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的2012年的暑期生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16 23:44: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如何行走
王琴玉
这个世界,已经有很多人让我惭愧。
进入余映潮老师的教研网站连续浏览两天,我羞愧得几乎失语。
没激动,不冲动,因为我知道,我无法成为这样的人,即使像那么一点点,难度也很大。如果非要找点牵连,找点可怜的安慰,那就是我和他一样,都是湖北人,而且是距离不超过100公里的家乡人。
又是一位让我引以为荣的湖北同行,刘良华是前一位。
晚上,我把他的《历练人生》系列文章40篇编辑成一本小册子,这几天,继续阅读。
如果有如果,我愿意把我剩余的生命全部借给余老师,因为这样的人,应该不朽,他活500岁,都不过。
他是一位拥有无数骇人数据的人,他每天都在不断用数据证明着自己高贵的存在。
他是一位用细节美化人生的人,一道题,一张试卷,一次教研活动,都能滴水不漏。
他是一位将专业做到了极致的人,纵横大江南北,笑傲小学、初中、高中语文课堂。
他是一位不知老之将至的人,他每天都用付出告诉世界,我很年轻。
他是教育界孤独而幸福的行者,他的行走,感动世界。
你的行走,如何了世界?



我的2012年的暑期生活
    余映潮
                               (一)
我的暑期,比一般的老师来得早,从6月初就开始了;这是因为我没有教学任务的原因。
我的暑期,差不多与一线的教师同时结束;老师们开始上班的时候,我也就准备开始自己的讲学工作了。
每年的暑期我都比较安静,6月份到9月初,基本上不外出,婉拒一些活动邀请,安心地待在家中,读教材,写文章,备课,准备讲稿。
每天都起得早,每天都睡得晚。
做这些事需要时间,需要耐性,需要精细,需要每天都做,需要慢速地进行。
2011年的暑期,在家狂写90天,准备了一系列的新课,写了20几篇文章,整理了两本书稿,《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和《这样教语文——余映潮创新教学设计40篇》已经于2012年正式出版。
2012年的暑期好像复杂了一些,有了一些不可不去的活动,如国培,如人教社的活动,如语文出版社的活动。
但仍然把大量的时间留给了自己,同样也有约80天的时间呆在家中。
每天都有工作,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提电脑。
一天的时日就要结束,最后一件事是电脑关机。
隔一段时间去看我的老爸,也装模作样地把电脑带上。
忙碌的日子里每天的生活各有不同,但良好的工作习惯永远不会改变:每天做一点,韧性就是激情。
2012年的暑期,在家中的时候,同样做出了很多的事:
1.写出了10个地方的秋季培训书面计划。
2.为明年刊物上的专栏撰写了大约30篇长短文章。
3.用做读书笔记的方式研读了中小学课文50篇。
4.备出了五个新课。
5.写了两个全新的讲座稿。
6.整理出了一本近15万字的书稿《语文教师的智慧》(出版社取名《致语文教师》)。
这是空前的“量”。
在非常难受的酷热里。
成天的写作其实是一种折磨。
笔下流淌出来的好像都是文字,其实是一分一秒消逝的时间。
不敢去计算一下每天的消耗。
                           
(二)
我一口气写了10篇解读新课标的短文。
决不像有的人在那儿讲什么新旧课标的对比,讲什么修订课标的经过。
写出来的,全部是对一线教师有用的实实在在的内容。如:
新课标中的提醒、告诫与要求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多年来,中小学的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一些不可思议的变异,不少奇形怪状的形式与模式让人们趋之若骛,如:
将“小组”与“合作”等同,称之为“小组合作”,有的学校里学生永远相对而坐,教学中的大量时间都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出现,“小组”取代了“班级”。
不少地方的“导学案”中大量浅层次的作业耗费了学生的大量课余时间,然后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此“导学案”进行低层次的反复。
滥用教学评价手段,每个教学环节甚至每个小组“展示”及每个学生发言之后都要暂停教学由教师给学生打分。
硬性限制教师的讲授时间,毫无根据地规定教师在一节课上只能讲多少分钟。
淡漠教师的指导作用与教导作用,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展示”成为课堂活动的主流,学生在课堂上基本没有个人的安静思考与独立的阅读。
不少的地方课堂教学浮躁,花样别出,连朗读之类的课堂活动也要学生不断地起立、坐下;每个四人小组都配有“白板”,机械的教学手段取代了灵动多姿的课堂交流活动。
概括起来,这些流弊无非表现出三个方面的特点:
1. 学生课内的阅读活动以整齐的小组活动的形式出现。
2. 学生的课外时间被繁琐的低层次的作业所占领。
3. 教师的指导作用被淡化与削弱,课堂教学质量低劣。
对此,2011年版新课标明显地表现出了一定的忧虑并明确地提出了一些需要语文教学
界关注的要求:
1.对教师的教学素养与教学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
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2.用“防止”一词强调要突出学生个人的阅读与思考:
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3.强调对学生整体进行的实实在在的课堂训练: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4.指出在思想情感教育方面要少让学生说空话、说套话。
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该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5.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把握分析的“度”: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6.对作业与作文的改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
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
上述所有文字中,有一句话最一语中的,最让人深思:
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
像这样的短文,无论写作的速度有多快,基本上都需要一天的时间。
10篇短文,就耗去了我差不多10天的时间。
(三)
我用“精细品析”的方法研读了约50篇课文,以小学的课文为绝大多数。
像这样的研读,一篇短小的课文也需要两个小时以上:
三上  25 矛和盾的结合
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与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
  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1916年9月15日,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余映潮评点:
    全文两部分:叙议结合。
第一段,开始假设情景,简明,生动,有叙事感,画面感。
第二段,描述假设的情景,引出一个关键词:想法。
第三四段,具体写“想法”,深化这种想法,以顺利引出“坦克的发明”。这一段,可以品动词。
第五段,写坦克。这一段为什么好?值得品析。
首句好。层次好。描述好。关键词是“大显神威”。概写加上细写。
第六段,点题、说理。
    这是一篇“设事说理”的文章。设,假设一个事例;说理,表现了两个方面的道理,一是坦克的原理,一是事物的道理。
   教学设计中可以抓住“道理”一词来进行“以词带篇”的品读活动。
   全文有两个关键句: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这个句子与文章的标题相呼应。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个句子说理,点题。
   这个课,能不能运用“四精”的方法进行教学:精选词汇,精学句式,精品段落,精讲知识。
我想是可以的,语言的学习与运用,是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
语文的课文阅读课,一定不能上成“课文解读”课。
(四)
我用极为创新的方法写试题研究的短文。
这种写法的创新表现在难度:我不仅评说试题,我还顺势根据人家的选文再拟一些可能是更有质量的试题。
像这样的一篇短文,有时需要断断续续几天的时间,写一写,放一放,再写一写。
    如:
2012年安徽省中考《成长是一件怎样的事》阅读题简明评点
成长是一件怎样的事
乔叶
和许多人一样,小时候,我一直以为成长是因为年幼。我学习,我锻炼,我劳动,都是因为我还小,还得成长。而一旦长大,就不需要再付出任何努力。仿佛成长是一种储蓄,只要存够了一定的数额,就可以坐享其成,再无旁忧。
后来才明白,不是这样。
成长是一件最漫长的事情,漫长至终生。年龄阶段不同,成长的主题不同:一岁成长的是身体,十岁成长的是知识,二十岁成长的是情感,五十岁成长的是智慧……无论哪一方面的侧重,对于一个有悟性的人来说,成长都是一种必然的状态。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学,就是成长的另一种说法。
成长是一件最丰饶的事情。因为成长,今天的麦苗是鲜绿的,明天就会变成金黄。因为成长,今天的玫瑰是含苞的,明天就会娇艳绽放。但不是所有的成长都有着明朗绚丽的色调,有些成长,注定是那种深沉厚重的乐章。你知道种庄稼有一道程序叫“蹲苗”吗?就是天旱的时候也不去浇水,没有水庄稼就不能往上长了,但是为了生存,它们就会拼命地往下扎根,吸取土层深处的水。这样,它们的根就能扎得牢牢实实的,再一浇水,就会长得又壮又稳。“蹲”,是一种必要的积蓄过程。不扎实地“蹲”,就不可能延展出发达的根系去获得最丰厚的滋养,就不可能在低潮之后充满爆发力地重新站起来。“蹲”,以一种外表的低姿态,隐含着一种内在精神的拔节。“蹲”,是另一种意义的成长。
成长是一件最深情的事情。每当我做了一件糟糕的事情,我就对自己说:不要紧,吸取教训,如果明天遇到了相同的情况,你一定会做得好一些,因为,你还会成长。每当我看到镜子里又憔悴了一分的容颜,我就对自己说:别忧伤,谁的身体都会老去,幸亏你的内心还在成长,这比什么都重要。我清楚地知道,永远有比自己年轻的人。但我并不觉得任何比我年龄小的人都是年轻的,同时也不敢认为比我年龄大的人都比我衰老。因为有无数的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年轻,没有让自己得到有效的成长,而真正知道成长意义的人,往往都是那些在生理上不再年轻的人。我私下里认为,这是命运对知晓学习的人一种额外奖赏。
一直感觉到自己的成长,一直知道自己在成长,这让我感觉幸福非常。
1.针对“成长”,本文提出了什么观点?请用一句话概括。
2.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说“和许多人一样”?
3.第二段在内容上强调什么?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4.第四段中,“蹲苗”的比喻是为了阐释什么道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联系第五段内容看,画线句中“额外奖赏”指什么?
余映潮评点:
这篇试题的选文多美啊。乔叶这篇《成长是一件怎样的事》值得各个年龄段的读者欣赏,当然也适合在考场上的少年们进行品析与思考。
选文之美在哪里?美在在思想内容,成长是一件需要每个人努力一辈子的事。美在文章章法,第三、四、五三个段各有角度地阐释了作者的成长观。美在语言表达,读起来给人以生动流畅、一气呵成之感。美在手法运用,文章的开头部分,运用了一种“反差”的表达技巧;第4段,则是“以喻为论”,把道理说得浅显而又深入;文章结尾段,从“我”的角度抒情,既呼应第6段,又自然地收束了全文。
根据这篇选文设计的五个考题,也各有自己的“表达作用”。
第1题是文意把握题,考查对文章形式的观察能力和各段关键句的提炼组合能力;这个题,不仅是很好的检测题,也提醒我们关注阅读复习中的细节与角度。第2题,实际上是考查对作者写文章的表达目的的分析;这个题,难在回答时的表述,少的考生可能能够意会,而难以用概括的语言表述,这实际上对教师的复习工作也是一种提醒。第3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在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段”的认识能力;这个题表现出阅读试题中普遍出现的一种设题角度,也提醒我们这是复习备考中必须覆盖的内容之一。第4题着眼于“手法”,考查学生的认识能力、分析能力与阐释水平。第5题出得巧妙,既是语言理解题,又是内容概括题。
这样的美文,还可以让我们继续设计美题:
1.用简洁的话语阐释:成长是这样的一回事。
2.分析文章第一段的表达作用与表达效果。
3.自由赏析第4段,分析它的4个以上的美点。
4.提取、组合第5段中的两个句子,以浓缩第5段的内容。
……
(五)
2012年底,我给《语文教学通讯》(B刊)写作了10年的一个专栏就要收笔了。10年来,我就“教学细节的设计艺术”给“名师讲坛”专栏一共写了80篇文章,自成一个系列。
2013年,我将给《语文教学通讯》再写一个新的专栏。专门谈语文教师如何进行自我训练,计划同样写10年,共100篇文章。
2012年,我还给《中学语文教学》开设了一个专栏,名曰“微型讲座”,谈的都是教学艺术方面的小话题。
2013年,这个专栏还要继续下去。
于是,暑假里写出了《语文教学通讯》明年要用的全部文章,写出了《中学语文教学》明年上半年要用的文章。它们一共18篇。
有些内容写得是很精彩的:
珍视提升教学素养的自我训练,能够让我们在漫长的工作岁月里上下求索。
坚持的力量让丑小鸭有华丽的转身,但一定先要有理想的高度。
优质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教研能力,做一名智慧的语文教师,应该是每一位有责任心的语文教师的追求,应该是每一位优秀青年教师的追求。
这种追求的价值在于让自己拥有智慧,富有实力,有益于工作,有益于学生。其中:
耐力是一种智慧。
它能表现一个人对人生与事业之路坚持跋涉的发展观。
要成为优秀的教师,一定要有坚持力。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从小处做起,坚持学习、工作、创造;万难不屈,发展自己。这就是“智慧”。
……
难文浅教,是教师教材处理方面必须习练的一门重要技巧。思考得多了,尝试得多了,实践得多了,必定有深刻的领悟。
下面都是一些比较实用的方法。
进行大量铺垫。如《香菱学诗》的教学,需要运用多则材料,把故事的背景和人物关系介绍清楚,为顺利地进行教学进行扎实的铺垫。
变换品析方向。如七年级《再别康桥》的教学,不从爱情诗的角度而从校园诗的角度
去进行教学,就能大大降低难度。
    巧设活动方式。如在小学里教学《七律 长征》,就不能像在初中里教学《长征》那样引导学生去进行有难度的品析。设计一个“透过诗句我想象到……”的话题,可以让学生们有很多的话说。
预设一个角度。如《锦瑟》的教学,很难有教学的入口,无法“切进”课文进行教学,我们可以“假设《锦瑟》是一首爱情诗”,于是学生就有了品读鉴赏的抓手。
……
(六)
2012年暑期,与往年一样,还收集了2012年全国各地所有的高考语文试题,将它们发给了全国各地100位左右的教研员和教师朋友。
还收集了2012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110套。
今年的中考试题的收集工作,与往年相比,分外困难。甚至可以从试题收集过程之中感受到社会生活风气与工作风气的变化。很多的试题都是不能进行编辑的扫描版,不少的试题隐匿了答案,怎么搜寻也不见。
但我仍然坚持着收集了下来。
许多年来,这也是一种工作习惯。
我年年收集的高考、中考试题,都没有独享过,我将它们发给了许多人。
我一个人消耗了时间,其它人就不用消耗了。
每年,都有人迫不及待地询问我:收集工作完成了吧?
每年,都有感谢的话语发给了我:
余老师好!
       余老师最辛苦、最无私!
       凡是尝试过收集的老师都有这样的同感:十分困难。骗人者有之,扫描者有之,需注册登录者就更普遍了。余老师是真的辛苦!
       很长的暑假接近尾声,痛恨自己的懒惰。
       愿余老师强壮、快乐!
先生:
         辛苦了!人心不古先生古,世风浑浊师独清。先生的辛勤、严谨与坚守令人敬佩!见贤思齐,向先生学习,跟先生走。诚谢先生!
         谨致伏安。
余老师,您辛苦了,谢谢您发来的2012年中考题,解决了我们的需要,要不怎么说我们总是在您身下乘凉呢!谢谢,祝您夏日清爽。
                                          余老师好!
每次收到您发来的中考、高考语文试题集锦都非常感动,您麻烦了自己,给大家提供了方便,真的谢谢您!
    顺祝暑安!
                                                        
余老师:
近好!
每年,你都要悉心收集中考试题,付出辛劳甚多,今年尤甚,向你表示敬意。
再次表示深深的谢意。
多保重身体。
非常感谢余先生!这是及时雨呀!
余老师:
你真的很厉害。
这可能是目前全国最全最可靠的2012中考题库了。
……
(七)
我的非常艰苦的工作是写书。
华东师大出版社约我写一本《致语文教师》。
我在暑假中将它整合了出来,我给这本书的命名是《语文教师的智慧》。
它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  成长絮语
耐力是一种智慧
趁着年轻多做事
练好四项基本功
没有业余时间就没有优秀的成果
进入教学研究,永不言迟
教师的第一科研能力是提炼能力
先做好一个方面的专题研究
不同深度的磨练产生不同高度的水平
角度:创造与创新的着眼点
用自信迎接挑战
体验成长的乐趣
因为工作,所以幸福
研究名师,发展自己
不离学术,不离实践
自己训练自己
人多的地方没有积雪
随时把思想所得变成文字
一定要有指标要求
教学资料与文献意识
成长规划的意义和方法
第二章 教学智慧
教学理念的创新
教材研读的创新
教学创意的创新
教学思路的创新
教材处理的创新
教学手法的创新
提问设计的创新
课中活动的创新
语言教学的创新
教学细节的创新
朗读教学的创新
教学方案的创新
第三章  治学方法
课文研读法
自建仓库法
精品收藏法
案例分析法
多向运思法
横向联系法
纵深探究法
发现命名法
写这本书的时候,正是武汉的酷暑。下面是8月1日的工作日记:
一整天的时间,开始写《致语文教师》的第二章。
整个上午都不能动笔,一直在策划体例。下午开始写作,到晚上、到深夜,写出了两节计10000字左右的初稿。
写得眼睛逐渐朦胧起来。
今天白天天气非常炎热。楚天都市报讯:昨日午后武汉市区最高温度飙升至37.5℃。今年江城7月下旬11天持续高温35℃以上,这是继1966年同期出现后46年来的首次,11天中高温达36℃以上的高温达10天,昨日突破37℃,达到酷暑标准。
(八)
2012年的暑假之中,我参加了两次重要的讲学活动。
一次是语文出版社于8月4日在湘西自治州举办的教材培训活动。可谓山路弯弯,漫长遥远。来去的路上,乘坐火车就花去了我的大约26个小时。
艰苦的历程,表现于下面的记载:
路很难走;提前10天订票,都没有买到软卧票,只购到一张硬卧。
2日晚上10点多的火车。
火车上我似睡似醒地过了一个通宵,抱着我的手提电脑过了一夜。
3日上午9点10分,车到怀化,准时准点;然后转乘10点08分的K534次从怀化到吉首。中午12点到达吉首。
……
在这次活动上,我讲了一节示范课《如何写一篇游记》。居然得到大家的赞赏。
2012年8月10日的《语言文字报》(第615期)在头版上以大幅标题与大幅照片进行了介绍:
看似平常却奇崛——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示范课掠影
本报上期头条报道了我社举办全国初中语文教学研讨会的消息。特级教师余映潮在研讨会上以语文版教材初中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写作训练为内容,现场展示了示范课《如何写一篇游记》,受到与会代表的好评。不少读者来电询问课堂详情。现选登余老师在示范课上的部分精彩镜头,以飨读者。
选登的五幅照片占去了头版的一大半位置。其中有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先生听课的照片,身后是许多教师的听课时专注神态的背景,这幅照片名为《代表听课入神》。
……
一次是人教社于8月18日在九江温泉镇举办的“语文教师与作家同行”活动。
6月份,人教社给我发来邀请函:
    第六届“人教杯”语文教师与作家同行——文学作品解读与教学观摩研讨会会议通知
文学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文学作品的解读与教学,直接关系到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为帮助广大一线教师准确了解中学文学作品教学的要求,把握教材中文学作品选编的特点,更深入地解读文本,体会文本魅力,提高文学作品教学质量,兹定于2012年8月18日在江西九江召开“第六届‘人教杯’语文教师与作家同行——文学作品解读与教学观摩研讨会”。会议将邀请10—15位著名作家(大部分为课文作者)与一线教师面对面交流。……
8月初,人教社请我讲曹文轩的《孤独之旅》,说曹文轩将听课评课。
准备这个课的过程非常艰苦,我一共设计了五种教学思路。
8月18日,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六届‘人教杯’语文教师与作家同行——文学作品解读与教学观摩研讨会”在九江市星子县龙湾温泉宾馆锦绣厅进行。
上午8点半,开幕式。
到会的作家有:梁衡、曹文轩,舒婷,赵丽宏,王宏甲、叶廷芳等,还有巢宗祺先生,还有人教社的罗社长、王本华等。
不少省市的教研员到会。参加会议的约400人,大大突破了会议预计的人数。
开幕式后,无数的教师涌向会场前面,摄影,签字,场面壮观、热烈。
……
中午1点35,星子县的30位新九年级学生到场。
两点过5分,我的《孤独之旅》开讲。
曹文轩坐在第一排首席的位子上听课,坐他旁边的是人教社王本华。
尽管学生的情况不是很好,但我的课推进顺利。
这个课大约上了52分钟。这是我的第164个新课,是2012年我讲的第82节课。
然后王君教学梁衡先生的《夏感》,梁衡先生坐在我旁边,专心听课。
王君课完之后,我开始《孤独之旅》的说课,曹文轩评课。
曹文轩的评课非常精彩,连续讲了20分钟。他对《孤独之旅》的教学大加赞赏。他说:
我刚才跟余老师握了一下手,因为我特别感激他对《孤独之旅》的解读。那么 ,他刚才在解读过程中,我一边听,一边暗暗得意我居然写了这么好的一个东西。早一天看到他讲,我就早一天高看我一眼,可惜有一点迟了。
    我特别佩服他掌握场面的能力,因为大家都知道那些学生并不是他的学生,是临时抽来的学生。萍水相逢,之前也没有任何的交流,也没有什么照应,那么他很快就把那些孩子完全控制在他手里。他让我想到了一个指挥一个乐队,这个乐队从来没有和他配合过,他就凭他的多年的教学经验,很快就把这个乐队变成他自己的乐队。整个从头到尾,我认为演奏得非常好。虽然他手里并没有拿指挥棒,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到黑管、长笛、钢琴应拍开始,让我领略到了中小学语文的教师之美。这是我的第二个感受。
另外,感谢余老师在讲这篇课文的时候,对这篇课文周边资料的掌握。他知道的东西太多太多了,为什么他能够把后面的课文讲得那么透彻,那么的准确,他一定在之前广泛地了解了我的作品,同时了解了我的文学思想。这一点是非常非常清楚的。另外,我刚才跟余老师说,你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在台上表现出来的那种风范,儒雅、淡定,那种不慌不忙的、非常好的节奏的把握,所有的这一切都让我非常的赞赏。我想,如果孩子们能有这样的一个语文老师,真是他们一生的幸福。
我特别感谢余老师在解读《孤独之旅》时候,用了那么多的篇幅去讲自然和杜小康的关系。这是一个把我的课文彻底看穿了的人,彻底读懂了的人。
……
对于这次活动,有报道进行了这样的评价:
教师在作家面前执教他的作品,作家从作家的角度评点作品的解读与课堂教学,这个活动的创意,让第一天的活动高潮迭起,让与会老师眼界大开。下午的活动,因为余老师的《孤独之旅》与曹文轩对教学的评点而让所有的参会者激动。大家说,这种精彩的“华山论剑”,几十年才遇到一次。
回望两天的活动,有三大热点:才华横溢潇洒健谈的曹文轩、朦胧迷人的舒婷、细致通透的余映潮。
……
2012年,我有近90天的“暑假”,我读了许多书,写了许多文,做了许多事。
2012年,在我近90天的“暑假”中,我没有完整地休息过半天以上的时间;即使是在路上,在车上,在会上。
                                    2012年10月4日 
                        于武汉 映日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5:32 , Processed in 0.10255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