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3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绘就中国方言地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3-2 13:37: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绘就中国方言地图

杨雪梅

  方言的方字,最是容易让人产生遐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十里不同俗亦是这个道理,最直接的就体现在语言上。
  语言氤氲在我们小时吃过的打月饼,吃过的熏腊肉,玩过的躲蒙蒙狗,唱过的歌谣,听过的老故事,出席过的红白事……它是我们衣食住行都在走向趋同时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
  近日“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标志性成果《中国语言文化典藏》(20卷)新书发布。记者专访丛书主编——北京语言大学副校长、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曹志耘。
  问:我国是多民族、多语种国家,是世界上语言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方言是构成文化多样性的前提。我注意到这套书是建立在大范围方言调查的基础上。方言调查一直是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很重要的部分?
  答:我国最早的一部方言著作是西汉时扬雄编撰的《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后来就简称《方言》。据说,秦朝以前,每年八月,政府派遣“輶轩使者”(乘坐轻车的使者)到各地搜集方言,记录整理。这些材料由于战乱而散失,扬雄花了27年的时间专心整理,这说明中国自古就有方言调查的传统。
  赵元任当年拟定了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的大规模方言调查计划,比如1928年至1929年两广方言调查;1934年徽州所属6县方言调查;1935年江西56处方言调查和湖南方言调查;1936年湖北方言调查。赵元任还从国外置购实验器材和设备,将方言调查的材料灌制成音档来保存。那时的一批人进行方言调查,是要借鉴国外的科学理念,建立中国自己的语言学体系。比如赵元任写成的《现代吴语的研究》一书,是中国第一部采用国际音标记录、用现代语言学方法研究方言的著作。他在方言研究中开创的《方音调查表格》,几经修订,沿用至今。
  问:与解放后进行的方言调查相比,我们现在的方言调查有哪些不同?
  答:解放后我们对全国2000多个县进行方言调查,因为只有了解方言发音情况才能有针对性推广普通话。但限于当时的条件,在资料整理、出版和保存方面都存在严重不足,有声语料几乎为零。
  2015年5月由教育部、国家语委启动的“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是由国家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的重要语言文化工程。这是继1956年开展全国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普查以来,时隔60年后又一大型的语言文化类国家工程,已经可以用先进理念为指导,用先进技术为支撑,算得上目前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语言资源保护项目。我们有统一的工作和技术规范,收集记录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和口头语言文化的实态语料,通过科学整理加工,最终目的是建成大规模多媒体语言资源库。
  工程总体规划明确用5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约1500个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点的调查,其中汉语方言1080点,少数民族语言420个点,除了田野调查以外,工程还利用网上在线采录、已有资源汇聚等方式持续收集、整合语言资源数据。至2017年底,完成1073个调查点,占全部1500点的72%。
  问:我注意到每本书的许多条目后都有二维码。
  答:是的。各分卷图书里有地方特色的条目后都附有二维码,涉及视频、音频、文字、图片等内容,阅读时可用手机扫码,进入在线访问,可收听方言条目的录音,收看相关视频,从而增强图书与读者的互动性,实现音像图文四位一体的阅读体验,为读者鲜活地呈现方言的语言形态。
  语言文化是指用语言形式所表达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现象,包括地方名物、民俗活动、口彩禁忌、俗语谚语、民间文艺等。我们的作者有专用的调查表,具体分为房屋建筑、日常用具、服饰、饮食、农工百艺、日常活动、婚育丧葬、节日、说唱表演等9个大类,共800多个调查条目。许多条目的拍摄都需要深入乡村田野,因为只有在一些穷乡僻壤才比较完整地保留着方言原生态的面貌和习俗。
  大家是抱着抢救的心态去做的。尽可能充分地利用文字和音标记录、录音、摄像、照相等多种手段,对所有调查条目的方言说法进行录音,对部分方言文化现象本身(如婚礼、丧礼、节庆、民歌、曲艺、戏剧等)进行摄像,对所有调查条目的实物、活动进行拍照。
  问:这其实也是一个重新发现本地文化的过程。因为即使是本地人,对当地不太使用的一些习俗也会没有印象。
  答:我们的调查员、被调查对象几乎都感慨,如果这个调查早十年、二十年,情况会好很多,很多东西就是在近些年消逝的。
  比如与农事相关的内容。以前一出镇区,周围就全是农田。20多年来,镇区规模扩大了不止十倍。大量农田已经改成了住宅、商业、工业用地。当地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还留在村里的人基本都不再种粮,改种经济效益高而不那么费人工的苗木。所以一些地方都没有拍到“莳秧”和“斫稻”这两项最重要的农事活动资料。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根据记载汇总,在过年这段时间里苏州地区有名目繁多、形式多样的民俗活动。而我们的调查团队发现只有祭祖、吃年夜饭、送压岁钱、开门放爆仗和接财神等有限的这几样活动在整个苏州地区还普遍保留。而其他民俗活动,有些只在部分农村有保留,如送灶、祭猛将、天生日;有些活动虽然各个地区都多少保留,但参与人数已经不多,如掸尘、挂年画;有些活动则基本变为政府主导,而非民众自发组织,如闹元宵、看花灯、舞龙舞狮。
  所以我们的方言调查工作其实是为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开展提供数据,比如地方戏、地方民间说唱艺术,很多地方都找不到一个人唱一首当地方言的民歌,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问:丛书出版后的后续工作还有哪些?下一步要完成哪些工作?
  答:丛书现有20卷,涵盖官话、晋语、吴语、徽语、闽语、湘语、赣语、客家话、粤语等汉语方言和怀集标话等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地区的方言调查工作其实更迫切,但我们缺乏足够胜任此项工作的人手,这是下一步要花大力气完成的。成果的开发应用我们一直在做,一些相关的视频已经通过爱奇艺等渠道进行传播。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采录展示平台也于2016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2017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保护传承方言文化”。继《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推出首批成果后,教育部、国家语委今年还将启动《中国濒危语言志》(30册)的出版工作。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这首唐诗为我们所呈现的场景,在人口流动迁移加剧、城乡一体化进程加速的当代中国已经不太可能存在了。城市有多少人都已经不会讲自己家乡的方言了?甚至生活在上海、苏州等大城市的年轻人也逐渐不会讲婉约的沪语、听不懂温柔的吴语……
  方言不仅是一种人际间的交际工具,不仅是一个人与某一居住族群的天然纽带,更是一个人与生俱来所拥有的语言坐标,饱含着与众不同的历史地理基因,这才是语言学家百年来孜孜不倦绘就中国方言地图的动力所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4:45 , Processed in 0.05511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