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言失范的负面效应分析来源:中国播音主持网 1.降低主持人的媒介形象 主持人的媒介形象主要是指主持人通过节目主持活动在思想、情感、生活品味、文化修养、风格特点等方面给观众所带来的一系列主观感受和评价,这不仅关系到其节目质量,而且还直接影响到其未来的节目主持生涯。据“节目主持人的媒介形象”调查研究发现,虽然节目主持人往往是以“名人”或者是“明星”的姿态出现在大众的面前,但造成主持人负面影响最多的却是其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比如主持人语言的庸俗、语言不规范、口误、语言表述能力低等在所有因素中占到大约60%。由此看出,高质量语言对提升主持人媒介形象极为重要。 2.降低大众传媒的语言示范作用 播音员和主持人既是广播电视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媒介的声音形象;同时也是社会文化普及,尤其是规范性语言普及的重要主体,在社会大众的语言学习过程中发挥着示范与榜样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引导人们规范使用语言。然而,如上文所说的播音主持中出现的大量方言、港台腔、网络用语甚至是口头禅等等,极大地破坏了普通话长期以来形成的声望,不利于其广泛的学习和普及。 3.不利于人们培养正确的思想观念 语言文明既是精神文明的体现,同时又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播音主持人员的语言表达方式、表达内容,特别是其中所蕴含的思想观点等,对群众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对青少年而言更是如此。目前,随着广播电视影视娱乐节目的快速发展以及行业内竞争的日益激烈,在商业利润的诱惑下,主持人想尽一切办法吸引观众,甚至放弃个人的职业道德,采用迎合媚俗的方式,增加节目收视率,尤其是这种低俗之风逐渐向少年儿童类节目中蔓延,极大地污染了其成长的环境,不利于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4.不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 目前在部分广播电视节目中,播音主持人员越来越混淆自己“媒体人”、“大众名人”与“普通人”、“社会人”之间的区别。为了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播音主持人员的语言变得越来越口头化、市民化、网络化,比如“丐帮”、“蜗居”、“农民工”、“城市寄生虫”等带有明显歧视性的词语时而出现在各种节目中。这既不符合国际上的通行原则,同时也不符合现代社会与市场经济的平等原则,潜移默化地强化了人们的不平等意识,从而伤害了特定社会成员的尊严,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平等社会的构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