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何谓现象学描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2 11:40: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何谓现象学描述

魏智渊

一  何谓现象学写作?

现象学写作的核心是“面向事实本身”,这意味着一个前提,就是我们通常“看不到事实”,“事实”被我们自身的重重见障以及生活之流本身遮蔽了,现象学意味着这样的一种写作姿态,它通过持续不断地反思,通过基于理解的书写,悬置种种成见,让事实本身呈现出来。

何谓现象学意义上的“事实”或者说“事实本身”?这里的“事实”指的乃是一种叙事或者说故事,现象学写作,即是讲述故事。我们通常所面对的“现象”,所产生的“体验”都是前反思或者说未经反思的,而讲故事则意味着从混沌的“现象”中提取有结构,有意义的“故事”。而“故事”的核心,则是“冲突”,在教育写作中,没有“冲突”,则没有教育学意义。

假如我要用现象学方法描写一节课,究竟怎样的描写才是现象学描写呢?

假如你把这一节课上老师和学生所说的所有的话记下来,用“某某说”的方式,就像通常的课堂实录那样,这不是现象学方法。因为这样只是事无巨细地记下课堂上发生的一切对话,没有让现象学意义上的“事实”即有价值、有意义的“冲突”浮现出来,从而削弱了教育学意义,不利于形成“经验”。而现象学方法,不但要对对话本身进行重新讲述,而且还有可能要描写相关的情境。那么,一个现象学的课堂描述,它可能会写哪些内容呢?

首先,它可能会选取教室的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来进行描写,选取哪些环境,取决于这些环境对于教师及学生的意义。有些时候,教室里的桌椅摆放、黑板报、贴图等,都会透露出某些信息,比如表明教师的教育观念以及班级文化等等。而这种环境,又与课堂本身有一种微妙的互动。这种环境还包括即时环境,比如突然涌进的观察者(听课教师)对教师与学生的影响,可以通过师生表情及行为的变化敏锐地捕捉到并描述下来。

第二,运用现象学方法,必然不会把课堂看成是一个均匀的时空,而是一个有结构、有起伏、有冲突、有意味的“故事”。因此书写者会既尽可能客观地呈现课堂的结构,又对有意味的细节能够精雕细刻地捕捉描绘。课堂的结构,更多的体现为教者的整体安排和基本流程,除此之外,书写者更多地把目光聚集在课堂上的“冲突”或者“破裂”处。“冲突”是多种类型的,学生或者教师在课堂上遭遇的有待解决的问题,(往往是教师希望突破的重点或者难点)也包括未被教者意识到的潜在的“破裂”或“冲突”。比如教师在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时,可能只是根据回答问题的学生或者集体问答来判断全体学生的掌握情况,而书写者则在观察课堂数个个体学生的时候,发现未被教者察觉的问题,对这些“破裂”的细节的捕捉和描写非常具有教育学意义。除此之外,书写者可能还会观察到学生在整个课堂上的紧张与松懈,包括表情的变化以及纪律上的起伏不定,也包括教者在整个授课过程中的状态,投入或者焦虑。当然,你还可以沿着历史维度继续延伸,比如教者课前的准备特别是对课的思考,以及教后各方对课的感受和评议等等。

二  现象学写作的关键

现象学写作的关键,是敞开自己,面向事实本身,这个“敞开自己”,意味着现象学文本不允许在描写过程中随意地评述,自以为是地解释甚至下结论,这样会歪曲和污染现象学文本,遮蔽事实。但是,现象学写作不反对冷静客观地呈现书写者(观察者)自身的感受及心理活动,因为这也是“事实”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在事件过程中,书写者当然可能而且一定有自己的观点、态度和价值判断,但是应该成为需要呈现的“事实”的一部分,而不是凌驾于文本之上的裁判。

实际上,并不存在一个未被主观所“污染”的“客观事实”,因此现象学文本在选择现象,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已经必然地进行了一次解释,而这次解释,本身就受制于书写者对现象的理解。书写者的教育学心理学素养越高,对课堂的理解越精透,现象学文本越接近于“事实本身”,越具有结构与意义,越容易内化为经验。(简报理想课堂版块的多数文章,就属于现象学文本)

前面只是以对课堂的现象学描述为例来说明现象学写作方法的。事实上,现象学是质的研究的一种基本的姿态,在教育叙事及教学叙事乃至于学校管理中都有广泛的运用。现象学对书写者的要求比较高,而养成现象学写作习惯,又能够促使书写者更敏锐地捕捉有价值的教育教学事件并理解其意义,这是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那么,现象学写作的关键在哪里?我仍以对课堂的现象学描述为例。

1.冲突

冲突是故事最重要的元素,没有了课堂上学生的认知冲突,以及教师与学生的“冲突”,就不可能形成故事。而在课堂上庞杂的场景中,包含了许多或明或暗的冲突,需要书写者进行识别。这里特别要留意的是那些看不见的“冲突”,需要书写者敏锐的观察。许多人虽然坐在课堂里听课,但是他们看不见许多其实正在发生的“冲突”。

2.主题

现象学文本的意义源于对主题的挖掘,而在一节课中,潜藏着许多可能的主题或者说问题,比如课堂的节奏、最近发展区、高难度原则等等。书写者首先需要对这些主题进行识别,然后梳理出最有价值的几个主题,围绕主题来组织书写。

3.背景

现象学文本,是将冲突与主题置于丰富的背景之下,唯其如此,这个文本才能够独一无二。在课堂描述中,可能包括了与主题相关的多重背景描述,包括课前的准备,教室的布置及氛围,围绕主题的情境等等。

毫无疑问,现象学写作拷问的是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师的“个人化知识”紧密关联。书写者在组织故事时的选材与编织,均体现出一种教育学眼光。这种眼光,即是指书写者的理解力,判断力,或者说专业敏感。

一个真正优秀的现象学文本必然是一个引人入胜的生动的故事文本,它与文学故事的区别在于,后者是虚构的,而前者是采用了完全真实的材料。现象学文本的生动不是源于抒情,而是源于有意义的“事实”所给予阅读者的一种“原来如此”的冲击。这是由情境化的知识所带来的认知的愉悦,因此很容易丰富书写者以及阅读者的经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4:19 , Processed in 0.05770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