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为教育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21 14:04: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为教育狂
           --转载自《中国教师报》   
     
  



□ 本报记者 康 丽

    “我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之后的第二个教育思想家,是人类教育史上继孔子、柏拉图、卢梭、赫尔巴特、杜威之后的第六个思想家。”
    “我发现了教育的本质,这将是人类教育史上一个巨大的转折。”
    坐在记者面前的这个人实在很普通,但话语却那么惊人,简直让人无法置信。可是看着他的眼睛,又像孩子一样纯净,不夹杂任何杂质。让人相信他不是在夸耀,而是在认真地陈述一个事实。但这些话一出口,谁不把他当作疯子?坐在他对面的我,虽然怀着一肚子的疑问,却没能这么想。
    他叫柯领,一个与你我完全一样的普通人,租住在成都市郊一个5层楼上,没有成家立业,没有买房购车,也没有工作,他所拥有的只有时刻不离身的书籍。每个走进柯领屋子的人都会惊讶,到处都是书,那些书层层累积起来,几乎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很多人都会说,你有这么多书,比大学教授还多呢。听到这些话,柯领像个坐拥书城的国王,笑得像个孩子。
    他是游离于体制之外的思考者,也就是我们今日所常常提到的民间思想家。没人给他提供各种便利资源,没人给他维持生存的薪水,没人给他什么荣誉奖励。柯领孤独一人走着自己的路。
    他思考的问题很简单也很复杂,那就是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从最初无意中选中这个难题,到现在论文《教育本质的新视角》的发表、《生命教育学》等专著的即将出版,柯领的教育理念在慢慢地形成之中。他认为,自己已经发现了教育的本质,解决了世界难题,而这个发现一定会引起巨大的轰动和世界性的革命,将彻底改变三个领域,人学、心理学、教育学。柯领是如此坚信自己的发现,正如信徒们对耶稣的深信不疑。因为,这个发现是他经过了18年的思索,经过无数次的批判和超越才得到的。
    从22岁到40岁,18年的黄金岁月。22岁时的柯领,是学校里的风云人物,是大家崇拜的赚钱偶像,是同学心中的演讲好手。可是今天,无论是当年的同学还是后来的学生,都已经过上有车有房的“好生活”,可他还寄居在郊区的房子里,每天与这些书为伴,靠远在美国的母亲寄钱过日子,还不能“独立”,这是痛苦还是幸福?这是屈辱还是坚守,岁月不能给出答案,似乎找寻也已经没有了意义。
   
“做世界级的教育家”
  
    1963年,柯领出生在四川乐山。没过多久,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虽然它让很多人失去了上学的机会,但在柯领看来,却歪打正着让他有机会接触大自然,读了一次圆满的“自然之书”和“艺术之书”。为此,他甚至认为,人在12岁之前所要做的主要是两件事,一是尽情地自由玩耍,让身体得到健康的成长。另外就是充分感受艺术,让心灵得到健康的成长。其他逻辑色彩较浓的知识12岁以后再学也不迟。
    当然,这都是以后的柯领总结出来的,当时的柯领还只是一个整日忙着钓鱼、养鸡的小孩子,跟着母亲学吹口琴是他最大的乐趣。但在1978年的除夕夜,一件小事情使他意识到了知识的重要。
    除夕之夜,全家老小欢聚一堂,姐姐无意中说道:“别看柯领长得牛高马大,今年就要高中毕业了,却连小学的通分都不会。”叔叔姑姑们听了,很是震惊,就出了几道最简单的通分题给柯领演算,但他却只做对了一道。众目睽睽之下,柯领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挫伤。他决定从现在开始要好好学习。为此他重新从高一念起,15岁了,他才真正地读了“书本之书”。
    1982年,念了4年高中的柯领终于如愿以偿,考上了重庆大学的电气工程专业。80年代的中国,是中国的又一次“文艺复兴”。初到大学的柯领像一个贫穷的乡巴佬走进了知识的大观园,如饥似渴地吸收着一切。在柯领看来,这是他人生最幸福的一段时间,“跟城市里的孩子不一样,他们以前学得太多,有的都厌学了,但是我太缺乏知识了,小时候该玩的全都玩了,到了大学,我几乎就像猛虎下山,以加速度发展,我感到越来越饱满,有种幸福的感觉。”在他到处去听讲座,发疯般地汲取知识的过程中,他产生了一种“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使命感。
    一个偶然的机会,柯领成为了重庆大学的风云人物。在系里一次歌咏比赛中,柯领偶然发现有很多人都不识谱。于是从小喜好音乐的柯领毛遂自荐,当起了老师,没想到竟然得到了好评。这给了柯领极大的信心和勇气,也让他看到了机会。没过多久,校园的宣传栏便贴出了一张音乐鉴赏海报。同学对音乐的热情响应完全出乎柯领的意料,200多人的教室人山人海,柯领的才能在这次讲课中得到了充分的施展。认识柯领的人都对他说,老柯,你天生有讲课的才能,上讲台比在下面更疯狂,更有精神。演讲结束后,很多学生追上讲台要柯领的联系方式,这才明白他原来是个普通的大二学生。
    音乐讲座成功了,柯领又举办了音乐培训班。柯领因此成了学校里不多的学生“万元户”。有的同学甚至开玩笑说,“当培训班开始的时候,就证明柯领没钱了。”还有的人说,“如果柯领向全校发出100封求爱信,肯定会受到120封回信。”为什么?因为当时的他实在太有名了,太有活力和朝气了。
    柯领把这些都当作是迈向成功道路的一种锻炼和考验,他满怀信心,因为前面是一个无比灿烂的梦想。但是人生的奇特在于,它永不会按照一种模式和轨迹平稳发展。就在1984年,柯领遭遇到了人生的一次重大变故。
    那时,在别人看来,柯领可谓是春风得意,但是柯领的心却沉浸在痛苦中。先是专业课成绩一落千丈,接着是初恋的失败,而最大的打击是理想的破灭。随着阅历的增长,柯领越来越意识到自己根本不适合做他原来设想中的政治家,但他为此付出了整整两年多的时间,还有身体健康的代价!两年的理想,现在看来不过是浪费时间和可笑的傻气。梦一旦醒来,又该去向哪里?
    音乐培训班的经历让柯领看到了新的希望,既然每个人都认为我讲课不错,为什么我不当老师呢?而既然要做,就一定要做最好的。因为“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发展得就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高尔基的这句名言激励着柯领。一个理想消失了,新的理想又开始了,既然要从事教育行业,就要做世界级的教育家,柯领这样想。而当时他对教育几乎是一无所知的,除了课余时旁听到的一点教育学常识。
   
漫漫长路何时尽
   
    柯领下决心要写一本代表中国人,能够影响世界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教育学名著。他把这本书命名为《潜能教育学》,分为教育论、教学论、学习论三部分。为了扩大自己的视野,他风雨无阻地跑到重师去听课,把赚来的钱全投入到买书中去,一年就花了近4000元。
    毕业即将来临,大家都在为自己的分配奔波忙碌。但柯领却出乎大家意料地想做老师,幸运的是,刚好当时重庆大学社会科学系急需老师,经过讨论,校领导和社科系系主任都同意柯领留校做老师。
    可是命运在给柯领机会的同时,又跟他开了一个玩笑!半个月后,留校名额被别人占据,柯领失去了做教师的机会,被强制分到了老家乐山。
    老师做不成了,难道就这样回乐山?我的教育家梦想就这样完了?柯领不服气,他做出了一个更惊人、更大胆的决定——拒绝分配,自谋职业。这在当时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一个好好的大学生,毕业就是干部待遇,放弃了就什么都没有。老师们都劝他,可是柯领铁了心要摆脱体制的束缚,“我对这个社会绝望了,像我这么有‘锋芒’的人,如果到了单位,就像活泼元素突然投到了惰性气体,很快就被淹没改变了。搞研究锋芒很重要,如果没有锋芒,没有气,我就完了。”
    为了有搞学问的“气”,为了保持自己的锋芒,为了自己的教育理想,柯领放弃了一切,从家教做起,为自己的教育研究做准备。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没有单位,摆脱体制的潇洒不过是转瞬即逝,现实的困窘和惨淡很快就显露出来。没有钱,连最基本的生活都保证不了。无可奈何,柯领只有向自己远在美国的母亲求助。可是母亲的钱要两个月后才能到来,这两个月该怎么办?柯领想到了做家教。事实证明,即使是做家教,他做得也比别人成功。
    柯领请人写了14张海报,上书4个大字:“为了孩子”,后面是一个问号和惊叹号,红纸黑字给人以极强的冲击力。别出心裁的海报广告给柯领带来了生意,一个火锅店老板雇佣了他。
    家教的头两个月,柯领和孩子一本书都没有看,玩遍了重庆的每个角落。而柯领有意识带着孩子来到重大,让他感受大学校园的美好。接着,他们又来到了柯领那个汗牛充栋的书屋,这下子可把这个小孩震住了,无形中对知识产生了好奇和敬畏!柯领看到孩子似乎有学习的兴趣了,就单独和孩子的老师见面,要求老师这段时间多多鼓励这个曾经厌学的孩子。双管齐下,这个曾经赶走无数家教的小调皮终于在柯领的“感召”下“改邪归正”了。
    从这次家教经历中,柯领深深感到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每一个人都有无限的潜能正待开掘。他不满足仅仅做家教了,他想做更大的事情,进一步实行自己的教育实践。1989年,用母亲寄来的钱,柯领创办了重庆市学习潜能研究中心,其实就是高考补习班。他向每个来询问的家长作出承诺,听课一个月,不满意可以随时走人。他的法宝就是:高考成功=学习心态+学习方法+解题训练,他深信:当时的高考补习班所拥有的是解题训练,而他多了学习心态和方法,这是最重要的,但却被很多人忽略了。
    解题由专业老师负责,柯领负责的是学生的心态训练。他充满魅力、风趣幽默的讲课给无数高考重压下的孩子们以美的享受。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服大家,只要从现在做起永远不会太晚。信念产生的力量是巨大的,那一年,柯领办的高考培训班升学率高达50%,仅仅一年,柯领赚了近一万元。
    正当潜能培训班已经闯出了名头,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柯领继续招生时,他却停止办学了。似乎柯领有种“怪僻”,总是在事业刚刚发展起来的时候选择离开,在别人最看好他的时候选择放弃,可是他却毫不在意,一样朝气蓬勃地把眼光瞄准了下一个方向,而这一切的转变都是为了他的教育之梦。
    1991年,异国的母亲思子心切,三番五次催促柯领来美定居。无可奈何之下,事母至孝的柯领从重庆来到成都,想了解一下出国事宜。但这一来,柯领非但没有出去,反而做起了四川爱达经理学院的教务长,因为柯领本意本不在出国。在他看来,只有通过教学,才能继续自己《潜能教育学》的第二部分“教学论”的写作。
    实践的准备似乎已经足够了,但这时的柯领反而更痛苦了。这种痛苦来自于生命本身的追问,对自我的拷打,对教育本质的质询。越来越多的实践让柯领迷惑了,我到底在做什么?我的潜能教育学何时才能真正完成?他越看自己写的东西越厌恶,抄袭,全都是抄袭!到底哪一句是自己的创造,是自己的语言?柯领很清楚,如果不解决一个根本问题,自己的思考和研究根本无法进行下去,这个问题就是——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众说纷纭,柯领曾经带着这个问题去问老师,才知道这是教育界的难题,是世界级难题,还没有一个固定统一的解释。
    世界难题?老师的回答没有吓倒柯领,反而激起了他强烈的兴趣。他认为,中国的大学者太少了,只有从“世界难题”出发,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才能出现大学者和大思想家;解决了这个问题,自己的教育研究才能真正进行下去;做世界级的教育家,就必须要创新!为此他把自己的《潜能教育学》改名为《生命教育学》,因为在柯领看来,教育不仅是开发人的潜能,更是让生命幸福起来,充实起来。它对社会,对个人的作用是如此重大,柯领对教育本质的追问就愈发显得急迫了!
2#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4:04:32 | 只看该作者
我为教育狂(下)
   
     
  



   
□ 本报记者 康 丽

我发现了“教育的本质”——美!

    寻找是一个美妙而痛苦的过程,90年代的柯领经历了自己人生中最痛苦的思索和蜕变,但他的痛苦远远大于美妙的感受,因为他对教育本质的寻觅恰似掉进了一个无边无际的莽莽宇宙,走进了一条没有尽头,没有头绪的迷宫。没有仙女的法术,没有同伴的帮助,他只有他自己,自己一个人,一个只是旁听过教育学知识,干过几天教师的“门外汉”。
    除了那个遥不可及的理想,他似乎一无所有了。闲暇时同学聚会,看到大家打牌的打牌,聊天的聊天,柯领觉得自己和他们几乎是两个世界的人。他想找人谈的是学术,是教育,但大家谈的却是工资、升迁、婚姻。有个老同学知道柯领的“辉煌事迹”,认为他很有经商才能,力邀他“出山”任职自己公司的经理,但柯领说:“世界上的经理有很多个,可从事教育本质研究的只有柯领一人”。
    豪言壮语背后是巨大的生活压力和无形的束缚!柯领已经没有后路了,只能看书,再看书,思考,再思考,艰难地向前一步步走着。
    儿子的苦,母亲最了解,虽然中间相隔了千山万水!心疼儿子的母亲说,柯领,别再搞什么教育了,这搞不出什么名堂的!还是到美国来吧!母亲的眼泪和哀求打动了柯领,他听从母亲的安排,到成都中医药大学学习针灸推拿专业,为出国谋生打基础。
    1994年10月8日,柯领重新做起了学生。以前,柯领学习的音乐、工程技术、管理、心理学与教育学都更靠近西方文化,这次学的中医则完全是中式文化。刚开始,柯领对中医的把握并不是很大,但在接触中医之后,他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具有东方神韵的天人合一精神让他看到了哲学精神和美学精神的完美结合,也让他发现自己以前的思路太过单一了。
    但让柯领奇怪的是,在中医药大学,很多学生对中医的兴趣并不是很大。95年底的一件事给柯领以很大的触动。一天,柯领照例去川大的地摊上“淘书”,无意中买到了一本美国普度大学出版的《制图设计》。与很多中国教科书不同的是,这本《制图设计》开篇不是讲怎样画图,而是先讲制图是一门艺术,从古希腊一直讲到现代派,最后说,任何艺术都必须从图纸做起。这种做法深深地震撼了柯领。他想,我画了几年的图纸,没有一个人说画图也是一门艺术,我们都把自己当成了高级工程师,而不是艺术家。
    1996年元月1日,当所有的人在庆祝新年的到来之时,柯领发明了一个公式:学科=学科精神+学科理论+学科技能。他认为,任何好的教育都是精神、理论、技能三位一体的,从这个公理来看,很多学校的高等教育都是极不成功的,它们只是高等技工学校。这就是为什么学中医的大学生提不起兴趣,因为他们没有一种博大宽广的中医精神。
    精神,在很多人看来,是很虚的东西,但在柯领看来,“无精神的理论与技能只不过是一种苍白无力而又缺少创造性的笨拙的工具”,这种学科精神是哲学精神、美学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综合。正是因为有这种精神,人们才不会觉得中医无趣,不会觉得画图枯燥,才能感觉到艺术的美。而这个新的思考正是中医的天人合一精神所给予的,他终于打开了另一扇通向梦想的窗。
    1997年元月6日,7点15分,这是让柯领刻骨铭心的一个时刻。这时的他正骑车经过成都的锦江大桥,去往铁路中心医院实习。但脑子里还在思考着教育的本质问题。他想到了前几天去师范学院跳舞的经历,流行音乐响起的时候,大家都兴趣高涨,但是轮到古典音乐和高雅音乐,却没有一个人跳舞。这种审美的冲突让柯领很恼火,因为自己“曲高和寡”吗?为什么有的人敏锐丰富,有的人却苍白贫乏?突然,直觉让他意识到,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也许就是美,不,教育的本质肯定就是美。就是因为每个人受到的审美教育不同,才会有这样那样的冲突;就是因为没有审美精神,中医才得不到学生的喜爱;就是因为没有审美精神,孩子们对枯燥的学习才产生不了兴趣。柯领的手在发抖,内心是压抑不住的狂喜,他不敢相信自己,就这样“轻易”地解决了这个世界难题。为了怕忘记,他赶忙跳下自行车,拿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记录下那一刹那的火花和灵感。医院也不去了。没过几天,柯领便向医院提出申请,不再去毕业实习,他要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新发现中去。
    那是一种无法言说的幸福长久以来的寻觅和探求终于有了结果,巨大的痛苦过后是无边的喜悦和充实。柯领的身体、思想、灵魂全部都变成一个字——“美”!他告诉母亲,自己不出国了,要继续做研究。母亲听到儿子这样说,急忙从美国飞回来,她又气又爱,为什么这个执拗的儿子这样认死理,撞倒南墙也不回头,已经快40岁的成人了,还像小孩子一样固执?一怒之下,母亲照准柯领的腿,就是一脚。母亲是学川剧出身的,练过武功,这一脚很有劲,但让柯领最疼的不是腿,而是心里的亏欠。但亏欠放在心里,柯领还是坚决对母亲说:“你不能阻挡我,你阻挡了我,就是阻止世界教育的进步”。看着这个认真而执着的“傻儿子”,母亲只有流泪,还能说什么呢?
    母亲的不理解,外人的误解和嘲笑,柯领都顾不得了,他是如此坚信自己的发现,他有满肚子的激情要挥发。他用母亲寄来的钱赢取时间,彻底沉浸到了论文《教育本质的新视角——对当代教育本质学说的批判与超越》的写作中。

“拯救人类的阿基米德点”

    1998年1月14日,柯领的论文完成了,这篇论文的时间花费了他将近12年的思考时间和一年多的写作时间,他用了一种全新的推理论证自己的理论。
    在柯领看来,教育是培养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社会活动。心理能够主导行为,情感更是心理活动中根本的根本。而在情感活动中最基本的社会情感就是审美情感,爱美是人们的共性,只有美才能产生普遍的共鸣和认同感。所以,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审美情感为核心的社会活动,教育的本质就是美的教育——也就是培养美的、高尚的心灵。不仅如此,柯领还进一步论证了,人的本质与教育本质及人类文化的本质具有同构性,也就是说,美是教育的本质,人类文化的本质,人的本质。他把“美”推向了极致。
    带着自己的发现,柯领回过头来,重新阅读经典,亚里士多德、席勒、康德、蔡元培、陶行知都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教育的本质是美”。在《审美教育书简》中,席勒认为“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以外,别无其他途径”,康德则认为“美是道德的象征”,现代教育家蔡元培更是提出了“美育”。但在柯领看来,大师们的理论并不能完全包含自己的思想,他在吸收的同时也试图超越,而他的“超越”就是一切以“美”为核心和本质的教育观、文化观。
    “真善美”和“德智体美劳”是很多人挂在嘴边的话,但在柯领这里,顺序完全改变了,应该是“美真善”、“美德智体劳”。因为他认为,“美”是世界的最高价值,美是走向真与善的基础,是真与善的和谐统一,只有通过美才能进入真与善的结构;美是和谐,是崇高,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而真是“科学的美”,善是“道德的美”,一切都可统一于“美”的旗帜之下。
    “人之所以是人,而不是动物,就是因为人有审美意识”,“中国有13亿人,搞得好是潜能,搞得不好是包袱,我们必须要盘活人口这个固定资产”。柯领坚信,只有把美作为人的本体,只有首先塑造起我们追求美的灵魂,才能正确利用放大手脚的科学知识,而不仅仅是一个缺少审美价值判断、缺少灵魂、没有精神家园依归,只能不安游荡的痛苦存在!
    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举起整个地球。”而柯领把美当作拯救人类的阿基米德点,美是走向道德的基础,是内在的道德,是内治(相对于法治而言)。这就是柯领为人类所开的治疗处方。而这个处方落到更实际的地方,就是必须要从小孩子抓起。
    在柯领看来,“中国目前的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的课程设计(甚至包括中学和大学)是以‘认知教育为本,情感教育为末’展开的,很多学生小学还没毕业,就开始厌学了,因为目前的课程设计违背了学生的内在成长节奏与成长规律,‘厌学是必然的,好学则是偶然的’,这样给家庭、社会和国家造成的损失都是不可估量的”,只有以‘情感教育为本,认知教育为末’的结构,‘野蛮其肉体,文明其精神’,孩子们才能走上审美教育之路,才能让成长越来越有后劲,充满生命激情和创造性。” 所以他说,“我扭转了整个中国教育的方向,现在的教育像牛一样蛮跑,而我就这样把它扭过来,否则的话,娃娃们要吃大苦头的。”
   
理想让我走得更遥远

    “(有)一种欢喜是迷人的理想,它使我在荆棘之途走得更远,为理想而痛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看它终于成笑谈。”这是诗人穆旦在《智慧之歌》的话。但在柯领看来,不管别人认为这是“无聊的笑谈”还是“真理的探索”,他都乐此不疲。
    有一个记者曾在自己的报道中这样描述,“柯领被自己有关教育的思想疯狂地控制了起来,他自己简陋的研究居所变成了一座——研究教育思想的牢笼——而柯领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他自己教育思想的囚犯。……像他这样一个把思考作为生命产业的人,在常人眼中,就变成了一个不可理喻的人,一个不识人间烟火的孤居者”。但在柯领看来,这个牢笼何其迷人和充实,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每天都要有很多事情要去做,要去思考。虽然有很多人不理解他,认为他是个傻子,但让柯领欣慰的是,更多的人给予了他默默无闻的帮助。
    那是一次戏剧性的经历,但却让柯领感到了温暖。1998年,因为一些纠纷,柯领租住的屋子要被法院强制执行。负责民警带着几个人浩浩荡荡来到柯领这里,做好“强制搬家”的准备,可是他们打开了门,惊呆了,怎么有这么多的书!负责民警看着他贴在墙上的文章,计划出版的书目,还有一些记者的报道,就问他,你的教育和孔子有何不同,柯领据实以告,传统的教育以德为本,我的教育以美为本。这个民警听了,愣了一下,忽然对柯领说:“你们这种人很难得,中国需要你,因为你不是为自己思考,是为大家思考。”二话不说,就带着人走了。
    2001年春,几经周折,柯领的论文终于在《教师之友》杂志发表,虽然很多人在为他是天才还是疯子在争论不休,但毕竟是发表了,这就意味着肯定,虽然未必有人理解。这时,柯领已经在成都很是“有名”了,一部分人欣赏他的新颖理论,但更多的人佩服的是他的精神,那股子不多见的“傻”和“执着”。
    转眼间,柯领已经40岁了,俗语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但柯领不仅没有“立”,还在不断产生着“惑”。他身无长物,只有满脑子奇怪的问题和想法,在别人看来,他的精神虽然可贵,但却太不“务实”!
    在上个世纪,80年代是“理想主义”的“光辉岁月”,90年代是“理想主义”的“落日斜阳”,那么21世纪呢?或许人们都已经把“理想”当作了一种虚幻和童话,更多的人把自己放在岁月的砧板上,任其敲打,放弃了曾有的梦想幻想,为自己现实的未来而打拼。可是柯领,却还一直在朝自己18年前的梦想一步步迈进。时至今日,这个曾经引起了巨大讨论的问题——“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已经不再是学界关注的热点,研究者们似乎更注重实证,更考虑当下的问题了。可是,柯领不管这些,还在做着最基础的“理论研究”,他为自己还保持着“理想主义的激情”而自豪,为自己的“不识时务”而自豪
    有人认为,柯领是不幸的,至今还需要母亲的接济;也有人说,柯领是幸福的,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还有的人认为,他把自己送到了真理的祭坛,为了他梦想中“美的教育”放弃了世俗的一切;当然有更多的人对此不屑一顾,保持冷漠。可是正如柯领所言:“盲目的狂热并不可笑,可笑的是聪明的冷淡。”任何对真理的追求,即使是盲目的瞎猜,也要强过冷淡的漠视。更何况,柯领并不是盲目的狂热,他看的书,他写的读书笔记,他18年来的思考,他所坚守的,他所放弃的,都绝非一句“盲目的狂热”所能概括。不管这一切有没有答案,柯领都不会后悔。正像鲁迅先生曾经发出的呼喊“救救孩子”,为了孩子,为了中国的教育,为了民族的未来,为了世界的美好,18年的坚守和找寻本身就是一个最美丽的过程。
    诗人纪伯伦曾经说过:“我们活着只为的是去发现美。其他一切都是等待的种种的形式。”而柯领的执着和坚守为这句话做出了最好的诠释。正如柯领自己所说的,“美是一种形式,也是一种价值,更是一种生命的体验;美是生命的源泉,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所以,他不悔,还要继续走下去,为了一个未来教育家的梦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21:26 , Processed in 0.25388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