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杨立言:从历史的深度探索创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4-13 06:51: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杨立言:从历史的深度探索创新

创新是生命的价值观,是人类文明的永恒话题。人类的发展需要创新,艺术的发展也同样需要创新,否则将失去生命意义。

创新也是中国书法的生存方式

一种历史文化艺术,在现实中依然存在着发展活力其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因为它能不断创新,为自己注入新的生命动力。与时共进的中国书法的生命,也正是遵循着这一基本规律而不断延续着的。它从历史的辉煌中走向今天,面临着传统与现实,本土与国际等诸多矛盾错综的发展之路。它有象中国诗词、京剧一样所遇到的时代尴尬,因为都是中国历史文明的产品。而中国书法的主要问题是毛笔已远离实用以及当代书法家的观念这两类基本问题。然而它不像中国烹饪那样幸运。在当代,烹饪人们已为其冠之了美食的艺术桂冠。当然这不只是一顶美丽的桂冠,因为美食是物质的,是实用的,其次才是文化与艺术的。有人说待人类进化与营养科学的发展到了不用嘴巴接受营养时,一切美食将随着嘴的功能退化而失去了它的存在。作为非物质文化的中国书法,在毛笔、宣纸不再有书写的实用意义的当代,其书写的实用意义仍然存在于硬笔书写之中,且愈来愈趋于实用和简单。另外,语言的记录功能也不唯一由书写来承担了。因为还有录音、录像、微机键盘操作等技术手段。但是,中国书法要实现超越历史的发展,其基础仍然依赖于与实用书写距离较远的毛笔。因为硬笔书写用作技术发挥的能力不够,无法支撑中国书法的全部意义。它的全部技术仅是从毛笔书写中资借来的一部分。因此,只有通过我们对中国书法的艺术创造和对历史文化的认知深度,来估计今天的书法有可能实现创新的高度。在中国历史上人们通过努力实践取得了文字成为语言载体而科学的创造了籀文;又有人走入了它的书写世界而创造了它篆书的艺术生命;还有更多的人在书写实践中使它实现了隶变,而有了多姿多彩的艺术新生;更有后来一代代的书法家通过楷行草书的全面发展,而成就了它今体书写的艺术繁盛。从漫长的历史中走来的书法,在中国走向世界的今天它又让当代华人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骄傲。一时间被宠得不像了样子。随之,又让我们为书法的未来而担心了起来,甚至一筹莫展而失去了方向。这是因为我们肩负着它创新与发展的历史使命,更是由于我们对当代书法所处的时代条件分析不透,向历史学习得不够的眼高手低的觉悟现实造成的。这里我通过下面的分析与大家共同探求,也正是余以此文与同好相约的目的。

书法艺术是中国仕人的修身之术

汉字书写艺术的发展,在中国历史中总是与汉字书写进步相统一,这是艺术源于生活、源于实用的科学理论对人类文明的又一揭示。论其汉字书写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毛笔以及其它书写用品的进步。即毛笔的质量随着生产水平的发展不断得到提高,竹木简、纸张、墨的使用不断适应书写而革新。二是书写技术的推动作用。即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为适应实用书写而产生的书写技术进步。因此有了以上两个基础进步才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比如,战国以来,各国通用篆书。但在那个时期的仕人们抄录、著述多在木简上用羽管笔或毛笔书写。这对后来篆书的草写、章草的形成,以及今体草书的结字、笔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又如在两汉时期,通用文字为隶书,但在许多环境中人们在竹木简上书写,那么后来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竹简书写的风格就成了汉简书法的代表。再如历史发展到了两晋,好毛笔,好纸,好墨,绢素等材料的发展,因此就有了今体楷、行、草书的全面发展。实用书写促进了书写进步,被人们竞相欣赏的书作就成了艺术品。在两晋的仕人群体中甚至在民间,人们以笔墨互通信息作为时尚。纸帖、尺牍、短札的往来是他们日常事务的需要,更是情感,心灵沟通以及思想交流的信息途径。不多几个字的互通是仕人形象的艺术。隶书、楷书、行书、飞白书、草书等体的书写能力,体现着操作者的学识与修养。于艺术性与实用性共存的汉字书写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标志。使汉字毛笔的艺术书写取得了它在中国文化中的最高艺术地位。晋永和九年,名仕们在王羲之、孙绰等人的邀请下聚集兰亭畅饮侃谈,以诗歌展示各自的心灵境界,其中王羲之酒饮半酣时,以诗、文、书法的最佳表现为中国文人树立了可以千古的书圣形象。
毛笔书写技术是在中国封建文明历史中成长起来的,影响它技术形象的主要内容是中国文化,创造它的是一代代的中国文人,它更是中国儒学文人的修身之术。是他们“向艺修身,于书问道”仕途人生的进退之术;是他们以语言文字来实现人格魅力的艺术载体。

从历史的深度探索创新

我们说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晋人书写是集实用与艺术为一体的书法作品,那么后来历史中出现的愈来愈趋于艺术的书写,就是促成汉字书写成为一门独立艺术的学问。比如唐代的张旭、怀素,五代的杨凝式,宋代的米芾、黄庭坚,明代的王铎以及清代书法群体中的许多人,特别是今天的书法家们,简直就是向书作人的一代。那么当代书法家当以何态度来对待历史,并以什么样的作为让历史去评价呢?
这个以汉字形成的最高艺术,历史在送给我们当代人它的美好的同时又送给了我们一个非常难解的结。这就是中国文化,这就是书法让我们看似认识又很难把握的真正原因。它授业于我们的是要把字写好,但仅不至于写字。我们仅是认识它已是非常不易之事。何况低层次的操作,根本不能带领我们走向历史的高峰,追求中国书法如负重赛跑和登山。只是一个文字关就让那些想借书法艺术之风作人生价值扬帆的好汉们灰心了许多。有人做过调查:1982年版的新华词典中有1万2千个单字,其中通用字为9千个。生僻字且不论,通用字9千个一般的大学本科毕业生能掌握3千多个,极少有认识4千字的,至于要做到准确注音、释意、正字就更是少见。其实,相对新华词典中9千个通用字能认识4千字仍不足一半。其余近5千字正是作为一个书法家向历史学习时经常要用的字。这并不包括3千个生僻字,欲做到准确使用就更难了。对于书法,文字是一门学问,却在当代,有人写作品唯繁是用,以“後”换“后”,以“鬆”为“松”,或行旁门左道,涉怪猎奇,与古无伦、于今不类。我们说古帖、古碑是今人向历史学习的楷模,那是指可作为书法学习用的古代名帖、名碑。但有人唯古是尊,把历史垃圾作为古代文明追求。以古帖、古碑上的错字,甚至以“武皇造字”,揍写自以为是的作品,引其出处与他人讨说法。与上世纪文化革命时期的大字报作者将“国”写成“王口”时面对别人的批评却以“反革命”指罪他人的激进做法不多有区别。中国书法从历史走来应崇古从雅,不应拜古屈俗。另外、书法作品其所以称为艺术品,是因为它的用字及书写技巧有历史的时代出处。对于不熟悉它的人一时不易诠释这很自然,但是生僻得与古悖伦与今无类就错了。说到王羲之有人不认识他的历史价值,其实,他是将楷、行、各体的实用书写与艺术结合得最有价值的历史书家。他的书法成就是汉字实用简化原则下的艺术贡献。他是汉字书写史上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派,这也是清末尊古的朴学书法家王世镗等前辈所不满意王羲之的重要原因。特别是王羲之的行书、草书是其书圣形象的代表。例如:现代草书大家于右任先生在以易识、易写、准确、美丽为标准的草书研究中选用最多的是王羲之的字。一千个例字中王羲之占229字,其余的771字则分散在100多位书家及书法研究机构中,最多的一个人也未超过120字,且是王羲之以后的书法家。王羲之在行书、草书的创造中无论用笔所表现的侧锋取势,中锋运笔以及方园、藏露、提按、波磔;结字所熟谙的使转;以及点画所表现的性情,都为我们后人做出了艺术实践的榜样。应该肯定的说,王羲之的书写实践是汉字今体实用与艺术的科学实践,是汉字书写进步的必由之路。特别是他在草书的字法取源与作品章法创造中,不仅仅是汉字从繁至简的书写改易的科学表现,它更富有着哲学内涵。王羲之独具匠心的将一些省字省词书写形式约定俗成的作为章法、款式的艺术形式,这样既不害作品文字内涵之意,又省去了书写的烦复,更实现了章法的和谐。尺幅之书可谓大观。在王羲之那里与前人相比他的结字是科学而简易的,而不是粗糙直白的。他当年所书的纸贴、尺牍、短札是耐人欣赏的艺术品,而不是被对方阅后弃之的一般字纸。东晋的桓玄就曾有将“羲献父子书各为一袟 ,置左右以玩之”的艺术爱好。至于后世的张旭、怀素、杨凝式、米芾、黄庭坚、王铎等人与之王羲之相比,他们仅是在用笔、结字、作品章法甚至于用墨上实现了各自的艺术形象罢了,并未有王羲之那样的汉字书写里程碑式的贡献。

应该实践的未来道路

我们该如何判断中国书法未来的创新之路呢?显然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已清楚的知道,中国书法首先是汉字的,重要的是汉字文化以及汉字文化影响下的人的操作,更重要的是汉字科学与艺术规律的。然而,当代人与古人不差智慧与物质条件,只是差认识和掌握。只要我们认真学习,研究历史,掌握历史。做到学古象古,论古是古,不貌似神离,不似是而非,书读得懂,技握得牢。对于古论之经典以及诗词名篇,艺术之精华,赏能共鸣、习能同化。这样初入时虽亦步亦趋,看似艰难,但出手必在高端。有人说中国书法到了当代,只能在艺术上成就一些个性大家,不会再有王羲之那样里程碑式的辉煌历史和优秀人才了。余以为不然,在当今,中国和人类科技的发展,预示着文化以多元步入了优秀共享的时代。我们从历史看汉字,它在竞争中优化的能力很强,随着当代科技进步与物质文明,它的艺术将会受到更加广泛的青睐。只是现代科技还没有为大众找到汉字书写魅力表达和艺术表现最有利的平台。但我相信这些条件的成熟为期不会太远。

(本文作者杨立言系陕西教育学院书法研究所所长、三秦书画研究院院长,陕西于右任书法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3:15 , Processed in 0.07000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