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潘晓等:大学语文教学研究的偏误与错位——大学语文教学研究述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7-22 17:19: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潘晓等:大学语文教学研究的偏误与错位——大学语文教学研究述评
【来源: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3月 P73-76 】 【作者: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潘晓 邱旭光】
    摘 要:大学语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语文的定位、课程、选文以及文学性与应用性、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无休无止的论争,对教学法的研究相对薄弱。缺乏对大学和大学生特征的认识,机械地求“新”与套用中小学语文教学法新概念,使大学语文教学走向浅薄,使大学语文的价值不断自我弱化。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研究;述评;偏误;错位

    现今高校毕业生基本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问题,已经受到社会的广泛诟病、责难、怀疑,乃至简单的否定,也早已影响到高校毕业生在现实工作应用中的需要。王步高教授等通过2004年至2006年三次针对我国大学语文教学现状的调查,发现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中大学语文教育被严重轻视,课程改革尚需全面展开,教育科研活动开展不足,理论研究滞后等问题。
    一、大学语文价值、定位和作用的研究占据突出地位
    通过对期刊文献资料的检索研究发现,大学语文的研究大多数是关于指导思想、合理定位、内容、教材、课程、编写体例、选文等方面的争论,以及文学性与应用性、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论争,对教学法的研究相对较弱。莫恒全在《“大学语文”教学必须全面反思》①中认为“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要端正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改变偏重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忽视写作实践训练与写作理论指导的偏向;要端正“大学语文”的教学理念,纠正“重文轻笔”的偏颇,适应现实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强化现代应用写作的教学;要建立起长效教学机制,确定“大学语文”的学科地位,突出其应用写作的专业特色,避免短期行为,扭转被动地盲目地制定教学目标的倾向。李琼、赵长慧等提出要明确高职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改革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模式,构建多元化的考核制度。
    这些研究,旨在全面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呼唤人文精神,要注重学生文化能力教育,探索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教学的新途径。高国光《“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构思》肯定当前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在教材翻新、精品课程设置和教学信息交流方面所取得的成效;但通过分析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现状,指出课程体系、教材内容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之处;也提出今后改革的设想:关键要树立教育创新的理念,进一步切实改革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以扩大“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成效。
    关于大学语文价值、定位和作用的研究,在大学语文整体研究范畴中所占地位的凸显,恰恰表明了大学语文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所受的重视严重不足。
    二、大学语文教学研究的主要特征
    1.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探索逐渐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施常州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探讨较为全面完善,他提出大学语文“以学生为中心”②的改革理念。从建立大学生理想人格、养成人文精神和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出发,首先要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和现代教育教学方法。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意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的参与课堂教学、展示才能、锻炼表达能力的机会,帮助学生克服羞于开口当众说话的心理障碍,强化对教学内容的学以致用。要改革考评体制,实行以能力测试为主的考核制度;实行小班化教学,促进师生交流。研究了大学语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的较为具体的改革方法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毕烨明则侧重从文本解读的角度,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提出独到的看法,他认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应采用对文本多元解读的教学策略,确定多元化解读的典型文本、主要角度,注意多元化解读策略中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使用,通过从多元解读的具体内容,包括语言、人物形象及主题进行阐述和分析,提出多元解读策略,具有较为新颖的见解。
    李世英认为大学语文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采取多种形式激发阅读和写作的兴趣,引导学生培养自觉获取知识的能力,主动地将知识内化为能力,才能使教学收到实效。如对阅读和鉴赏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布置一定的思考题,以学生自学为主。学生自学为主体现了大学教学与中学教学的差别,但以“布置一定的思考题”为预设框架,则容易“框定”学生的思维,束缚学生自由想象和发挥的空间。思考题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有启发的作用,也会在阅读心理上产生“设定思维范围”的作用。这一点,是很多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理论工作者所未曾注意的。
    2.对大学语文新的教学模式的探讨开始注重个性化
    郑孝萍《“大学语文”教学新模式的构建》认为《大学语文》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但传统教学模式存在许多问题,结合教学实际探讨新教学模式就成为紧迫任务。他提出高校个别化语文教学模式,注重学生个性化培养及个性发展,创造一种保证学生按自己独特的理解速度、深度从事学习的环境,给学生更多的自主调控权。教学内容定义在“大语文”的范畴,将整个中外文学史及其主要作品推荐给学生。学习过程设计为:学生每月完成一个单元,每月第一周4学时指导课;教师授课以多媒体教学形式,介绍要求精练、生动;余下由学生自学,自定学习速度。教师每周一次在固定教室答疑,和学生交流阅读体会,帮助指导习作。学习评价设计为单元测试,考核完毕参加下一个单元的学习。设计相应的辅助性学习措施:教师讲座、学生助理、建立学生文学社团等。这实质是一种“讲授+自学+答疑+分单元考核”的形式,它的创新之处在于:创造了一种能保证学生按自己独特的理解速度、深度从事学习的环境,给予了学生一定的教学主体地位,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给学生更多的自主调控权。
    王跃萍对大学语文教学个性化作了进一步的尝试。她认为语文教学个性化的实施应从发掘教材的个性、发挥教师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等方面入手。要尊重学生,给学生充分选择的机会和权力。学生可以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选择,还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阅读课文时,学生应带着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和课文作者进行直接的对话与交流,从而得出自己的感悟。因此,教师要诱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做到“读出文本”,“读出作者”,更“读出自己”③。尊重学生,使学生的阅读个性充分展示,从而提高阅读课的质量。
    韩世姣对大学语文专题教学体系的构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她认为大学语文实施专题教学具有现实必要性,并将教学过程体系分为专题阐述、范文精讲、学生阅读、平行阅读、专题拓展等五个环节。霍建蔚则运用“文本中心内容发散教学法”,将教学内容课题化,实行课题式的专题化教学,把学习方法的教学放在首位。
    3.对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探讨有待转换思维、寻求突破
    对于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的研究,其研究视角主要是针对“满堂灌”的讲授法而起的。有人提出“精彩互动活教活学”,创新开放式教学形式,实行教学导演化、主持人化,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参与互动。企图通过教学形式的动态性(表演性)、趣味性,而非促使学生关注内涵的方式来吸引学生兴趣。这种形式可能精彩、热烈,但对学生的认知、智能、知识等能力及素养的提升有效性,有必要在进行对照实验研究之后,才能予以结论。但现行研究,均为想象性、假设性论证,而未见任何实证的范例。这是大学语文教学
研究的最大缺憾。
    也有人提出教学方法上从接受性学习到研究性学习;采用互动式的教学形式;运用讨论式教学法(研讨型教学)、实践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手段,在教材已有定论的观点中发掘新的看法,改变学生以前被动接受书本观点的做法,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学会从多种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研究中,把“讲授法”理所当然地视为传统教学法,将在课堂上运用一些提问、讨论、演讲、辩论、案例、启发等作为是教学改革的创新。殊不知,这些方法本应是教学中必须应用的常规方法,而且是古今中外教学中的一般教学方法,这也包括讲授法在内。而大学语文教学法的研究将这一系列本应是常规的方法视为“教学改革的创新”,一方面反映当前大学语文教学法的单调、落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该研究领域对教学法本身的缺乏应有的认识,对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研究的理解严重不足。而即便是对讲授法而言,对讲授法的批评也并非是针对其本身否定,而是对“满堂灌”的否定。
    三、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亟待突破其偏误与错位
    有不少语文教育专家、学者相继提出要创新大学语文教育,但到底怎样创新,却缺乏具体可操作的方案和举措。大学语文教学研究存在严重的偏误与错位,对大学语文教学从理论基础、模式、教学方法、策略和实施方案层面,进行系统的构建和研究,显得非常迫切。
    大学语文教学的研究,主要还停留于对一些传统方法的借鉴和拓展。这些教学方法,主要是针对于讲授法而言的,如前文中提到的讨论式、启发式、辩论式、提问式、点拨式、导读式、案例式等,它们在事实上已经是很古老、很常规的方式方法,从人类的教育诞生之初,从柏拉图到孔丘的时代,就已经相应地诞生。但是,在我们现今的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这样的教学方式、方法的运用还非常缺乏,不被广泛使用。王步高教授④认为现行大学语文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按计划讲授为主,很少有学校邀请名家讲名篇的,教学质量低下,课程改革力度不足,课堂教学亟需改革,教学方法陈旧、手段单调,创新意识不强,缺少有效的测评方法,以及教师个性化教学与学校的规范化考试之间的矛盾。
    另一方面,大学语文教学研究的缺陷,就是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法新概念的挪用、新教法的简单套用。这种缺陷产生的原因是研究者对研究对象、内容的“不假”研究的结果,缺乏对大学和大学生特征的认识,机械地求“新”,如情景式教学、角色扮演等,借助情景画面、故事趣味、角色游戏等,借此来引起、激发学生兴趣。这种不严谨的研究态度,必然将大学语文教学导向低龄化、浅薄化、幼稚化,依赖外在的热闹,来弥补内涵缺失、内在吸引力的不足。陈洪教授在中文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持召开的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上,就强调指出,大学语文课程应在整个高校课程体系中确定自己的性质与功能,大学语文应“姓‘语’”、“行‘大’”⑤,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要区别于中学语文教学,明确素质本位,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因此,大学语文从教学实践到教学研究都严重不足,虽然研究的文章数量很大,但是严重缺乏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的、合乎大学和大学生特征的、系统科学的研究,总体上显得粗浅、杂乱、经验化、个案化。当然,这与教学法的研究更多地集中于基础教育,而非高等教育密切相关。
    注释:
    ① 莫恒全.“大学语文”教学必须全面反思[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8(10):102-105.
    ② 施常州.大学语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04(8):37-38.
    ③ 王跃萍.大学语文教学个性化的实施初探[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50-52.
    ④ 王步高、张申平、杨小晶.我国大学母语教育现状[J]. 中国大学教学,2007(3):19-22.
    ⑤ 陈洪.在改革中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07(3):16-18.
    参考文献:
    [1] 杨海涛.“大学语文”教学的困惑及改革认识[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3(11):37-39.
    [2] 高国光.“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构思[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2):9-10.
    [3] 毕烨明.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文本多元解读策略[J].辽宁高职学报,2009(11):32-33.
    [4] 李世英.大学语文教学的滚动拓展原则[J].中国高教研究.2000(12):91.
    [5] 郑孝萍.“大学语文”教学新模式的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01(3):55-57.
    [6] 韩世姣.构建大学语文专题教学体系的探讨[J].教育学术月刊,2008(12):85-86.
    [7] 霍建蔚.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J].科技信息,2008(9):674.
    [8] 李莉.大学语文开放式教学初探[J].职业时空,2008(8):41.
    [9] 吴燕娜.按需调整,活用教材——对大学语文教材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0(13):34-36.
    (责任编辑:周晓玲)
    作者简介:潘晓(1985-),女,浙江温州人,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院办,助教。邱旭光(1968-),男,江西修水人,硕士,副研究员,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22:16 , Processed in 0.09357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