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象征,她承载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内蕴。书法从商周时期开始,伴随着中国文字的演进和发展贯穿了整个华夏文明的浩荡历史,自魏晋唐宋至明清,各朝各代的书法名家为后世留下了极为丰富多彩的书法作品,代代相传,光耀千秋。书法作为传播中国文化的汉字符号,在近邻的日本和韩国也得到空前重视。书法传入日本千年有余,纵观现代日本书法教育之兴盛、氛围之浓厚、杂志之丰富、爱好者之密集,无不令人惊讶。他们甚至已经把书法作为自己“国魂教育”的一部分,
提到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同样在韩国,“书法申遗”口号的提出曾一度令国人所不齿,但仍可见其对书法的重视程度非同一般。
陕西是书法文化资源大省,有着丰富的书法历史遗存与相关文献资料,以其珍贵性与权威性而誉满海内外,但作为书法的发源和兴盛地,我们的现代书法教育与近邻的日本、韩国相比,却存在有许多不足,其现状不容乐观。笔者对我省现代书法教育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初步地思考和研究:
首先,书法教育的重要意义不容忽视: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书法一枝独秀,它兼有汉字和审美两种文化因素。方块的汉字表达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心理态度,笔墨的浓淡离合、气韵走笔又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审美心理结构。书法是艺术性的,它在线条、结构、章法、意蕴等方面具有诸多美学特性,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作为中华文化精髓的书法艺术,是通过泱泱五千年文化传承而来,虽然书法教育仅仅只是将书法作为一种教学课目的设置或教育实施的过程,但却又有别于其它科目,兼具有独特的精神作用和教育规律。
我们深知,现代科技与电脑再发达,书法也不可被替代,书法教育在当代更不能缺失。习书于个人,可以丰富生活,开启心智,修身养性,还能提高审美能力;广而言之,则又与与中国传统哲学、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建筑等学科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其文化蕴含极为丰富,对几千年来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起到薪火相传的作用。普及书法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也关乎中华文化的传承大业。书法教育的功能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1 书法教育具有较强的德育教育功能。
从“永”字八法到“欧颜柳赵”,“宋四家”,再到“扬州八怪”等等,书法传递的不仅是汉字的形,它更是书法家本人在特定时期历史、文化背景的综合反映,这里面包含着太多的故事,值得我们去研究。同时,书法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一个人思想道德、综合素养的影响。书法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对学习者的教育过程,它不仅锻炼我们的手、眼,启发我们的思维,更促进我们对艺术、人生及本民族传统文化地理解与热爱,激发出崇高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 书法教育具有培养正确人生观的功能。
书法教育的过程中,学习者经过摹帖、对临、背临、意临,掌握书法的内在规律,通过点滴积累由生到熟,再逐渐达到得心应手的程度,从而体悟出“天道酬勤”的深刻哲理。能够从书法的学习过程中学会虚实相生,矛盾统一,运动发展等辩证观点,正确地看待自然、人生和社会。
` 3、书法教育具有展示历史、辅助教育的功能。
“时运交替,质文代变”,“歌谣文理,与世推移。”通过书法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不同的时代风貌。书法教育,可以让习者对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一个全面、深刻和正确地认识,确定现代书法形态的当代性和未来性,正确理解传统与发展的辨证关系。书法教育更深刻的关系到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关系到民族品德与精神风貌的优良传承。
其次,根据笔者观察和分析,对国内学校书法教育的形成简述如下:
1、书法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
我国古代社会十分重视书法教育,其首要目的在于实用性(如:求仕、显名等),而更重要的是将书法看作是提高个人修养品德的不二法宝,特别是书法本身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据《礼记》等典籍记载,西周即设有"国学",其教育内容为"礼、乐、射、御、书、数",所谓" 六艺",书列其中;春秋时孔子曰:"书以道事,诗以达意",可见在那时"书"、"诗"并重;汉时,学童习字之所曰:"书馆"、称其师则曰"书师";而在唐,京都国子监设 "六学"、"书学"亦列入其中,自贞观元年,书法大师虞世南、欧阳询等人都在弘文馆授书法,这是在古代相当于博士生书法教育的最高学府了,那时还有不少外国的留学生;唐宋以后,书法一直成为科举取士的重要标准之一。清代以来,书法更与个人修养、品格紧密联系在一起,书品已经成为人品评判的的一个重要指标了。
由于受古代私塾教育形式和诸多条件的限制,我国古代书法教育在形式上局限于师徒授受的局面,在教育内容方面则未形成完整而独立的知识体系,但在各朝代的文化传承、艺术发展及文化生活等领域已经深入骨髓,不可或缺。
作为传统文化精髓之一的书法艺术,与中国文化表里相一,与中华民族精神互为一体,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的结晶,是世界艺术之林中的奇葩。从最初的文字形成到书法艺术日臻完善直至今日,经历了数千年之久,其时间跨越度最大,保存最完整,是世界上至今仍在使用的独一无二的古老文字艺术,它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和传统美德。然而,这倍受世界各国人们青睐的中国书法,这凝聚着数千年来中国文化精髓的书法,这在人们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书写(书法)艺术,在当代社会教育中长期得不到重视,令笔者不禁感到书法文化传承的危机就在眼前。
2、当前学校书法教育发展现状及特征
进入20世纪初,有两个因素对书法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是废科举兴学校;二是照相、印刷术的发达。前者改变了中国传统上师徒授受的单一教育局面,使书法在教育的形式和方法上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意义上的书法教育籍此产生;后者促进了书法碑帖的大量出版,从而拓宽了书法教育的辐射面。上述二者使书法教育在性质上有了明显的转换,从师徒授受到班级教育,使受教育者在量的概念上有了绝对的突破。
现代书法的发展,全靠书法教育。从教育方式来说,书法教育又分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这里的书法教育主要包括大、中、小学的书法教育以及各书法专业学校的专门书法教育。而社会教育则是指上述学校教育以外的其他各种教育。当代书法教育已基本完成了教学观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的转变改革。如从写字到审美,从技法到艺术表现,从秘诀传授到体系化知识结构的推出与能力的培养等。总体来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我国高等书法教育逐步完善,已经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为推动当代书法的繁荣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高等书法教育始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八十年代,出现了中国书法史上第一批研究生,1994年,首都师大开创了我国第一个书法博士点。这标志着我国书法专业的高等学历教育已完成了从专科到博士学位的完整体系化建设。这也促使书法成为一门独立于美术、中文等专业外的独立学科。
自1993年10月《书法教育报》在陕西诞生,紧随其后又出现了《书法教学报》《中国书法教育学刊》等书法教育类报刊,一些权威性专业报刊如:《书法报》、《中国书画报》、《中国书法》、《书法》等也纷纷开辟书法教育栏目。大量刊载有关理论文章和交流活动,为书法教育充当旗手,有力地推动了书法教育的发展。
1988年11月16日,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研究会在天津成立, 1992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了教育委员会。上述团体在培养师资、学科建设、理论科研方面都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
其次,教育是书法得以继承和发展的主要途径。
国内教育体制偏重于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轻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学生家长为了迎合学校选拔制度的需要,不重视培养过程与教育主体自身的发展,养成了只看重考试分数和升学率的习惯,以上种种因素使得中考、高考中的语、数、外等几门课成了家长们重视追捧的热门课,而其他与考试无关的艺术素质培养课程则备受冷落。书法教育原本在中、小学教育中就没有硬性规定,可有可无,在我省情况则更是如此。即便是摆脱高考约束之后,在大学教育环节中,我省的书法普及教育也处在十分尴尬的境地。全省数百所高校里,只有偏文科性质的陕西师大、西北大、交大、西安文理学院、陕西教育学院等数十所院校开设了书法选修课程,其教学条件及硬件设施也极为匮乏,现状令人唏嘘。
第三、当前我省学校书法教育存在问题及原因:
1、现代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汉字的书写应用,当代大学生书写能力严重退化,令人心惊。
在现代社会,计算机的普及越来越快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汉字的书写应用。现代学生书写能力的退化已经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程度。尤其是新成长起来的80、90后,由于网络的迅速崛起几乎伴随了他们全部的教育进程,他们拥有着极为丰富的网络应用经验,但抓起笔来将名字写得歪歪扭扭的,却比比皆是。作为一名教育者,看到这样的现象,更是感到无限的可悲。
通过对陕西省数10所高等师范院校大学生书法教育状况进行深入调查和系统研究,发现在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高师书法教育大环境十分冷清,在校大学生的书法学习基础差,对书法现有的认识程度、书写水平、审美能力普遍较低,令人担忧。
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二:首先,是作为各级教育部门,面对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没有应对现代网络冲击的具有预见性的教育对策,而对于本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更需依赖相应的硬性措施得以支撑;其次,在经济建设开发的大环境中,加大对弱势文化艺术遗产保护的研究与投入,利用资源开发具有特色的文化体系,才能真正谈到弘扬我们民族的传统艺术优势
2、教育观念滞后,书法等所谓的“边缘学科”长期不被重视,我省各级教学单位开设书法课形同虚设。呈现出官方冷、民间热的现象。
1992年国家技术监督局将书法定为艺术学科的二级学科,与艺术心理学、音乐、戏剧、戏曲、舞蹈、电影、美术、工艺美术、摄影等学科并列;2006年9月发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将在有条件的中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书法课应受到与体、音、美等课同样的对待。然而《纲要》的实施并不乐观,书法教育的边缘境地也并未得到改善,书法教育观念的滞后使书法不能堂而皇之的跻身于艺术学科之林。教育界有识之士曾多次大声疾呼,还书法学科以应有的地位,或把书法课和美术分开来,使书法课成为真正独立的艺术学科。无奈陈旧观念难改,只能令有识之士徒唤奈何。从书法教育状况上来讲,政府仅限于在高等学校设立科目作了努力,在基础教育与继续教育方面并没有出现大的举措,仅仅依靠民间组织呼吁的方式来推动书法教育,根基不广不厚,难成长久之计。现代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就是教育观念的竞争。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及创造能力的同步发展,多年来“高分低能”的现象早已证明了教育体制与观念滞后的贻害无穷。
陕西是西部文化大省,素来享有“书法故乡”的美誉,但由于各地市教育部门只重分数,长期以来不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及创造能力的培养,书法普及性教育在我省各级院校得不到有力的推广,书法教育的开展没有成效。尤其在拥有优厚人文资源环境的一些高校,诸如:西北大学、陕西师大、西安美院等,书法仅仅只被列为个别艺术学科开设课程或是公共选修课程,课时和质量都难于保障,成了典型的边缘学科,毫无地位可言。时至今日,我省也仅有西安工业学院和西安交大开设了书法本科专业及硕士专业,相对于我省拥有的雄厚书法文化底蕴和大专院校云集的状况来看,专业书法教育和普及型书法教育的势力何其微薄,对于未来书法的继承和发展则显得远远不足。而我省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更是有名无实,常被其他学科占用一光,长期得不到保障。这一状况,也同我省拥有的丰富书法文化资源及活跃的艺术市场极不相称。
与此同时,又因为我省的书法文化渊源已久,历史遗留丰富,其在社会上广泛受到各界人士的追捧和喜爱,各级各类书法团体活动极为活跃,许多学生家长热衷于让孩子参加各种书法培训班,大多源于对学书法成名、成家的功利追求,其参与积极性更重要地是缘于社会教育渠道,而非官方教育渠道,其景可谓尴尬。
有的学生认为在现代社会,书法过时了,计算机已广泛运用,学习书法已没有什么实用价值,纯属浪费时间。有的学生是为了父母的期望而学习,被动的练习,其自身根本没有对书法产生兴趣。还有的学生虽然对书法有浓厚的兴趣,但是一门心思想获奖,为了获奖而放弃正规的学习和积累。更多的学生学习书法无非就是要获得国家的奖项,为考试加分。由此,呈现出了书法教育官方冷、民间热的特殊现象。这更是所有书法教育者心中难以解开的“心结”所在。
3,虽然大专院校的书法课堂教育逐渐形成潮流,但目前省内院校的书法教育没有全面真正挑起继承书法艺术的重担。
学院式教学是书法教育培养后备书法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培养真正意义上的书法教育工作者或书法艺术家。同时,也解决了中小学书法教师的师资问题和高等教育中书法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只有好的高级书法人才,才能真正担负起未来中小学的书法教育。只有从小受到正规的书法教育,才能在未来的学习中有更远大的发展。但长期以来,大多数高等院校在书法教育上缺少周密深邃的思考,没有明确要求,主要表现在:没有建立真正的书法学科体系,没有专门组织机构来统一协调书法教育的落实,难以形成对高校书法教育长远的考虑;大多高校未把书法教育纳入公共选修课教学计划;忽视书法教育师资的建设,院校书法教育师资薄弱;书法教育形式单一,缺少规范标准、教学大纲、教材,缺乏创新,引不起学生的共鸣和积极参与。有些高等院校还设置了书法研究所,但研究现状如同虚设不容乐观,更谈不上出现重大书法教育成果。
4、陕西高校书法教育的唯一专业刊物起步早,中途夭折,宣传口径后继无人。
1993年10月,《书法教育报》由李正峰教授在西安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创办,其起步早,受到了陕西艺术圈内人士的无偿支持,于二十世纪末在我省已拥有较高的知名度,但经过短短的几年时间,随着李正峰先生的病故,《书法教育报》也过早的夭折了,其后,由于缺乏官方的支持与投入,后继无人。
5、书法教育师资极其匮乏,条件十分简陋。
这也是一个关键性问题。作为教育主体的师资一旦欠缺,教育也就无结果可谈。专门培养书法教育专业师资的学校到目前为止还很少,因此大规模配备中小学专职书法教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是一纸空谈。因此,大部分学校的书法教师一般都由美术教师兼任,教学效果不可能令人满意。总之,师资的匮乏始终是困扰和阻碍书法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
据了解,但凡在我省开设书法选修课程的院校,几乎都是一些热衷于书法教育的人士通过长期努力争取而来,这种仅凭个人热情的单打独斗,挣得的一席之地仅能维持课程的开展,根本谈不上学科建设与发展。一般情况下,书法教学的硬件设施十分简陋,甚至在很多学校都没有专供教师的办公场所,更谈不上其他相应的条件了。又由于很多学校没有专职书法教师,因此书法教学也无从展开。
6、陕西传统书法文化资源内容丰富、历史悠久,但长期得不到开发和利用,其鲜明的教育意义无从发挥。
陕西传统书法资源遗存极为丰富,上自商周、秦汉以来的甲骨钟鼎、砖瓦铸陶、刻石,下有唐宋、明清以降的碑版、墨迹、手札,应有尽有,跨越度大、数量众多。其中如:西安碑林荟萃了我国碑石文物精华,其收藏自汉至清、历代碑碣2300多件,是我国古代石碑时间早、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一座艺术宝库;陕西历史博物馆是我国最大型、最现代化的历史博物馆。从我省出土的几十万件文物中精选而出的3000多件展品,大多为稀世珍品,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其中有许多是我国古代文字艺术的重要载体或是间接相关;西安含光门内的唐城皇城墙遗址博物馆,保存有大量秦代封泥精品及唐代长安书法遗迹;陕南保存有被誉为国之瑰宝的石门十三品以及汉以来的摩崖石刻等等,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们无不彰显着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灿烂与辉煌。除此以外,我省关中地区还荟萃了大量的书法文化名流和重要的古代文化遗址,西安城内拥有大型的专业艺术展馆数十家,书法活动频仍,学术团体活跃,所有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给予现代文明社会的启迪与昭示作用毋庸置疑,对于现代年轻学子的教育意义更是何其巨大。
就教育意义而言,书法是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宏大气概、最能直接抒发人文内涵与个性情怀的表现性艺术,是最高位的艺术形式。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书法文化资源并未在现代教育环境中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其自身重大的教育意义无从发挥。笔者认为:一、书法在历史上具有较强的依附性,古时少有职业书法家。因此,人们在传统观念上难以突破固有的认知模式;二、书法强调精神层面,它和国计民生之间表面上没有直接的关联,因此导致政府的重视不足,投资不足。但正是因为如此,才更加体现出书法作为“软实力”因素,具有重要的提升本民族自信力及自豪感的教育意义。试想一下,我们现代年轻的80、90后,身穿着阿迪、耐克等名牌,享用着麦当劳等外来的垃圾快餐,在一阵阵哈韩、哈日的潮流中摇晃着脑袋,脚踩着黑人节奏的舞步,早已忘却了自己是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炎黄子孙,而古老的中国曾经也是世界瞩目的经济、文化和艺术中心。这种盲目的崇拜与所谓的时尚追随,表现出我们的年轻一代传统文化意识的严重缺失和精神的极度空虚。
由此,现代教育应抓住历史发展的契机,合理利用我们丰富渊源的传统文化资源,挖掘书法在素质教育中尤其是德育中的潜在作用,借此扩大书法在当今文化背景下的生存空间,深化书法的素质教育和德育功用,为塑造二十一世纪拥有强烈民族自信意识与自省的年轻一代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四、对加强我省学校书法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1、由政府提倡,从各级教育部门强化观念、建立一套完整的书法教育推广体制,从政策上保障使书法教育走进中小学课堂成为可能,并形成一定的监督机制保障其推行和实施。
时代在推动和发展,随着“文化软实力” 被各地政府及民众所日益重视,中共陕西省委明确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的目标,而对于打造一个文化强省来说,突出其地方特色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必由之路,书法更是我们的强项。
现代青年人轻视传统汉字书写的现象十分普遍。据上海某媒体报道,上海青年人中,70%的人汉字书写不规范、不合格。笔者认为,开展普及硬笔、毛笔书法教育应从中小学抓起。中小学阶段,是影响和奠定一个人成长、成功的基础阶段。开展书法教育,使学生能获得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滋养,同时在临习并掌握书法技巧时,最大限度地开发智力、培养毅力、增强动力。有利于从小培养学生们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的血液尽早灌输进他们的肌体,同时附着于书法教育过程中的诸多益处,会被人为地激发出来,使人们得到很多与书法有关的边际收益。
配合我省建设目标的实施,由政府提倡,从各级教育部门着手,强化观念、建立相关体制。如:我国浙江绍兴县从2009年起,实施书法教育“211工程”,即利用3年的时间,在全县教育系统创建20所书法特色学校,发展100名市级以上书法家协会的会员,培养1000名书法特长生。我省应参照国内书法教育发展趋势建立明确的发展目标:
1)切实地让书法教育走进中小学课堂,落实书法教学,保证教学质量。将书法课程每周1—2课时进入课表,禁止书法教学课时随便改上其他学科,学校要充分利用社团活动、午间读写唱等时间以及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语文、美术进行书法教学。
2)在大学普遍开设书法教学,设立书法研究机构,成立活动团体。组织和推动学生的自主参与。在大学阶段,除书法专业以外的大学生书法教育可以和学生的业余爱好结合在一起,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书法学习环境。通过书法研究机构和活动团体的引领,开展校际之间的横向交流,以专业学习带动业余爱好,以业余爱好促进专业的发展及提升。
3)政府应鼓励并加大对书法等、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教育有机结合的课题和研究的投入,以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我省优厚的传统文化资源,树立陕西品牌文化意识,使古老的陕西在现代二十一世纪发挥出更加动人的人文魅力。同时,从官方体制层面扭转以往片面的教育观念,才能根本改善学生家长根深蒂固的错误思想,根本改变书法教育的边缘地位。
这在国内各地都有可兹借鉴的措施及政策:如,台北市教育局要求各校针对三到六年级每周开设一到两节书法课程,用以提升国小学生的书写能力,从小培养对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又如, 2007年8月广东省教育厅正式发文,要求全省中小学当年开设书法课,每周一节,并纳入教学质量考核体系。“把书法课正式列入中小学课程”的政策率先在广东成为事实,书法课已经成为广东全省中小学的必修课程。
其课程设置为:每周一节课纳入教学考核。广东省教育厅正式向全省21个地级市下发《关于加强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意见》,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保证开足、上好书法课”。通过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书法教学安排,一整套体系就率先在广东完整地搭建起来。
其督促措施:广东省教育厅将会不定期抽查各地开设书法课情况,同时还将把书法教学纳入教育质量检查体系。在每市建立6所(小学3所、初中2所、高中1所)以上中小学书法教育示范学校,通过这些书法示范基地,指导本区域中小学书法教育活动开展,并探索、研究中小学加强书法教育的新方法。
设置方式:将书法从美术课抽离出来。以往中小学书法教育一直包含在美术课范畴中,而延续数千年的书法教育不仅是艺术审美教育,更是学生直接通向中国传统文化的‘引路石’。广东开设的书法课大大有别于以往的写字课,更侧重于对学生艺术审美化的教育,还在书法课内容中贯穿了经典诗词等传统文化的学习。意图通过书法课,学生们不仅要练得一手好字,还将对他们日后的修身养性、做事为人等方面起到深层次的影响作用。
其开展目的:在于引领学生步入传统文化大门。广东省教育厅积极着手投入新教材的编写,内容涉及历史故事、书法鉴赏等知识,并将传统文化、经典诗词纳入进来,配备 “书法小博士”栏目,专门讲述与书法相关的生动历史典故,从典故人物中挖掘出优秀传统的教育意义。这样的书法课,不是为了培养书法家,而是希望通过书法课,引领学生们步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接受更多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
2、强化师资培训和专业建设、加大投资力度,创造学科发展及研究的必要条件,仍然需要依靠政府的提倡和带动。
陕西文化、经济的振兴必须走出自己的道路和特色,要打造具有特色的人文陕西,传统书法艺术的振兴是必由之路。树立完善的书法教育体系,充分利用我省地域文化及传统资源,打造陕西书法文化品牌,使其成为我省标志性的文化产业,更需依赖政府的大力提倡与推广,营造其发展所需的空间和环境。
书法师资与教学的硬件设施是开展好书法教育的必备条件。书法教师不足的问题,在我省大、中、小学普遍存在。以往的中小学课程设置中,书法课一直都由美术或兼有特长的文科教师兼任。加强我省各级院校书法师资建设,加強师资培訓,鼓励并加大学科发展及研究的投资力度,是搭建我省整体书法教育环境的关键。
3、着手开展各级优秀书法教材建设,由政府投入资金办好书法教育报刊,引导和加大书法教育的宣传口径,明确官方主导提倡的教育趋势。
1)尽快着手开展各级优秀书法教材的编写与开发,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以往许多书法教材的内容单一、形式老化,尤其是学生没有养成重视书法课程的习惯,缺乏好的书法教材,很难在现代学习环境中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建议政府投入资金,支持办好书法教育报刊,引导和加大书法教育的宣传口径,明确官方主导提倡的教育趋势。针对以往陕西基础书法教育官方冷、民间热的现象,由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明确其主导和提倡的姿态,才能真正促使社会各层面及学生家长的关注和重视,同时,充分发挥书法对社会各层次爱好者的教育意义。
4、在我省各级院校设立专门的书法教研机构,鼓励开展各类书法教学的研究与改革,促进整体学科的推动与发展。
1)在我省中、小学结合新课标的实施,设立专门的书法教学研究室,配备条件,鼓励书法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开展各种书法展赛和交流活动,使书法教育真正“从小抓起,从基础着手”。从而由源头上解决现代年青一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漠视和缺憾问题,养成从小热爱本民族文化的热情和积极的发展观念。
2)在大学院校设立专门的书法研究机构,深层次的开展书法学术研究与教育改革等活动,促进整体学科的发展,并引导现代书法教育的研究和方向。为建立宏观的研究体系、打造我省的书法文化品牌,奠定理论与实践的基础。
综上所述,对我省当前书法教育现状的审视和把握是为了更好的走向未来,书法教育的发展也是历史的必然。相信只要我省政府主管部门和各级教育部门真正重视起来,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对传统书法的教育问题采取预见性的政策和措施予以有力地解决,对各方提出的建设性建议积极研究并结合实际予以采纳,才能确保我们的传统书法艺术走上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