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浅谈钱梦龙老师的导读艺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2 16:47: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红杏出墙春意闹

--------浅谈钱梦龙老师的导读艺术
                        江苏南通   杨玉栋
1982年,全国特级教师钱梦龙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一种引导学生真正学得生动、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从而锻炼自读能力的新型”①课堂教学方法――语文导读法。它的出现犹如一枝红杏出墙,使整个教坛茑歌燕语,春意盎然。它一方面在理论界引起一场“谁是教学主体”的持续多年的大规模论争,别一方面又在实践上以其一次又一次强烈的反响证明了它给教坛注入的勃勃生机和强大生命力。
导读法是钱梦龙课堂教学艺术的精髓。其本源泉是他的“三主”思想,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其中,他特别强调学生在认识、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这种导读艺术初中了文艺接受美学理论在中学教学中的作用。六十年代兴起的以“读者是实现文学价值的主体”为核心内容的接受美学理论在文艺界掀起了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也带来了文学“教学工作的根本性变革”②。“三主”思想正是强调知识接受者(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在满堂灌填鸭式中的被动地位,使之由“要我学”一跃而为“我要学”,成为能动的“读者”。教师则发挥自己的才智学识以“训练为手段”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鼓励、启发他们进行创造性的思考”③,使之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求知”。事实证明,钱梦龙在“三主”思想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活动,学生“知识就越积越多,脑子也就越用越活,越转越快,越灵了”,不仅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而且学生“越上越要上”,自己做了学习的主人。
把学生带进艺术境界的是钱梦龙“自读、教读、练习、复读”四种基本课式。其自读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为目的,分“认读、辩体、解题、提要、问答、评析”六个步骤。教读与自读同步进行,教师主要设法激发兴趣,以鼓励自读点指导方法,以教会自读;点拨讨论解疑,以完成自读。练习则根据对知识的接受情况从积累、消化、应用、评价几方面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设计训练,完成“知识→能力”的迁移。复读以知识归类、比较同异、寻求规律三种形式进行复习性阅读训练。四种课式由“训练”一线贯穿,由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方法、得到知识、形成能力,悟出规律,“自求得之”。它们遵循了认知事物 的内部规律,由浅入深、由易渐难、由知识到能力,由个体到单元,这种“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的艺术体现了钱老师对课堂教学目标、过程、方法、规律的深刻、全面、科学、艺术的独到认识和处理。
钱梦龙贯彻“主体”精神的主导艺术极具特色。
一、角色导入。有经验的教师上课(尤其公开课)前,总要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最佳准备状态。有的唱支歌,有的讲笑话,钱梦龙老师则善于因势利导,从具体情境入手结合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明确自己充当的角色(主角)和自己的学习任务,树立克服困难的斗志和成功的信心。1992年7月在无锡上示范课,课前他通过谈话了解到所教的是一个文艺班,当即用“今天这么多老师来听课,我们像不像在表演”、“咱们谁唱主角”、“老师充当什么角色”等话题引入,使学生明白了自己是这堂课的主角,于是人人踊跃,个个争先,精神饱满地投入学习活动。
二、欲擒故从。钱老师在课上常常略施小技“引鱼上钩。”讲<<死海不死>>,教师要让学生看书弄懂三个“死”的含义。他却不准看书,做了个加盐使鸡蛋在盛水的烧杯里浮起的实验,并让学生猜“死海不死”的题意。讲<<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师要培养学生观察、复述能力,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及说明顺序,却令学生不看书判断结构图并纠正次序。这些方法将学生的动机、兴趣等非智力因素调动起来,“吊”起了学生的“胃口”,使他们主动要求老师允许他们读书,激起了“发现与成功的情绪体验,唤起了他们求知的欲望”,在学习中“由被动而转入主动。”
三、抓突破口。钱梦龙老师在阅读教学中,非常善于选择一个理想的“突破口”,牵一发而动全身,如导读<<中国石拱桥>>,钱老师别出心裁以“两肩”的“肩”字为突破口中,先出示赵州桥挂图,让学生说明大拱和四个小拱的关系,学生“心有所思,口不能言”,越说越糊涂,急欲看书,教师因势利导,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曲问。教师提问质量的高低,对提问效果有着重要影响。钱梦龙老师的“曲问”堪称是提问艺术的楷模。所谓“曲问”,就是“变换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侧翼寻找思维的切入口中。”与一味正面提出的“直问”对比,“曲问”极易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其积极主动思维。<<愚公移山>>中那个“年纪小小的孩子跟老愚公一起去移山,他爸爸肯让他去吗?”<<多收了三五斗>>中“万  盛米行的先生对农民说话是有气无力,鄙夷不屑的,而万源祥等几家商店的伙计却不惜工本叫着“乡亲”,同是在一条街上做生意,为什么态度这样不同呢?”这类曲问,平淡深处有波澜,对调动学生兴趣和理解课文内容有极好的效果。
五、接通。钱老师认为学生在接受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各种信息安然“接通”的现象,教师的任务是在各情意的“相交点”适当点拨,促进“接通效应”产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钱老师常常着力于知识情境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接通。<<故乡>>一课,钱老师巧妙点拨,通过写作时间将课文与<<一件小事>>接通,帮助学生认识<<故乡>>的写作背景和主题。上<<最后一课>>,他将自己和学生与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接通,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机会,热爱和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用这把“钥匙”去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这种教法新旧联系。文道统一,师生交融,真正进入了理想的教学境界。
六、期待。钱老师认为,教育就是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影响力,要对学生的潜力有充分的估计和信心,他从不批评、打击学生,甚至不惜赞扬学生“比老师高明。”他对学习较差、一时未能达到要求的学生总是显出足够的耐心甚至偏爱,总是鼓励他们,给他们打“相对分”、进步分,使之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获得成功,他那热情和期待使学生如沐春风。现代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发展”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钱老师正是用自己的期待和尊重激励学生开发潜力,在发展的阶梯上攀登。
七、巧练。教<<中国石拱桥>>,他让学生以<<介绍一幅教学挂图>>作说明文;教<<孔乙己>>,他让学生自读后作文<<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孔乙己>试板>>并讨论,钱老师善于以一个大型综合训练带动多种能力训练,学生往往是手、眼、口、耳、心活动俱到,听说读写思维能力并举,知识、能力、情操、个性发展交融,其训练形式丰富多彩,内容精选细构,处处体现出一个“巧”字。
钱梦龙老师仅初中毕业,其课堂教学艺术何以如此博大精深呢?上例<<愚公移山>>他用了那小孩“他爸爸肯让他去吗”启发学生推敲了“孀妻”“遗男”,1992年他在无锡的课上又进一步追问:“这小孩一生中见过他爸爸没有?”把对“遗男”的推敲更进了一层,使学生意趣盎然。可见“经常给自己桶里加‘水’(增加语文知识的储备)“”想办法提高自己‘半桶水’的利用率(进行教学方法的研究)”⑥形成正确的教学思想、科学的学生观、艺术的教学方法和民主平等的教风是这枝教坛奇花常开不败的力量之源。我们衷心祝愿这枝出墙的红杏将春天装扮得更盛更新更艳更久。

                            

:①《心理学大词典》,朱智贤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

②③章国锋《接受美学的理论和实践》,《文艺学方法论讲演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

④⑥钱梦龙《语文导读法探索》,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

⑤弗兰克•戈布尔《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吕明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出版。

----本文发表于《语文之友》1993年第2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3:45 , Processed in 0.07211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