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作文语言的生成与美化思维路径例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1-27 17:37: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作文语言的生成与美化思维路径例谈作者:哦,天哪!
言为心之声
——作文语言的生成与美化思维路径例谈
哦,天哪!
    文章是语言的艺术。当写作者有了主题、事件和表达的欲望,还常常面临一个难题,即表达,经常出现的问题有“言不称意”或者“言之无物”。许多写作理论对表达的特性和难度有过阐释,我以为刘勰《文心雕龙》中的一些观点最接近写作实践——“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讲的都是文章主旨与语言之间的关系,他强调写作要“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情采》),这些观点对写作中语言的生成与美化思维路径的确定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这些写作理论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就是“言为心声”,即文章的语言生成与美化(修辞)是以表达的需要为起点、路径和依据的。
    道理是容易理解的,而实践则比较难以操作,因为语言的生成涉及写作者的心理机制,所以很多理论谈及这个问题也只能作一些形象化的描述,很难给学生以切实可行的指导。
    和大连小橘灯秦校长交流,他给我讲了一个课例,让我有些模糊地意识到作文语言训练的心理机制。先把这个课例大致转述一下:
    假如妈妈病了,你去给妈妈买药,会是什么样的心情?(焦急)
    在路上你会做哪些事?
    到了药店你会怎么说话?
    回到家给妈妈喂药,你的情感会是什么样子?(心疼,耐心)
    你会有哪些动作、语言、表情?
    类似的引导方法我也用过。如果说秦校长的课例重在引导学生生成写作语言,那么我的课例则更侧重美化作文的语言。在给高中学生指导人物语言设计的时候,提出人物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个性(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经历等等),然后和学生进行了一个比较式追问,以让学生产生心理体验:
    你在街上遇到一个乞丐,给了他(或她)一点帮助,他(她)会如何向你表示感谢?
    学生最初的设计只是简单地设计为“他(她)感激地说:谢谢”。我又追问:一个外向的人和一个内向的人表达方式会一样吗?请设计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一位老奶奶和一位老爷爷表达方式会一样吗?请设计不同的表达方式。
    一个孩子和一位老人表达方式会一样吗?请设计不同的表达方式。
    一个刚刚行乞的人和一个长期流落街头的人表达方式会一样吗?请你设计各自的表达方式。
    学生进行人物语言设计后,再追加相关要求,在语言前加入人物的表情、动作。这样一组语言训练下来,学生的表达渐渐摆脱了写作中的概念性思维,对人物的理解也由外在走向内在,逐步表达走向个性化。
    在上面的教学案例中,隐含着一个写作语言生成和美化的基本道理,即写作者的语言生成和美化是有一定思维图式的,不过这个思维图式在学生那里常常被写作任务遮蔽了,不能显性到写作过程中来,因而感到茫然无措。写作指导老师的任务就是通过一些教学活动,让学生逐步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过程和语言生成、美化的根据,使之把潜在的写作天赋发挥出来,逐渐感悟到写作的思维方式,形成写作技巧。如果把这种思维图式概括起来,就是:因事生情→由情赋形→入境体悟→依悟定言。
    文章是语言的艺术,而达到艺术境界的过程则是技术性的,这和学音乐要懂乐理和乐器的使用技巧、学美术要先学用笔用线用色彩是同样的道理,当技术具备以后,就要学习如何用“心”去指挥技术了,换句话说就是以写作时的心理驱动写作技术的运作,根据心情表达的需要来促动语言的生成和美化。
                                                    2013.9.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02:15 , Processed in 0.102284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