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言表达之厚重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13 16:34: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高考技法语言篇之二——语言表达之厚重感
地球上除了姹紫嫣红可观可嗅的春天百花之外,还有一种开在理性土壤上的美丽花朵——“思维着的精神”。优美形象的画面固然另我们陶醉,周密抽象的思辨之美更令我们痴迷。它会引领我们窥探生命的真谛、生活的奥秘,引发我们对自身的思考。跟随它,我们的生命会不知不觉地提升飞跃。俄罗斯文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理论是冷冰冰的,可它能教人去获得温暖。”具有厚重感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概括,包括对生活的种种评价、判断、感悟和思考,能帮助我们完善精神世界。厚重感语言有理论的高度和深度,有一种淬火般的冷竣美,能帮助我们摆脱困境,从而走向理性的王国。厚重感语言于我们的心灵有开启,于我们的行动有指导,于我们的方向有点拨,于我们的心灵有皈依,能帮助我们智慧地生活。
『经典美文』
板桥上的乡愁
单巨兵
  郑板桥这名字很有意味。正如徐青藤、倪云林一类,让人遐想。郑板桥一生爱竹,他不取一个与竹有关的字或号,却独独钟情于“板桥”,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在他的意识深处,“板桥”即是乡野或田园,板桥的田园情结与田园理想,包含了许多人生的意蕴和诗与哲学的意蕴。板桥做过官,官是小官,小官难做,何况板桥又是陶渊明一类人,见了官家的欺诈,也见了百姓的忧苦,在板桥的意识里就生出一种对现实的逆反与逃避——心中向往的是那种渔樵互答、衰柳斜阳的田园的宁静悠远,那里才是他栖憩灵魂的所在。
  但就“板桥”两个字,不知为什么总让人想起一种乡愁。不管是从魂牵梦萦的故园漂浮而来,还是从暗黄的古书中不约而至。
  吟罢多少思乡怀故的辞章,看过多少恋园念土的诗篇,总觉不如在羁旅中猝然映入视野的板桥来得更真切,更让人怦然心动。连接两岸的板桥,透着几分衰老和凋残,横亘于潺潺的流水之上,在繁花竞放的春日,杨柳筛月影的夏暑,寒蝉凄切的秋令,抑或是万里雪飘的冬天,似乎无时无刻不在等待游子的归来,企盼那曾黄口垂髫的儿郎。
  板桥却是送别的所在,正如古诗里的长亭和短亭。板桥是一种很特别的从乡野生长出来的文化,是属于古典和田园的美好事物。想起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句子,体味到一种凄迷的离情与远游的萧索艰辛,苍凉的心绪仿佛深秋的风掠过胸臆。月和铺霜的板桥是两件伤情之物,旧时的读书人总是把它们认作乡愁的根源,发出最深切的人生感喟。
  凡是读词的人都读过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乍看“小桥流水人家”这一欢快的景象似乎不合整首悲怆、感伤的调子。其实不然。设想,在那人生地陌的他乡,忽然看见小桥、流水,还有炊烟袅袅的人家,心中定然又会跃出昨昔离别的场景,这一切心绪又都凝结在那古朴却又散发着乡愁气息的板桥上。因此,板桥也便是一段历史,一次回忆,一种留存。
  马致远的小令是绝响,是关于板桥上的乡愁的绝响。
  乡愁是中国文化最深厚也最动人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根。倘若没有乡愁,就构建不出中国的人文,至少是一种残缺的人文。而板桥,作为文化人 (尤其是旧式乡村才子)乡愁最典型的象征物,它的意义远远超过了这种象征意味的本身。它是乡愁,同样是一种久远的具有不衰魅力的文化。许多时候甚至是一种生命的召唤。文化的背景总是充满诱惑力的田园,城市或众生的背景也是田园。多少年来,我们置身喧嚣的都市忙碌于生计烦忧于得失,城市仿佛美丽陷阱也仿佛一座冲不出去的心的围城,把我们的肉体和灵魂与田园文化分隔开来,我们的情感和血脉里流淌的已是与文化相去甚远的东西。我们一直失去了那种“泛乡愁”的意识,失去了根的意识,失去了对于文化的热衷。遗忘了那种滋补身心的宁静悠远,遗忘了不该遗忘的一切。我们遗忘了郑板桥,郑板桥是从名利场冲出去的智者,而我们只记住了他的“难得糊涂”。我们进入不了郑板桥的境界,却很轻易地背叛了我们自己创造并曾钟情的文化。这是不是也算一种悲哀 ?
 温庭筠、马致远不存世间已不知多少岁月了,而乡愁却留在时空的血脉中,留在散发清香的书本里,留在清丽的田园诗间。
 板桥是田园中独具的形象。今日的高楼长街,充斥了这种田园气,板桥也成了历史的名词。而乡愁却如丝如缕地在游子的脚步所至的地方飘浮游荡。
 怀念是一种情结,也是一种智慧。
 乡愁是一种企盼,也是一种期待。
 板桥是一种氛围,也是一种逝去。

『策略解析』
  一座古朴简陋的板桥上,栖憩着沉重浓郁的乡愁。作者从郑板桥的名字里洞见了他对那种“对现实的逆反与逃避”,以及“对于田园生活的设想与神往”;从都市里板桥的消逝联想到“古典和田园的美好事物”的殇逝、游子乡愁的无可寄托。不止如此,作者更认为乡愁是中国文化的根之所在,板桥的“逝去”不由得引起了作者对文化的忧思。形象化的语言里更有着作者深深的感悟和不断生发的哲思,也正是文字背后的思想让文章这般鲜活动人。又如下面两篇高考佳作中的选段:
  1. 2009年浙江卷佳作《问候故土》,文字中蕴含着对故土的理性思考:
  故乡是一个人回归自我的地方,一个人只有投入故土的怀抱才能听见自己完整的心跳,那是灵魂的私语与唱和。在这喧闹的花海中,我真想俯身亲吻故乡的那片黄土地。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在生活的旅途中走久了,困了、倦了、累了的时候,我们要学会从繁忙中挣脱出来,轻轻地拍自己的心,问一句:“故乡,您还好吗?”学会享受故土的宁静带给人心的归属感。
  2. 2009年北京卷《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中的文字,同样彰显着作者理性思维的光芒:
  很多人说,诗歌死了。那个有井水处皆歌柳词的时代不复存在了,因为我们不再需要用诗词考取功名,拜谒王侯,那曾经是文人们最美丽的素羽,现在却再没有人欣赏。其实,对我来说,死了的只是那迎风而舞的素羽罢了,诗歌仍是我隐形的翅膀,无人在意,无人喝彩,可它依旧带我飞翔,飞向远方。
  厚重感语言凝练简洁,富含思想内涵,是学生思维成熟的标杆之一。可以这么说,语言没有厚重感,表明作者没有长大。人类应该也必须对生活进行思考,从而概括、抽象、提炼、总结生活规律,这样才能进步和发展,在精神和思想层面体现“万物之长”的风范。
  语言的厚重感源自于思维的理性化,即哲思化,实现这一目标要具备三个前提:
  1. 多养。培养自已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增强自身的道德修为。王国维说过:“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之有也。”沈德潜也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2. 多读。用别人的思想点燃自己的火把。思维的交锋、碰撞、融会能让人对生活具有敏锐眼光。
  3. 多感。对人生世相要有一颗善感的心,对生活多反思,培养自已的认知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说,思维的刀要经常磨,不然就会生锈。
  语言厚重感要达到三种境界:
  1. “有”。这是最基础的,对一个事物要快速地进行评价、判断、感悟和认识,迅速得出思维结果。
  2. ”正”。在“有”的前提下,要保证思维结果不偏激、不片面,做到客观正确,防止绝对化。事物都是对立的统一,不适当地强调了某一方面,抑制了另一方面,常常会迈入错误的泥潭。
  3. “新”。中学生不可能天天都能揭示宇宙间的大真理、大规律,只要比同龄人看得“深”一些、“宽”一些,也就是“新”一些了。怎样才能达到“新”的最高境界呢?那就应该力求做到放眼未来,要善于把事物放在大背景下去看、去想,用世界的、长远的、人生的目光去审视生命、人生、社会;要善于思辨,看到事物的多面性,用个性的眼光去审视世界;要善于冷静反思,打破常规格式,用个性的思考、别具的慧眼去感悟世界。只有这样,写出的文章才能于形象中见哲理,于质朴中见深刻,于含蓄中蕴真义。具体要落实到两种思维上:一是逆向思维(就是“反弹琵琶”“唱反调”),二是纵向思维。下面着重谈一下后者。
纵向思维就是突破事物表象,深入事物内部,需做到以下五点:
 1. 揭示事物本质(属性)。如:
 (1)困了,累了,但羞于倒下,这就是人。
 (2)幽默的精髓是悟性。
 (3)蜡烛点燃了,就注定要熄灭。
 (4)光线充足的地方,影子也特别黑暗。
 (5)真正的彻悟是在恋生的同时不畏死。
 (6)“爱的背面是什么?”“是恨。”“不是,是遗忘。”
 (7)心灵的灯,在寂静中光明,在热闹中熄灭。
 以上句子就是抓住事物特有的属性得出的理性判断,切中事物的根本,一针见血地指出事物的本质。
 2. 挖掘事物来源。如:
 (1)友情的错位,来自于我们自身的混乱。
 (2)时尚始于独特,终于粗俗,而二者皆为时尚之大忌。
 (3)人生最高的奖赏和最大的幸运产生于某种执著的追求,人们在追求中找到自已的工作与幸福。
 (4)因为不坚持,天空的云才能展现万般风貌;因为不留恋,树木才有春天的新生;因为不停留,小溪才能涓涓不息。
 (5)唯其不会重拾,所以回顾的一刹那更特别的深情凝重。
 以上句子是追溯事物产生、发展的根源,分析导致影响它的原因和动机而得出的理性评判。
 3. 阐明事物功能。如:
 (1)石头背在背上是负担,垫在脚下是台阶。
 (2)幽默带来悟力和宽容,冷嘲则带来深刻而不友善的理解。
 (3)时尚使我们陷入许多愚行,其中最严重的是使我们成为它的奴隶。
 (4)多读精粹的作品,可以增加才气和灵性,也可以增加骨气和人格,对人的主体世界的滋润是多层次的。
 以上句子是从事物的好作用或危害的角度来思考的,指出了事物所具备的功能效用,从而得出对事物的认识。
 4. 指点事物关键。如:
 (1)不论你在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之后就不要停止;不论你在什么时候结束,重要的是结柬之后就不要悔恨。
  (2)我们面临的挑战不是如何记住一句话,而是如何使之成为我们的生存状态。
 (3)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马不必骐骥,要之善走。
 (4)天堂也能变成地狱,地狱或许就是天堂,一切只在乎你怎么想。
 (5)成功人士的首要标志,在于他的成功心态。
 (6)必得要曾经沧海,才能指点归帆。
  以上句子深入剖析事物的实质,指出与之有关的核心因素和要到达它的首要条件、关键要害等。
5. 导引事物途径。如:
 (1)要想看彩虹,就别在乎下雨。
 (2)对痛苦的担当,就如同对喜悦的渴望,需要以赤子之心坦然相对。
 (3)人生只要具备松弛下来的技巧,他自然不会认为活着就是受难。
 (4)生活是个双面镜,应该用凹的一面照苦难,凸的一面照幸福。
 (5)如果实在消受不了名誉的重压,那还不如悄然从山峦爬下,安顿于人间万象的浓阴里。
 (6)人生是污浊的河流,要容纳这河流而不失其清洁,人必须成为大海。
 (7)风景不转时,我们的心境就得转。
  以上句子从事物到达的途径渠道、方法方式的角度进行理性思考,从而得出对事物的判断和认识。
  总之,如果能做到以上“前提”和“境界”中的要求,语言的厚重感就形成了。
   
『训练实例』
1. 阅读下面一篇关于“完美”的文字,分析其语言的摩重感。
完 美
  “完美”是理想的晕染,而不是现实的写生。
  “完美”本是对理想境界的一种完美理解,是人们对精神的绝美企盼搭建的一座空中楼阁。它源于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足而为丰富自己精神家园的无止境的追求。
  然而,世界上本无完美的生活,也无完美的人。所谓“完美”,只是一种假想的心灵安慰,“缔造”是它唯一存在的形式。
  红得醉心的玫瑰或许是恋人眼中的“完美”,然而,在红色下隐藏的刺却无法让人靠近,唯有远观才能将现实拉远,将“完美”成就;“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或许是读者眼中的“完美”,然而,几棵残败的柳树与一弯暗淡的污水却无法让人相信它才是西湖的原貌,唯有在文学的遐想里品读,才能将“完美”成就。
  “完美”之所以能够披着华丽的外套,经久不衰地穿行在时间的长河里,是因为它能够给人以勇气,超越现实的不满而无止境地趋近一种理想的境界。“完美”的意义在于不断追求“完美”的过程中。
  “完美”是精神的精美产品,现实无法制造。而因为有企盼,所以“完美”存在。
  【导析】文章一开始就用“是”和“不是”的句式揭示出了完美心态的来源,是“源于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足而为丰富自己精神家园的无止境的追求”,在倒数第三段作者又分析了“完美”的功能效用,“能够给人以勇气,超越现实的不满而无止境地趋近一种理想的境界”,最后强化“完表”的属性,“是精神的精美产品,现实无法制造”。
  2. 理性阐述“韬光养晦与锋芒毕露”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写一段文字,要求语言具有厚重感。
  【导析】“韬光养晦”与“锋芒毕露”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需要对此进行深刻的分析,指出它们的实质,譬如说前者是一种“深度”,后者是一种“高致”,并分析了两种态度的好处(即“功能”),还需点出把握两种态度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见解深刻,目光敏锐,富有哲思色彩。例文如下:

韬光养晦与锋芒毕露
  韬光养晦与锋芒毕露乃是两种不同的人生状态。
  一退一进,一闭一开。智慧的人懂得在两者的迂回中实现生命的非凡价值。
  正如一把绝世好剑,在平常的日子里,总是被剑鞘紧紧地包裹,耀眼的锋芒被秘密地掩藏,于是才躲过了许多风沙的侵蚀,躲过了许多兵刃的削磨,躲过了许多血光的玷污,躲过了一场又一场尔虞我诈的武林纷争。绝世好剑,沉默安然中独守自己的一片天地,吸收着天地之灵、日月之华。
  但是,一把绝世好剑却从没有丢失它那长风一样的霸气。关键时刻,出击,绝不迟疑!在天地之间劈开闪亮的一道裂痕,凛然的剑气驱散弥漫一片的浑浊,一声惊天的剑啸,震彻寰宇,让山也战栗,河也破碎!
  绝世好剑深谙韬光养晦与锋芒毕露的生之奥义,因而它成功地给世人留下一声长长的嗟叹。
  因为韬光养晦,才使锋芒的毕露更显绚丽,更具力度;因为毕露锋芒,才使隐藏的才能不至于在无尽的沉默中被一点点扼杀。生命须藏乎其中又须见乎其外。假如太阳永不升起,那么人们就不能感受到光明的可贵;假如太阳永远沉沦,那么五色重轮的阳光也不能成为这万千生命的源泉。太阳的智慧就在于它亿万年来恪守这东升西落的原则,在日升与日落之间维系着一个任意自如的进退之道,因此在经历了如此漫长的岁月之后,太阳的光辉依旧如此粲然夺目,依旧如此令人神往。
  在该隐默的时候,沉默无声,自有其以逸待劳之功效;在该显露的时候,就决不犹疑,准确地扼住时机的脉搏。如果面对一片狼藉与混乱急需治理,剑之锋芒不能得以及时地崭露,那么在一旁袖手而观的沉默与懦弱愚钝又有何区别?如果面对一片太平盛世,一把剑依然在世间大肆叫嚣,那么岂不是显得聒噪而肤浅?进退之道,不仅在于一进与一退的转换之间,更在于在进退之间把握一个合适的时机。剑收,则有坐看青山之闲适;剑出,则有劈荆棘、斩蛟龙之气度。
  韬光养晦,故显深度;锋芒毕露,则见高致。

『新题演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如奔腾的列车,车窗外不断变动着变化不定的景色,错过观览窗外的美景、奇景,并不是多么了不得的事,关键是我们不能错过预定的站合。没错过,抓住了;错过,溜走了——这正是人生的经纬线。有些错过的,就永远错过了,但因为你善于细细咀嚼这错过的苦果,终将能从怅惘中升华出省悟,乃至于酿出诗意与哲理,你的生命或许反而更有深度,你的心灵或许反而更添光彩。
  其实,每个人对人生中的错过都会有独特的体验和真切的感受。请以”错过”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提示】这是一则带有浓厚哲理色彩的话题作文。人的一生不可能事事完美,总会有许多错过。错过一个动人的眼神,也许会错过一场缠绵的爱情;一次误会,也许就错过了一段真挚的友谊;一个小小的疏忽,也许就错过不会再来的机遇。这一次次的错过,造成了人生一次次的缺憾,但也磨炼了人生,成就了人生一种别样的美丽,使我们的人生变得丰富多彩。当然,不同的人对待“错过”的态度截然不同。有的人,错过了,便独自咀嚼一份人生的苦涩,变得消极、沉沦;有的人,把这“错过”看成是人生的磨炼,成就了一番伟业;还有的人,把这“错过”看成是人生的“必修课”,淡然处之;更有甚者,从这“错过”中领悟到人生哲理,使生命变得更有深度。其实,每一次错过,都可以演绎成一段精彩的故事,话题可由此生发开去,编故事、发议论等。因此,我们在写作这一话题时,应将思路放得开阔一些,立意的角度尽可能多一些。当然,写作时应紧扣话题,将这一次次的错过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描写出自己对生命的独特体验和真切感受,这样的作文才大气,才有深度。

错过也是一种美丽
李晓
 错过了清晨的朝霞,错过了正午的骄阳,错过了夕阳中的绚烂,错过了暮色中的朦胧,也许还会错过迷人的月色。
 错过了春日的烂漫,错过了夏季的奔放,错过了秋天的丰硕,错过了冬日的清冽,也许还会错过春夏秋冬转换的空隙。
 错过了童年的幼稚,错过了少年的懵懂,错过了青春的激扬,错过了中年的凝重,也许还会错过老年的安详。
  错过了青梅竹马的两小无猜,错过了卿卿我我的初恋情怀,错过了海誓山盟的相亲相爱,错过了耳鬓厮摩的相依相偎,也许还要错过超脱于现实之外、凌驾于精神之上的相遇相知。
 人生中总会有那么多的错过,这种错过有时会让云流泪,让风止步,让春夏秋冬停滞,让生命轮回有情。承受过错过之痛的人都明白:一时的错过,也许就会成就一世的落寞。但又有什么办法呢?人不能让自己生活在感慨里。
 这世上,有无数春雨,无数清晨,无数落叶,无数场大雪。错过的不只这一个。无数完美,无数缺陷,不是每一个都完美,每一个都有缺陷。
 生活中错过的实在是太多,几多愁思,几多无奈。不经意间,许多美好的记忆和我们檫肩而过,随风流逝。但是我们也不妨这样想想,正是因为错过,那一切才显得如此让你为之动情,难以忘怀,也弥足珍贵。假使你使之成为现实的永恒,回头看看,也许一切都显得那样的平淡了。因此错过在某种意义上其实也是一种新生,是一种别样的美丽。正如维纳斯因缺少了双臂而美丽,我们又因为选择了太多的错过而发现了完美。如果不是这曾经的错过,尘封的心里怎么会有思念在日夜疯长?情感的荒原怎么会有蓓蕾在悄悄绽放?
 那么就让我们把错过当成一种美丽吧,就让我们在沉沉的思索中,把这份错过化作一枚钻石,悄悄地收藏在心灵的最深处,凭着对来生的希望和憧憬,昭示着自己奋力前行。在每一个思念的日子里,在每一个等待的时刻,幸福而快乐地过着今生的每一个日子。
 这样的一份错过,能否理解成一种别样的美丽?
  【分析】这篇作文构思新颖,立意不落窠臼。不少学生写“错过”,往往表达一种遗憾,而本文却反其意而行之,写“错过的美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最有特色的是,本文众多语言极富哲理意味,如“如果不是这曾经的错过,尘封的心里怎么会有思念在日夜疯长?情感的荒原怎么会有蓓蕾在悄悄绽放”,这样的语言既有丰富的人生内涵,又给人以哲理性的思考,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此外,本文的语言文采斐然,整散结合的句式,也为文章增色不少。

『小试牛刀』
1. 下面是一篇以“眼泪”为话题的作文,文章把我们平常的“眼泪”写活了,从小小的泪滴中,折射出中国文化的感伤史,颇具文化底蕴。请仔细体会并仿照例文分别用“杨柳”,“水”“瓷器”“笔”等为话题作文。
眼泪中的中国文化
何晓明
 你给我一滴眼泪,我就看见你心中的全部海洋。——题记
 我说中国的文化一半是浸在海水中的,咸涩的焦灼,凄苦的迷离,构建了华夏的高阁。
 回望历史,我们无法不直视那些才华横溢的诗人,无法躲避他们脸上长流的泪。那泪,是一种包含,包含了人生诸多的坎坷,包含了时代留下的痕迹,包含了中华文明蹒跚的脚步。
 你看,李煜总在哭,哭声中是他渴望朱颜改的悲哀;陆游总在哭,哭声中是他北国久失的无奈;杜甫总在哭,哭声中是他渴望国强的期待;李白总在哭,哭声中是他一醉千年的姿态。泪,飘洒。你听,苏轼在泪中低吟:“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柳永在泪水里默念:“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泪,表达了千种风情。
 我听到阮籍呼号,“天下无智者,使竖子成名”而穷途而哭,那是魏纷乱的愤恨之泪;我听到李清照低吟“梧桐落,又还秋风又还寂寞”而双泪长流,那是南宋败落的无奈之泪。泪,记录了一个时代。
 中国,也许正因为这些泪流满面的感伤文人才有它更为鲜活的生命力。而这些泪,又几经流传,流在后人的眼中。我们无法忘却这些感伤的文人,他们对人世的种种必然丢失不能对之以坦然,对人世必有的缺憾总耿耿于怀,他们无法安宁于生活的定数,然而却既不能战胜世界又不能战胜自己。这样的现实于是只能由泪来承担。
 是的,一个又一个,一代接一代,悄然而来,溘然而逝,终于流下了风雨飘摇中的身影,流下了永不干涸的泪,而对无数的后人来说,则是流下了一个长久的永远的标志,一个属于东方的文化情结,一个不息地祈祷着昌盛的记忆。泪,于是化为血液,流动在文化的全身,泪,于是成为烙印,镌刻着中华的文明;泪,于是折射着一种永恒的文化流转。
 我总是这样想,在这个年代,我们不怕笑容的消亡,而是害怕在泪眼中无法了悟人生,了悟中国的文化。泪,不只是一种实物的液体,而我们应清楚地明白,泪是一种精神的包含,在那里,我们可以看见一切的一切。
 原来,小小的一滴泪,却滋润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原来,小小的泪滴,我们看见过去与未来。
  【提示】哭,是人类最崇高的情感,眼泪是人类最高贵的客人,当她不期而至的时候,往往是我们的心弦被拨动的时候。每一种眼泪都是真挚的,无私的,动人的。她是对苦难的悲悯,是受馈后的感激,是奉献后的幸福,是充满希望的喜悦。当眼泪悄然而来的时候,请不要把她擦掉,因为她标志着你还是一个高贵的生命。你可以撷取生活中情感的浪花,以日记、书信、散文的形式,叙写一段伴着泪花的真情故事;也可以对生活过滤提纯,探究生活背后的心灵奥秘,写议论为主的杂感。而“杨柳”“水”“瓷器”“笔”等意象也完全可以这样理解。

  『高考佳作』
踮起脚尖
湖南一考生
 人被躯壳的长短而左右,因甘心于三尺之躯而自修囹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盲了自己的心。
 人到达这样那样的高度,对低处多少有了鄙夷,然而更吸引眼球的在于仰望时的那方景致。生活的阶梯上,人各拥其位,这高度或成阻碍,或与期望值尚有一段距离。聪明的人啊,在暂无法登往高处时,学会了,踮起脚尖。
 有弹性的不光是身体,还有心。又或许,我们能理解为,踮起脚尖不过是某类外化,真正的内核是我们的那颗渴望攀升的心。
 我想起了登埃菲尔铁塔。它那么自然而然地平地而起。在塔下仰望塔尖,扶住帽子,抬起头,踮起脚。眼再抬一寸,脚再高一厘,望见的不过是塔身。眼睛到不了的地方,让心到达。搭乘塔内的货车,在尖顶与自己的心会合。方才的踮脚虽是徒劳,可心中所升腾的征服感最终引我站在这里。巴黎城慵懒地在塞纳河畔小憩,正午的城市在午睡,而我的心却在狂跃不止。我再次踮起脚尖,让猎猎的风灌满我的胸膺。
 原来,人踮起脚,是要去望向更远的风景,去吸进一口常日里所缺少的高处的活泼。踮起脚,把希冀已久的梦揽入怀中,入目之景,春深夏浅之间,年轻的心在旷野中引吭高歌!
 澳网冠军小威倔强地说,叩开成功之门的是有力的网球而非网球裙。她自知没有库娃俏丽的脸蛋,但在她的人生征程中,哪怕前半程充斥着不堪入耳的嘲讽,她也从不低下她骄傲的头。这份骄傲是成熟的独白。“妈妈默许我趴在小木屋的窗边发一下午的呆”,她回忆着:“她知道我没有发呆,我是在眺望远方。”
 李安自觉在台湾待得过久,他的创作灵感逐渐消退。没有人知道隐没的那些年他读了多少书,走过了多少城市,只看到他的身影伴随《断背山》与《色戒》浮出。被岁月打磨得愈发刚毅的面容,被时光铸就的更沉稳的步伐。他还依旧带着淡淡的笑容说,他不甘临摹,他只想往前走,走自己的路。
人借助于身体与世界连线,然而没有一个人愿意在心为形役的人生境遇中来回兜圈。踮起脚尖,撷一手高枝的果珍,让梦境延伸,与现实交汇!
【分析】这篇看似朴实的文章,犹如一杯芬芳的咖啡,品来余韵幽长。作者弃熟就新,另辟蹊径,用鲜活的论据来给文章缀上闪光的珍珠。从埃菲尔铁塔下的感慨,到巴黎塞纳河畔的情怀,从澳网冠军小威的倔犟,到不甘临摹的李安,均是信手拈来而又不落俗套。文章打破板着面孔说理的传统笔法,用富含散文韵味的灵动笔墨展开,或从建筑或从景观中引出理性的思考,或在理性思索中引出人物与事例。文字中充满着作者太多的理性思绪,文字凸显着一种厚重感。如“有弹性的不光是身体,还有心”等语句,满载理性;如“踮起脚尖,把希冀已久的梦揽人怀中”等语句,大气磅礴。读来如行云流水,令人惊叹。如此佳作,自然是一般考生望尘莫及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02:50 , Processed in 0.06137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