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教育研究为何不被重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20 19:09: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教育研究为何不被重视?
——《温儒敏论语文教育》前记
温儒敏         
《温儒敏论语文教育》由北大出版社出版,我想先对读者说说这本书的编写背景与心得。
我的专业不是语文教育,是现代文学,主要精力也不在语文研究上,这方面偶有心得,时而提些看法,只能说是“敲边鼓”。如同观看比赛,看运动员竞跑,旁边来些鼓噪,以为可助一臂之力。到底效果如何,那是用不着去计较的。
这年头大学都往所谓“研究型”转,科研数据成了衡量学校与教员“水平”的主要指标,许多学校的特色渐渐消褪,师范大学也不甘心“师范”了。语文教育本是中文系题中应有之义,师范大学更应倾力研究,事实上呢,却很少有人愿意在这方面下功夫。也难怪,现今的学科体制中,语文教育的地位尴尬,甚至没有位子。尽管所有师范大学的中文系(现在全都升格为文学院了)都有一个“语文教材教法”教研室,可是人数偏少(一般不到全院教员人数十分之一),难于支持局面,老师也不安心。因为这不是独立的学科。象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语言学等等,都是二级学科,可以有硕士点、博士点什么的,唯独语文教育没有,教师晋升职称还得到教育学院去评审,在中文系这里就只能是“挂靠”。名不正言不顺,怎能让老师安心?再说学生也不太愿意学师范。全国的师范大学都在大办“非师范专业”,靠这个吸引生源或者创收,考分高的或者有钱买照顾的,都往这里奔。师范教育实际上萎缩了,这直接殃及基础教育。近几年中央领导指示一些师范大学招收免费师范生,试图改变这一状况。学生读师范不用交学费,可是要签下毕业后必须教几年中学的“卖身契”,无形中还是带有歧视。这样即使降低分数都很难招到学生,学校也不太乐意往这方面投入。师范教育“沦落”到如此地步,与之相关的语文教育当然也就没着没落的。
为什么会这样?从根上说,还是因为中小学老师的工作繁重,收入却微薄。在现在这个讲实利的社会里,没有体面的经济地位怎么能指望有社会尊重?又怎么能吸引优秀人才到基础教育这边来?优秀学生毕业了都对基础教育敬而远之,中小学教育水平自然也就难于提高。都在抱怨应试教育如何糟糕,其实教师的水平才是根本。老师有地位,才有水平,有水平就能让学生考得好,又不至于陷入应试的泥淖。这本来是常识,可是要提升教师地位好像很难很难,人们似乎就把常识给忽略了。
师范大学也无奈。他们既然不在语文教育方面多花力气,那综合大学就来凑凑热闹吧。其实象北大这样的学校,过去许多大师级学者,都很重视中小学教育。他们自然不用靠这些来提高“学术分量”,主要就是出于知识者的责任。有北大传统的感召, 2004年我提议并主持成立了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得到校方以及一些校友的支持,这“边鼓”就敲起来了。果然有了一点反响,这几年全国有多所大学相继成立了类似的机构。大家重新看重语文教育了,这是可喜的一步。我想,如果相关部门能着手调整学科结构,把语文教育设定为二级学科,就做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对重振师范教育、提升语文教育研究的水平,肯定会大有推进。我知道做事很难,很多时候“说了也白说”,但“白说还要说”,一点一点推进吧,相信终究会有些效果的。
说语文教育研究不被重视,好像也不尽然,你看每个省都有很多语文报刊,中小学老师晋升职称,都得在上面发表文章。语文学科文章数量之多,在各个学科中是首屈一指的。但研究水平有多高?不好说。绝大多数语文方面的文章,都是什么教学法、教学模式,以及对课文的各种分析阐述之类。不能说没有用,这类文字对于上课实践还是有帮助的。可是整体而言,语文方面的文章大都是经验性的,很少依据调查做科学的数据分析,研究水平也就打了大折扣。比如,我说文言文重要,你说不见得那么重要,彼此都会有一套一套的“道理”,而且都有观点加例子。可是科学性在哪里?谁也说服不了谁。课程改革推开后,又是语文的争论最多,动不动弄到传媒到处炒作,改革的阻力非常大。语文界争议太多,跟科学思维太少恐怕有关。语文学习带有情感性、体验性,有些方面难于量化测试,但要搞清楚语文教学某些规律,要了解语文教育的某些“稳定部分”,还是可以而且应当进行科学层面的研究的。前不久我参加一个关于语文学习质量检测工具研制的会议,才知道欧美一些国家对于母语教学水平测试是多么重视,检测一个学校甚至一个地区语文教学各个环节的效果如何,他们不全依靠考试分数统计,主要靠诸多相关方面大量的数据分析,有一套可以操作的工具与模本。比如说,各个学段作业量多少为合适?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辅导班对学习帮助是大是小?如果例子加观点,就永远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终究是糊涂账。依靠调查跟踪分析,靠数据说话,就能得出比较令人信服的结论。类似这样的科学的研究,我们的确太少。中国之大,至今没有一个专门研究语文教学质量的检测研究机构,甚至没有这方面专家。这只是一个方面的例子,说明我们的语文教育研究总体水平,还多在经验层面打转,不能不提醒注意。
这方面我们也想敲敲“边鼓”,以改变语文教育经验性的低水平研究状况。一切先从调查着手。六年前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向全国招标,做10个调查项目,包括诸如西部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生活状况、农村中学语文课改效果、选修课实施情况、城市中学生课外阅读状况、高考命题与阅卷方式的改革,等等,要求不预设观点,尽可能较大面积调查,取得第一手数据材料,然后做出分析。我们把这叫做“非指向性调查”。目前有的项目已经结项。社会调查是个很专业的工作,光靠中文系出身的人难于做好,必须有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介入。目前我们的调查工作可能还不那么如愿,但北大语文所发起调查,是要引起对语文教育研究科学性的重视,提升研究水准。我们自知只是“敲边鼓”,真正做好,还得靠师范大学动员多学科的专业人员投入其中。
除了调查,北大语文所还做了一件事,就是编教材。2002年高中新课标初稿出台,要编新的语文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找到我来搭班子,我意识到这件事重要,很爽快就答应了。我们邀请著名学者袁行霈教授担任主编,我和顾之川先生担任执行主编,语文所和人教社合作,负责具体的工作。我从北大邀请了十多位学者加盟,包括陆俭明、何九盈、陈平原、曹文轩、苏培成、沈阳、刘勇强、吴晓东、杜晓勤、姜涛,等等,虽然工作量大,报酬甚少,大家都还是非常认真负责参加。这就是北大的传统。这套教材目前在全国20多个省市使用。教材力图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和以往同类教材比较,有些特色,但效果如何,特别是选修课效果怎样,还得有一段实践试验再看。我参与教材编写,花费不少精力,也学到很多东西,慢慢进入课改的状况。2006年起,我又受教育部聘请,担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的召集人,常到基层中小学听课,参加教师培训,感受一线教学的甘苦,了解课改的艰难,对中小学老师工作生活状况也有切身体验。收在本书中的许多文字,都和这些工作有关。
我深感在中国喊喊口号或者写些痛快文章容易,要推进改革就比想象难得多,在教育领域那怕是一寸的改革,往往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我们这些读书人受惠于社会,现在有些地位,有些发言权,更应当回馈社会。光是批评抱怨不行,还是要了解社会,多做建设性工作。我这本书很多看法不一定成熟,有些就是一时感受,但那也是有切身体验的,是真实的、建设性的。 “敲边鼓”的本意,就是呼唤更多有识之士关注基础教育,关注语文教育,为社会做点实在的事情,尽知识分子的一份责任。
现将我最近几年关于语文教育的部分文字汇集这里,包括一些讲演、访谈,内容涉及四个方面:
一是对语文教育理念与趋向的探讨。我提出语文教育不是文人教育,而是人文教育,是针对那种把语文课等同于文学课的说法,语文教学不能以培养文人、培养作家为目标。(《语文教育是人文教育,不是文人教育》)我还提出“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是错误的口号,并没有经过科学论证,几乎成为 “集体无意识”了。不能让孩子人生伊始就绷紧神经参与快跑竞争。童年的“价值”不只是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童年本身也是“生活”,而且是人生最美好的一段生活,童年如果负担太重,不快乐,就失去了人生美好的序曲,对于将来也会有负面影响的。(《“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是个误导》)
二是关于目前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思考。我认为目前课改的效果不太乐观,原来设计的“亮点”并没有落实。但课改起码激活了问题,让我们看到现有的人才培养方式的确存在许多弊病。从国家的未来着想,必须推进课程改革,不改是没有前途的。(《对课改应当补台,而不是拆台》)我提出两个理念,一是中小学课改要“从长计议”。二是课改不能不正视高考问题,可以和高考“相生相克”,一起改进。我们是在高考仍然存在的前提下来进行课改的。(《课改和高考的“相生”与“相克”》)我还认为讲素质教育不能太空,其中也应当包含“生计能力”培养,素质教育是整体性的,提高了生计、生活能力,也是素质之一种。(《语文课改的步子稳一些为好》)
三是研究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方法理路。我提出在阅读教学中尊重孩子的天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想象力。太过功利性的阅读(主要面对考试),目标过于明确和死板的阅读要求(比如一定要求学生做笔记,或者就是为了提高作文成绩,等等),不但不能提升学生的兴趣,反而可能煞风景,扼杀读书兴趣。所谓“闲书”也不必过于强求限制,给学生一点选择的空间。要求太严格就适得其反。(《把阅读放在首位》)认为多读比多写能更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阅读量增加,与写作水平提高是成正比的。针对写作训练中偏重文笔,提出作文教学重在文通字顺,有一定的思考内涵,然后才谈得上其他。“文笔”不是作文教学的第一要义。现在语文教学过于偏重修辞、文采,培养出来的学生思考能力、分析能力不见得好。(《文笔不是作文教学第一要义》)
四是讨论大学语文与大学文化的困扰与新路。面对目前大学语文教学的困境,提出这门课不应负担过重,主要作用就是把学生被应试教育“败坏”了的语文胃口给重新调试过来,然后,让他们用更多的时间去自学。既不能完全顺着中学语文的路子来学习大学语文,必须要有提升;也不能完全放开,不宜讲成一般文学鉴赏或者文化史那种类型的课。(《大学语文:把败坏的胃口调试过来》)
还有第五,最后一部分涉及高等教育和文学研究等多方面问题。其中认为目前我国大学普遍存在“官场化”、“市场化”、“平面化”以及“多动症”,所谓四大弊病,提出必须多讲点大学文化,当年蔡元培的树立的“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办学理念,理当成为北大的校训,对“四病”也是良药。(《北大传统与大学文化》)
我的有些文章也是经验层面的,而且这些年参与课改实践,一些看法也在调整,或者可能和某些主流的意见有些距离。有不同的声音是正常的,学者的角度和管理者或其他角度有区别也不用奇怪,正好可以达到结构的平衡。我把这些“敲边鼓”的思考呈献于此,就当是和读者诸君的一次真诚对话吧。


                            2009年9月19日
于京西蓝旗营寓所
2#
 楼主| 发表于 2016-1-20 19:14:39 | 只看该作者
温儒敏:就语文教育问题答网友问
(本文选自《温儒敏论语文教育》,北大出版社2009年11月出版)


2009年8月,温儒敏教授接受“国学数典”网站邀请,就语文教育(包括语文课改)、现代文学研究、文学理论与文学史研究、当代文学与文化、学术研究方法与学术史及文学理论研究等5个方面70多个问题,和网友交流讨论。以下是答问记录。
问:温老师最近关心语文教育,这个问题也一直困扰着当下中国教育界,因为中小学的语文教育很容易影响到大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水平,而大学生的语文水平低下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在可见的将来,这个应试式的语文教育仍难见起色,不知温老师对此有何高见?(wdlsyx1)
答:目前全国正在推行课改,基础教育阶段即小学与初中的课改已经十多年,高中课改也在20多个省市试验。因为阻力太大,效果不是很好,甚至学生负担也没有能减少。不过课改的基本观念还是得到多数人认可,起码“活化”了对问题的认识,全社会重视了。课改和医改有点类似,难度大。问题出在教学与考试,可是原因不只是学校或主管部门,更在社会。社会转型,竞争加剧,家长焦虑,就把这些紧张转移到教育上面来了。你学校课改,减少负担,可是家长就有意见,他们会在课后给孩子找辅导班,增加负担了。那么是否应当埋怨高考呢?高考怎么改也是考试,而且不可能取消,只要高考存在,就能免有竞争。所以就陷于矛盾怪圈中了。所以我主张还是要逐步课改,给学校压力小些,老师的水平提高一些,尽量摆脱应试教育模式,既让学生学得轻松一些,主动一些,又能考好。课改与高考可以相生相克。
问:温教授对内地30年来中小学汉语教育满意吗?当前汉语教育是否面临其他语种的严峻挑战?汉语教育是否呈现巨大危机?(ssmmggqq)
答:30年来语文教育成绩巨大。光是扫除文盲就几千万,义务教育基本普及,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我们现在对教育不满,是因为社会发展了,要求高了。当然,的确也出现很多新的矛盾与问题。所以大家对语文教育特别不满意。都说语文水平普遍下降,这说法有些笼统。和什么时候比较?和旧中国比吗?那是有多少人识字?和过去那些文人或者学生比吗?的确远远比不上。就是说,普遍水平上去了,但高端水平下来了。从另一方面看,语文教育的确受到挤压,特别是外语的挤压。这也是无奈的。
问:您你对中国文学教育和外国文学教育两方面,有什么新看法?(lshrs)
答:外国文学教育现在普遍衰落,外语系搞文学的好像不那么被重视,外语系好像都成了语言系了,很势利,甚至除了外语训练班了。这和过去很不一样。其实外国文学是了解外国的最好的载体,再说,很多外国文学作品代表人类智慧精华,对于素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至于中文系,也是越来越失去“文气”。这个问题很严重。我在去年在《文史知识》2008年8期发表过《中文系要有“文气”》,专门谈到文学教育的问题,这里就不展开说了。
问:面对着像复旦、北师大等等高校有意地努力地在跟北大中文系竞争,如从北大挖人等等,北大中文系怎样保持它在国内高校同专业中的优势呢?谢谢!(yeyuewu2004)
答:人才流动很正常。北大中文系的绝对优势已经渐渐失去,但她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色与传统,这是非常宝贵的,只要“守正创新”,总可以不断前进。各个大学的心态不必那样紧张,不要去争一日之长,关键还是看教学质量,看培养的本科生研究生怎么样。
问:在目前的中小学语文教育中,你觉得应该淡化鲁迅教学或者强化鲁迅教学或还是维持现状呢?就我第一手的资料来说,很多中小学语文老师对鲁迅的文章叫苦连天。(ccccchhh)
答:鲁迅是百年来最重要的思想精神资源之一,中学生应当有所接触。但鲁迅文章比较深,有的需要有些历练才读得懂,文字也有些隔膜,不是很适合中学生读的。选文要考虑“适合”。以前语文教材选鲁迅很多,可以减少。而且现在课时也少了,总量减了,鲁迅的文章就不能保留那么多了。我负责执行主编的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鲁迅选文就减少很多。
问:如何界定“文学教育”?(青云流水)
答:请你看看我的《语文课改与文学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本书。里边有一些讨论。
问:著名的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先生,曾在一些场合说出类似的话语:他是看出了文学的“颓势”,然后很明智地离开了文学的。请问:马先生这样能出文学的“颓势”的人在当今能有多大比例?这些人是不是真的非常“明智”?(shuchuxs)
答:有的人哪里“看长”就奔哪里,也是一种“聪明”。文学不是用来获利的,是精神活动。
问:对于文学而言,其作用是在于“文字教育”,还是在于“文化教育”?(hibage)
答:都有吧,可是还有审美教育。
问:徐葆耕教授曾在《读书》杂志上发表过《漫谈中文系的失宠》一文,谈了关于当下中文系在大学教育的“尴尬”地位,身为一名中文系学生,自己面对现实中的这种情况也感到十分困惑,自己选择中文系的初衷也渐渐被现实所动摇,中文系的真正出路和存在的意义究竟在哪?请温老师谈谈您的意见。(糯米)
答:和80年代比,文学已经从中心位置退出,某种意义上说是正常的。徐老师文章看过,他说的问题确实存在,但不见得那么尴尬。那可能是文人的敏感。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任何时候都不会没有出路的,关键是能沉下心来,学点东西。
问:中学语文教学面临新课改,但是现实情况却远没有达到所谓的新课程标准,很多学校仍然在以高考为中心,课改会不会又沦为一句口号?我想在这里向您请教:中学生学习语文是为什么?语文成绩高的学生不一定语文素养高,您对中学语文教育现状有没有自己的意见?(糯米)
答:我在前面已经说过了。你还可以看看2009年7月8日《光明日报》记者采访我的文章,其中谈到你关心的问题。
问:身为一名教师,您认为一名优秀的教师,特别是语文老师,最应该具备的条件是什么呢?(糯米)
答:首先要喜欢语文教师这个职业,甚至当成“志业”,而不止是谋生手段;其次,有“自己的园地”,就是有属于自己的某些专业爱好,最好能始终在“状态”中,熟悉相关研究进展,适当参与其中,有些发言权。要想提高教学水平,不能只是在经验上转圈,让自己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专业的感觉就很重要。第三,真正关心学生未来长远的发展,而不止是眼前的学业。
问:您对当前的高考语文改革持什么观点?(zhilangfeng2  )
答:高考语文改革不可能有大改,毕竟是考试,要有区分度,太活了没有可操作性。高考作文主要考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而不是“文笔”。我最近接受《中国教育报》(2009年7月24日)记者采访,比较详细探讨了高考作文与作文教学问题,可以参考。高考语文改革不能只是考试本身改,怎么改也是考试。应当从大学招生制度考虑怎么改。这真是“系统工程”,难度非常大,得逐步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03:17 , Processed in 0.07114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