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零点到另一个零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2-20 22:11: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零点到另一个零点——再访作家何建明本报记者舒晋瑜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12月16日   07 版)
何建明(右)在天津大爆炸现场
何建明在武警医院采访看望消防员岩强

    12月11日,2015年度茅台杯人民文学奖的颁奖会上,何建明的长篇报告文学《南京大屠杀》获得特别奖。
    这一天,是何建明的59岁生日。
    站在领奖台上,何建明思绪万千。他用“惨烈”二字形容自己四十年来文学道路上的挣扎与追求。
    “我没有放弃,也不想放弃。如果哪一天躺在文学的土地上长眠,那将是我文学人生的完美梦想。”这发自肺腑又略显悲壮的声音,是何建明真实的表达。
    是的,临近花甲之年,他越来越感觉疲惫,甚至有时候因低血糖突然晕倒。然而那么多题材等着他完成,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创作备受煎熬,他只寄希望能够在退休后开始文学创作的“第二个青春”。
    “我照着诺奖的水准写作。我们有自信跟阿列克谢耶维奇媲美。”何建明说。或者,文学创作正需要这样的勇气甚至于雄心壮志,才能抵达文学的高峰。
    目前,何建明正在创作的作品是《爆炸现场》。2015年的中秋节、国庆节,他是在天津大爆炸的现场度过的。他站在爆炸现场,感受那片废墟上逝去的年轻的生命,他想到了自己的儿女……他告诉自己:我必须写!“没有比生命更值得关注的东西了!”何建明说。
    作家何建明的背后,还有数重身份: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长,以及拥有十多个国家级文学阵地的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职务。40年,40余部作品,业余创作者的何建明是如何做到的?他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何建明。
    文学的另一种理想
    2014年,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何建明递交的一份提案引起热议。这份关于倡导和扶持“建立文化名人公益图书馆”的提案,是依据文化部相关部门提供的资料和实际调查提出的。
    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公共图书馆仅为每50万人才有一所,公共图书馆全国人均一年购书的经费也仅为0.5元,这两个数字证明我国的公共图书馆的人均占有率和人均购书量,仍处在贫穷国家的水平线上。依靠政府和文化部门单方面建设公共图书馆,目前无法满足公民的阅读需求,特别是一些农村和不发达地区。另一方面,一些著名作家、著名学者拥有几千甚至几万册私人藏书,这些大量的私人藏书除了日常工作所用外,多数被闲置在家,既占居住空间,又无法进行专业整理和保管。据调查,他们中间,当许多人都想在自己的老家或社区建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图书馆或书院时,又遇上诸多困难和实际问题。因此,加强社会和政府的支持,利用好这些著名学者、文化名人的私人藏书,是一笔巨大的社会资源。
    其实这个想法,早在十年前就在何建明的胸中酝酿。他希望能够筹集自己的稿费,在家乡建自己的文学馆。写作是关注人类关注他人的命运,而除了文学作品,他希望用实际行动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做些事情,实现更高层次的文化扶贫。他常常自问:小康社会或者现代化最关键的问题,是为时代服务,为底层的民众服务。现在的文学关注浮躁,关注时尚,关注前沿,我们应该如何关注贫困老百姓?如何关注弱势群体?
    是的,《根本利益》《落泪是金》等作品的写作对当时的何建明来说也许是无意识的,然而一本书改变了一个群体,社会各界因读《落泪是金》而自发向大学贫困生捐助款多达2000多万元。15年来,至少有近千万名贫困学生因为这部作品、因后来国家推出的各种救助政策而得到直接的帮助,《落泪是金》被《纽约时报》誉为20世纪90年代最有影响的校园文学作品,何建明也因此成为最早关注中国弱势群体的作家。
    而现今阶段,作家应该更高层次地关心弱势群体的问题。我们为什么提倡精品阅读、经典阅读?为什么社会越来越浮躁,普遍互不信任,道德缺失,归根结底还是民族的修养不够。文化人能做什么?除了写作优秀的作品之外,还应该实实在在地做些文化贡献,“让文学普惠大众”,就是何建明最实际的想法,他希望家乡已经富裕的老百姓,也成为精神的贵族。建一个文学馆,不止于贡献所有的图书,而是让阅读活起来,这种贡献会像雨露阳光一样,会带给人们情感的滋润,这是人类最需要的。那么,谁来提供文学馆地点?以后谁来维持?能否保持活力?何建明说,不能简单地把图书交给管理者。他将拿出相当一部分稿费,增强文学馆的造血功能,比如邀请名家讲座、举办主题读书活动、社区公民文学素质培养等,让来到文学馆的人们不是简单地看书,而是能在融入文学沃土中感受热情、激情、爱情与友情,从而陶冶自己高雅的情趣,充实与丰富人生内容。
    多年前何建明采访钱学森时,钱老给他讲过“零”的意味:零是一个座标,是无限……在一个大科学家的心中,零是万物的开头和结尾,最起始和最终点。人理解了这一点,什么问题都可以处理得非常圆满。人与人之间如此,国与国之间也如此。这是几十年后何建明对钱学森更为深入的理解,同时他对自己的人生也有了新的认识。
    “靠自己劳动挣得稿费,再将这样的稿费捐出去做些公益事情,这是人生从一个‘零’点走到另一个‘零’的完美过程。后一个‘零’点,是属于社会的,是属于中国的,甚至是属于全人类的。”何建明说,过去写作关注他人的痛苦,现在思考更多的是自己对社会有怎样的贡献。他愿意把党和政府以及百姓给他的财富,普惠到百姓中去。自己从零开始奋斗,前面的零点是生命的开始,后面的零点是生命的收场。从哲学的意义讲,这才真正划上人生完整的句号。这与树碑立传无关,与宣扬自我无关。他愿意在奉献中实现文学的另一种理想和思想境界的完美。
    让何建明感到欣慰的是,自去年在“两会”上正式公开倡导建立公益性文学图书馆的提案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与赞赏。十年心血,十年收获。何建明动情地对记者说:“我愿望建一个公益性质的文学馆设想出来后,得到了许多朋友的支持,尤其是自己的文学挚友与学生,他们一直在坚定地支持我,甚至默默地帮助我打理筹建公益文学馆的相关事宜,付出诸多心血,成为了我的这一‘计划’的参与者、合作者。我由衷感谢他们!文学家之所以成为文学家,那是因为他们是一群有着自己理想的人。这样的人,为了自己的理想,他们可以无视世俗,不惜牺牲一切。”
    真正的文学属于高尚。而高尚者从不拒绝文学。
    文学的土壤需要培育
    关于奉献,大概多数人觉得像阳光普照大地更显灿烂,少有人想到卑微柔弱的小草更需要拯救。如果用此来比喻文学,那么何建明更看重那些具有顽强坚韧生命力的小草,他希望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
    曾经担任多年作家出版社社长的何建明,深谙文学期刊或出版社曾在“塔尖”的无限风光。然而,他更了解文学的生命在基层,作为编辑应该眼睛“往下看”。“我们的工作不能停留在原来的方式,坐等优秀的作品筛选后发表。文学的资源要往下普惠,往下走才能培养作家,才更具生命力。”这是何建明广泛开展社会调研后得出的结论。
    2015年7月,何建明在江西开展文学专题调研,发现有些地区虽然贫困,文学组织和文学活动却非常活跃。江西省的文学创作火侯差一些。一是技巧欠缺,二是杂念太多。如果把这些问题解决了,肯定能出现好的作家。他认为,江西是中国文学的重要源头之一,文学创作资源极其丰富,有很多独特的文学资源;江西生态资源也非常好,这也是当代、中国乃至世界性的主题。江西还是为新中国建立流血最多的一个省份,但是江西文学的发展需要与全国文学资源对接,需要提升江西作家的影响力。
    在何建明的倡导下,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利用资源优势,决定重点支持江西长篇小说创作,为江西作家出版和推介10部优秀长篇小说。何建明希望通过这种方式,鼓励更多的江西作家,深入到生活的富矿中去,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促进江西长篇小说创作繁荣发展,以及江西文学的整体繁荣。
    中国作协对一个省的一种专门的文体创作、出版进行扶持,尚属首次。据了解,重点扶持工程从2015年开始由江西省作协组织江西作家创作10部长篇小说,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作家出版社)出资110万元,进行出版和推介。目前,江西省已经推荐了60部作品选题。何建明说,此次对候选作者的评选工作有严格的审核机制,将在近期内选出优秀的作者和作品。
    最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将推送江西上饶三清女子文学社的优秀作家去上海上大学。
    这个举措将改变很多人的命运。何建明坚信,作协需要做这样具体的工作,需要把文学的薪火点燃起来!
    何建明说,他希望多做类似的工作,哪怕用一滴水救活一颗苗,让文学的小苗茁壮成长,同样是对文学的贡献。
    一个文学家,实现文学的理想有多种途径。如此说此前何建明是通过叙述故事来影响读者,那么现在,他做得更多的是文化的普惠。他认为,文学需要重新换位思考,需自己培养、滋润土壤。我们的文学工作者和领导者,思考文学问题的时候,视野和行动、观点都要往下走,我们的工作才能卓有成效。这也是他主抓全国文学报刊工作会议,并成立全国文学报刊联盟的原因之一。
    作家感情最深的是报刊社,如果没有网络、杂志和出版社,我们的作家去哪里发表作品?“文学事业需要作家创作,需要理论建设,自然更离不开推出作品、造就作家的文学阵地——文学报刊。文学报刊和文学编辑是中国文学事业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加强文学报刊社建设,倡导对文学编辑的尊重与爱护,是一项必须高度重视的工作。破解当前文学报刊社工作面临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需要我们共同冷静应对、智慧应对、实干应对。”何建明说,这次会议是文学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的一项具体举措,也是文学报刊界一次难得的盛会,他希望联盟在团结全国文学报刊社、共商发展大事、抱团取暖方面多做事做实事,持续发挥其独特作用。
    而此前成立的全国大学生文学社团联盟也是基于同样的考虑。何建明最初的想法是,成立社团联盟,加强全国各高校间文学社团的横向联系,支持大学生文学社团创作活动,弘扬传统文化,发掘文学人才。中国作协40岁以下的会员还不到总数的4%。中国文学界需要新鲜血液,而大学生是不可忽略的一股重要力量。“成立大学生文学社团联盟,有利于改变大学文学爱好者各自为战的局面,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也会为他们提供大量的文学资源。”何建明说。
    大会成立的同时发布了《全国大学生文学社团联盟倡议书——用最优美的文字书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全国大学生“青春中国”写作营计划,沙家浜“全国大学生文学社团联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实践基地”同期揭牌。
    12月11日晚,何建明还没有顾上吃一口生日蛋糕,又风尘仆仆来到了徐州,准备主持第二天的全国高校文学社团联盟高峰论坛……
    中国的报告文学有资格向诺奖冲击
    在很多人眼里,何建明是一个诗人作家。他的作品充满激情,他的语言充满激情,他的工作充满激情。激情不是狂躁,首先要方向正确,还要看你是否真情实意,是否足够智慧。只有融入大社会、大时代,激情才能真正燃烧起来;只有在领导和同仁的扶持帮助下,激情才能充分化为正能量的动力。当年正是在章仲锷、杨匡满等人的努力下编发《落泪是金》,才有后来轰动全国的影响。“我非常感谢这些师长们的帮助。同时也为自己当年不惜力量,走了40多所大学,采访300多人的劳动而感到骄傲。文学需要激情,有了激情才能使文学更具光芒。”何建明说。
    是的,激情产生文学,文学又让激情更具力量,这也让我们明白了“业余作家”何建明为什么能一部接一部地写下去。
    如今,他面对的是天津大爆炸这一重大题材。
    这部作品的写法完全不同于以往,思考和看待问题、对待生命的态度与过去有太多不同,对世界的认识也大有不同。他进入生命价值观的探索,更有情感价值观的体验。他认为,生命的本原是真善美,我们向往的高尚跟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一致的。一个中国的当代文学家,应该深切地、深刻地、准确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的真善美。
    天津大爆炸暴露出中国的很多问题。采访时,他不是中国作协副主席的何建明,没有任何荣誉的光环和职务,甚至隐退了名字,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他第一次去天津了解大爆炸的情况时,没有采访,面对凄惨的景况,何建明首先想到是,能不能带点书给消防队员们看。当他带着书走近消防队员后,他们之间成了朋友。那些亲历者跟他讲述当时的情景,这些一手资料是影像无法替代的。
    非典、汶川大地震,每一次灾难何建明都亲临现场,这种特殊情况下对生命的体验和认识,无法虚构也无法复制。“天津大爆炸怎么写?就写生与死。”何建明说,他坐在爆炸现场,他和大地说话,和废墟上的残砖碎瓦说话……何建明说,在这部书里,问责的内容将占到全书的三分之一。“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如何面对管理制度上的问题?”除了追责,更重要的是吸取教训。
    何建明说,他最看重的非虚构文学的力量,在于铭记。他发现人会很快忘记苦难的记忆,天津爆炸区的现场一封锁,什么都看不到了。经历的人不会忘记,看热闹的人马上就忘记了。而非虚构文学的作用就是尽可能减缓这个遗忘的过程,让人永远记住曾经发生过这样的灾难。
    当今中国,巨变的社会生活为报告文学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报告文学要客观呈现现实,并不是要简单地歌颂谁、批判谁。何建明希望自己写出这些普通人的经历,告知读者如何面对灾难。他说:“当我们为非虚构文学获诺贝尔文学奖欣喜时,中国的报告文学家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他们的目光、他们的笔应该聚焦每一个大事件中的普通人。社会生活为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他们将在更广阔的舞台上放歌。”
    我们需要中国报告文学的精兵强将
    读书报:自2013年起您担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着力于培养和打造报告文学作家队伍,能谈谈中国报告文学目前的状况吗?
    何建明:莫言获诺奖后,中国小说界特别热闹,许多优秀的中国作家都暗暗地在使劲,期待下一次中国诺奖的获得者能够落到自己的头上。这种心态应当鼓励。当然获不获奖其实并非根本,真正的好作品,真正的中国人民喜爱的好作品,即使不获诺奖,照样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中国的几千年文学经典作品的传世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但中国当代作家确实应当有雄心去与世界文学潮流融合。因此我认为,中国的报告文学写作也该有这样的雄心壮心。在西方国家,报告文学叫“非虚构”“创意写作”等等,总之都是写实体作品,在中国百姓称之为“纪实文学”。名称有点乱,但并不影响这种文体的存在与发展。
    读书报:“非虚构”近几年才引入中国开始频繁使用。
    何建明:本来中国就是“非虚构”的发源国和大国,因为从司马迁的《史记》开始,我们就有了一流的“非虚构”经典作品。我认为,世界上至今仍然没有超过《史记》这样的非虚构经典。后来洋玩艺传到了中国,于是把我们的传统的“纪实文学”改叫为“报告文学”,叫了一百年,出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包括像夏衍的《包身工》、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和徐迟的《歌德巴赫猜想》。近三十年多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越来越多,我们的报告文学作品也跟着繁荣发展,优秀作品不绝,且在某种程度上越超了上面所提到的一些优秀作品。但也同样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广告”式的宣传、虚假浮夸的内容,等等,造成了对这一文体的许多伤害。因此有人就对报告文学提出这样那样的意见,甚至想“改良”它,于是就出现了这些年的“非虚构”热。其实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或者外国作家所写的非虚构作品,比起我们自己国家的一些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来,是有差距的。我可以肯定和不客气地讲:比不上我们许多优秀报告文学作品!
    读书报:为什么会如此自信?
    何建明:我知道我们自己强在哪里。一是我们的“非虚构”写作经验已经有几千年积累;二是中国的“纪实类”文字优美和内部结构比西方国家的情感表达更具有艺术感;三是中国的纪实体写作者个人经验与经历独特,我们中间许多人或是小说家转行过来的,或是新闻记者改行过来又极其熟练其他文学文体写作者。四是我们都几乎一干干了几十年甚至是终身在吃这碗饭。基于上面四点,我说我们的作品不比外国的“非虚构”者差是完全有理由和实例证明的。
    读书报:中国的报告文学还存在哪些问题需要改进?
    何建明:首先是价值观的确立。中国有中国的国情,有自己的价值观选择。在一般人眼里,“批判性”的东西才是好的“报告文学”。其实不然。写“好”的“坏”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客观真实——客观真实里还包含了现象真实和本质真实之间的差异。许多所谓的“非虚构”作家,其实写的都是虚构的人和事,这绝对是伪文学,不能进大雅之堂。
    现在的问题是,中国作家要把“好”的写好。不能一写“好”的就是满嘴歌功颂德、任意拔高,那样就让人如看广告一样乏味。其实,真正好的“歌功颂德”作品是最难写的,它是需要真正的功力。这一点上,中国作家远比西方国家的作家要强。我们差在对一些批判性的题材书写时,要不一团黑,要不不痛不深欠客观。
    第二个主要问题是:“战斗人员”越来越少,有生力量有些青黄不接。今天主要的报告文学高手都是我这个年龄,甚至更大一些。我们已经干了三四十年的报告文学创作了。但现在都在五六十岁了,有时候跑不动了。但年轻的没有接上来。“六零后”有一批报告文学作家,但不多。“七零后”更少,“八零后”“九零后”基本看不到,不像小说界、诗歌界,“零零后”的都冒出来了!
    所以这些年我兼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后,一直在致力培养造就一代新的中国报告文学作家。与我的同事们一起,每年要举办一至两次全国性的报告文学创作班,我们没有经费,报名参加会议的写作者都是自费的,我们的讲授者专家多数也是义务劳动,一讲课讲到晚上九十点钟。大家对这种创作训练十分满意。第一年参会的一百多个,第二年一百五十多个。今年参会者达250多人。大家都说这种无功利的传帮带是真正的“文学创作学习班”。因为大家都是怀着如何为当代、为中国写好作品的信仰走到了一起。
    通过四年来的努力,我欣喜地看到一批年轻的报告文学作家已经崭露头角。
    为了让我们的队伍壮大。我今年在济南召开的全国报告文学创作会上,提出要在今后几年里,造就百名报告文学精兵强将,一千名报告文学优秀创作者。中国发展如此迅速,全世界都在瞩目我们。我们有这样的职责和义务要把中国的故事讲好、讲给全世界听。报告文学毫无疑问是最合适的文体。所以我现在除了作家协会的正常工作外,除了自己的一些创作外,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培养年轻一代的报告文学作家身上。我现在每星期至少要收到一两部他们的作品,要帮着他们看和修改,有的还要写推荐文章、评语和写序。忙一些,但值得。这也是一份文学责任。
    应该说,近年来,报告文学的队伍在不断扩大,创作热情也不断涌涨。全国报告文学作家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贴近现实,勇于担当,创作出许多在社会上引起反响的优秀之作。我们看到,老一辈的报告文学作家坚持创作,中青年队伍也在不断成长,后起之秀频出。与此同时,不可否认报告文学创作还存在诸多问题。有些作家的创新能力在下降,同时有些作品似乎立意很大,内容却缺乏张力;某些作家在写作同时心持太多功利,作品也就无法有新的提升。我们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报告文学队伍不断壮大,但报告文学创作任重而道远。
    中国需要一千个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更需要一百位精兵强将,这是我们国家今天所期待的,世界也是这么期待的。我曾预测,诺贝尔文学奖给中国的报告文学作家(也可称非虚构作家),会在未来的十年、二十年间。原因并不复杂,那个时候世界不能轻视那些抒写中国现实的作家们的作品!
    这是谁也无法抵挡的潮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20:28 , Processed in 0.08033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