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推荐杨斌的《李泽厚学术年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2-25 20:52: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推荐杨斌的《李泽厚学术年谱》
刘再复
(一)
    在落基山下的“象牙之塔”中,到处是书。我一本一本翻阅,然后放下。读到杨斌的《李泽厚学术年谱》(复旦大学出版社,林建法主编的年谱丛书之一),精神为之一振,没有放下,一口气读完。读完之后,我立即打电话给李泽厚:“刚刚读了杨斌所编著的您的《学术年谱》,我可以用四个字作一评价:‘丰功伟绩’。我是说,杨斌编写出这么好的一部年谱,丰功伟绩。不是誇您丰功伟绩。”泽厚兄说,“有这么好吗?多年前杨斌开始计划编写年谱时,我还不断给他泼冷水哩。”我回应说:“怎么可以泼冷水?别看杨斌是个中学教师,这可是大学教授级的老师,大学教授未必能编写得如此认真,如此有水平!”泽厚兄听我说完,才表示“那我也好好读一遍”。上个星期天(5月22日),我们一起去游泳,在游泳池里我问:“怎样,杨斌编著的年谱很棒吧!?”向来持怀疑与拒绝态度的泽厚兄,这才委婉地说了一句:“我们有许多静悄悄的读者,他们倒是真读书。”不错,杨斌正是一个静悄悄的读者,默默无闻,但他下了“十年磨一剑”的功夫,终于书写有成,编撰出有分量有见识的著作。
    李先生所说“静悄悄的读者”,可能也是源于杨斌和邓德隆先生合编的《李泽厚话语》之序二。在此序文中,杨斌说了一段很值得注意的话:
    不同于1980年代李泽厚风靡大学校园,此时的李泽厚却是在民间流行,而且,读者年龄和职业的覆盖面很广。既有1980年代的大学毕业生,带着深深的怀旧情绪从李泽厚那里重温往昔激情,也有1990年代以及之后的迷茫学子,面对乱花迷眼的社会现实,从李泽厚那里寻找生活、工作以及社会人生的答案;既有干部、教师,也有军人、学生,甚至包括商界人士(譬如本书的另一位编者邓先生),而且往往在相互信任的人之间口口相传,有老师影响学生,有同学劝勉同学。大家就这样不声不响悄悄地读着,层次不同但一样深爱,角度有异而各取所需,都能从中汲取到思想营养和人生智慧,乃至透视纷繁世相寻找生活慰藉的能力。……我自己还曾不止一次经历过这样的事。两个朝夕相处的同事,双方无话不谈,还曾一起出过差,有过不止一次的促膝交谈,但是,三五个甚或六七个寒暑下来,竟然都不知对方也是李泽厚的“铁杆粉丝”。直到有一天,这一层窗户纸被偶然地捅破,才恍然如人生初见,于茫茫人海中觅得知已,从此,在各自心灵深处,油然获得一种情感、志趣甚或人格的高度认同。
    杨斌在此点破一种现象:八十年代李泽厚风靡于大学校园,此时的李泽厚却流行到民间。在民间中,大家不声不响地读着,层次不同但都怀有深爱之情。读了这段文字,我不仅感动不已,而且深受启迪。近日我读杨斌的《李泽厚学术年谱》,更加确信,民间真有李泽厚的深爱者。而且敢于断言:中国苏州,又出了一个认真的名副其实的学者了。这位静悄悄的学人,静悄悄地阅读,静悄悄地开掘,静悄悄地把李泽厚先生的真知灼见从学术上层带入社会基层更宽广的地带。我本来就敬重中小学老师,这回杨斌的年谱工程又让我坚信,在中小学教师队伍里,藏卧着许多普普通通却有真才实学的精英,他们有品格,善于排除各种杂音而作出正直的判断,谁优谁劣,最为清晰。他们有才华,不怕艰辛地把自己的选择与判断用各种形式展示出,甚至用最“笨”、最费力的形式(年谱)展示出来。在当下鱼目混珠、许多假人假货冒充权威的语境下,这种有品格有才华的耿直之士是多么宝贵呵。
(二)
    我说杨斌编写出《李泽厚学术年谱》乃是“丰功伟绩”绝非溢美之词。这么说首先是杨斌选择的“谱主”李泽厚本身的创造业绩实在太丰富,太“靠谱”太值得作“谱”。此谱以贾晋华的《走进世界的李泽厚》为代序。贾文告诉国人一项重大信息,即美国六位哲学教授,用严格的“黄金标准”和客观的历史视野,甄选出世界两千多年(从古希腊到今天)148位最优秀的哲学家的一百八十五篇作品,编辑出《诺顿理论和批评选集》(由美国诺顿出版公司出版)。此选集是当下西方各大学最流行,最重要的文史哲教材。入选的哲学家,上起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下至美国的女学者朱迪丝,东方只有四家入选,日本、阿拉伯、印度各一家,中国只选了李泽厚。编者在考虑选择哪一位中国哲学家时,也想到古代《文心雕龙》的著者刘勰和现代的诸位哲学家,但最后还是选中了李泽厚。其编者在书中说:“李泽厚是当代中国学术界的一个奇观。”我个人深知这一事件“非同小可”,它涉及到中国文化的荣誉,所以特别到Boulder书店购了两部(1000多页),一本送给李泽厚,一本留给自己当然也是留给祖国即炎黄社稷。尽管我已远离中国,但血脉深处还沸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光荣感和责任感,对于李泽厚这样一个重大思想学术存在,冷观者有之,嫉恨者有之,当然珍惜者和崇敬者也很多,但像杨斌如此珍惜,而且用多年的日日夜夜呕心沥血地搜集、查证、编撰,则很稀有。从李泽厚的高祖父(清朝将领)、中学作文文本直到今日的马文君(夫人),从随心所欲所作的诗词戏言到把握人类脉搏的学问思想,全都作了有条有序的梳理。这里面包含着多少心血和多少汗水!?杨斌这个尚未被中国学界充分认识的名字,其默默所创造的文化实绩,我们怎么可忽略?
    说其“丰功伟绩”,当然还在于,这部年谱的学术价值。我虽然未把李泽厚作为研究对象,但从青年时代就喜爱李泽厚先生的著作,后来又因为苍天所赐的学缘,让我数十年(从国内到国外)总是生活在李先生的身边。口头上虽称其“泽厚兄”,心里却明白眼前这个学术巨人乃是自己不可多得的良师,因此也没有一天不读他的书。像《批判哲学的批判》我读了至少有20遍。也因此,我可以算是一个比较熟悉李泽厚的人了。然而,读了杨斌的《李泽厚学术年谱》,我仍然感到新鲜,感到收获,感到一种巨大的文化存在完整地在面前跳动,延伸,召唤。我读了一页又一页,欲罢不能。最后才止于杨斌的“后记”。
    此时想想,觉得杨斌先生最为了不起的是把李泽厚那么丰富繁杂的学术思想整理成简明的李泽厚学术史、思想史了。全谱固然很少学术判断,但其学术事实与学术思想则有条有序,有始有终,自成线索。尤其可贵的是“年谱”把李泽厚思想的源头与来龙去脉勾勒得非常明晰,这不容易。例如年谱展示,李泽厚的思想之核,“历史本体论”、“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其发端乃是“主体性实践哲学”。“年谱”记载,早在1964年(即50年前),李泽厚在与好友赵宋光论学时就已有此论此念的萌动了。这之后,李泽厚又将康德与马克思联结起来,以“主体实践哲学”反抗当时的正统意识形态。以及提出“积淀”应从“人类的(共同)”“文化(共同)的”和“个体的”三个层面进行剖析,认为“认识是理性的内化”,表现为百万年积累形成似是先验的感性时空观、知性逻辑形式和因果观念;伦理是“理性的凝聚”,表现为理性对感性欲求的压抑、控制和对感性行为的主宰、决定;审美则是“理性对感性的渗透融合”。“积淀”理论重视理性与感性、社会与自然、群体与个体、历史与心理之间的紧张以及前者如何可能转换成后者,最终落脚在个体的独特性和创造性,以获取人的自由:认识的自由直观,伦理的自由意志,审美的自由享受等等。这样,年谱就把“历史本体论”的如何起步,如何演化,如何成形(体系)全理清了。
    又如著名的“情本体”命题,“年谱”揭示,早在一九八七年,李泽厚在《关于主体性的第三个提纲》(刊于《走向未来》1987年第3期)就指出:人性就是心理本体,其中又特别是情感本体。之所以是本体,正因为它已不是生物性的自然存在,而是对有限经验的超越。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根据……马克思、弗洛伊德、海德格尔三位提出的问题恰好是人的三大基本问题——生、死、性,而心理本体的人性建构与它们直接相关。这之后的第二年,即1988年3月,李先生在新加坡东亚哲学研究所所写作并完稿的《华夏美学》,又指出:所谓华夏美学,是指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传统美学。……儒所派生的“情本体”美学、“乐感文化”,极大地拓展了中国美学精神的深度与广度。阅读《年谱》之前,我只记得李先生在《美学四讲》的结尾曾高喊“情感本体万岁”所以断定“情本体”命题产生于出国之前。读了《年谱》之后,才完全记起李先生其实早有非常理性的论证。《年谱》把“情本体”命题的历史沿革理清楚了。“沿革”,正是深度。再如于九十年代在海外和我共同提出的“告别革命”命题,有人认为是八九风波刺激的结果,也有人以为我们是“突发奇想”。其实李先生的重改良、辞革命的思想早已形成。《年谱》揭示,早在1955年,即李先生25岁(即将在北大学哲学系毕业,第二年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筹办处)时就在《文史哲》(1955年第2期)发表论文《论康有为的<大同书>》,称此书是“有卓越识见的天才著作”,对康有为的许多启蒙主张给予相当高的评价,这也是在五十年代的历史条件下给予康有为的最高评价。这之后,李先生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七十年代所著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又给严复、康有为的改良思想再次给予很高的评价。革命是20世纪的历史主题。出国后,李先生终于有机会对“要改良,不要革命”的思想作出充分的表述。从1955年谈论康有为到九十年代中期谈论康有为,事隔40年,但李先生的改良思想一以贯之,并没有什么“飞跃”与“裂变”,只是表述得愈来愈完善与充分而已。这是我去年对《共识网》的网友们提出的看法(无列变),《年谱》证明我的论点没有错。
    当然,我也可以对《年谱》提出更多苛求。希望年谱所记载的重要事实,如高中作文(17岁,在湖南省立一师)“反东坡晁错论”,读后让我感到新鲜,觉得杨斌把李先生青少年的稀有之作业开掘了,很不简单。而这篇作文倒是反映我所认识的李泽厚为人治学的基本特点:一是很理性;二是不在乎权威(苏轼父子)。这种精神气质一直延续到今天。如果杨斌先生在展示李先生少年文本时也略作点评,年谱将更有价值。当然,这是苛求。其实,《年谱》已够完美了。二〇一五年和二〇一六年真好。去年我读了刘锋杰、李春红教授所著的《刘再复学术年谱》,让我惊叹于他们所下的扎实功夫,今年又读了杨斌先生的《李泽厚学术年谱》,让我再次惊叹有识者的精神心量。祖国那边的知音多么可敬佩呵。
二〇一六年六月三日
美国 科罗拉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9 22:46 , Processed in 0.16159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