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教学十问(卢军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3-2 05:10: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教学十问(卢军良)
    一、“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阅读试题的答案却是唯一的,即“哈姆雷特”其实只有一个。在阅读教学中,还要倡导“多元解读”么?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揭示了阅读时个体感受千差万别这一个事实。就不同的阅读个体来说,人们对人生世相的种种感受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地域的不同,文化背景的庭径之分,见识的短长,甚至身体状况的微小差异,都会影响到对所读作品的判断。就个体的阅读史来说,一个人处在不同的年龄、心理和文化陶冶下,对同一阅读对象的判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认识到上述事实,就有理由承认“多元解读”的合理性,这本身是尊重事实,尊重不同读者的表现。
但同时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试题的参考答案中,我们又不得不面对“答案唯一”的情形。那么,在阅读教学中,还要不要倡导“多元解读”呢?当然是要的。事实上,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多元解读的倡导和实践,还远不够。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只在“对”与“错”中做二元判断,丰富而立体的,甚至互为矛盾的人性往往被我们简单化了,所以我们更应鼓励学生对人物做多角度的更为接近真实的认识。
这当然不是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们承认多元的存在,但并不等于对什么都要认同。因为多元,所以认识得会更全面,因为多元,可以带来更多的辩难与思考。阅读中多元解读的存在,不会对试题解答造成多大影响。阅读题考查的多是把握、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归纳、概括的能力,侧重的是提炼和表达,都是有规律可以遵循的,具有可控性。因此,不必因试题答案的“唯一”而放弃解读的“多元”。
    二、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普遍在解句读,串讲、翻译,造成了文言文教学的模式化,教师、学生都觉得枯燥、单调,怎样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和美感?
    这个问题包含三个信息:一是教学模式,二是师生教与学的感受,三是对文言文教学效果的期许。这里分别来谈。   
“解句读,串讲、翻译”作为一种文言文的教学模式,沿袭已久,也是有成效的。我想起我在初中学习文言文的情形:老师在上面逐句翻译,我们在下面逐句记录。有时会将整页书弄得面目全非。老师当然也会讲词法,讲句法,板书,提问,组织朗读,甚至说个小笑话,但较为常态的就是这“我念你记”法。这方法在我就读高中时也没有本质的改进。那个时候没有什么其他资料,做教师的也几乎只有一本教学参考书。但我这样的对语文还很有感情的学生,也是能做到乐此不疲的,虽然一篇翻译抄完,确实有如释重负的轻松感。这种教学方式的特点是,一切标准的翻译都来自老师,学生是很难体会到独立思考的乐趣的。我有很多同学就在这“我念你记”中消磨了时间,又所得甚微。
今天我们的教师还用这样的方法讲文言文,那就显得不能与时俱进了。不是有顺口溜说学生“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吗?是该很好地反思一下我们的工作。问题里谈到师生的感受:枯燥、单调。既然教师自己都感到这样,怎能期待我们的学生有所超越呢?
我想,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解决,还需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开始。我见过初中孩子的学习材料,一篇文言文,琐琐碎碎地出十几二十几页的题目,学生考前复习背下来了事。我所在市区的学校几乎都是这么做的。像《桃花源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这样的文字,用了这种方法去强化,真是搞得一塌糊涂。学生还能有什么美好的记忆!
说到效率和美感,我以为效率倒也许还在其次,美感是万不可少的。课本里的文言文选文都很好,语言美,结构美,情感美,境界美,满含着思想睿智和文化魅力。如果一个教者不能令学生领略到这些,那么,我们所说的传承优秀文化不成了一句空话了吗?
阅读文言文,是会遇到一些语言障碍的,对历史文化、典章制度等的陌生,也会出现难懂或误读现象,但教师不是语言障碍清扫机,也不是知识与常识的贩卖机,而应该是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和领路人。要改善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还是可以想一些办法的。
例如梳理排查法。先由学生自主研读,找出读不懂或模棱两可的地方;在师生共同讨论,明确。这样就不必在一篇文章上平均用力,可以省时,又提高效率。我们的教材给的注释太过详细,学生上下一对,觉得懂了,印象却不深刻。可以不看注释阅读,增强对语言的敏感度。再如诵读引领法。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加强诵读,培养语感。我们的古文是很有些美感的,一个虚字都可能带着音韵的美和丰富的情感。加强诵读,对优美的篇章或句段熟读成诵,也是一个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又如典型强化法。这可以从王力先生《古代汉语》的体例受到启发。《古代汉语》中,文选后面有常用字的讲解,有文化常识的积累。这些就构成阅读文言文的基础。我们可以通盘梳理一下某一学段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常识,分散在各篇章加以各个击破。
好的方法总会有,当我们认识到祖国语言的修辞之美,内蕴之美,情理之美时,也就自然在教与学中获得了更多的趣味。
    三、提倡创新教学,教师在对文本进行开掘时,可以忽视和改变单元教学目标么?灵活性的尺度该怎么把握?
    单元教学目标的总和应该是指向课程标准的落实,这个目标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但并不等于我们要亦步亦趋。我们面对一个单元的教学目标,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是要进行调整的。课程是静态的,而学习者是活泼泼的,如果不基于学生的学而确定教什么,怎么教,我们的教学就会变成教师的一厢情愿。
    至于灵活性的尺度,我以为有三:一是尊重学生主体所需,二是兼顾课程标准落实,三是融入教师教学个性。
    四、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感和审美感觉很重要的途径,可有的教师声音素质差,朗读能力不强,该怎么办呢?
    我们不妨确定一个语文老师朗读的最低标准:读音准,吐字清,音量足,感情真。这在肯于努力和有责任感的教师那里,应该是能做到的。我们现在可借助的手段也很多,必要时都可以利用。但一个语文教师,我们宽容一点说,倒不是非要具有多么好的朗诵艺术,只要出于真情实感,能准确传达文意文情,也就可以了。要是连这也做不到,我们只有怀疑师范教育的出口了。
    五、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于无疑处激疑?
记得胡适有两句著名的话: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质疑精神在中国显得尤为可贵。在许多事上,我们的民族心理特征确实是易接受现成结论而不大肯质疑辩难的。
很多时候不是学生有没有疑问的问题,而是他所面对的解疑方式影响到他下一次是不是将疑问提出来。所以,要于教学上激疑,首先要改变我们面对学生问题的态度,做到让学生敢问,敢想,敢说。
此外,“无疑”与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有关,我们尊重长者、圣者、智者,对他们的言论通常会取言听计从的态度,这也影响到我们评价一个孩子的标准,我们的家长和教师常常会鼓励和奖赏听话的孩子,而不喜欢对长者提出质疑的孩子。我们缺少西方苏格拉底、柏拉图系统下的思辨精神。
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要鼓励“唱歪调”甚至“唱反调”的学生,能有理有据地说出自己的观点,本着尊重真理的精神,对各种观点、态度做出反应,更深入地思考问题。也可以指导学生多看一些思想深邃,富有质疑精神的书籍,不断建立起独立的人格。  
    六、怎样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
    自古文章,无非是美的思想和美的形式,我们说的创新能力,只是一个相对的评价。在中学生的作文里,我们所说的创新往往指向语言表达的新颖和思维见解的与众不同。天赋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如果谈到后天培养,我以为应引导学生博览群书,模仿借鉴,体察生活,乐于表达。有人说思想的高度决定文章的深度,这话很有道理。其实语言锤炼的程度取决于思想锤炼的程度,一个读书面狭窄,心眼只在试卷上的学生是很难期望他写出有血有肉的文字的。
    七、如何发展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我们可以认为联想和想象源自经验。要发展联想和想象能力就要努力增加学生的经验,这经验从生活中来,从阅读中来。所以,把我们的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在活动设计中让生活成为我们的课堂,把阅读和生活联系起来,让社会也成为一本打开在眼前书,自然我们的联想和想象力就有了不竭的源泉。
八、在新课程下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很多学生明明不喜欢做卷子,可为什么宁愿做题也不愿读书呢?这就是因为做题可以带来现时的好处。读书是关乎一生的事,在急功近利的人们那里,却很少能无功利地读书。就是我们做老师的,面对一个阅读题做不好,写起文章味同嚼蜡的学生,也会常常说,要多读书,骨子里还是想着提高考试成绩那点事。培养阅读习惯,真是语文教学不能忽视的一件事。
也有一些学生是读书很多的,但读书多不等于具有了好的阅读习惯。在这方面,要将一些好的读书方法介绍给学生。这实际上是有很多实例的。而一个很便捷的途径是在平日的课堂上就可以培养阅读习惯。略读与精读,评注与笔记,摘录与阐发等等,可以先一点一滴地做,然后迁移到课外阅读中。其他如选择书籍的标准是什么,如何在阅读中发现自己的阅读旨趣,怎样做读书笔记等方面的事,可以通过专题指导或读书交流会的形式使学生建立起基本的认识。
九、老教师该如何帮助年轻教师快速成长?
    师傅带徒弟,不知道是不是中国特色。一个具有了教师资格的人,首先应该是具有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的人。所说的老教师帮助年轻教师,我以为就是引领他们更好更快地适应教育教学岗位,使其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发挥应有的作用。“速成”的事,从来就罕见,“快速”成长,就一个人漫长的职业生涯来说,不必过于期求。必是先中规中矩,才有望游刃有余。
十、新教材作文教学与课文教学彼此独立,作文教学没有完整的体系,请谈谈您高中三年作文教学计划以及内容。
人教版必修教材的作文序列,我认为安排的是比较合适的,考虑到了初、高中的衔接和由浅入深的梯级。按照我们较普遍的共识,高一阶段还是要在初中的基础上提高记叙、描写的水平,为叙述性能力形成打下牢固的基础。同时在这一学年,还可以考虑常见常用的实用文的写作训练。随着学生知识视野的扩大和思辨能力的增强,到高二学年,可以由易到难地进行议论性文章写作的学习与实践。我看到的一些做法,往往不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有的杂乱无章,遇到什么就是什么,不加甄别;有的拔苗助长,记叙、描写的本事还不到家,就想着提升思想,高谈阔论了;有的但求结果,缺少平实而具体的指导,不知养鸡,只顾吃蛋。
如果我们不是有一个更好的体系,那么遵循教材的序列扎实地指导、训练下去,应该是不错的。可以换去一些旧一点的例子,但整个框架是完全可以借用的。
写文章各有天分,我们要做的是指给学生基本的要领。如果连这个都做不到,学生拿起笔来,岂不抓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04:03 , Processed in 0.29138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