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