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与师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21 13:43: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师与师傅

                       王晓春

   黄行福先生《老师不是师傅》一文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而有趣的问题。黄先生认为现在许多教师没有找准自己的定位,不是在做教师,而是在“反串师傅的角色”。具体地说有以下几种表现。其一:职责单一。黄先生认为“老师的职责是育人,师傅的责任是传授技艺。”而现在“技能技巧的训练一统天下,至于育人,谁还管那一套。你看,全是师傅干的活……”其二:“收徒面授”。例如家庭教师就是。其三:“服务私人。”例如研究生给导师干私活,这和小徒弟为师傅干家务是一样的。         
    我以为,教师与师傅的区别,还值得进一步探讨。
    黄先生说“老师的职责是育人,师傅的责任是传授技艺”,不尽然,情况常常正相反,师傅对徒弟人格的培养,往往更加重视(武侠小说对此有很多描写),而且对徒弟人格的影响往往更大,因为师徒的接触时间和空间大于师生。
    收徒面授和给师傅干私活,确实是师徒制的特点,但是我以为并不是本质特点。孔夫子也是收徒面授的,他的弟子也帮他干很多家务,但我们还是承认孔夫子为教育家,而不说他是“教育师傅”。
    那么,教师与师傅到底区别在哪里呢?
    学生在教师面前,比徒弟在师傅面前更加独立和自由。徒弟对师傅不但有技艺依赖,而且有情感依赖甚至生活依赖,学生对教师则远没有这么多依赖 ,师生关系比师徒关系要松散得多。所以我们可以要求教师做学生的朋友,而一般很少有人要求师傅做徒弟的朋友。我认为师生关系的松散化是一种进步,因为学习者只有摆脱了对教育者的依附,才可能有创造。记得我看过一个“桓谭(?)学艺”的故事,说是桓谭跟师傅学唱歌,自以为学得差不多了,于是下山回家。走在山坡上,忽听老师在山顶高歌,“声震林木,响遏行云”,十分羞愧,于是赶紧返回,继续深造,而且“终身不敢言归”。那么今后他学习的主要意义是什么?不过是证明老师的伟大而已。表面上看,这是最执着的学习,其实这是变了味的、异化了的、失去主体性的学习。师徒制的学习弄不好就会成为一种“精神奴隶制”。它要神话师傅,它要求徒弟迷信师傅,亦步亦趋地模仿师傅,按师傅的光辉榜样克隆自己。这是违背现代的民主、自由精神的。有青年教师恳切地要求我收他做徒弟,我坚决不同意,就是有鉴于此。在我看来,师徒关系一旦确定,对双方都可能是束缚 。我对教育界搞的所谓“拜师制”,从来都不赞成。这种东西最后容易形成“学术帮派”、“学术霸权”、“近亲繁殖”,严重阻碍学术进步。
    我们还可以换个说法:师生关系是法治,师徒关系是人治。师生关系是一种制度安排,教师是代表社会教育学生的,而师徒关系则往往是一种个人自愿的选择,师傅不代表社会,而只代表他自己。你没有权利选择老师,却有权利选择师傅。法治的优点是公平,缺点是缺乏感情。这就是为什么学校里的师生关系远没有当年的师徒关系那样亲密的缘故。这也就是学校教师的教学往往没有师徒授受那样具有个性特点的缘故。师生制有尊重学生的一面,也有强制的一面;师徒制有“精神控制”的一面,也有自愿的一面。
    其实当师傅比当教师难。师傅必须有真本事,而教师是比较容易滥竽充数的。你看武侠小说,徒弟与人交手,一旦败下阵来,就看师傅的了。师傅肯定上,否则他就不是师傅了。文艺界和各种手工业界,师傅起码要有“一招鲜”,没有一点真货色是不行的。做师傅靠的是人品和技艺,做教师则首先靠身份。只要我有教师的身份,即使写文章不如学生,他也得管我叫“老师”。学生作文不好,教师只管批评,不一定敢亲自写一篇试试,这就远没有师傅那样让徒弟服气了。如今教师的威信普遍不如当年的师傅,不是偶然的。教师是吃官饭的,教师是吃“管”饭的,所以他可以不读书不看报而继续被人称为“老师”。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一般不如师傅,这是重要原因。在这方面,我对师傅比对教师更钦佩。
   是的,教师不是师傅。但是师傅值得教师学习的地方多着呢!如果新时代的教师能克服师徒制的短处而发扬其长处,那该多好啊!

                                   2004,1,20      


  
  附录:
老 师 不 是 师 傅  

                       黄行福


时下,在演艺界,角色反串很流行,也大受观众欢迎。比如,男演员演女角色,演正面人物的,临时演反面角色,都能给人一种新异的感觉。但是,在一个行当里大受欢迎的东西,到了另一个领域,恐怕就不见得能带来同样的效果。老师反串师傅的角色,就是这样。
老师和师傅,虽然在先秦时期,有过相同的意思,有时甚至通用。象在《谷梁传》中就有把老师称为“师傅”的。但后来, “师傅” 基本上专门用在徒弟对传授技艺的业师的尊称上,不再把老师称作“师傅”了。所以,到了今天,再也没有谁把老师叫做师傅的。
在今天,老师和师傅,本是两种不同社会角色,他们所肩负的职责也是不相同的。老师的职责是育人,师傅的责任是传授技艺。这本来是天经地义的事。
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教育中,两种角色快要到了同一的程度了。主要是我们的有些老师,大概是羡慕师傅这一职业的职责单一吧,竟忘记了自己本该承担的职责,干起了师傅的行当,甚至直接当起了师傅。体现在:
职责单一。我们总是认为,老师的责任在于教书育人,教书的同时还要育人。而育人的事,是比较复杂的,它远远要比教书难得多。不知我们有些老师是畏难还是其它原因,只教书而不育人。而且,更为严重的是,书都没有好好教。有的人,只教考试的技能技巧,凡是考试要考到的技能技巧,一定讲了又讲,教了又教,练了再练,直到练熟了,练透了;才罢休。以语文教学为例。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有的老师就抱着战略眼光看问题,直接瞄准考试进行教学,如果考试题目中有一个造句,他一定非得让学生天天造句不可,多练呀,反复练呀,越呀越熟呀。中考,如果考话题作文,他们必定从初一开始就让学生打好话题作文的功底,大练特练,直到学生练得头昏脑胀才肯罢休。高考呢,那更不用说,更不能放松,各种各样的考试技法,考试技巧。凡是想得到的秘诀、诀窍、秘籍等等,技能技巧方面的东西就更多了。一句话,技能技巧的训练一统天下,至于育人,谁还管那一套。你看,全是师傅干的活,典型的一个个师傅。
收徒面授。现在,我们无论走到哪一个城市,不论大小,到处都可以看到有一类这样的“牛皮癣”,即:集中办家教。且不说城市“牛皮癣”有损教师自己的形象,但就家庭招生这一条来说,与师傅又有何异?师傅,一般都是带一两个徒弟,跟着自己学艺,收点师钱,作为自己劳动付出的补偿。家教,不也一样?一般招收多少不等的学生,集中在自己或者租来的地方集中进行教学,收取多少不等的报酬。
服务私人。记得小时候,我们村里有一个青年,去学做木匠。他跟了一个木匠师傅,吃住都在师傅家。由于师傅家离他家不远。于是,我们每天早上都可以看到,他一早起来,干的第一件事,便是去师傅家的菜地里浇水。每天如此,只要需要浇水的话。更为严重的是,他还必须每天帮师傅家切猪草,尽管师傅家做家务事的人有的是。这些,并非出自他的自愿,是在师傅的强迫下做的。所以,后来,他干脆跑回家,死活都不愿再去学什么木匠手艺。他说:“他几乎成了师傅家里顾来的帮工,廉价的劳动力。”据说,以前的学徒,几乎都是这样。
现在,让我们看一看大学里面的一些博导、硕导们,他们与那些所谓的师傅的角色竟是那样惊人的相似。他们有了研究课题,大小事务,几乎都由自己所带的研究生们包揽。有的研究生,为了做一个实验,几天几夜呆在实验室,所得到的数据,全部都归老师所有。几万,几十万的科研经费,研究生们尽管付出了巨大的劳动,有的只象征性地拿到几百块钱的生活补贴。他们不是也成了那些博、硕导们的廉价劳动力了吗?
由此看来,这些所谓的博导、硕导,也与师傅无异。
老师与师傅,本来职责分明,角色各异,为何又会产生角色混同现象?探讨原因,不是本文所要追求的目的。
这里所要提醒我们的是,老师的角色不能反串,尤其不能反串师傅。
因为,老师不是师傅!
把老师当师傅的,是一种失责!(教育在线·宏观教育思考)教师与教练

王晓春

    拙文《教师与师傅》上网后,有网友建议我再写一篇《教师与教练》。我想,搞清这些相邻概念的含义,对教师的角色定位有好处,写写试试。
   《现代汉语词典》对“教练”一词的解释是:
    ①训练别人掌握某种技术或动作(如体育运动和驾驶汽车飞机等)。
②从事上述工作的人员。
根据如此解释和自己的体察,我以为教练工作有以下几个特点:
1、动作性
教练所涉及的事情都是外显的动作,而且面很窄,一般就是体育活动,部队操练动作,驾驶车船飞机等。凡是涉及脑力活动较多的事情,涉及道德、审美、艺术、思维的事情,都不说教练。给孩子请一个家庭教师,我们决不说他是“教练”,求人教孩子钢琴,也不会称之为“教练”。“教练”这个词一般是和某种程序化的动作联系在一起的,它注重人的外部动作的自动化,而不是内部精神的变化。
2、速效性
教练工作是比较速效的工作,教练的产品是短线产品。车船、飞机驾驶都可以短时间学会,体育运动要见成效,一般也不过几年,比培养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省时间多了。
3、指挥性
因为教练内容涉及的主要是外显的动作,又因为它要求速效,所以教练人员一般较少耐心等待,不很注重启动学员的内驱力,而比较注重指挥和命令。我设计好了训练程序和动作,你照我说的老老实实练就是了。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三遍……达不到要求加大运动量。一般地说,教练和学员的关系主要是指挥和被指挥的关系,而不是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
4、选拔性
教练的任务是两个:选拔合格学员,选拔尖子学员。我手里有一把尺子,合格者过关,不合格者淘汰,优秀者重点培养,不优秀者候补。教练没有保证每个人都得到发展的任务。
显然,教育工作与上面几个特点大相径庭。
教育工作恰恰主要不是动作性的,它要宽阔得多,它要的是人整体素质的提高,精神世界的提升,道德水平的提高,知识的增长,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增强,审美观念的升华,体质的增强等等。上述各项变化,绝大部分都发生在内部,在人的头脑中和精神世界里,不是从外表动作能够立刻看得出来的。所以教育工作评价起来比教练工作要困难得多。一个人打算做教师,他就必须准备做大量潜移默化的、表面上似乎见不到成果的工作。爱展示成果的人不适合做教师,爱居功的人不适合做教师,酷爱奖牌和“形象工程”的人不适合做教师。
如果说教练是“速决战”,那么教育就是“持久战”。教育的效果不但是内敛的,而且是长线的,真正的成果甚至要等学生离开学校以后若干年,才能看清。所以教练比较容易得到成就感,而教师就困难。这就是说,急功近利的人不适合做教师,缺乏耐心的人不适合做教师,目光短浅的人不适合做教师。还有,对上级评价过于在意的人也不适合做教师,因为教育既然是长线工程,短期评价就很难准确,对此太在意,就难免为迎合评价而搞形式主义,工作就走味变形了。这也可见我们现在许多检查评比、章节过关、考试排队是反教育的,它的导向是硬把长线当短线,迫使教师变得不像教师。
动作可以训练,素质则不然,素质总起来说不是训练出来的;动作可以指挥,心灵是无法指挥的,只能相互影响。教练可以做指挥员,而教师只能做指导者,因为教育比训练更需要学习者的内驱力和主动精神。当你罚学生抄写作业几十遍的时候,你已经失去教师的身份了,因为你这是企图把头脑的内部活动变成学生手腕的外部活动,其结果是学生心里更讨厌学习了。你能指挥学生的手,无法指挥学生的心。所以,指挥欲强的人不适合做教师,官气大的人不适合做教师。教师应该是循循善诱的人、春风化雨的人。
教练不必对所有学员负责,不合格者淘汰就是了,教育者则不然,学生多差,你也得带着他,你也得帮助他,你决不能随便放弃他,因为你的工作性质如此。教练可以理直气壮地进行选拔,教师则必须淡化选拔。我们目前的教育,因为躲不开考试,选拔特点日益突出,这是很危险的,违背了教育的本质。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它的根本使命是使每一个孩子得到发展,而不是早早给他们贴上好学生、差生的标签,不是选优拔尖。选拔是社会的事,选拔是教练的事,不是教师的主要任务。可见,有监工气质的人不适合做教师,有老板气质的人不适合做教师,把学生当打工仔,教育就完全变质了。教师应该是一些特别具有人文关怀的人,应该有博大的胸怀和宽容的心态。
综上所述,教师工作与教练工作差别是很大的,可以说基本上是两回事。即使说到体育,体育教师和体育教练的工作性质也完全不同,前者落脚点是每一个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后者的落脚点则是部分体育尖子运动成绩的抬升。
但是必须指出,教育中包含着某些训练的成分。训练看得见摸的着,比较容易操作,因此很多教师热衷于此,题海战术就是突出的表现。教育训练化了,教师就有可能“教练化”。这是一种把教育简单化、狭窄化、表面化、庸俗化的不良倾向。
还应该说明的是,我没有贬低教练工作的意思。一位好教练的贡献绝不亚于一位优秀教师,他的工作的难度也决不低于教育工作。只是他有他的难法,他在另一个方向上跋涉。教师应该迈自己的脚,走自己的路,不应该邯郸学步。
教师不是教练。

                                  2004,1,2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6 07:11 , Processed in 0.08639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