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由美国学生的“问”引出的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3-2 08:08: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由美国学生的“问”引出的思考
  • 张华清

    美国学生问题意识强,敢问善问,甚至“问”倒老师。
平时看到的资料都是这样介绍。直到有机会去美国真正感受,才清楚事实果真如此。
在美国康州,我参观了六所学校,从幼儿园到高中,跨各个学段。几乎在每一个班级都能听到学生接连发问的声音。他们甚至对我这个陌生的“外国人”也问个不停。
走进教室,学生们不仅对我的出现表示惊喜,而且还会提出一系列问题。上课的老师也会推波助澜,停止活动,微笑着给提问者投去赞赏的目光。我则忙不迭地回答他们的问题。
“Good  morning怎么说?”“thank  you怎么说?”“plens中文怎样写?”于是我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出“请”字,并注上拼音,教他们朗读。
去过中国学校的一位老师给学生投放了当时拍的照片。看到拥挤在教室里满脸笑容的学生,他们问:那些学生高兴吗?他们住在学校里吗?看到学生课桌上小山似的书本,他们问:这么多书都要学吗?那些学生还自由活动吗?看到自行车棚内众多的自行车,他们问:这么多,怎么知道哪辆是自己的?最后,则不住地点头感叹;我真想去中国学校看看。
在一个班级,别的学生问完日常问题后,一个女孩跑过来问中国有一种夜间出来的鸟有害吗?我一时未能答出。问同去的一位懂中文的女老师,她让那女孩拿来书,原来是一幅蝙蝠图,根本不是什么鸟。随后,我简单介绍了蝙蝠的习性,告诉她这不鸟,是一种有益的动物。
在另一个班级,一个学生问:“世界上的东西都是中国生产的吗?”我觉得好笑,但我也明白“Midn in China”在美国很广泛,这个学生大概接触太多。我给他否定的回答,然后列举他所学课本的例子,所用课桌的例子等。然而好笑之余,却引发了我一番深思,使我产生几多感慨:美国人把中国当成了他们的工厂。虽说回答这个问题心中有些沉重,可我还是对这个大胆提问的学生表示敬佩。
凡此种种,不由使我想起国内的学生,想起国内的教育。
我们的学生有这种问题“层出不穷”“接二连三”的现象吗?从接触和了解到的事实看,的确很少。是我们的学生比美国学生差吗?有关资料显示,两国学生的智商并无明显不同,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学生的“沉闷不语”状况呢?我以为主要还在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
从家长方面来说,一直以来就认为孩子到学校就是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掌握知识,而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便是练习、作业。所以,平日里我们听到家长的话语多是“今天的作业做完了吗”“今天考试了吗”等,即使连“今天学了哪些知识”都不问。结果孩子一句“作业在学校就已经做完了”,便将家长打发掉。看看美国的学生家长如何问:“今天你在学校提问了几次?”当学生回答“今天在学校提问N次,有一次还难住了老师”时,家长则是十分高兴,夸奖孩子今天学得好。由此可见,家长观念不同,价值取向不同,自然会影响到孩子。家长的需要直接转化成了孩子的需要,并在实际中不断得到强化。中国学生家长脑中只有“知识”,没有“问题”;只有“听课接受”,没有“主动探求”。这种传统的思想,多少年来对孩子的“成长”的确也起到过一定的作用,造就了某种程度上的“人才”。然而,在当今教育大背景下,这种思想不仅束缚了家长自己,更主要的是束缚了本应有强烈探求欲的孩子。
从学校教育方面来说,落后、陈腐的教育教学观念成了压抑学生思想、封堵学生双唇的罪魁。
这种观念的核心内容是以知识为目的,以教师为中心。受其支配,教师便独霸课堂,一讲到底,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接受、轻问题。本来是学习主体的学生只能退居台下,成为被动的听众,成为无生命的容器。他们的权利和自由被剥夺、被禁锢,主动性和积极性被忽视、被压抑。学习成为惟一的单向灌输,成为无自主参与、无情感体验的一种形式。在此情况下,师生关系处于一种不平等的状态,教师高高在上,绝对权威,学生惟命是从,不能出轨。如有疑问,要么视而不见,置之不理,要么怒目而视,批评打压。如此下去,学生潜意识中仅有的一点问题感也荡然消散。于是课堂出现了教师纵马千里,如入无人之境的局面。
一般教师是这样,有些威望的名师也不离外。被大家热议的教师安排巧妙,学生配合自如,教师提问什么学生都会,以致连外国专家看后都感叹“学生什么都会的课干吗还上”的例子,真值得大家思考。因为,在外国专家眼中,没有提问、质疑的课堂就是失败的课堂。如此看来,“疑问”“学问”两个词语真是绝妙。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从此角度看,学习就是一个生疑、释疑的过程,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讨论探究,寻求解决方法,不断提升自我,则是这种课堂类型的特点。至于“学问”一词可看成一种“能力”“本领”,然而谁能说这不是在“学”中“问”来的呢?
时代需要创新型人才,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探究”性学习,这一切都决定了当今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勤学好问”。为此,这就需要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基础,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诱导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充分把握学生的潜力并点燃其创造思维的火花。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会思维活跃,敢问善问;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充满激情,气氛热烈;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回归本质,体现价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6 03:03 , Processed in 0.07005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