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回首为前行——我的教学经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2-12 23:55: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回首为前行——我的教学经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2cdd8201016132.html
最近看了一本英国人Hzel Bennett写的《师范学院学不到的》书后,自己颇多感慨,并写下了一段文字,其中在谈到师范教育的不足时,有这样一句话“一名师范生在加入到教师队伍之时满怀热情,准备大干一番事业,但工作中的那些琐事纷至沓来,磕磕绊绊地走过五六年之后,当他基本适应了这种实际生活之后,他的热情则早已丧失殆尽了。”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写下这句话时,自己的内心之中,既含有一丝旧日的苦涩,又有着一束今日的庆幸。
说在师范学院学完全学不到适应日后工作的各种能力,是有些武断,其中的原因不乏每个人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不认可与不情愿,但从我个人的实际经历来看,师范教育其实也未能提供真正的语文教学知识——当然认识到这一点是在我工作后很长时间之后才意识到的。
  黎锦熙在1924年出版的《新著国语教学法》中提到了教学方法的三个等级:
一)以读本为主体的。照现成的国语教科书,按课,分时,依法教学,是最普通的办法——可是要列下等。
(二)从实际事物(或标本、图画、故事书等)的观察认识入手,使儿童确实了解那些事物的内容,然后学习那表示内容的声音(语言)和符号(文字)。读法,话法,写法,作法,随宜运用,有时一气贯注。读本不过拿来作一种重要的教具,不看作教材的主体。——这是把读本中所依据的实际事物直接用作教材。除纯重音节的儿歌之外,一切童话故事等,也要利用环境和图画,观察问答,引起儿童真切的想象。读本是用作整理儿童的经验、指导儿童的发表、准备儿童的创作之一种工具,以实际事物为主体,以书本为辅助品,这种教材和教学法,可称中等。
(三)随时随地利用儿童生活中的种种事实,连结他们的种种经验和环境,作一种普遍而流动的教材;按着他们身心发展的过程(大略可比照人类学中初民进化的过程),施一种辅导自动、共同创作的教学法。
当我看到这三个等级法时(2005年),不禁发出了相见恨晚的感触—— “试想如果是在在工作之前,就已经知道这三个等级,自己是否会在教学上少走很多弯路呢?”——不过,也许这三个等级是不能躐等而至的!
  自己1995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了一所普通中学担任教学和班主任的工作。在工作之初,面对自己并不熟悉的课本,不熟悉的学生,不熟悉的工作环境……那种忙乱可想而知。且不说工作环境,人际关系,方面的内容了,因为毕竟与语文无关,单说一说,教学方面的。每天在学校无法备课,只好带着教材和教参回家备课,那时现在流行的优秀教案并不常见,所以每一课的教案都要自己来准备,加上自己没有经验,一边回忆自己的学习生涯中教师的影子,一边生怕自己遗漏了应该教的知识,因此有时一课时的教案,要花费好几个小时,写上至少七八页(甚至十几页)且直到书边被密密麻麻的字迹占据之后才能完成。在课堂教学方面,更是缺少条理化、系统化和操作流程,每天只是在完成自己的工作——照现成的国语教科书,按课,分时,依法教学,就这样地从事了两年黎先生列为下等的教学方法。也许是学校领导看到了我班主任工作能力上的不足,也许是基于初三学生的成绩的考虑,也许是因为初一新生的实际情况,也许是学校出于锻炼年轻的考虑,学校安排我重新接手了初一的教学的工作,面对两个班的108将,不再担任班主任工作。因为已经有过前两年的适应工作,这一次就显得有些驾轻就熟了。但每天依然是照本宣科,布置写几遍的作业,发布罚写的命令,直到有一件事,令我开始怀疑起自己的工作的价值来。
  有一个同事因家中有事,让我暂代课一段时间。他的班上的语文课代表,是一个很文静的女生,无论课上听讲,还是课下作业,都可以说是令每一个语文教师满意,但是成绩就是不高。每当我翻看她字迹工整的笔记本,看到她的试卷成绩时,我总是有“不该如此”的想法。如果我们用了大量时间让学生“背、默、抄、罚”却不能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的价值何在?
  我依然没有能跟到初三,学校增设高中后的第二年,我从初中调到了高一年级组,担任三个班的教学工作。由于我们学校的师资力量不厚实,所以我只好一个人开始摸索高中的语文教学工作,虽说工作量大了一些,但也给了自己尝试的机会。学生比较沉闷,我就利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发言,课前的随意演讲,成语诗词介绍,晚自习最后半个小时讲故事,定期进行以流行音乐、游戏、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的讨论,在学生写作业时,用录音机播放轻音乐营造轻松的气氛,领着学生抄写谚语与名言;在课堂上尽量营造愉快的授课氛围,引进多方面的知识补充课文内容,设置课本与读本的比较,利用学生的生活常识与课本内容相联系;布置学生每日必读一篇文章的作业,暑期要求每人看几部电影,抄诗词的作业,布置学生体验半小时黑暗的作业。此外,把集中背诵内容变为分散和可重复的小条测验,指导学生的阅读并为学生从图书馆里借书,找来有趣的文言小段落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当从网上看到“大语文”这个说法时,我一面赞同,一面自豪——因为当时的我所走的似乎正是这样一条“无师自通”的路线。
  然而,正当我沉浸在绘画、音乐与禅宗思想的“自由世界”中时,我在网络上看到了一个很多人交口称赞的课例。这个课例完全符合大语文的思路,然而其中却充满了很多授课者主观的引导,并且还有一些知识性错误,而且出现了错误的论断。在评论这个课例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到了只追求“大”是不够的,因为那是一种“藉外求之”之路,踏上这条路,很容得到“往而不返”的结果——即丧失了语文学科的本来面目。当我把这个课例与网友进行交流时,有很多网友都赞叹这位老师的博学,却没有看到其在语文教学方面的缺失。有一位网友说:这个老师一定会让他的学生记住他。然而,我回想自己的教学经历,我却觉得我也能让学生对我留下深刻印象,但我更希望我的学生能记住我所教授的内容——语文——毕竟让学生记住我并不是教学目标。从此,我踏上开始追求语文教育教学中确定性的旅程。
  一个人在启程时,往往不能预料旅途的艰辛,更何况我是一个很少出门旅游的人。实践的多样性,理论的复杂性,概念的不确定性,在路途上慢慢显示出来了。从三老的著作追溯到夏丏尊、黎锦熙、阮真、蒋伯潜等人的著作,从当今的教学追溯到民国时期的教学,从倪文锦、王荣生的课程论拓展到教育哲学,从教学法到治学方法,从期刊阅读到文史典籍,从一两句的独思杂记到连缀成篇的语文杂谈,从自说自话到与从小学到大学的各级教师进行交流……一路走来,我发现,自己要补的知识实在是太多了,单说与教材有关的方面就涉及“语文学科的认识、语文课程观念、教育心理学、教育哲学、教学理念、教学发展观、学习过程落实、作业设计、教学效果评估、科学研究方法……”的知识,更不用提阐释学、叙事学、修辞学、文艺美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方法了。面对这些陌生的知识,单从个人生活范围中去汲取是无法想象的,因此我求助于网路,我把前几年在网络上的做艺文手册和古典魅力等帖子所积累的经验用到了搜寻专业知识上,通过网络获得了大量的知识与资讯,通过网络交流发表了很多个人的思考也参与了很多问题的讨论,也通过网络结识了全国各地关心语文学科发展的众多同行——原来我并不是一个独行客。
  一次一位同行问我,你这样通过网络交流,是想走“边缘化出名”的路子吗?这个问题我没有想过,所以一时之间没能回答,回家想了一想,得出了肯定的结论:这条路是如此崎岖漫长,令人望而生畏,但既然已经在路上,就要走下去,虽然我未必能到达目的地,但那并不重要,我只想弄明白自己在干什么而已——因为我只是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我只想以对语文确定性为基础,达到黎锦熙先生第三个等级的境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3 02:10 , Processed in 0.10837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