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62|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首届中国新生代语文名师教学观摩研讨会暨“语文报杯”课堂教学大赛20年回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1-17 22:16: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各路名师大显身手,共襄语文盛典
八方同仁畅所欲言,同绘课改蓝图
首届中国新生代语文名师教学观摩研讨会
暨“语文报杯”课堂教学大赛20年回顾
  一、活动宗旨
  1.汇聚我国新生代名师,展示名师风采,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作用、引领作用,为全面提高语文教师素养服务。
  2.通过案例研讨、行动研讨,为语文教学把脉,为全面推进课程改革服务。
  3.搭建高水平学科交流平台,打造更多新生代语文名师,壮大语文名师队伍。
  二、组织机构
  1.主办单位:
  语文报社
  2.学术指导单位: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
  3.协办单位:
  安徽省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
  合肥市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
  山西教育出版社
  4.承办单位:
  语文报社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
  三、活动时间
  2015年12月25日~27日
  四、活动地点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
  五、活动主题
  文言文课堂教学艺术研讨
  六、活动内容
  12月25日:全天报到。
  12月26日:
  上午:8:00—8:30开幕式。
     1.合肥一中领导致辞。
     2.合肥市教育局领导致辞。
     3.安徽省教科院领导致辞。
     4.语文报社领导致辞。(蔡智敏)
     8:35—10:25大赛回顾。
     1.报社领导综述课堂教学大赛。(蔡智敏)
     2.我看语文报杯课堂教学大赛。(历届评委代表发言)(尤立增)
     3.我与语文报杯课堂教学大赛。(历届选手代表发言)(董一菲)
     4.安徽省教科院培养名师经验分享——我省名师与语文报杯课堂教学大赛。(杨桦)
     5.中语会领导评述课堂教学大赛。(顾之川)
     10:35—11:20名师课堂艺术展示(高中)(邓彤)
     11:30—12:15名师课堂艺术展示(高中)(张全民)
     12:20—13:50午餐
  下午:14:00—14:45名师课堂艺术展示(初中)(康健)
     14:55—15:40名师课堂艺术展示(初中)(田玲)
     16:00—16:45同课异构(高中)(董一菲)
     16:55—17:40同课异构(高中)(合肥一中青年教师张蓓蓓)
     18:00—19:20晚餐
  晚上:19:30—21:30同课异构互动评课(王屹宇、郭惠宇、尤立增及与会代表参与)
  12月27日:
  上午:8:00—9:00专家主题报告(郭惠宇)
     9:05—10:05专家主题报告(尤立增)
     10:10—10:50名师成长经验分享(邓彤)
     10:55—11:35名师成长经验分享(宣沫)
     11:40—12:00 闭幕式
  七、报名提示
  1.由于会场容量有限,请有意参会的老师提前报名,未提前报名者,恕不接待,敬请谅解。
  2.组委会将根据报名先后顺序提前安排座次。
  3.需要住宿的老师可以自己与合肥一中周边宾馆联系预定,也可委托组委会预定。需要组委会预定的老师,请在报名时将住宿费和会务费一并汇来。没有汇来住宿费者,组委会不安排住宿。(周边不低于3星的宾馆大约每天每个床位100元。)
  4.本次活动会务费共计650元(含26日午餐、26日晚餐、27日午餐三顿正餐费及资料费)。请报名时:
  通过邮局汇款至山西省太原市和平南路45号语文报社财务部。收款人:尚万红;邮编:030024。同时,请在汇款单附言栏注明“名师研讨会×××等几人费用”字样。未及时、足额汇款者视为报名无效。
  5.报名截止日期:2015年12月10日。
  6.报名办法:
  (1)网络报名:
  报名时须登陆中华语文网(www.zhyww.cn)名师研讨会专题页面下载报名表,填写完毕后以附件形式发送至ywbmsyt@163.com
  (2)电话报名:
  联系人:王爱红,电话:0351-6378186,QQ:395171529
  联系人:李富强,电话:0351-6378129,QQ:2855023755
                            语文报社
                          2015年11月
  我和“语文报社”的语文缘

              (在首届“中国新生代语文名师教学观摩研讨会”暨“语文报社”课堂教学大赛20年回顾大会上的发言)

各位语文教育专家、各位同仁:

大家好!

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我与语文报社的语文缘”。

少年时代读《语文报》,《语文报》是远天的呼唤,是“山那边”,是“在水一方”,是某种精神的牵引。对于一个爱书的孩子,《语文报》展现的是一个多姿多彩的语文世界,因为在熙熙攘攘的天下,唯有一种报纸以“语文”命名。

师范大学毕业,初为人师,在课堂上遇挫,在文本中迷失,在课堂设计中隔与塞之时,最先订阅的一本语文教学杂志就是“语文报社”的语文核心期刊《语文教学通讯》。这本杂志安顿了一个年轻的语文教师的那颗焦躁的语文心。

2001年被全国中学语文教育学会语文报社评选为“首届十佳教改新星”,这份殊荣自天而降,那份职业的幸福感难以言表。我的老校长刘云川派了四名老师陪伴我到南京领奖,八月的南京骄阳似火,比八月的骄阳还火红的是第三届“语文报杯”全国语文教师中青年大赛,会场内洋溢着思考、碰撞、交流的独特的学术竞技的味道,我不禁悠然神思神往,不禁在心里感叹“语文教师当如此”。

2002年我接到平生第一份邀请函和第一份约稿通知,我被选定为中学语文教学的核心期刊“语文报杯”的刊物《语文教学通讯》的封面人物,我对“语文报杯”的这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做法震撼了。作为一名年轻的名不见经传的语文教师,居然就这样被邀请荣登杂志封面,“语文报杯”拥有怎样的胸怀,怎样的魄力,怎样的胆识才可以如此抵达。

约稿的文章体例也是我最喜欢的,几近随心所欲个性的书写,这也正是我的作为语文教师的第一篇文字《紫陌红尘拂面来》。在这之前,我一向以为语文教学的东西都应该是板起脸来之后的一种理论与深刻。

不料,教育教学类的文章可以允许我们写得如此有情怀有温度,现在还依稀记得其中的一个要求是“用抒情的笔调书写你对语文教育的感悟”,这真是一个令人鼓舞的快事,快意写作,诗意表达。我忽然感到《语文教学通讯》是如此地懂我,如此地亲近,瞬间它从高端走进了我的生命。

从此我接到的最多的约稿是来自《语文教学通讯》杂志的。

2004年我以一个语文特级教师37岁的“高龄”选手的身份参加第五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大赛(至今我是唯一的特级教师选手)。很多人不解:“已经是特级教师了,为何还要参赛?”似乎参赛是为了镀金,得奖便是晋职称,而我参赛却是为了圆梦。“语文报杯”的课堂教学大赛对我而言是我心中“最高”的讲台,是梦的讲台。

在杭州的胜利剧场,仍然是八月,我在后台候课,煞是紧张,因为激动因为压力。

时任《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主编徐永平老师一边安慰我一边打趣:“特级教师还这么紧张?”当时我并不认识这位开朗幽默极具亲和力的主编,也是这次的邂逅使我们以后成为非常默契的朋友。

2006年我在学校作校长助理,分管科研工作,我校作为承办单位,而和我们合作的主办方正是“语文报社”。

2006年元月,东北大雪纷飞,天地如画,二中的校园彩旗飞扬,宣传版明妍鲜亮。

而因为大雪的缘故航班滞留在首都机场。“语文报社”的总编桑建中老师、《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主编徐永平老师、初中刊主编刘远老师率领的专家特级教师团一行七人,在首都机场苦候48个小时,直至飞机可以起飞,直至雪霁天明。

无须想起,因为从未忘记。他们风尘仆仆地抵达会场的那一刻,全场沸腾,他们疲惫的脸上的笑容是那样温暖,那是语文人最明亮的情怀。

2010年元旦我又应“语文报社”的邀请,在中华语文网开设博客,在这里我结识了来自全国各地从城市到乡村许许多多有教育理想和教育情怀的中国语文教师,我们共同行走在语文的路上。今年五月,我博客的访问量已逾百万。

2014年我被评为全国中语“语文报杯”十大领军人物,这是又一个殊荣。回首来时路,我的成长和“语文报杯”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分割无法拆解的联系。2015年我再一次成为《语文教学通讯》的封面人物,这也是我与“语文报社”某种不可拆解的缘。在这里我也要感谢我的历任校长:刘云川校长、赵国俊校长及现任校长陈彦存,是他们给予我时间空间,给予我超常规的特殊的政策,给予我包容理解,使得我有充沛的精力无忧无虑地沉醉语文醉心课堂。

“语文报社”给我搭建了层层的成长的阶梯,助力于一个平凡而又普通的一线教师的成长,关注那些和我曾经一样年轻有着语文梦的语文教师的成长。

这是一个充满关注与关爱的平台。

是语文教师生生不息生长的平台。

最后请让我用《易经》的两句话送给敬爱的“语文报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愿“语文报社”永远如长天自强不息。

愿“语文报社”永远如大地厚德载物。

因为你给中国语文人带来无尽的福祉。

                                  董一菲

                               20151226日于合肥

2#
 楼主| 发表于 2016-1-29 09:36:40 | 只看该作者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20年回顾

作者:蔡智敏 


各位老师、各位专家、朋友们:
  关于举办“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20年回顾活动的意义,我刚才在开幕式的致辞中已经提到,现在就不再重复了。
  一个专业的、公益性的语文赛事,一直坚持了20年,这在局外人看来,也许并不值得特别关注,但对于亲自参与了这一活动的策划和组织、为这一活动付出过很多心血的人来说,这却是一件永远难以忘却的事件。
我记得在成都第十届大赛期间,与杨桦老师谈起大赛的事,杨老师说:“一项大赛坚持了20 年,这很不容易,这是一个奇迹!”杨老师的话,虽然饱含着强烈的个人感情,却也说出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这项赛事的成功是主办方坚持不懈的结果,也是众多专家和优秀教师,包括成千上万的听课教师共同支持的结果。就这个意义来说,说它在中国语文教学发展的历史上,有其特别的意义,似乎并不为过。正因为这样,在今天这样的场合,我觉得有必要对这次大赛进行一个简单的回顾:
  1995年,首届“语文报杯”课堂教学大赛在太原举办,共有来自25个省、市、自治区的25名选手参赛,(其中初中17人,高中8人)。来自全国的600多名教师作为听课代表出席。
  1998年,第二届课堂教学大赛在山西大同举办,来自27个省、市、自治区的27名选手参赛,(其中初中17人,高中10人)。全国听课教师代表超过800人。
  第三届“语文报杯”课堂教学大赛于2000年在昆明举办,来自23个省、市、自治区的23名选手参赛,(其中初中8人,高中15人)。听课教师代表达1500人。
  2002年,第四届“语文报杯”课堂教学大赛在南京举办,共有来自29个省、市、自治区的30名选手参赛,(其中初中14人,高中16人)。来自全国的参会听课代表将近2500人。从这届大赛开始,我们除专家评委外,又增设了随机抽取的群众评委,使评价更科学,更公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04年,第五届课堂教学大赛在杭州举办,来自31个省、市、自治区的32名选手参赛,(其中初中14人,高中18人)。来自全国的听课教师代表有2500多名。
  第六届“语文报杯”课堂教学大赛2006年在沈阳举办,共有来自31个省、市、自治区的32名选手参赛,(其中初中14人,高中18人)。听课教师代表超过1500人。正是从这届大赛开始,我们新增了专家单元评点环节,大大丰富了大赛的内容,提升了大赛的学术价值。
  2009年,第七届“语文报杯”课堂教学大赛在西安举办,来自31个省、市、自治区的32名选手参赛,(其中初中17人,高中15人)。来自全国的1300多名教师作为听课代表出席。
  2011年,第八届课堂教学大赛在安徽黄山举办,共有来自31个省、市、自治区的32名选手参赛,(其中初中16人,高中16人)。来自全国的听课教师代表超过1500人。
  第九届“语文报杯”课堂教学大赛于2013年在长沙举办,来自31个省、市、自治区及新疆建设兵团的33名选手参赛,(其中初中18人,高中15人)。听课教师代表达1600人。从本次大赛开始,新增加了由评委专家、参赛选手和听课教师共同参与的“互动评课”,进一步深化了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理解,受到了老师的热烈欢迎。
  2015年,第十届“语文报杯”课堂教学大赛在成都举办,共有来自31个省、市、自治区的32名选手参赛,(其中初中14人,高中18人)。来自全国的1500多名教师作为听课代表出席。
  由以上的回顾可以看出,大赛的组织工作一直在不断地改进,内容在不断地充实,使其越来越完善。从1995到2015年,“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已经连续举办过十届,共推出优秀获奖选手298名,参与听课学习的一线语文教师近15000人。
  迄今为止,参赛的各届选手中已经涌现出了一大批语文名师,他们逐渐成为各省语文教学的领头人,成为弘扬课改精神,倡导新型理念的中坚力量。李卫东、赵福楼、尤立增、朱震国、孙立权、熊芳芳、郭惠宇、王屹宇、张悦、张俊峰、董一菲、朱则光、连中国等已经成长为具有全国性声誉的新生代语文名师。
  实际上,“语文报杯”课堂教学大赛的成绩并不只是催生和成就了一大批语文名师,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次次的竞赛活动,推广了优秀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传播了先进的教学信息,交流了珍贵的教学经验。很多优秀的赛课,成为大家研讨、学习、交流的案例。大赛逐步成为集比赛、研讨、评价、交流、观摩、互动对话于一体的综合性语文学术活动。成千上万的一线老师,通过参与大赛的活动,提高了自己的技艺,升华了自己的教学理念。我们坚信,“语文报杯”课堂教学大赛的影响是深远的、宽广的。它不仅对亲身参与者是现场的盛宴,它对研究与反思者应是无声的春雨。
  作为大赛的主办者,我们始终坚信,这样一项重要的教学竞赛活动,应该传达正能量、正价值。我们始终认为,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关键因素是教师的综合素质,它包括思想与境界,也包括学术修养与知识水平。语文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应该艺术化而不是技术化,而这两个方向的根本区别是:前者要求老师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形成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以及与课文之间情境相融的对话,在这种多维的对话中领悟和理解,从而掌握语文知识和读写方法。这样一种教学方法的最终目的,是从情感、知识到理性的全面教育,是创造能力的有效提升。如果我们将语文教学过程归结为一种技术化过程,那将是一种只有方法和程序,而缺乏精神和灵魂的课程。
  我特别想告诉大家的是,课堂教学大赛虽然是两年一届,但这二十年中,实际上每年都有人为此在十分努力地工作。这项重要的活动,我们已经整整进行了二十年。
  在此,我想首先感谢“中语会”的各位老领导和各位专家,没有他们的领导和坚定不移的支持,就没有这个活动的长期存在。他们的贡献已经成为历史的丰碑,铭记在了我们心中。
  语文报社作为主办单位之一,报社的很多人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这些工作大多是幕后默默进行的。尽管从来没有人能以此从中得到特别的酬劳,但他们仍然一直坚持到现在。那是因为,他们相信这一活动本身的价值。
  我们必须感谢全国各省市中语会的支持,感谢所有的参赛选手和听课教师,感谢所有以各种方式支持过“语文报杯”课堂教学大赛的朋友。没有他们的支持,这一重要的赛事就无法进行。
  今天,我们在这里回顾这一赛事,并不仅仅是为了回味过去所取得的一切。真正重要的永远是脚下的起点和未来的方向。现在,语文教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正为越来越多人们认清,为提高语文教学水平所做的一切努力,也就越来越显得十分重要。
  我们需要认真总结二十年来的经验,把以后的大赛办得更好。这就是本次大会的目的。回首大赛二十年来走过的路,我既是参与者,也是见证者,通过大赛,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也结识了很多朋友,此时此刻,我想用一首打油诗来表达我的心情:
  聚友呼朋选俊贤,
  同挥大汗种心田。
  而今回首来时路,
  一步登高一片天。
  再次谢谢大家!


3#
 楼主| 发表于 2016-1-29 09:38:01 | 只看该作者
廿年风雨路,助推新生代

——写在“首届中国新生代语文名师教学观摩研讨会暨语文报杯课堂教学大赛20年”之际

文章作者:顾之川 


  首届中国新生代语文名师教学观摩研讨会暨语文报杯课堂教学大赛20年在合肥召开,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语文报杯”课堂教学大赛由语文报社与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共同发起,1995年开赛以来,已走过20年历程,成功举办了十届,从太原(1995)起步,历经大同(1998)、昆明(2000)、南京(2002)、杭州(2004)、沈阳(2006)、西安(2009)、黄山(2011)、长沙(2013),到成都(2015),一路走来,风雨兼程,不断创新,奋然前行,目前已成为我国中学语文界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实力最强、影响最广的盛事,被语文界朋友誉为我国中学语文界的“奥林匹克”,这从每次大赛教师参与之踊跃,反响之强烈可以感受到。“语文报杯”之所以有今天这样大的影响,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定位准确,大赛以“弘扬课改精神,倡导新型理念,奖掖优秀教师,推广成功经验”为宗旨;二是目标明确,以“促进语文教改,提升教学技能,传承中华文化”为目标;三是推出名师,在于借助“语文报杯”这个平台,一大批新生代语文名师脱颖而出,走向全国。如李卫东、赵福楼、尤立增、朱震国、孙立权、熊芳芳、郭惠宇、王屹宇、张悦、张俊峰、董一菲、朱则光、连中国、宣沫、张全民等,有的还走上了不同领导岗位;四是勇于担当。语文报社对大赛的辛勤付出,默默耕耘;语文同仁对语文教育事业的热爱与坚守,理想与担当。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安徽省中学语文界,在杨桦、傅继业等老师的运筹帷幄下,精心组织,与全省语文同仁团结奋战,取得了九连冠的佳绩,连续荣获十个一等奖,为“语文报杯”大赛做出突出贡献,也为全国语文教研树立了榜样。安徽语文教育研究积淀深厚,研究气氛浓,名师辈出,群星璀璨。“文革”期间,教育部曾在安徽凤阳设立“五七干校”,人民教育出版社一大批专家如刘国正、张中行、张定远、顾振彪等,都曾在安徽工作生活过。1980年代,蔡澄清先生的语文点拨教学法曾经影响了一代语文人。近年来,安徽也向全国输送了大批语文名师,如目前活跃在全国语文界的陈军、郑桂华、邓彤等。最近,“徽派语文教育联盟”成立,与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合作,加强高师院校与基础教育的对接,探索语文课程建设、课程改革、校本研修的新途径,徽派语文皖江共建,联盟名校携手同行。
  合肥是历史文化名城,素以“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三国旧地、包拯故里”闻名于世。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最早记录了“合肥”,西汉教育家、庐江人文翁为我国官办学校第一人,被称为中国校长之祖。周瑜、包拯、李鸿章、刘铭传等等,都曾是影响中国历史的人物,也是许多文学作品描摩的对象。
  江淮大地、徽山皖水,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语文教育资源十分丰富。三国时为曹操父子为首的“建安文学”,清代以方苞、姚鼐、刘大櫆、吴汝纶等为首的桐城派古文,曾在中国文学史上独领风骚。就我管见所知,有不少语文教材中的经典课文都与这片土地有着密切关系。庄子《逍遥游》《庖丁解牛》《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曹操《短歌行》,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望天门山》《独坐敬亭山》,刘禹锡《陋室铭》,欧阳修《醉翁亭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司马光《淝水之战》,姚鼐《登泰山记》,方苞《记左忠毅公遗事》,胡适《我的母亲》《毕业赠言》,朱光潜《咬文嚼字》,杨振宁《邓稼先》,徐迟《黄山记》,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吴学东等《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等课文,要么作者藉贯安徽,要么作于安徽,要么是摩写安徽山水风物。绩溪的胡适故居,宣城的谢脁楼,马鞍山的太白楼,安庆的桐城派遗迹,成为语文人心向往之的胜地。
  此次活动,既是“语文报杯”课堂教学大赛20年回顾,又是首届中国新生代语文名师教学观摩研讨会。各路名师荟萃合肥,同话语文教学;八方同仁畅所欲言,共襄语文盛典。大家借此领略名家风采,分享名师经验,欣赏教学智慧,观摩教学艺术,感受语文魅力,树立教学自信。语文是交际交流、学习发展的工具,语文是文化传承、精神延续的桥梁,语文是审美能力、人文素养的载体。语文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缩影,是五千年古老文明的积淀,是中国人审美情趣的凝聚,是我们语文人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我们对语文教育事业充满热爱,负有责任,勇于担当,我们对语文教育怀抱理想,充满希望。有道是,江山代有才人出,长江后浪推前浪。我相信,借助这一平台,会有更多的语文老师脱颖而出,出成果,出经验,繁荣我国语文教育的百花园。衷心祝愿“语文报杯”课堂教学大赛越办越好,涌现出更多更优秀的语文名师,为我国语文教育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015年12月26日于合肥


4#
 楼主| 发表于 2016-1-29 09:38:33 | 只看该作者
尤立增:大赛评委代表发言


文章作者:尤立增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很高兴受邀参加首届中国新生代语文名师教学观摩研讨会暨“语文报杯”课堂教学大赛20年回顾活动。  “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自1995开始,已经举办过十届,早已成为全国中语界影响最大的赛事。从2006年第六届大赛起,我就成为语文报杯课堂大赛的评委,那一年我39岁,是大赛评委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十年来,我五次担任评委,收获颇丰。我欣赏了一节又一节高质量、高水平的语文课,我结识了一位又一位全国中语界的名师巨擘,我见证了大赛一步又一步的发展与创新。如果从一个评委的角度谈对大赛的感受,我想用三个关键词概括,那就是感谢、感动、感叹!
  第一个关键词:感谢。
  感谢语文报社精心的组织安排,感谢全国中语会悉心的学术指导,为全国各地的语文教师提供了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机会,为参赛教师搭建探索课堂教学改革和展示自我、提高自我的平台。每一次大赛都对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感谢语文报社,让我从一名参赛选手成为大赛评委,不断历练,不断成长。赛事的每一个画面,都镌刻在我的记忆深处,历久弥新,丰富着我生命的每一个细节!
  第二个关键词:感动。
  感动于赛事公平与公正。参赛选手先由各省认真选拔,经过层层筛选,确定参赛资格。我知道,河北省每次大赛的参赛选手,都是前一年或当年全省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第一名的获得者,代表着河北省语文教学的最高水平。赛前48小时抽签决定赛课顺序和篇目的规则,群众评委与专家评委一起为选手现场打分的做法,评委采取回避制的要求,都体现了大赛公平公正的特点。
  感动于各位评委的认真与严谨。专家评委在充分吃透评审标准的基础上,完全采用背靠背的方式为参赛选手打分。每一位专家评委现场的综合点评,或总结课堂得失,或评说精彩瞬间,或提出改进意见。体现的是对选手的关爱和对赛事的尊重。而在此时,其他评委对本单元各位老师的表现展开热烈讨论,或发现亮点,或评价缺憾,观点碰撞,激起灵动的火花。每一位评委都以严谨、审慎的态度对待每一次评价。
  第三个关键词:感叹。
  感叹于参赛教师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对课堂的巧妙设计,对教法的灵活运用,感叹于参赛教师创设的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体现出的对学生个体的生命的尊重和关照,感叹于参赛教师突破思想的桎梏、传统的约束而呈现的自信和睿智。
  感叹于每次赛课中心与心的交汇,灵魂对灵魂的对白,生命与生命的和谐律动!
老师们,我和大家一样,是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我觉得做一名语文教师真的平凡而伟大。跋涉于文字间,我们走不进灯红酒绿的喧闹,却读得懂风清月白的宁静和旷远。疲惫而忙碌的日子里,我们真的没有想过“惊天地,泣鬼神”,我们只想着用智慧的甘泉,浇灌出一片如茵的芳草地,用坚实的脚步,书写一段段壮丽的诗行。
  语文天生美丽,语文天生浪漫,在语文的浸润下,我们语文教师的必将美丽而浪漫!
  谢谢大家。



5#
 楼主| 发表于 2016-1-29 09:39:26 | 只看该作者
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三条路径


文章作者:邓彤 


   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大致有三条路径:专业阅读、学生研究、团队合作。这三条路径应该互相结合,形成合力。
  一、“专业阅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
  一个语文教师的专业阅读大致需要佘略如下几个方面:阅读文学名著以养育语言感觉——语言的敏感是语文教师的基石;阅读读专业理论以提升自己的研究境界——一些基本的教育教学专业理论是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学术基础;阅读学科历史以丰厚学科背景——只有在理解现代语文教育发展脉络的前提下,我们会意识到,当下许多争论与探索,其实在20世纪初期就已经有相当深入的思考与实践;阅读读学术期刊以把握研究动态,让自己的的研究始终站在前任的肩膀上,使语文教研能够形成累进式的发展。
  最后,还要阅读一本看家著作以建立自己的专业据点——许多专业研究者都有自己的看家书,例如,少年海涅,曾经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在皇家花园的“叹息小径”上如痴如醉地读着一本《堂•吉诃德》。这次阅读的经验如此深刻地烙印在他心灵的底版上,从此成为他精神世界的底色,以致他成人后多次重读这部巨著,虽然对这部书的理解多次发生转变,但每一次变化与深化的观点,如果不以第一印象为出发点和参照系,就简直难以完成。那次阅读,种下了他精神的胚芽。
  我本人曾撰写《红楼梦圆知多少》一文(《语文教学通讯》2006年9期)介绍自己十年专研《红楼梦》对自己教学、教研水平提升带来的巨大作用。
  二、研究学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定盘星
  教师不是探险家而是导游基础教育阶段,教师不是探险家而是导游。探险家独自可以背着行囊深入最幽深奇崛处探幽访胜,可以以自己所达到的高度为自己最大的成功;导游则以他所服务的游客的收获为最大的成功,如果一位导游忽然忘记了自己的职责,丢下自己的游客(也许还会带上几位同好的游客)独自前行是否会有渎职之嫌呢?在把握学科知识、能力的前提下,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学生身上,考虑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教师实现尽可能地设计方案予以解决。总之,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
  在把握学科知识、能力的前提下,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学生身上,考虑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教师实现尽可能地设计方案予以解决。总之,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旨归,关注学生、研究学生、发展学生作为自己专业发展的根本目标。
  为此,曾为不同程度的学生做学习策划,我工作室的老师项恩炜指导有阅读障碍的学生一点点进到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研究学生为何写错别字、上课为何走神。我近年来的研究也是基于对学生的学习状况研究而展开的,例如,学生写作为何跑题、如何解决?学生议论文不会分析,症结何在、如何矫治?学生作文写不长的原因与对策何在?
  总之,对这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加以研究,是一线教师所特别需要关注的教学研究。解决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最后促进教学行为的整体提升,这就是一线教师从事研究的典型特征。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改进教学,这是一线研究的关键所在。
  三、学习共同体是专业发展的土壤
  团队是成长的平台.高水平的团队孕育高水平的个人。我的专业发展无不与学习共同体密切相关。我在安徽省宣城中学在宁波万里国际学校、在上海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文期间都得益于团队的智慧。而新教育实验团队也是一个极好的案例。
  如果整理众多优秀教师的成长历程,我们将发现,优秀教师的专业成长总是积淀着这些因素:教学与教研比翼齐飞,教师与学生一同成长。
(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    邓彤)


6#
 楼主| 发表于 2016-1-29 09:40:02 | 只看该作者
行走在语文教育的路上

——专业成长经验分享

文章作者:宣沫 


  一.想做语文课堂的达人
  1.懵懂的课堂
  20世纪90年代初,我17岁,中师毕业后分配到一个离县城几十里路的乡村中学。学校很小,消息十分闭塞,自然没有什么教研的氛围,甚至从没听说过有教研这么一回事。大家都是一开始照着教参上课,能把教参上的内容都理解了,能把学生都讲懂了,那就是好教师,后来又循着经验上课,能有些经验可以更轻松地应付课堂,甚至会很快成为名师。
  我既是一个很现实的人,又是一个不安于现实的人。我知道自己没有能力改变在乡村中学做教师的命运,我能做的就是把课上好,做一个学生欢迎、家长放心、领导信任、同行认可的好教师。学校里平行班级才四个,一般由两个或一个教师任教,自然不可能有今天的所谓集体备课。教研组一个学期只开一次会,不是政治学习,就是评先进、发展党员,业务活动几乎没有。我读了三年师范,几乎学的都是中学的内容,汉语拼音则是小学的水平,系统的教学法之类的课程更是一种奢望。语文课到底该怎么教呢?什么样的课才叫好课?心里一点底儿也没有。主要就是听学生的反映,学生喜欢我就高兴,学生说好我就坚持。同班同学中有几个分配的学校比较近,我就发起每半个月聚会一次,大家轮流坐庄,轮到的同学既要上一节课让大家评议,又要招待大家喝一顿酒。记得有一次,在一个同学的学校听课,他的一个年轻同事也参加我们的活动,评议时和我意见不合。他激将道:“你上一节给大家听听,如何?”年轻气盛的我居然真的上了一节课。至于好还是不好,已没有多大印象。在这种有点沙龙味道的活动中,我对语文课似乎越来越有感觉,学生也越来越喜欢。
  90年代中期,教了两年后,我觉得有很多问题需要系统地去学习。于是,我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学校,又回归到课堂。先后去了合肥教育学院和安徽教育学院进修中文专业。合肥教育学院在宁国路,向北跨过包河公园,就是宿州路。那时的宿州路两边没有琳琅满目的商品,更多是一个个书摊,虽然店主们卖的多是盗版书,但好的有意义的书籍真的不少,就这样在路上一走常常就是半天,也不见得就买,但总是要翻翻的,也会驻足读好久。省教育学院在金寨路上,离三孝口不远,那里的书店好多,翻书的机会就更多了、四年进修的时光很快就过去了,至今想想,总觉得亏有那四年,甚至都觉得现在很多的知识都有那四年里的影子。
  1999年,我以试教第一名的成绩选调进入了肥东一中。很快,我就发现,平行班级一下到了13个,同年级同学科的老师也一下到了7、8个。竞争激烈是我首先意识到的。我很惶恐,我没教过高中,再加上那时学校的年轻老师很少,一到下班很孤独。现在想来,要感谢孤独,是孤独,让我有时间用读书来慰藉,用钻研教材来打发,用研究教法来排遣,用更多的时间和学生们泡在一起。在那个还没有普及电脑和网络的时代,记得,我订了无数种语文教学的杂志,《语文月刊》《语文教学通讯》《语文知识》《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学语文园地》等等,就连《中国语文》那样难读的杂志我也订了,拼命的翻,拼命地记,拼命地写,边写边想着我的学生会不会认同这样的上法,边寻找着自认为最精彩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三年后的的我的第一届高考,以两个班全校第一和第二名的语文成绩获得了回报。这样的经历,不仅让我这样一个从农村来的人站稳在县城的讲台,还让我在若干年后咀嚼这段记忆时在思考:聆听学生的声音,心里想着学生去备课上课的语文课是不是好课的标准?邀请听课、同组互评是不是有效地语文教研形式?阅读、揣摩、推敲、反复是不是上好语文课做好语文老师的有效途径?
  2.收获的课堂
  教研活动也日益频繁了,我有了很多次上公开课、比赛课的机会。2005年3月,我获得了县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第一名,继而,4月又获合肥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第一名,9月又获安徽省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第二名。2009年,代表安徽省获第七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应该说,31岁时成为全国优秀教师,32岁时被破格评为中学高级教师,35岁时成为省特级教师都不能与这没有关系。
  更重要的是,因为在赛课获得好评,许多学校都要请我去上课。河南省、湖南省、湖北省、辽宁省、江苏省等都有过我上课的足迹。前前后后,上过的校内外公开课近100节了。有一段时间,人们狠批公开课的虚假,大有让公开课“下课”的趋势,据说,李镇西老师总是拒绝别人邀请他去上公开课,他曾说,多年来的各种公开课已经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一个思维定势,那就是一堂优质的公开课必须是“完美”的。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成了“集体。智慧的结晶”;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越来越变成了“无懈可击”的表演;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越来越讲究“精雕细刻”的形式;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便越来越成了各种“模式”或生搬硬套或维妙维肖的翻版……这样的公开课的确很“完美”,但也很虚假。这一方面有违教师道德,另一方面等于是公开地给学生进行作假示范!这样虚假得“完美无瑕”的公开课至今还在不停地演示着,这究竟给我们的语文教育带来了什么后果,难道不应该好好反思反思吗?
  的确如此,但我想李老师批判的是虚假的公开课,其实也有一种公开课如同这样:勇于将真实的自我投入如火如荼的现场,我站到悬崖上,或瞬间高飞,或瞬间坠落,并且我的高飞或坠落,还要任由他人评说——
为什么有这种体验?2010年,带着参加“语文报杯”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所收获到的自信甚至自狂,我执教了一节全国观摩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精心的预设,自以为是的解读,自觉良好的课堂感使我一开始就变成了“独行侠”:选择了一种错误的教法——也许为了迎合“不串讲”的新理念,而没有脚踏实地地在诗歌内容的难点处做好疏通的环节;选择了一群“老成”的学生——没有静下心来和学生一起学习。专家的点评、同行的质疑甚至一些恶评让我陷入失败的尴尬与痛苦。当然,生性倔强的我选择了要研究和战胜这类课的路,在一遍遍的解读、设计、查找、推敲、反复、推倒、重建的过程中,以《李凭箜篌引》和《牡丹亭•游园》为例取得了一些执教诸如此类文本的经验。
  我曾经问自己,公开课和比赛课究竟像什么?法国女作家杜拉斯曾说过:“爱情之于我,不是寻常的一饭一蔬,而是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我套用为,每一个不甘平庸的教师是不是也都应该学会这样说——“公开课之于我,不是寻常的一饭一蔬,而是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曾在公开课和比赛课上振翅高飞的教师,那一刻的铭心体验,必将伴随他(她)的整个教学生涯,公开课凝结而成的那一粒可贵的盐,必将成为他(她)每一堂“家常课”不可或缺的调味剂;曾在公开课和比赛课上颓然坠落的教师,是向一个“旧我”敲响了丧钟,他(她)会“向死而生”,会在一番卧薪尝胆之后迎来一个“新我”的呱呱坠地。
  3.爱上语文课堂
  如今,若有人再问我,身为一名语文教师,什么是幸福,尽管也许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但我相信:幸福就是在那些快乐的时刻,以一颗宁静的心看着学生在语文的怀抱里成长进步而发出的微笑。教海无涯,我愿做一名在语文的大海边赤脚拾贝的孩子,用心行走,用心捡拾,自会收获无数。因为,我发现,语文的课堂 会给我无数个爱上她的理由:
  好的语文课堂可以让我们有更多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是一种你自己可以争取到的自由;
  好的语文课堂是最有情趣的地方——面对孩子、面对文字;
  好的语文课堂能让人灵魂安静;
  好的语文课堂是一种时空,可以对话,可以唤醒,可以创造,随时都有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
  好的语文课堂有着宏大的意义——教育的细节可以指向学生的未来;
  ……
  二. 在戏剧文学教学里体会语文
  我曾用“人生如戏”和“戏写人生”来形容我的一段研究语文、体味语文的经历,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与中学戏剧文学教学间的情缘。
  2007年4月,应人民教育出版社邀请,我为人教版新课标教材语文必修四录制了《雷雨》一课的教学光盘,随教师教学用书发行。那是我真正意义上对戏剧教学的第一次体察、认知与教学实践。随后,在2007年12月,我第一次执教安徽省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观摩课中,又成功执教了曹禺的戏剧《北京人》(人教版《中外戏剧名作欣赏》),延续了戏剧教学带给我的梦。2009年7月的西安,我如愿站在了第七届“语文报杯”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的舞台上,抽签选中的课题恰是莎士比亚的著名剧作《罗密欧与朱丽叶》,最终获得了一等奖。在比赛结果揭晓的当晚,我用这样一段文字记录了我的心境:
  西安赛课,滋味无穷。这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今天看来,历史的古朴厚重与现代的日新月异似乎总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但在这座名城却分明地找到了很好的结合点,使得经典与时尚交相辉映着。
  这不由得使我想到我执教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是一部16世纪的剧作,牢牢地打着那个时代的印记,清晰地标注着属于那个时代的人的快乐与痛苦、追求与失落、生活与爱情、理想与生命┉┉对于生活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的青年人,对于被裹挟在快餐文化和实用主义浪潮的今天的阅读受众,对于追求快捷浪漫甚或歇斯底里的感情世界的学生们,我该教他们什么,我又该怎么告诉他们这是一部属于那个时代人的真实的生活,该如何使他们认识这是经典并从阅读经典中找寻生活的快乐、思想的启迪和追求的意义,这是不容规避的。对课的认识也好,教师的责任也好,对生活的理解也好,对唯美的追求和对传统的维护也好,我必须尝试着打开学生心灵真纯的天窗,必须尝试着要以文学的浪漫打动他们涉世未深的心灵世界,必须尝试着以悲剧的崇高震撼并引领他们从过去走向现在,更走向未来。
  毫无疑问,《罗密欧与朱丽叶》是经典的,它的经典不仅在于年轻人间闪现着命运因素的、令人心驰神往的一见钟情,更在于这对年轻人可以用最为宝贵的生命去诠释爱的内涵,捍卫爱的尊严。读裴多菲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也许觉得它只不过是一种呼号,是只属于某个人的自我表达,但读《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殉情”,你分明可以感到一种勃勃的生命气息,一种心灵深处的理解、拥护、赞叹甚或冲动,它使我们不由得去思考一个问题——令人恐惧、避之不及的死亡,可以产生审美吗?毫无疑义,当“死”被附着有“生”的内涵时,当“死”载有人类普遍认同的 “真、善、美”时,当“死”激起了人们要去思考去憎恨甚至去毁灭“致死”的缘由的时候,从死亡中升腾的美自然生成。
  至今,我仍坚持以为,是《罗密欧与朱丽叶》,让我爱上了戏剧文学的教学。2010年10月,在美丽的苏州,在昆曲的源起地,我和苏中十中的一群孩子们为长三角语文教育论坛献上了昆曲代表作《牡丹亭》中“游园”一节(人教版《中外戏剧名作欣赏》)的文学课教学,当我的学生们吟哦出“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时,我知道,戏剧文学于我而言,已不仅是课,不仅是缘,更是“一往而深”的情之深处了。
  为了探索这种文学样式的特点以及在中学阶段的中学教法和学法,更因为这份情缘,我选择了以《中学戏剧教学研究》为题开展课题研究,并成功地申请了省级规划课题的立项。在前后四年的研究时间里,我和我的研究团队一起,沉浸在戏剧文学的教学研究中,我们选用了课内和课外两类样本,遴选了10篇戏剧名作,涵盖古今中外来作为研究的对象;我们认真比较了戏剧和戏剧文学在表述的不同;我们从小说和戏剧两种近而不同的文体来认真琢磨其文体特点;我们从教法和学法两个入口来研读剧本;我们将目光散开到高中和初中两个学段来开展专项研究;我们认真地对待必修和选修两个系列,试图探索教法和学法的异同;我们克服一切困难,致力于理论和实践两个领域的综合研究。我们的课题成果大致可以描述为:我们的课例《罗密欧与朱丽叶》《伪君子》在省级以上课堂教学比赛中获奖;我们的10个课例《牡丹亭•游园》《雷雨》《北京人》《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变脸》《伪君子》《玩偶之家》《游园》《哈姆雷特》在各级各类平台上演绎过;我们的《论新课程背景下中学戏剧文学教学》《中学戏剧文学的阅读教学应关注“四美”》发表于《语文学习》《在语文活动中感受戏剧之美》《中学戏剧文学教学策略研究》《中学戏剧文学教学探索》《多一些活动,多一些挖掘 ——中学戏剧教学活动探索》《词藻警人,余香满口——<长亭送别>教学镜头》等近20篇研究文章、课例等在《语文学习》《语文教学通讯》《学语文》等核心期刊上发表;我们遴选出学生撰写的66篇、约73000字的戏剧读后感和47篇、三部、约58000字的自主创编、改编的优秀剧本汇编成册,其中,不少佳作在各类文化艺术活动中演出。
  当然,在收获该项课题顺利结题并荣获安徽省第九届教科研成果评选一等奖,品味戏剧文学教学研究成果带来的喜悦的同时,我们同样能面对研究过程中免不了的寂寞,并将这种在寂寞过程中的成长作文语文教育者的幸福。正如全国中语会副理事长、安徽省语文教研员杨桦老师所说:
  宣沫老师会教书,尤其擅长中学语文学科中的戏剧作品教学。宣沫老师执教的戏剧教学有这样一些特点:戏剧台词贵在“言简”,他可以从简简单单的一个词、一个短句中解读出含蓄与情趣来;戏剧的人物对话中常常留有“空白”,他可以从无字之中联想出犹如珍珠落银盘般美妙而丰富的语言;戏剧语言中大量的人物独白蕴涵着 “哲理”,他可以从看似平常的独白中获得不同一般的深刻识见。宣沫老师擅长戏剧作品教学,但他不停留于此,不止步于教学;而是踽踽前行在中学戏剧作品教学的研究领域中。何为“研究”,研究就是探求问题解决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研究者个人的深入思考和同行的分析与论证。戏剧作为文学的一种样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如何把握,如何发挥这种文学样式的审美功能,如何让中学生喜欢戏剧作品,中学戏剧课堂教学的结构、特点以及任务是什么……,这些都是需要研究的。为什么说宣沫老师在中学戏剧作品教学的研究领域中是“踽踽前行”,这是因为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相对于散文、小说和诗歌教学而言,戏剧作品教学有被弱化的倾向,教师与学生对这种文学样式关注得不够,更谈不上研究,宣沫老师和他的研究团队正在开垦这片尚未被大家所认识的“处女地”。从当下来看,他与他的团队研究行为是前卫而孤独的。如果从未来着眼,他与他的团队研究行为以及可能取得的成果依然是前卫的,但决不是孤独的!真正的研究是孤独的,但又是愉悦的。与快乐相伴的人,谁能说其孤独呢?(《语文学习》2012年3期)
  三.做语文教育路上的行者。
  古语中“行者”被称作是“知其道而行其志”之人,而今义中的行者意指在具各个领域有伟大探索精神的人,秉承古人精神,吸收探索者精髓,勇往直前,在自己所属领域不断进行创造性劳动,推动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其中教育就是这样一个创造性的行业,教师是在这个行业中起关键作用的人,教师通过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培养一批批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在这样一个创造性行业中需要有探索精神的人,需要我们的教师要成为教育的行者。其实在教育领域中古今中外有很多这样的行者。像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中国的孔子、陶行知,当代的洪宗礼、魏书生等,这些教育大家们在教育领域不断的探索、创新,谋求教育的新思路,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指示方向,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当然还有很多的教师,默默无闻,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我们称他们为草根,但也在教育的领域不断摸索前行。记得徐州高级中学校长秦晓华曾经写过一篇学术自传,题目就叫做《永远在路上》,更精彩的是成尚荣先生的评价:“秦晓华总觉得队伍走得慢,于是,他离开了队伍,要当一回领跑者。当队伍跟上他的时候,他又回到队伍。不过,他又因为队伍走得慢,离开了。这就是有追求。有追求的人,在路上有一种被追逐的感觉,有一种崇高感。”我非常喜欢,其实教育就是一条永无止境的路,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条路上的行者,且行且思考,且行且珍惜,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在不断反思和完善自己,不断成长。
  老实承认,做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实在很累;不仅是时间,更重要的是身心。许多次下决心要放弃一边,或者是理想,或者是现实。但至今依然故我,艰难地在现实和理想之间,一手拿着面包,一手拿着花朵,冷眼热肠地走着……
(安徽省肥东第一中学  宣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5:54 , Processed in 0.08642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