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现代语文的历史是“丧失的历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10 15:36: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现代语文的历史是“丧失的历史”
           
唐晓敏
作为中国传统教育主体的语文教育,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但这种教育经验,在中国现代社会转型中,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现代语文教育的短暂的历史,基本上是西化的历史,盲目学习西方的教育理论,抛弃中国数千年来的语文教学经验,这是现当代语文教育最大的问题。不过,现代语文教育也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大致上说,清末和民国初年的语文教育,与传统语文教育之间还有历史的继承性。如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学《国文教科书》(吴曾琪编选)就是这样。这套教材五册,第一册“国朝文”,第二册金、元、明文,第三册宋文,第四册晋至唐文,第五册周秦至三国文,共选文700余篇,每篇有眉批及评述,每册有“例言”,介绍、评述每一历史时期的文学源流及特色,具有较高的水准。190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林琴南选编的《中学国文读本》。所选的文章多是古文名篇。1915年中华书局《评注古文读本》共6册,每册30篇古文,总共180篇文章。所选古文就包括:韩愈《送董邵南序》、欧阳修《与梅圣俞书》、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柳宗元《钴姆潭记》、龚自珍《病梅馆记》、袁枚《黄生借书记》、韩愈《与孟东野书》、曾国藩《圣哲画像记》等。这也是水准很高的课本。
这是清末和民国初期。此后,经历了新文化运动对白话文的提倡,以及教育界对杜威“儿童中心教育思想”的接受,语文课本逐渐发生了变化,课文以白话文为主。自然,不同编者所编的白话课文,在文采及趣味性方面也有不同。有的完全没有什么趣味。如“喜鹊叫,客人到,妈妈去买面,面上一块肉,客人吃了点点头。” 孙绍振先生称这类课文“一点味道也没有,白开水,几乎全是废话。” 有的稍好一点儿,如出版于1932年,叶圣陶等编写的《开明国语课本》课文《绿衣邮差上门来》:“薄薄几张纸,纸上许多黑蚂蚁。蚂蚁不做声,事事说得清。” 但总的说,这些课文也是太简单,除了让学生识字之外没有什么其他价值。有一些课文,如:“母鸡小鸡都起来了,小鸡跟着母鸡,东也找找 西也找找,看看有什么吃的。”也是“白开水”和“废话”。这些课文,与古诗文无法相比。孙绍振谈到这类课文时就说:“总的说来,我当时读这样的课本的感觉是,语言平淡,大白话,一点童趣,一点想象力都没有,没有起码的精彩,不能满足我的求知欲。我只花了一两天,就把一本书的课文全背下了。不到两个月,我就背下了八册。所有这些加起来,留在我印象中的,还不如妈妈让我背的启蒙诗歌:如,最初教识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妈妈教的是:‘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教春夏秋冬的是:‘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还有,让我觉得感动的是:‘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更深一点的是:‘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确实,白话的课文。与这些古诗文是无法相比的。古诗文可以成为人一生的精神财富。而这些白话课文,则完全没有这方面的价值。
     不过,《开明国语课本》这样的教材,至少有一点还是好的。就是,即使不是很有营养的精神食粮,但毕竟还没有什么害处。与此相比,上个世纪后期的语文课文,连这一点也没有做到,许多课文是政治的说教,而这政治的说教。又因为政治本身的迅速变化,而不断变化,结果是让人很容易看出课文背后的政治“马脚”。50年代课文是“反右”,歌颂“大跃进”,60、70年代是讲“阶级斗争”。人们有感于这些课文,发现这些课文“有毒”。于是,“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怀念起民国时期《开明国语课本》这样的教材了。虽然,这些教材,水平也是很差的,充其量,只能做课外读物,不宜做教材。   
    一位哲学家说:“艺术的历史不仅是获得的历史,也是丧失的历史”。现代语文的历史,也正是这样,获得了一些东西,但丧失的更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21:52 , Processed in 0.12985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