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周有光:语文生活的历史进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2-13 17:48: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周有光:语文生活的历史进程


  人类形成的时候,大致语言就开始形成了。人类成为万物之灵的主要条件是发展了语言。语言扩大了脑袋对信息的记忆量,便利了把信息提炼成为知识,利用知识支配环境。语言是最基本的信息载体。文字、传声技术和电脑提高了语言的传播功能;国家共同语和国际共同语扩大了语言的流通范围。

  文字的发明

  一万年前开始了农业化,采集改进为耕种,狩猎改进为畜牧,个体觅食改进为集体生产,流散栖息改进为屋宇定居。于是,物质生活之外发展了文化生活。
  农业化的一万年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五千年是口语生活时期,只有听觉信号的语言,没有视觉信号的文字,这是“单信号”时期。后一阶段五千年创造和传播了文字,进入听觉和视觉并用的“双信号”时期。
  许多民族创造过原始文字。只有极少几种文字达到能够完备地按照词序记录语言的成熟水平。最早达到成熟水平的文字是五千五百年前西亚两河流域的丁头字和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埃及圣书字。在东亚,文字的成熟比西亚和北非晚二千年。三千三百年前中国的甲骨文是已经释读的最早汉字。在美洲,文字的创造更晚,中美洲尤卡坦半岛的马亚文字从创始到今天不到两千年。
  跟甲骨文相同的时代,地中海东岸从表意兼表音的文字中发展出纯表音的字母。字母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经过了两千年的孕育然后诞生的。比拨罗字母是已经释读的最早字母,它向四方传播,经过不断变化,成为今天全世界的各种字母文字。
  文字使眼睛帮助耳朵,把难于传久和行远的声音,变成可以留给后世和送到异地的符号,打破了语言的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只有母子传授的口语教育时代过去了。师生传授的文字教育时代开始了。造纸术和印刷术使文字记录大量增加。图书馆出现了。图书馆扩大了人类脑袋的记忆容量,把脑袋储存不下的大量知识储存到千千万万本书籍中去。从此,人类多了一种学习和应用文字的脑力劳动。
  文字把模糊的传说写成明确的历史。有历史记录的社会被称为文明社会。文字和文明几乎成了同义语。今天世界上已经没有不用文字的国家,但是还有以万万计的文盲,他们落后于历史五千年。

  国家共同语的形成

  开始于三百年前的工业化,使人类的语言生活发生急剧的变化。工业化时期的语言生活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两百年,主要特点是确立和普及国家共同语。第二阶段一百年,主要特点是发明、发展和推广传声技术。
  工业化需要全民义务教育。全民义务教育需要全国共同语。普及共同语成为工业化国家的基础政策。
  农业化时期就有文字教育,但是全民义务教育是工业化的产物。农业化时期就有共同语,但是共同语普及到全国人民是工业化的产物。
  共同语有范围大小的不同。有民族共同语,有全国共同语(国语),有区域性的国际共同语,有世界性的国际共同语。工业化国家需要普及全国共同语,作为全民义务教育的教学媒介和社会活动的交际工具。
  在农业化时期,农民安土重迁,共同语用处不大。当时的农业知识比较简单,可以口头传授,不一定用文字。需要文字和共同语的只有官吏和商人。到了工业化时期,生产知识复杂了,口头传授不够了。人民需要文字,需要学习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工人和商人大量增加,他们流动频繁,不受乡土限制。于是,实行全民义务教育,首先普及“读书、写字和算术”的基础知识。读书和写字在拼音文字国家里就是学习共同语。儿童进学校,第一件事是接受正音教育。官吏的语言生活也发生了变化。做官要竞选演讲,演讲要说共同语,把自己的政治主张,口头讲给人民听。普及口头共同语和书面共同语成为全国上下的头等大事。
  全国共同语主要有两种来源。一种是在多民族国家中,以主体民族的共同语作为全国共同语。另一种是由殖民地独立而成的国家,以原先宗主国的语言作为全国共同语。
  在欧洲,跟中国汉朝大致同时代的罗马帝国,实行以拉丁文统治多民族大帝国的“书同文”政策。掌握拉丁文的主要有官吏和军人。广袤的国土是一片文盲的荒原。经过中世纪黑暗时代以后,各民族独立成为国家。文艺复兴解放了思想,废除“文言”拉丁文,提倡各民族的共同语和语体文。这样就准备好了工业化的语文土壤。
  共同语需要有语音标准。语音标准是否确定是共同语“成年”的标志。共同语是否普及,首先在全国学校成为校园语言,是教育“成年”的标志。西欧在三百年前达到了这两个“成年”标志。日本在一百年前达到了这两个“成年”的标志。凡是认真工业化的国家都以普及共同语作为建国大事。
  中国在1912年废除帝制以后,开始工业化的尝试,提出了全民义务教育和全国共同语(国语)的要求。1982年的新宪法规定“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和“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汉语方言复杂,推广普通话并不废除方言。方言是主要从母亲那里学来的“母亲语”;共同语是主要从教师那里学来的“教师语”。原来只说方言,这是“单语言”生活;现在要说方言和共同语,这是“双语言”生活。从“单语言”到“双语言”是语言生活的重要发展。
  日本在明治维新(1868)以后只用二十年时间就普及了国语。日本能够迅速普及国语,依靠两项措施。一项是重视小学教育,重视国语。另一项是利用“假名”字母,夹在汉字中间,注在汉字旁边。日本的法律和公文现在只用1945个常用汉字。由于用字减少,假名旁注只在难字上应用了。假名字母是日本普及国语和义务教育的钥匙。日本的正式文字在一千年以前只写汉字,是“单文字”生活;后来既写汉字,又写假名字母,变为“双文字”生活。
  在中国,“五四”运动废文言,兴白话。白话文就是“用汉字书写的国语”。汉字是“超方言”的,同样的文章各地读成不同的方音。“用汉字书写的国语”是否也读成各地的方音呢?不行!读成方音还成什么“国语”?于是要求“读音统一”。读音统一要给汉字注音。
  1910年公布的“注音字母”可以看作是中国的假名,比日本创造假名晚了一千年。注音字母使中国人从只用汉字的“单文字”生活,变为又用注音字母的“双文字”生活。1920年公布的“国语罗马字”和1958年公布的“汉语拼音方案”,把民族形式的注音字母改为国际形式的罗马字母。
  二千二百年前秦始皇实行“书同文”政策,当时只可能实行“书同文”,不可能实行“语同音”。二千二百年后的今天,如果只有“书同文”,就不合时代要求了,必须进一步实行“语同音”。

  传声技术的发明

  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1877年爱迪生发明留声机。从此,人类的语言生活开始了传声技术时代。后来发展成为广播、电视、录音、录象、微波电话、卫星传播等等,使语言的声音可以直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一定依靠文字。
  文字把听觉信号转变为视觉信号,依靠信息承载体的改变打破时空限制。承载体的改变需要长时间的学习。传声技术不改变信息承载体,直接把语言的声音送到远处,留到未来。使用传声设备几乎不需要什么学习。
  半个世纪以前,好些国家普及了电话,进入电话社会。现在进入电话社会的国家越来越多了。所谓电话社会就是除办公室用电话以外,每个家庭也至少有一个电话。电话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必需品。利用电话扩大人的活动范围,提高人的工作效率。有了电话,不识字的人也能跟远方通口信。写信麻烦,寄信太慢,打电话方便,可以立刻得到回音。电话代替了很大一部分信件。办理公事先用电话谈妥,书信只作后补的记录。电话会议节省了人们的开会奔波。微波电话可以通到外空的地球卫星,海底的潜水艇,高速飞驰中的汽车和飞机。唱片把音乐送到家庭。录音带和录音盘把无声的书本变成有声的书本。有声图书不仅健全人可以“听读”,盲人也可以“听读”。既有文字图书,又有语音图书,图书从“单信号”变为“双信号”。
  传声技术促进了共同语的普及和文体的口语化。广播和电视使广大群众在娱乐中学到共同语。广播文稿必须把其中读出来听不懂的文言改为大家听得懂的白话,否则广播就失去作用。小说的初稿不必用笔写了,可以用口语说给录音带和录音盘,然后依照录音打成文字,加以修正。听不懂的小说只能有文字版本,听得懂的小说还能有语音版本。小说原来是“说”的,后来变成“写”的,现在又变成“说”的了。新闻记者用电话传送新闻,一方面刊登在报纸上,一方面在电台广播,这样的新闻不可能用文言。保守性最强的《圣经》也翻译成现代文体了,由广播员朗读,录音后在教堂和电台广播,加强传教效果。时代跟文言文告别了。
  传声技术不但能代替文字,还能做各种文字不能做的工作。传声技术和文字同时并用,大大扩展了语言生活。

  语文技术的信息化

  二次大战以后,历史进入“新技术”时代。新技术革命来势迅猛,它对人类的语言生活发射出强烈的冲击波。新技术时代的语言生活,有两件突出的事情。一件是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另一件是国际共同语的发展。
  计算机的语词处理智能化使语言生活发生多方面的革命。
  文书工作革命了,包括印刷革命和通信革命。“文房四宝”成为古董了。文书、档案、编辑、出版、邮递、电报,这一切工作的方法和程序彻底改变了。
  图书馆革命了。图书馆可以看作是人类的第二个脑袋。计算机可以看作是人类的第三个脑袋。图书馆是“纸脑”。计算机是“电脑”。二次战后,出版物急剧增加。全世界一年出版的图书,等于中国过去三千年。浩如烟海的图书,要求缩小储藏和快速检索。电磁和激光的记录代替缩微胶片,庞大的书库变成小小的“光盘”。电脑检索代替卡片目录,“大海捞针”一捞就得,还可以在万里以外遥控检索。情报的电脑化节省了全世界学术研究者的时间三分之一。
  翻译革命了。计算机使人工翻译向机器翻译发展。已经实现的“机助”翻译,初稿用机器翻译,再由人来加工,可以节省人力十分之八。计算机可以把一种文字翻译成另一种文字,还可以把一种口语翻译成另一种口语。电话和机器翻译结合,一地讲的是“外”国话,另一地听到的是“本”国话,这样的国际翻译电话,在不太遥远的明天将成为事实。
  教学方法革命了。计算机创造出各个学科的新式教学法,帮助教师辅导学生,回答学生随时提出的问题,改正学生的作业。计算机和电视结合,使教学活动跳出了学校的围墙,把课堂搬到每一个家庭中去。教学革命使科技知识大众化。车站、机场、各种公共场所,都能有“人机问答”,24小时不停地为顾客服务。
  语词处理技术已经解决了中文输入输出的难题。只要输入汉语拼音,以语词和词组为单位,计算机就能够自动变换成为汉字输出,不用任何字形编码。这使中文语词处理机接近于英文。
  在新技术时代,计算机的使用是大众教育的主要课程。扫盲教育不但要“扫除文盲”(literacy)和“扫除科盲”(numeracy),还要“扫除机盲”(computeracy)。
  计算机发展成为“多媒体”,小范围的信息网络发展成为国际互联网络,人类历史进入了信息化时代。

  国际共同语和国际互联网

  二次战后,国际活动急剧增加。国际共同语由于客观需要而事实上已经成长、成熟,而且迅速传播、非常活跃。国际互联网络和国际共同语的配合,主宰了信息化时代的人类语言生活。
  以铁路和轮船为主的客运时代过去了。跨国航空的客运时代开始了。国际航空忽然使地球变小。广播、电视和信息网络透过了国境界线。世界还没有一个世界政府,但是已经有了一个世界议会的雏形,那就是联合国。
  联合国开会用什么语言呢?国家平等,语言平等,但是联合国不可能用200种语言。联合国成立的时候规定,用五种工作语言:汉语、俄语、西班牙语、法语和英语,后来加上阿拉伯语。
  英语是国际政治、贸易、科技和旅游的主要用语,是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第一外国语。由于历史的原因,它已经事实上确立了国际共同语的地位。
  语言发展有一条规律,叫做“滚雪球”原理。雪球越大,越容易滚大。英语成为事实上的国际共同语是历史“滚雪球”造成的。赞成也好,反对也好,已经是不可改变的事实了。
  国际信息交流要求有一套统一的字母符号,便利计算机的国际传输。于是产生“单一罗马化”的设计,用同一套罗马(拉丁)字母,书写全世界的语言。“国际标准化组织”规定世界不同语言的罗马字母拼写法的国际标准。这是技术设计,不是文字改革。“汉语拼音方案”已经成为汉语罗马字的国际标准,编号定为:ISO 7098。
  人类语言生活的发展节奏越来越快。从语言的开始到文字的开始大约经过二百万年。从文字的开始到国家共同语的开始大约经过五千年。从国家共同语的开始到传声技术的开始大约经过二百年。从传声技术的开始到计算机的开始大约经过一百年。人类的语言生活已经达到“上穷碧落、下及黄泉”的神话境界了。可是,历史永远不会停止,还在更快地前进。
  中国的语言和文字,必须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化,紧跟着瞬息万变的历史步伐,向信息化时代前进。

   2001-03-09,时年96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7:31 , Processed in 0.08821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