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样做语文教师 “教”学生“学”语文 李安全(《名作欣赏》语文讲坛主持人 重庆外国语学校语文教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说到教师,自然要想到韩愈的《师说》。这是中国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专论。然而,要真正读懂“传道受业解惑”的含义,首先则要回溯到春秋时期,回溯到孔子那里去。孔子的教学,主要是“游学”的形式,其教学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礼”“乐”则主要是政治、伦理、道德。后来这“礼乐”的主要内容就演进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那一套本领。“射”“御”则主要是射箭之类的搏击技艺,“御”是驾车,兼有保镖的性质,可见,优秀的人才不但要获得射击等级证书,还要取得驾驶执照。“书”包括了书法,这书法有不仅仅是写字,或者说画字,应该还有“写”的艺术,有的说还包含了历史;“数”就相当于今天的数学和计算机。 韩愈的“传道受业解惑”则是孔子儒家教育的发展。其“道”为儒家之道,也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业”就是“术业有专攻”之“术业”,侧重于驾车、射箭、书法、文学之类的“应用技术”。“解惑”之“惑”自然是“道”“业”上的疑惑,需要教师来引导,来解释,来破译。显然,这个时候,教师是绝对的权威了。 现在看来,在1861年京师同文馆开办之前,中国的教育是没有严格的学科之分的,中国的教师大都是“全才”“通才”,其职责也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技能,真正地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过去没有语文教师的“专业”,即使有专门负责培训考生参加科举考试以谋取功名为“专业”的教师,也不能算是专业的语文教师,因为其“教学”的内容或者太窄或者太宽,仍然不能和今天的“语文”相提并论。 今天,距离1905年清朝废除科举制度开始开办新学堂,开设“国文”课程已经有100余年的历史。语文已经成了独专门的、独立的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也已经成了大学里的专业。相应地,中小学以及大学的语文教师也是具有专业特色的职业。自然,“语文”也仅仅只是众多学科中的一门,其担负的职责更集中表现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什么是“语文”?按照孔庆东的说法,“语文是一切,覆盖一切,穿透一切”,“语文就是思想,语文就是生活,语文就是你这个人。学习语文,就是在塑造自己的灵魂”,学好了语文“就什么都能干,判案子,修水利,打鬼子,搞经济,堂堂五千年中华文明不都建立在‘语文’上吗”?(孔庆东:《怎样学语文》)如果,我们再说得具体一点,实在一点,其实语文就是听说读写,语文就是语言文学文化,语文就是“咬文嚼字”“舞文弄墨”“修身养性”“谈天说地”“谈情说爱”“想入非非”,真正的语文素养也就是“能说会道”“能言善辩”,也就是“文思敏捷”“才华横溢”“文质彬彬”“温文尔雅”,也就是纯洁的趣味,高雅的志趣,高贵的精神,高尚的品德,也就是做“有思想的芦苇”,也就是“诗意地栖居”……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的职责就是“教”学生“学”语文。今天的“语文”这么复杂,这么丰富。语文教师又应该怎样来承担自己的职责,应该教学生学什么样的“语文”,应该怎样“教”学生学语文……这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更需要我们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去探索,去反思,去发现。 走在语文“修炼”的路上 彭湘(湖南省长沙县麻林中学语文教师) 在古典文化浩瀚的神话传说中,“修炼”就是为了从另一条途径来超脱生死、洞悉宇宙的最根本的真理。在这一点上看,天地间存有平衡之道,自然万物,皆可遵循一定的途径来求得超越。当下,语文教师的素养,在本质上也归依于一种深层的“修炼”,也就是要在岁月的打磨中,吸取文化精华的甘霖,聚沙成塔,厚积薄发,藉以找寻语文领域的本真。而面对现在社会环境的纷繁复杂,语文教师应该有一点真性情。“由来意气合,只取性情真”,静心、安心地沉入语文教学中,教育立人,凸显语文教师的知识素养,展现其独有的人格魅力。 在武学中最高境界是无招胜有招。什么是“招”?那是调动全身力量的“法门”。语文老师的“法门”是“修炼”。“修炼”不在于外,而全在于其思想的修炼,文化素养的提升。一个徘徊于阅读殿堂之外的语文老师,我们难以奢求他语文课堂上会有多么的深邃丰富,语言表达会有如何的鲜活开放。 语文教师需要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和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而只有深度的阅读,才是提升自我的根本之道。特级教师闫学老师提出“读书,像呼吸一样自然”。阅读,应该成为每个语文教师的习惯。只有你会读,多读,有浓郁的文化和审美氛围作支撑,教学实践才会走向自如,走向旷达。 在教学征途上,一个语文教师的成功,很多是缘于嗜书如命、博览群书。如钱梦龙老师,他在读初中时就将《红楼梦》精读了三遍。“爱读书、多读书、会读书”,让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他,成了蜚声中外的语文教育专家。一代国学大师钱锺书先生在清华大学读书时,立志“横扫清华图书馆”。他终其一生潜心读书研究,不好拜客访友,力行不倦,打造中西文化园林,建树卓绝。 同时,教师在阅读过程中,陪伴阅读,榜样效应,对于学生也是一种精神力量的辐射。一个爱好阅读的语文老师,通常,更能引领学生在斑斓多姿的书海里徜徉。长久积累,师生“悦读”,这种无声的教育指引是双向的,“读书之乐,乐在精神相遇”,师生在阅读中内心获得丰盈。 教师的内力修炼,在于平日的一朝一夕,一点一滴。体现于课堂之中,则是教师实现教育梦想的“精耕细作”。语文教师有效的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在对教材的深度把握,对学生常态的积极关注和有效引导。“一切的存在都是被阐释的存在。”任何文本都有其研究的“先定假设”,解读文本的立足点不同,所获得的“意义”夜不相同。是先入为主的结论式探究,还是注重过程方法引领的个性化阐释,需要语文教师的慧眼来发现,更需要通过教师教学智慧的修炼来达成。 在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眼里,课堂教学是永远的阵地,也是永远难以达到至臻完美的未知。课堂教学中,要努力构建倾听与倾述的课堂情境,让学生更多地表达对文本的理解,把思想或情感“外化”在语言和文字上。如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用家事比国事,向齐王进谏:要广开纳谏之路。齐王简单地只以一个“善”为答,而对齐王的其他反应没有阐述,对这一空白点,可让学生通过语言或动作、神态再现对文字世界的领悟。 知识经济社会中,人类的生存图景悄然发生变革,正由“物质性生存”向“知识性生存”转变,为个人潜能发挥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使人更人性化的生存。作为语文教师,不能短路式地追求结果。功利化的教学行为,将会遮蔽知识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意义性,让知识异化为人幸福生存的对立层面,严重挫伤学生对知识的兴趣。 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肩驮重任,应关注课程知识和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的构建,以自己丰厚的学识和人文素养,呵护学生的灵魂之花,引领学生探寻语言文字的魅力,让自己永远行走在语文素养“修炼”的旅途中。 做一个幸福的语文教师 余 国 源(重庆市渝北区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研员) 保加利亚作家埃林·彼林写得一篇童话,题目就叫《幸福是什么》。文中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 村子里有三个小孩,都是牧羊的。他们将树林子里的一口老喷泉清理干净,又搬来一些石板,砌成了一口小井。然后,在智慧姑娘的启迪下,他们三人用了十年的时间去寻找“幸福”。 十年之后,他们再次相聚在小井旁边。清凉的泉水仍旧静静地流着。小井旁边的树苗已经长成了枝叶茂密的大树。三个孩子也都长成了强壮的青年。 十年之中,他们都做了些什么呢? 第一个青年说:“咱们分手以后,我就去一个城市里,在那里进了学校,学了很多东西,现在成了一个医生。” 第二个青年说:“我走了很多地方,做过很多事。我在火车上、轮船上工作过,当过消防队员,当过花匠,还做过许多别的事。我勤勤恳恳地工作,对别人都是有用的。我的劳动没有白费,所以我感到幸福。” 第三个青年说:“我就留在村子里。我耕地。地上长出麦子来。麦子养活了许多人。我的劳动,你们看,也没有白费。我也感到幸福。” 突然间,智慧姑娘又出现了。她没有变样,依然还是金黄色的头发,头上还戴着白色的花环,显得那么谦虚、美丽、善良。她说:“我很高兴。你们的话,我全听到了。你们三个都明白了: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其实,人生就是要寻找幸福,就是要去探寻幸福是什么。而教育则是要引导学生去寻找幸福,教师就是要和学生一同去寻找幸福。所以,朱永新教授指出:“教育应该是幸福完整的生活”。肖川博士指出:“只有幸福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幸福的学生”。如果中学语文在“教育学方面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就在于珍惜孩子有权享受的快乐和幸福”(苏霍姆林斯基语),那么,我们语文教师首先要做一名幸福的教师。 要做一名幸福的语文教师,就必须树立西域朝圣般的专业目标。 幸福是对遥远而崇高目标的不懈追求。唐朝时候,长安一家磨坊有一匹白马和一只驴子。白马被选中陪唐僧去西天取经,经历十几年磨难驮着真经返回长安。面对驴子对那神话般的朝圣境遇无限感憾,白马说:“其实我们跨过的步子是大体相等的,不同的是,我同玄奘大师有一个遥远的目标,并且始终如一地向前进,所以我们打开了一个广阔的世界。而你却被蒙住了眼睛,一生就围着磨盘打转,所以永远也走不出这个狭隘的天地”。目标,就是人生的坐标。作为教师,有了明确而远大的专业目标,就能给自己的专业发展“定位”、“导航”,抬头如见北斗星,黑夜里也能有方向。语文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第一要素,就是要有西域朝圣般的目标追求,并且细化为具体可行的若干阶梯目标。有了目标,再以教育教学实践为基础,以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前方道路就可以无限伸展,沿着骨干教师、教学名师、教育专家的阶梯奋勇前行,一步一步迈向理想目标。虽然,并不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可以成为名师和专家,但诚如《史记·孔子世家》所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享受追求崇高专业目标的过程,就是一种职业幸福,语文教师应该具备这种情怀。 要做一名幸福的语文教师,就必须追求直面“大千世界”的专业境界。 语文是天空,高远而蔚蓝;语文是大地,广袤而深远。语文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第二个要素,就是脚踏大地仰望天空,树立大的人生怀抱、大的专业境界。佛教认为世界有三重境界,世界的千倍叫小千世界,小千世界的千倍叫中千世界,中千世界的千倍叫大千世界,总称三千世界。面对教育改革时代大潮,文化乃是大文化,语文乃是大语文,因此,语文教师的专业境界必须要宽广、博大。站在现代与传统的交合点上,语文教师不仅是知识文化的建构者、教材文本的研究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学生人格的影响者,而且还是学校现代文化的建设者。要从多重角色使命中获得成功感和幸福感,语文教师不仅要冲破传统“语、修、逻、文”的专业“小千世界”,而且还要超越“文字、文章、文学”的专业“中千世界”,进而步入大文化层面的专业“大千世界”。著名特级教师程翔有一个观点,“教育是要培养学生心中的太阳。我们培养出来的人,如果能够拥有自己心中的太阳的话,他就会用自己心中的太阳去照亮别人,在精神上、思想上、心灵上不会去依赖别人”。他还认为,“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心中的太阳,教师心中首先要有太阳”,“这个太阳就是对于传统文化深入学习和了解,对于整个人类优秀文化的吸收和发扬。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奠定良好的精神底子,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和谐发展。也只有这样,语文教师作为文化人的概念才能真正树立起来”。由此表明,只有既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同时又拥有开阔而广博的科学技术前沿视野,语文教师的心中才能升起一轮光辉灿烂的太阳,才能用专业“大千世界”的太阳去驱散语文课程改革举步维艰的雾霾,才能在开创语文教育教学新局面的伟大实践中收获语文教师的职业幸福。 要做一名幸福的语文教师,就必须坚持“且歌且舞”的专业态度。 泰戈尔说:“使卵石臻于完美的,并非锤的打击,而是水的且歌且舞”。对此,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郁洪千有精彩的解读。他说,若将“卵石”理解为“受教育者”,不难得出这样一个命题:真正的教育当如且歌且舞的水。水的特质在其随形而变,教育也应随形而变。社会形态变,教育理念随之变;课标教材变,教学内容随之变;家长学生变,教育方法随之变。就是同一时期同一地点同一对象,教育也应如水般灵动,“澄江静如练”,长江气如虹。语文教育如同人类的发展,唯一不变即在“变”。唯其变,语文教育才有了“且歌且舞”的韵致。只有“敢”变“善”变且深谙语文教育“且歌且舞”精义的语文教师,才可能使语文教育多姿多彩,生机盎然,才可能使语文教育插上“理想”的羽翼穿越“世俗”红尘,才可能使语文教育冲破应试的圈子,横扫分数的功利,超越贫富的悬殊,以崇高的品质、真诚的心意、科学的精神,造就“臻于完美”的人才,才可能使语文教师获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深刻体验,进而成长为真正幸福的语文教师。 追求语文教学的诗意 王永祝(江苏省板浦高级中学语文教师) 记得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在《教育,可以这样表达》一文中曾说,“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应该是融为一体的,其间感情的流淌、诗意的飞扬,正是我们追求的一种教育境界”。我们说,在现今教育还缺少诗意的背景之下,作为语文教师,更应追求语文教学的诗意。 随着新课标的推进和时代对教育改革呼声的高涨,目前应试教育已遭到了更多的质疑,但是,在教育界,目光短视的人士仍然大有存在。他们眼睛总是盯着考试,心中总是想着分数,大行“题海战术”,课堂、课后不是练习,就是试卷。如此这般,怎能形成能力,怎能激发创造的灵感?又怎能实现新课标所倡导的学生的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担当扭转此种局面的重任,语文教师应该一马当先。因为,语文课程所凭借的教材,多是“文质兼美”的精品,它展现着优美的画面、叙说着动人的故事,还不乏纯真的情感。自然,也不是说有了语文教材就完全可以能达成语文教学的诗意的。那么,语言教师当如何追求诗意的教学? 追求语文教学的诗意,语文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境界。现实中,没有崇高的境界,便很容易产生急功近利之心,很容易在分数面前迷失方向。教学中,常会把一篇篇“精品”肢解为一个个所谓的“知识点”,课堂枯燥无味,学生心烦意乱。如此教学何来“诗意”?再有,像对于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那种傲然气概,对于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那种博大胸襟,对于陶渊明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那种高洁、坚贞,对于苏轼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那种豁达、乐观,对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那种刚正、执著,如果我们教师都不能有所体会,有所向往,那又如何能引领学生去感受,去追求?诗意的课堂应该是和谐的、融洽的;同时,新的课程标准还特别倡导学生的个性张扬与个性发展。为此,只有教师的境界提高了,课堂上才会更多一份宽容,更多一些平等的交流。不然,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言说的自由,或者回答问题稍有“不当”就遭到呵斥,那学生还能大胆地陈述观点、发表己见? 追求语文教学的诗意,语文教师要努力丰富自己的情感。《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教学中,语文教师不但要努力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去感染、感化学生,更要创设丰富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去体会课文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充沛的情感因子。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也告诫我们:“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记得有一次听陈军老师给高一同学上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一开始便是韩老师充满激情的朗诵,时而声泪俱下,时面低沉哀婉,时而慷慨激昂,使得每一位学生、包括每一位在场听课老师的心潮都涌动了起来。可以说,韩老师的情感深深地感染了学生。于是,学生带着浓烈的情感走进了诗句,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于是,学生也自然理解了大堰河的苦难,理解了大堰河的伟大与高贵,理解了诗人的感激与怀念。 追求语文教学的诗意,语文教师要努力开阔自己的视野。语文课程是中小学与时代结合最紧密的学科之一,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民族文化、时代精神、现实生活都与语文课程息息相关,尤其在观念更新、信息爆发的新时代,如果语文教师仅是凭着一本课本、一本教参而不能勤于浏览,广泛阅览,与时俱进,更新知识,那就难以胜任自己的教学工作。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新课标的颁行,对话理论、建构主义、接受心理学、多元智慧学说等理论对语文教育的影响会越来越深入。如果我们不学习,不领会,又怎能赶上时代步伐呢?在上一世纪七八十年代,作为语文教师,可能多少要知道一点金庸、梁羽生、琼瑶、三毛等,而如今,如果不了解韩寒、郭敬明、安妮宝贝,甚至“快男”“超女”,不了解邮箱、博客、网购等等,可能就难以与学生沟通了。 和学生一起享受语文(3055) 高孟菊(重庆市黔江中学校语文教师) “其实,学好语文很容易。随手教你几招,不怕你扩散,就怕你做不到。一,每天写日记,要写那种不给任何人看的日记,每天就写一百字,不多不少。写到一千回,下笔如有神。二,大搞文字游戏,开玩笑,猜谜语,写对联,填诗词,给所有老师起外号。嬉笑怒骂,激扬文字,把语言玩得山穷水尽。到时候,看语文书上的课文如同老叟戏顽童,老牛吃嫩草,什么语文考试,作文竞赛,简直不堪一击。三,进行背字词、背诗文比赛。电脑里存盘的资料多,可调用的东西就多。同理,你多背些古今中外死人活人的东西,不用思索,‘语文’就顺口而出了。不要死记硬背,要边背边用,活背活用,急背急用,立竿见影。以肚子里东西多为荣,君子耻一物之不知,连说一百个成语不重样,假装深沉是蠢驴……”(孔庆东:《怎样学语文》)孔庆东以调侃的语调,从学生如何学语文的角度为中学生指点迷津。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看,可以发现:真正的语文兴味盎然,真正的语文内容丰富,真正的语文形式多样;真正的语文教学也就是和学生一起来体验语文,探究语文,享受语文。 语文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去发现,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真正的语文课堂,就是要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需要出发,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去体验,感悟。这体验与感悟的过程也是教师与学生分享语文的过程。 比如,《社戏》是语文教材的传统名篇。在以前的教学中,从内容到思想情感到写作特色,教师想要教给学生的东西太多。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时间花得不少,不过给学生留下“鲁迅先生的文章真难读”的印象而已。鄂教版语文新教材将《社戏》收录在八年级上册的“幸福”话题单元。备课时,揣摩编者的意图,结合八年级学生的兴趣点,重新审视这篇课文。我想,文中描绘的自然风景优美如画,人物活动透露出的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淳美,应该能够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我于是将教学的重点定为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自主学习,感悟《社戏》的人情美,风景美,体验作者的幸福。学生初读课文后,对文末“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感到疑惑不解,因为从他们的生活经验来说,没感觉到“那夜的豆”“那夜的戏”有什么好。教学中,抓住学生这个最初体验上的兴奋点,我引导学生整体感悟,精读课文,勾画圈点、讨论探究、自由表达,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进作者满含着温情描绘出的江南水乡那一幅幅优美的人生图景,感动文中人情的淳美,掌握解读文本的方法,收获语文学习的乐趣。这样的课堂,没有了繁琐的讲解,从学生的体验出发,一线贯穿,提纲挈领,简约朴素。这样的课堂,恰是就是老师和学生一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带着自己独特的眼光,感受语文的魅力。 语文教学应当是有思想地教,应当教会学生思想。阅读就是个性化的对话过程,对话就意味着有思想的主动的交流。学生能有思想地学,意味着他们不再是语文知识的容器,他们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升,也得到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濡染。 比如,《一个少年的笔记》是鄂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创造的乐趣”话题单元的一篇课文,由《诗的材料》《三棵老银杏》《爬山虎的脚》三篇短文组成。《诗的材料》叙写“我”观察荷花所感受到的诗情,《三棵老银杏》写“我”和表哥谈论诗作的意境与思路,《爬山虎的脚》写“我”对爬山虎的细致观察。读完课文,有学生提出两个问题:这三篇短文内容相互独立,为什么要组合成一篇课文?这三篇短文为什么要放在“创造的乐趣”这个话题单元里?接下来,我们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让他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然后,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在讨论中将问题的探究引向深入。最后,不但对课文的丰富意蕴有了更为深厚的理解,而且基本形成“共识”,较为准确地理解了编者的意图,更让人欣喜的是,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养成了主动思考的习惯,享受思想的快感,创造的乐趣。 又如,《小石潭记》是各种语文教材中的传统名篇,一般的教学思路也就是让学生积累字词,理解景物描写而已。我们的学生却给这篇课文注入了新的生命。在充分朗读课文之后,有学生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课文开头说“心乐之”,中间写鱼儿时也说“似与游者相乐”,可后面却写“凄神寒骨”,这不前后矛盾吗?细心的学生还发现,课文最后一段专门交代了五个同游者,为什么前文却写“寂寥无人”?这两个看似矛盾的地方,正是理解柳宗元寄情于山水却不能真正排遣被贬的抑郁的情感的关键所在。教学《湖心亭看雪》时,由于很多学生认为前文交代有“舟子”一同前往,后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应该有其深意在,抓住一个“独”字,前后勾联,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作者内心的孤傲清高。 语文教学需要创造,教师的职责也就是引导学生进行创造,在“创造”之中感悟创造的快乐。 “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于漪语)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语文课应该有丰富的课堂形式,才能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按空间顺序写作的说明文,为让学生准确地把握方位的变化,课堂上我们的学生成了导游,课文内容被改编成导游词。《变色龙》情节起伏跌宕,摇曳生姿,我们的学生成了演员,小说被改编成课本剧。学完《愚公移山》,语文课堂成了学生慷慨陈词的辩论赛场。《幸福——告诉我们的孩子》有着唯美的画面描写,我们让学生想象描绘出心中的诗歌画面,并为这画面配上深情的朗读。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老师头疼的问题,也是学生望而生畏的难题。我们的经验是在拓宽写作教学的方式,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创造”的热情,让学生体验到写作的快乐。 比如,“演讲稿”写作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我们的思路是,以演讲比赛调动学生写作的热情。演讲比赛的方案制订,组织执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为了保证学生全员参与,孩子们创造性地将小组推荐参赛人员与现场抽签决定比赛人员两种方式相结合,还特别邀请家长和其他学科的老师作为观众和评委。尤其令人欣喜的是,在比赛即将结束时,戏剧性的一幕出现,最初不愿上台演讲的同学竟要求主持人延长比赛时间,在征得家长评委们的答复后,争先恐后地走上讲台。 在完成口语交际“春节,你是怎么过的”这一教学内容时,我们的做法就是让学生走上街头采访,写调查报告。虽然他们遇到很多的困难,老师的电话也因此成了热线,但孩子们那种渴望参与的期盼,采访之初的紧张,写作调查报告的相互合作,完成任务的欣喜,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了更多的启示。只有让学生在富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去学习语文,才可能让学生真正地学到、学好语文知识和能力,才可能让学生形成独特而鲜活的思想,才可能真正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教师则退到幕后,成了组织者、策划者、引导者、评判者。 “语文”的内容是丰富的,其形式也是丰富的,自然,“语文”的趣味也是丰富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从传授知识到培养能力,从训练技能到生成素养,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语文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改革,拓宽了语文教学的渠道。书法比赛、演讲比赛、阅读竞赛、社会实践都是教师和学生一起“精耕细作”的园地,学生在这种种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语文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享受教学的快乐。 追求并走向完美 高洁(北方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很多人羡慕教师,而教师们在说到自己的职业时,绝大多数总是厌倦,甚至抱怨,以至深恶痛绝。推究原因很复杂,至少,原因一是没有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没有把握好教师的角色,固执地以为听自己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把自己当成了救世主,以为学生的什么事情教师都能解决,在学生不听话、不能达到自己期望值时就会产生失望的情绪。原因二是“围城”效应,对自己的工作状态永远不满,总是羡慕圈外人的工作,一旦工作受阻,会更加羡慕他人工作,抱怨自己工作环境的不如意。两种原因都会导致教师滋生悲观失望的情绪。试想,如果一个人整天生活在这样的心态里,那其生活还有什么美好的滋味,还有什么鲜艳的色彩呢?如果不能以平和、理智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工作,心灵的幸福从何谈起? 今天,作为教师,我们怎样才能走出“围城”,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真正地感受到作为一个教师的快乐和幸福呢? 按照我的理解,首先要树立对自己职业的认可感,正确认识教师职业的价值,热爱学生,热爱教育。马丁·路德·金曾说: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学识、开明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利害攸关的力量所在。教育对国家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国家政治领域的变革、经济领域的繁荣以及文化领域的丰富都与教育事业分不开,从这个角度说,教师职业真是具有重大意义的职业。虽然“教师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一说法显得有点太神圣,让人产生距离感,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实质上教师职业就是为国家培育建设人才,各行各业的工作者都是教师的杰作。这样认识自己的职业价值,就会对本职业产生由衷的自豪感,让人的心灵找到价值依靠。 但是这并不是说,教师就是神。教师职业是无数职业中的一种,人受教育的方式有很多种:家庭、社会、工作岗位、与人的交往等等,而且人是发展的、有个体差异性的,你不能要求你所有的学生在你这里都优秀、成功了;也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他们身上,自己觉得对的,学生做得再合理也不能赢得你的欣赏。这样做,一方面自己会没有成就感,另外也会让学生失望,长久以往,学生会觉得这个老师“专断”“落伍”。 因此,教师要摆正心态,你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你的工作不是让他成为你心目中的人,你要做的是在学生某个特定的年龄阶段开发其可以开发的能力,引导他们认识到自己身上的优点及缺点,并能加以发挥或改正,让他们做好自己!古人说“玉不琢,不成器”,如果不顺着“玉”本身的特点去雕琢,可能也会“琢”出作品来,但不会是“器”。 其次,教师还要与时俱进,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当今社会,工作种类不能不说多矣。如果每一种工作都能轻而易举地做好,那就不会有成功者与平庸者的分别,只能说你的专长能在这个岗位上发挥多少,你能被激发多少创造性。如果一个人不喜欢教师职业还要当老师,即使他有当教师的专长,也不会有很大的创造性。与其在这里犹豫,患得患失,不如果断找一份自己喜欢的职业,找到自己的价值。要知道,人生价值的实现是幸福感的重要来源。 还有一类老师开始也很投入的工作,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地对工作产生倦怠感,这也是绝大多数职业者在一生中要面临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正确分析自己所处的状态:不是你不喜欢这份职业了,而是这份职业需要你找出新的兴奋点,让自己变得有活力。比如你的学生,他们是变化的,他们的生命力是富有新鲜感的,教师可以降低自己的身份,试着喜欢学生喜欢的东西:书籍、音乐、偶像等等,找到和他们共同爱好的东西,这样不仅能走进学生也能改变自己逐渐落伍的人生,让自己的生命更富有活力。另外,教师要不停地给自己充电,多读书,丰富自己的思想,这样才能不断获得对本专业新的认识感悟,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做教师难,做语文教师尤其难。 记得数日前,办公室里一位语文老师说,她的科代表想考某著名大学文学院,以后当老师。此语一出,立即引起了诸位教师的纷纷议论。大家不禁感慨:现在还有人愿意当语文老师,一定要劝她早日回头是岸。 虽然大家的感慨带有些玩笑的意味,却透露出语文教师们对自己职业极不认同甚至颇为厌倦。在我的周围,经常会听到老师对工作的抱怨声,尤其是班主任,“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如以前听话了,学生越来越不重视学习了,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太繁琐了,如果有别的机会一定不会再干了……”等等。听着这些,我突然想起工作第一年去进修学校参加培训,环顾周围的老师,一个个面露倦色,眼神中掩饰不住的是疲惫与挣扎。当时我心里吃了一惊,心想,希望以后自己不要成这样的状态。现在,若干年过去了,我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已经脱去青涩逐渐融入到教师这个职业中,听多了抱怨声,看惯了也体验到工作中的不易,逐渐明白了老师们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生活状态。但是,我还没有厌倦,没有彻底失望,甚至,有时候,在午夜梦回之际,还会惦念起语文。 我想,在今天,要做好一个语文教师,首先就要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尽量让教材联系生活。每一篇文字都蕴含有当下意义,教师如果只知道教课文,而忽视了它对日常生活的启示,只会让语文课陷入空洞、干枯的境地。学生更是不甚明白背景离他们生活久远的作品为什么今天还要学习。因此,语文教师在处理教材的过程中一定要设置让学生联想实际的桥梁。 再就是要倡行民主教学,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话语权。没有学生发言的课堂是可怕的,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言语中了解他对某个问题认识的角度、深浅,并给予适当指导;有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言论中获得意想不到的启示,从而深化自己对文本的把握。我的学生在学习《孔雀东南飞》时,男生甲提出:老师,我觉得我们班的女生要向刘兰芝学习,女子不仅有外表、有才华,更重要的是对感情专一。或许刘兰芝的美好品质给这名男生留下了深刻印象从而引发了他对生活中某些现象的感触,才说出这样的期待,这样的个性化阅读体验往往比老师的话语更具说服力,它能帮助更多学生明辨善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这名男生的启发下,其他学生踊跃发言,一女生说,我也想给咱们班的男生们提个建议:做事不要像焦仲卿一味软弱,不能坚持己见,这样会失去生命中珍贵的东西。男生乙说:焦母也有价值,正是历史上这么多的焦母才促发了人们对妇女地位、婚姻自由的思考,我觉得现在妇女地位的提高,权益的保障、婚姻制度的健全也离不开这样一个角色。学生的发言超出了教师的预设,拓展了教材意义的外涵,也体现了学生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的“思考和认识”,达到了“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的目的,也给我的备课资源增添了不少素材。 我们还应当看到,现在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作为当下的语文教师,尤其要利用好网络,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让学生在创造之中学习语文。写作是检验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工具,学生的文章能显示出其价值观、思辨能力、逻辑能力、对语言的驾驭能力等等,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写作兴趣的调动。而网络恰恰为这个愿望提供了一个平台。教师可在班级建设的网页上,适时提出问题,供学生讨论交流,或者让学生自愿发表习作、随笔,教师自己也可以发表作品等等,总之,以此调动学生一起“写作”的兴趣。 突然想起这样一句话:教育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带领一群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每个人不会是完美的,那就不要苛求你的学生每一个都完美,每一个都能让你舒心。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份职业,就热爱它,在工作中转变一下思维,你会看到不同的人生常态;转变一下方式,你会收获不一样的心情;运用一些智慧,你会打开不一样的局面。 但愿,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能够走向完美;但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语文教师的引导下走向完美。 建设自己,并且超越自己 李安全(重庆外国语学校语文教师) 记得很多年前,我们赞赏一个语文老师优秀,通常就是三个字,“讲得好”,如果还觉得不够味,就再增加两个字,“真的讲得好”或者“讲得非常好”。或者是四个字,“能说会道”,那简直是了不得。就是现在,数理化教师与语文教师干嘴仗,如果输了,也要找一个托词,说“你们语文教师,就是会说,就像《包身工》里的包工头一样,可以把稻草说成是金条”。 还有,先前,我们认为好的语文教师还有一个标准,就是书读得多,越多越优秀。用“农民”的话说,就似乎肚子里头有“墨水”。用文言点儿的话说,就是学识渊博。一个“渊”,那就是懂得很深刻,很透彻;一个“博”,那就是知道的很多,天上地下,历史地理,中国外国,什么都懂,甚至还用一个“活字典”来比喻。一个语文教师有了这个“渊博”的评价,那就可以“特立独行”了,也就可以显得有点“傲骨”了,其实常常是“傲气”。 过去评价一个语文教师好不好,还有一个标准,那就是会不会写文章。如果会写文章,那自然是不得了的。学生佩服,佩服得五体投地。记得我们读高中时,各个班的同学还会为自己的语文老师会或不会写文章而感到骄傲或羞愧。当时没有“粉丝”的概念,但那些会说会写的语文教师确实是很容易得到众多学生的爱戴的,甚至还有学生真的爱上了语文教师,甚至嫁给了语文教师的,也有娶语文教师为太太的,不过极少。 自然,我们都会清楚地记得,过去也就是很久很久以前是没有什么收录机电视机电脑之类的玩意儿的,更没有“多媒体”了。教师要朗读,要范读,要读得有节奏,有感情,有滋味。就像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寿镜吾一样,咿咿呀呀,摇头晃脑,让学生觉得别有一种味道。语文教师甚至就是靠着朗读或吟读或吟唱的功夫来教书的。有北师大毕业的学生就神采飞扬地回忆和赞扬过常宝先生的朗诵是那么的声情并茂,那么的“沁人肺腑”。 除了会“读”书之外,真正好的语文教师还要能写好一手毛笔字、钢笔字和粉笔字。尽管那些字写得差的人常常也以“孔夫子不嫌字丑”为托词,但是,说这话的语气在看似骄傲里藏着的是无可奈何甚至隐藏着自卑的影子。 ………… 然而,今天,要做一个语文教师,仅有上面的这些素养和才能似乎还远远不够。虽然,照理说来,今天,要做一个语文教师似乎要容易得多了。因为有了万能的多媒体和网络,朗读,录音,录像,PPT,动画,电影片段……什么玩意儿都有。其实你不用说多少话,不用写粉笔字,不用自己示范性朗读,也可以把语文课上得很带劲很带劲,很精彩很精彩。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虽然我们有了这种种现代的“多媒体”以及其他的“机器”的辅助,我们的语文课却似乎并不能让学生更来劲,也不能让家长和社会更满意更放心,甚至连教师自己也觉得颇有些无聊。所以,“看似容易却奇崛”,今天的语文教师看起来是容易做的,实质上却是很难做的。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静言思之”,原因固然是很多很多的。比如,学生变得太复杂了,太调皮,太厌学,没有先前的学生单纯,听话,教师不好“教”了。比如,学科增多了,数理化政史地音体美劳技,还有更重要的外语,结果,学生的精力有限,都不重视语文。比如,语文考试有“特殊性”,学得好不一定考得好,要考得好却不一定要学得好,所以学生很“精明”,不愿意投入太多的精力来学习语文。 如果,我们在这里且从语文教师自身的角度来寻找原因,(尽管这是我们更多的语文教师所不情愿的,但又是很需要的,)或许,我们会发现,好像是现代社会对语文教师的要求太高太高了。倒过来讲,虽然不能简单地说是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师素质偏低,但是,至少,我们现在对语文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或者说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师有些不能适应当今教育的现实了。 那么,今天,我们怎样才能做好一个语文教师呢? 简单地说,语文教学不过是“听说读写”。“听说”在前,但是,相对于母语教学而言,最基本的听说能力只需要在日常的生活中就可以养成,所以,学校语文教学的重点就是“读写”了。就“读写”而言,自然“读”又似乎要重要一些。从某种程度上说,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更多的就是要教学生读书,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学会读书,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也就是教师和学生一起读书。所以,我们应该明白,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读书人。读书人,读书的人。首先是读书。古人说要“读万卷书”,今天恐怕要突破,要读亿万卷书。这样才可能是学识渊博的。当然,古人又说过,要“读书破万卷”。什么是“破”?像孔夫子那样的“韦编三绝”是“破”,像小学生的课本因为反复地翻阅外加不善保管也会“破”,但是,我们应该想到,更重要的“破”则是与“立”相对的。所以,这“破”的更重要的含义则是要“出得来”,不要死在书中,不要读死书,不要读书死。如果再进一层,这“出得来”就是要跳出书本来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发现,建立自己的思想。这才是最重要的。这就与古人所说的“读书贵有疑”甚至要“于无疑处生疑”是完全贯通的。 “读”之外,更重要的就是“写”了。或者说,从理论上讲,与“读”同等重要的就是“写”。不过,我们的作文教学常常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所以,这“写”在语文教学中常常就是空有其名的重要,而事实上却常常是被淡化甚至被遗忘。为什么会是这样?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教学不得法。为什么会不得法?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语文教师自己就不喜欢写,不写甚至不会写。所以,教师缺少了实际的体验,常常是借经典名篇来“循例说法”,而不能现身说法,自然教得不亲切,不自然。虽然是“教”得“条条是道”,却因为缺少了教师的示范,学生学得不得法,或者说学不到真正的写作技法。自然,要改变这种现状,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师“下水”。而要“下水”首先还得练好“游泳”的本领。所以,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作者,再提高一个标准则是“写手”,再提高一个标准则是“作家”。(这里有一个很典范的实例。沈从文只有小学文凭,也很不善于讲课,但是他却可以做大学的写作教授,而且培养了汪曾祺这样的大作家,就因为他爱写,会写,就因为他本身就是大作家。) 应该肯定,今天的中学语文教师的文凭是绝对合格的,甚至是很高的,绝大多数都是本科,还有硕士,甚至还有博士。估计不久的将来,还可能会有博士后。他们都经历了漫长的教育,具有较高的学历和与之相应的较高的素养。单就语文素养而言,至少经过了小学六年、中学六年、大学四年的“语文”教育,他们耳濡目染,从语文教师那里学到很多很多的东西,甚至还有青年教师在上课时就回忆他中学的教师上同一篇课文的教法并依照这样的方法来教学。可是,令人遗憾的是,有不少的语文教师只能将他从他的老师那里学来的种种办法(甚至是很神奇的办法)用来教学,却缺少了自主性,缺少了自己的探索和创造,缺少了自己的个性,自己的风格。所以,天长日久,观念陈旧,教法老套,“喜新厌旧”的学生自然就有些“厌恶”了。 时下,我们的语文教育总是在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纠缠不清。于是,虽然没有形成截然对立的两派,但是,在“意识形态”上已经是有着这两者的“明争暗斗”。工具性学派认为,语文教育就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文技能;人文学派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孰是孰非?皆是皆非,“横看成岭侧成峰”,不过是角度不同,所见有别。其实,工具学派也罢,人文学派也罢,技能也罢,素养也罢,二者应该是相互统一相互融合的才好。如果要真正地分辨起来,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思想,是智慧。所以,语文教学就是要为智慧而教,就是要智慧地教,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智慧境界。具体地说,语文教学要教给学生知识,技能,要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纯正的趣味,要熏染学生健全的人格,但是,最重要的,最核心的还是思想,是智慧。所以,语文教学最本质的意义就是要以智慧培育智慧。自然,要达到这样的境界,作为语文教师,最重要的是要有思想,会思想,要在漫长的学习和教学实践中积累智慧,创生智慧。 有不少高文凭的知识分子,有不少的优秀的“学者”,他们学问做得正大而深沉,可谓满腹经纶,学富五车,幽默,高雅,圆通,甚至“横空出世”,甚至“特立独行”,甚至“孤高自诩”。他们在课堂上,也能够侃侃而谈,左右逢源,古今中外,融合贯通。但是,令人痛心的是,他们却成为不很受或者是很不受学生欢迎的语文教师。不是他们缺少知识,不是他们缺少智慧,不是他们缺少教学技能,特别是现代化的技巧。最主要的恐怕是他们居高临下,不了解学生的心理,不懂得学生的需要。所以,真正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但要有学识,有思想,有智慧,还得要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要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要平和亲切地与学生接触,亲密地接触。所以,真正优秀的语文教师,还要懂那么一点点心理学,而且不只是空洞的理论;真正优秀的语文教师,还得还得懂得一点点人际交往的学问,而且要灵活运用。“亲其师信其道”,如果赢得了学生的心,如果学生真的喜欢语文,喜欢你,那怎么会不学语文呢?那怎么会学不好语文呢? 有这样一些的“特级教师”。他们曾经深受学生喜爱,曾经“德高望重”,曾经“叱诧风云”……可是,令人叹惋的是,最终的“无言的结局”却是儿女情长,英雄气短,惨“死”三尺讲台,冰凉如“铁”,僵硬如“铁”,学生敬而远之,他们的教学在登峰造极之后走上了巅峰也走到了绝境。为什么会是这样呢?不是他们不热爱学生,他们都是爱生如子;不是他们缺少技能,他们都能够驾轻就熟地使用各种教学技法;不是他们缺乏个性,他们都曾经受到众多“粉丝”“众星捧月”般的追捧。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在形成自己风格的同时就走向了僵化,走向了孤绝。由此可见,随着岁月的流逝,随着时代的变革,语文教师不但要努力发现自己的个性,努力建设自己的风格,更要与时俱进,要不断创新,不断地超越自己。一句话,语文教师要做一个创造者,不断地创造新的自己,不断地创造新的语文。 有这样一类语文课:教师很有热情,学生很有激情;教师很有教得生动,学生学得主动;一语文堂课,环环紧扣,天衣无缝,张弛有度,疾徐有致;录音,录像,PPT,多媒体,应有尽有,很是热闹,很是“快乐”……但是,令人不解的是,一堂课下来,教师“教”完了,学生没有“学”完;教师“教”得好,学生“学”得不好;教师的教没有落到学生的学,学生没有多大的收获,学生的语文素养似乎没有真正的成长。于是,我们就想到另一个问题,语文教师需要一种教学的传播素养,需要将自己的教学真正有效地传给学生,需要采取最有效的方式将自己智慧、思想传授给学生,否则,教师“教”得很多,很认真,学生“学”得很多,很闹热,可是学生并没有真正学到。 总之,今天的语文教师,要会读书,爱写作,有思想,有智慧,有个性,能创新,爱学生,会交流。此外,今天的语文教师还需要一点演说家的辩才,还需要一点书法家的技艺,还需要一点演员的才艺,还需要一点心理学家“体察人心”的才能。此外,今天的语文教师还应该有那么一点点优雅,儒雅,高雅,闲雅,风雅,应该有那么一点点长者的平和,学者的严谨,哲人的敏锐,诗人的风度。尽管今天的语文教师在“外形”似乎有点“侏儒”,但是,在精神上我们必须高大伟岸,在灵魂上我们高华自在。 总之,要在当今社会里做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的确是很难的;要做一个真正优秀的语文教师则是很难很难的。所以,如果不是万不得已,最好不要做语文教师,这比鲁迅说的“空头文学家”还要难。但是,如果你不小心,或者是“走投无路”之际,或者是在错误的时间里做出了错误的选择,成了一个语文教师,那么,你也就只好静下心来,读书,读书,写作,写作,思考,思考。 一句话,作为今天的语文教师,既要建设自己,更要超越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