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两个班同学的日记分享都是以倾诉课业负担重、学习压力大、父母、老师给予的期望过高,难于承受,渴望理解和鼓励为内容,引发了部分同学的共鸣。在同学点评中也出现了一些消极、抱怨的畏难情绪。针对这种情况,我想到了自己上初三时的那段经历。 那时,自己也曾因成绩起伏而焦虑,因视力下降而担忧。但是,父母却从不过问我的学习,不是因为他们对我太放心,而是压根儿就没把我的学习看得多重。在他们眼里,长在农村的女孩子家,考不上高中就打工、干活,过两年嫁人。考上大学,反而会加重家里的经济负担。在我上面的大姐和二姐都只读到小学,三姐初中毕业后也去食品厂打工了。因此,对于我的学业,父母一直很漠视。直到初二暑假,老校长亲自把“县三好学生夏令营活动的通知”送到家里,他们才知道,我这个默默无闻的老闺女在学校里还是个佼佼者,但也只是高兴了一下。后来,也不再过问。那时的我因为喜欢读书,心中早已埋下理想的种子,学习勤奋,思想上进,各方面的表现都很积极。虽然成绩并不是特别拔尖儿,但每年都被评为“县、市级三好学生”,深得老师和同学的赞赏。那时的我一门心思要考出去,绝不想像其他家庭主妇那样每天围着锅台转。后来,凭着刻苦、勤奋考上了师范学校,实现了自己的教师梦。 我将自己的这段经历讲给学生们听,希望他们主动起来,做自己命运的主人,为自己的理想而积极行动;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一味地抱怨环境和父母。抱怨是弱者的心态,要学会做自己生活中的英雄。遇到烦恼和困惑多与父母、老师、朋友进行沟通,主动求助和化解。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如梁启超所言把学习当作“业”来敬,勤学,善学,乐在其中。这样,学习的压力就会转化为动力,父母、老师的关注也会成为督促自己不断进步的鞭策。 听着我的讲述,学生们目光炯炯,似乎看到了榜样的力量,再学习和听课精神抖擞。这节课,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虽然是下午课,但读书,分享都很踊跃。我想,毕业班的孩子们心理和情绪常常处于紧张、焦虑状态,遇到一些挫折和打击便很容易沮丧甚至自暴自弃。这个时候,教师相机而行,及时给予一些有益的引导和激励,对于他们战胜自己、积极应对挫伤会大有裨益。这次分享也让我意识到:相比于讲道理,学生们更喜欢听故事,尤其是身边人的故事。事实总比道理更容易打动孩子们的心,又得一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