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6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少女蔡林溪的美国留学经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12-28 09:40: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少女蔡林溪的美国留学经验
老愚:蔡林溪对中美教育的比较一针见血。她问:“我常想,为什么国内教育会导致我们对世界产生偏差性认知?”
FT中文网专栏作家 老愚


因为对中国当下教育的绝望——意识形态化和工具化,有能力的父母正争相把孩子送到美国读书。从早期的读研究生深造到大规模读大学,再到读中学和小学,波澜壮阔的留学潮,裹挟着越来越多的家庭和孩子。不同层级的留学生涯,都在出版物上留下了烙印。著名的有《哈佛女孩刘亦婷》《耶鲁女生》等等,大都是以成功者的视角讲述留学生活,明白人心里都很清楚,那些“传奇”其实不可复制。

留学中学生写的书林林总总也有十余本,诸如《美国:真的和你想的不一样》《《青春闪耀美利坚:我在美国上高中》》《花开彼岸:我们在美国读中学》等等,这些书介绍的留学经验,大都偏重实用,意在回答如何去美国读书以及美国中学的状况,体验型的甚少。在这种情况下,新近出版的《溪游记:我在美国上高中》一书便有了独具的价值:它既非实用指南,亦非个人如何功成名就的葵花宝典,而是一本诚恳的小书,是一位中国少女从十五岁到十七岁两年求学生涯的经验记录。

作者的文字带有特定年龄段的生命气息,清新,活泼,灵动,她以犀利的笔触表达了自己的精神蜕变,这是成长中的心灵对新世界的真诚反应,真实可信;其对异质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尤其令人赞叹。

学习是此书的重心。她记述了学习各种课程的滋味,不论是生物课的活猪解剖,还是辩论课的紧张对峙,抑或艺术鉴赏课的别开生面,都能让人感受到鲜活、生动的画面。美式教育怎样改变了一个中国学生,读完此书,你便会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原本不会画画的作者,上了一个月美术课后,她感觉自己的心态彻底改变了,“在中国困扰了我许多年‘完全不会画画’的说法,其实只是我内心的一种错误指引罢了。这种自我否定给我之后不敢尝试画画提供了冠冕堂皇的理由。会不会画画,其实并没有多大的问题,但让我害怕的是,我曾经因为这种自我否定,拒绝了多少值得尝试的事物呢?”

学习心态的改变,还体现在英语课上。老师在讲解完意象派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的诗作《红色手推车》后,要求学生仿写一首只能有事物和图像描写的小诗,蔡林溪创作了一首自以为“不忍直视”的诗:“I have a lovely Kipling monkey/has nice purple fur/dancing lonely beside my pencil case.”

翻译成中文就是:

我有一只可爱的Kipling猴子

它有紫色的毛

孤单地在我笔袋旁边跳舞

这首诗竟然赢得了老师的赞许:“amazing!”她自然喜出望外,她几乎不敢相信这是老师的真心话,因为按照以往在中国作文的经验,这样的情调其实不太阳光。她自幼喜欢写作,作文也总是得高分,但正如《一切都是套路》一文的标题,她揭示出中国学生写作文的困境:“除了站队思想和主题先行外,最重要的是,出题者早已暗设了一个你必须如此这般的写作方向。”

历史老师Mr.Lee在白板上写了个“medial country”(“天朝”),然后问大家:为什么中国会有这个称呼?蔡林溪这样回答道:其实就是一个传教士,为了讨好中国皇帝,把将中国放在正中间的世界地图给了那位皇帝,然后皇上很开心,认为中国真是天朝。这样的解释也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

……这就是她的课堂。

除此之外,她还记述了去“食品银行”为流浪汉和穷人分发食物的事情,她与房东母女俩的故事,以及郊游、寻味、过生日的活动。

她的幽默感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它绝非故作的调料,而是游荡在字里行间的精灵。这或许与善于自嘲的人生态度相关,一个连自己都敢调侃的人,她眼中的世界自然不会缺乏笑料。她写自己被一位奶茶店收银员俘获了芳心的情景:“我小鹿乱撞地走到他面前,他问我:‘Do you need the receipt?’(你需不需要收据),我对这位帅哥脱口而出:‘My name is Lincy.’这位帅哥自然又问了我一遍,可惜这时我的脑袋已经彻底秀逗了,我直接把我名字拼给了他。最后他一脸茫然地把收据递给了我。可想而知我当时的心情了,用时下的流行说法,那就是尴尬症瞬间爆发。”

真诚、坦率是她最吸引人的品质。

在《七年之痒》里,写自己追星的心路历程,她解释为何在七年里崇拜一个已婚且长相一般的歌星张杰时写道:因为他一如既往的认真、努力和积极向上。而七年之后见到来洛杉矶开演唱会的偶像,却完全是另一副表情:“当我看着他随着幕布徐徐开启,从黑暗中走出,我的内心却出奇地平静。我曾经幻想过见到张杰本人的情景,大哭,尖叫,心情澎湃,却一个都没有真实发生。”

在《意外的集市》一文里,她写了一位**功信徒与两个中国小留学生的斗法:

老奶奶:“小朋友,你一定要退团啊。”

A:“老奶奶,信**功是不好的。”

老奶奶:“小朋友,你有没有退少先队啊?”

B:“有啊。因为必须先退少先队,才能加入共青团。”

老奶奶:“那你退团了吗?”

AB(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她上前询问,原来她的两个小伙伴想说服老奶奶不要再信**功,“因为信**功的人无恶不作”。她觉得双方都属于极端思维,“如果你是通过‘共产党’的途径来了解‘**功’,那么这种了解,多半有夸大和歪曲的成分在里面,这种了解只是自以为是的了解;反之亦然。”在这样的年纪,产生这样的见解,你一点都不会惊奇么?很遗憾,这篇文字未能收入书中。

作者对中美教育的比较,可谓一针见血:中国学生在诸如“衡水一中”“毛坦厂中学”那样的考试工厂里学了很多知识,但离开课本,却是“一无所知”——“我常常在想,为什么国内的教育会导致我们对世界产生偏差性认知?”

她对某些社会现象的分析,其细致和深刻,似乎已经超出了她的年纪。比如对同性恋,中国一女大学生在校园内向同性求婚引发谩骂。她基于自己在美国与同性恋打交道的经历及“人人享有平等权利”的思想,认识到:同性恋者首先是健康、平等、具有独立思想的人,至于是“straight”还是“gay”,这是他们自已的选择;而这一选择,相信也是他们在完成了自我认知之后所做出的决定,其他任何人都无权干涉他们的这一权利。她这样批评中国国内在这件事上一边倒的舆论:“也许,我们缺少的,恰恰就是这种与生俱来的自由基因。没有这样的土壤,每个人都不可能成为特立独行的自由人。而绑架这种自由的,正是爱和宽容的缺失。”

她对美国社会的认知不可谓不透彻:“美国的各种制度,貌似都不太完善,但它们却给予了每个个体最基本的信任。也因为这样,人们学会用信任去回馈信任。”

因为获得了周有光先生所言从世界看中国的眼光,她自信地开启了自己的美好人生。也正因为如此,她也遭到了一些来自大陆网民的嘲弄,他们在她博客文章下面留言,认定她是“暴发户”“不爱国”。误解令她倍感委屈,但她依然坚定地写道:“我必须承认的是,我之所以选择去美国读高中而不是朝鲜,我的确是为了吸取美国的长处,感受现代文明的脉动,并且增加自己开放的心态。如果爱国只是流于表态,那我现在大呼三声‘我爱中国’(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嘛),但显然爱国并不是这样简单粗暴。”她说:“唯一我能确定的是,爱国绝非盲目自大。”学者黄钟在《帝国崛起病》一书自序里写道:“在我看来,渺小的人没有祖国,对他们而言,‘祖国’不过是樊笼的另一种说法。我的理想,就是探究——人在什么样的体制下才会面对权力而不显得渺小。”我想,蔡林溪在美国短短两年的留学经历就是一个证明。

她是一个乐于分享、开朗自信的姑娘,乃父蔡爱东对爱女的评价是:细腻的心思,求知的激情,探索的勇气以及直率的个性。有人说,美国长大的孩子无时无地不透露出一种自信的气质和美,这话用在蔡林溪身上非常合适。学习,思考,生活,在美国的两年留学生活,激活了她内在的力量,也塑造了她独特的气质:热诚、纯真、勇敢、坚定、睿智。历史学家雷颐称赞她的文字“表现出的是一种新鲜活泼的‘原生态’”,共识网创始人周志兴先生则由衷赞道:“视野开阔,富有情怀,……一个少年领军者正在奋力向前。”

若要谈及留学经验,她忠告预备赴美的留学生说,你们必须掌握三个基本技能:一曰微笑;二曰赞美;三曰幽默感。“行走江湖,谁又能拒绝一个充满幽默感、经常微笑,且从不吝啬赞美的人呢?”在我看来,这或许比那些琐碎的留学指南更有价值。

(注:作者FT中文网专栏“剃刀边缘”结集的《暮色四合》一书,已经出版,敬请关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责编邮箱bo.liu@ftchinese.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20:46 , Processed in 0.08788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