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莫砺锋:唐诗中的顽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7-7 09:56: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莫砺锋:唐诗中的顽童
莫砺锋

  儿童形象在唐诗中并不经常出现,他们偶然闪现的身影却鲜活生动,令人过目难忘。像贺知章告老回乡后所见:“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个镜湖畔的孩子态度可亲,又彬彬有礼。又像胡令能偶然瞥见的垂钓小儿:“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个小儿学着大人的样子在垂钓,多半带有经济活动的性质,故而如此认真。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试看杜甫的儿子宗文,便曾树栅饲鸡,以求“秋卵方漫喫”,可见杜家的“稚子敲针作钓钩”,也是为了得鱼充膳。这些儿童都是懂事的好孩子,似乎不算顽童。那么,唐诗中的顽童又躲在哪里呢?

  金陵城南的长干里便有两个,正巧被李白看在眼里:“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多么可爱的一对小儿女!女孩手持花枝在门前玩耍,男孩骑着竹马向她奔来。可喜的是他们都不认识sex那个单词,并无“男女授受不亲”的清规戒律,两小无猜,便无拘无束地一起嬉戏。美国现代派诗人庞德把“竹马”翻译成bamboostilts(竹制高跷),仿佛那位“郎”是个青年杂技演员,真是大杀风景。

  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也有一群,正巧被杜甫写在诗里:“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躁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四处飘泊的老诗人好不容易在这里盖了几间茅屋得以栖身,却被秋风卷走了屋顶的茅草,他是多么焦急、无助!眼看着群童公然抱着茅草钻进竹林,诗人喊哑了嗓子也无济于事,又气又急,便骂他们是“盗贼”。曾有身居高位的大名人指出“群童都是贫下中农的子弟”,杜甫这样写是出于“地主阶级的反动立场”,云云。我则认同陈贻焮教授的解读:“这里作者把自己和顽童对照起来写,使老人和顽童的神情都显得很生动。严辞斥责顽童,可见老人当时心情的暴躁,同时又令人感到很幽默。诗人笔下那些顽童固然可恶,但是在他们顽皮、幼稚的神情中也的确有可爱的地方。”我还认为那位大名人比庞德更加杀风景:后者只是无知导致误读,情犹可恕。

  更多的顽童躲在各自的家中,由于他们的父亲是诗人,从而被写进唐诗。李商隐的儿子名“衮师”,诗人称赞他“美秀乃无匹”,事实上是个不折不扣的顽童,试看他在《骄儿诗》中的行径:“绕堂复穿林,沸若金鼎溢。门有长者来,造次请先出。”这是到处奔跑喧嚣,沸反盈天。即使贵客临门,他也争先出门,全无礼数。“截得青筼筜,骑走恣唐突。”“仰鞭罥蛛网,俯首饮花蜜。”骑竹马、罥蛛网,都是顽童们最喜欢的把戏。“凝走弄香奁,拔脱金屈戌。抱持多反倒,威怒不可律。”这是说弄坏姐姐的妆奁,拔掉妆盒上的纽环。大人抱住他,他就拼命挣扎,以致身体倒悬,大人发怒也无法让他服从。另一个晚唐诗人路德延有一首《小儿诗》,《唐诗纪事》称此诗乃讽刺河中节度使朱友谦,诗人因此被杀。其实正如明人瞿佑《归田诗话》所言,此诗“曲尽儿嬉之状”,分明是描写自家小儿恣意玩耍的情状,所以能如此细致生动:“嫩竹乘为马,新蒲折作鞭。莺雏金镟系,猫子彩丝牵。”“寻蛛穷屋瓦,探雀遍楼椽。”“等鹊前篱畔,听蛩伏砌边。傍枝粘舞蝶,隈树捉鸣蝉。”简直闹得鸡飞狗跳,家无宁日,用民间俗语说,真是个“狗讨厌”的顽童!第三位顽童名卢添丁,生于810年,次年韩愈作诗寄给其父卢仝说:“去岁生儿名添丁,要令与国充耘耔。”可见“添丁”意即为国家增添劳动力,这是穷诗人卢仝生下“二娃”后的自嘲之词。添丁有个年长数岁的哥哥,名曰“抱孙”,卢仝《寄男抱孙》云:“别来三得书,书道违离久。书处甚粗杀,且喜见汝手。”又云:“莫学捕鸠鸽,莫学打鸡狗。”又云:“莫恼添丁郎,泪子作面垢。莫引添丁郎,赫赤日里走。添丁郎小小,别吾来久久。脯脯不得喫,兄兄莫撚搜。他日吾归来,家人若弹纠。一百放一下,打汝九十九。”可见抱孙原来也是个顽童,但此时已稍长大,能亲手给父亲写几封文理欠通的信,故卢仝禁止他再去捕鸟打狗。又嘱咐他善待弟弟添丁,否则回家后定要严惩不贷。有其兄必有其弟,添丁当然也是个顽童。他年龄虽幼,却已顽劣无比,甚至无师自通地成为“涂鸦派”艺术的先驱,弄得衣食不周的父亲叫苦不绝,连声告饶:“数日不食强强行,何忍索我抱看满树花?不知四体正困惫,泥人啼哭声呀呀。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父怜母惜掴不得,却生痴笑令人嗟。宿舂连晓不成米,日高始进一碗茶。气力龙钟头欲白,恁仗添丁莫恼爷!”上述顽童一个个都是活蹦乱跳,终日嬉闹乃至惹事闯祸,但是父辈写他们的诗,却是字字句句浸透着爱怜之情。这完全是人之常情,活泼好动是儿童的天性,顽童是每个儿童正常成长的必经阶段,在外人眼中“狗讨厌”的顽童在父母心目中都是可爱无比。就以杜宗文而言,他帮助父亲树栅饲鸡时大约十五六岁。九年以前,杜甫从凤翔返回羌村探亲时,宗文年方六七岁,其弟宗武年方三四岁。兄弟二人向父亲问长问短,竟然“竞挽须”也即抢着拉父亲的胡须,一付顽童模样。然而杜甫却声称“甘受杂乱聒”,还反问:“谁能即嗔喝?”现代作家老舍说他的几个孩子“俱狡猾可喜”,也是此理。

  从上引唐诗可见顽童的一大特征是喜爱游戏,竹马便是其标配的玩具。其实顽童还有另一个特征,便是贪食果饵。晋人陶渊明的《责子》诗中最早披露此点:“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唐代顽童也有此癖,盛唐诗人秦系诗云“稚子惟能觅梨栗”,晚唐诗人杜荀鹤诗云“儿童书懒读,果栗树将空”,皆为确证。李商隐表扬其子衮师“四岁知姓名,眼不视梨栗”,便是想为他洗刷顽童的恶名。其实爱食果栗也是儿童的天性,不足苛责。盛唐时有个十五岁的少年还成天爬到树上摘取果子呢,他不是别人,而是杜甫,有杜诗为证:“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上树摘果,一日千回,非顽童而何?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成天爬树摘果的顽童与那位“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的好孩子就是同一个人,我们又何必对“顽童”这个称号大惊小怪呢?

  现在有些家长每天把孩子押解到各种补习班,让他们苦学包含一切学科的文化知识,就是不许玩耍,惟恐他们成为顽童,据说是为了避免“输在起跑线上”。殊不知人生是一场远程长跑而绝非短跑,几曾见有马拉松运动员“输在起跑线上”?回到唐诗的语境中,诗圣杜甫十五岁还终日爬树不止,诗仙李白在遇到磨杵成针的老妪前终日游荡,而且终生童心未泯,他们又何曾“输在起跑线上”?我认为那些“虎爸”“虎妈”拔苗助长的育儿行为,不但最终使孩子“泯然众人矣”,而且剥夺了儿童顽皮嬉戏的天赋人权,其实是在戕害儿童。要是鲁迅重生,他一定会再次呐喊:“救救孩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08:23 , Processed in 0.06041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