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走进百年马口窑 [zt]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1 12:43: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走进百年马口窑



马口东南一带丘陵岗地上的马口窑遗址。
  汉川市马口镇与武汉市蔡甸区(原汉阳县)毗邻,悠悠汉江绕境而过。马口镇北依汉水,南临白石湖,是一个繁华的江南水乡古镇 。马口最早叫“洗马口”,传说此地地形宛如一匹骏马躺在河边 ,而岭上有一清泉经年不息从马口中流出,当地乡民名谓之“洗马口” 。又传三国时关羽从荆州途经洗马口,牵马到河中饮水后 ,将马系在一块大石上,洗马口从此改成了系马口。据明嘉靖《汉阳府志》记载:“东汉建安三年(公元199年)九月,蜀先主败于长坂坡,斜趋汉津,与关羽船会,得济沔于夏口,关羽路经此地系马休息,故名系马口,简称马口。”
  清代邑人曾写诗句“渺渺群山一水国,孤舟尽目泛清辉”赞美马口,当时古镇商业兴旺,有铺局200多家,街上麻石嵌道,车水马龙,曾有“金马”之称。抗战时期马口成为抗敌后方,许多外地商人蜂拥而至,使此地商业更加兴旺。从这里走出的马口陶器,声名远播日本、美国及东南亚,是马口有名的老字号。  
  笔者母亲为汉川人,本人的童年时光也在此地度过。前不久 ,笔者故地重游,探访了百年马口窑,又一次感受了马口古老而年轻的小镇风貌 。
  
  百年窑遗今犹在
  站在马口老街尽头的汉江大堤上远眺东南,映入眼帘的是一种苍茫:房前屋后堆着一些色泽斑驳的坛坛罐罐 ,破败的老窑址残垣断壁,四处杂草丛生,一片狼藉 ,偶有一两个老窑工还悠闲地做着旧时的陶器。这马口东南一带的丘陵岗地,便是马口窑的遗址。
  一位老窑工告诉我,当年这里全县(原汉川县)几万人,从事马口陶器业的有几千人,居住在汉川的老人几乎没有不知道马口陶器的。马口陶瓷采用当地的红黏土,地底下一米处便可挖取,泥土资源丰富。用这种红黏土烧出的陶器敲击有声,耐腐蚀,防渗漏,腌制瓜菜不腐烂不变味 。
  据湖北美协理事吴正奎(汉川籍)介绍,他小时候这里曾经商铺林立,码头就有两个,一个上码头,一个下码头,里三层,外三层,桅杆林立,全是装窑货的船,帆影无边,非常壮观。还有那些老房子,那幽深的天井,木制的墙壁,天花板、门窗上的雕花 ,记载着历史的厚重。在一间有两个天井的老房子里,一块断裂的长方形石条,石条上雕着万字形花纹,尽管中间断开,仍然可以看出雕刻的精美和年代的久远。老窑工对我说:“这些老房子都是清末民国时期的陶器坊,从这里走出的马口陶器 ,顺着汉水流向长江,再从长江流向全国、流向外国,马口陶器的名声大着呢!”
  走在马口的老街上,不时会看到一些房前屋后堆满残损的坛坛罐罐,依稀可见当年马口陶器曾经的繁荣昌盛。汉川当地有一句俗语:马口的院墙——烂坛(谈)。旧时此地乡民用芦苇生火烧窑,成天是烟雾缭绕,老人便开玩笑说,系马口发了火是窑烟(谣言),本意就是指马口陶器当时的繁荣。
  
  民间陶艺话沧桑
  据《汉川县志》记载,马口的陶瓷业始于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 。清朝末年,马口以制陶维持生计的有两三千人,其规模之宏大让如今的我们难以想象。民国时,马口窑新集周围的龙窑最多时达到36家。马口陶器一般是坛、壶、钵、罐、缸、盆、烘炉等民间器皿,属民间陶瓷。
  马口窑1956年更名为汉川马口陶瓷厂,由36家龙窑和108家作坊合并组建而成,是当时孝感地区首家国营企业,也是我省制陶业规模较大的工厂之一。
  据马口宏发工艺陶有限公司总经理林松阶介绍,改革开放时,来这里买窑货的人络绎不绝,从早晨开始排队,出一天的货,要排90天的队。马口陶器如今的生产工艺与当初已有着天壤之别,好在当初的制陶老工人有的还健在,只能从他们口中了解一些传统制陶的情况。其实手工制陶并不简单,需要好几道工序,先把泥土和熟,一种手工拉坯,一种手工做,大罐子手工捏制而成,晒干后上釉,然后烧制而成。如今这里的乡民还保存着这种方式制陶。他们设计和制作的陶艺品可谓应有尽有,或大或小,或细或粗,各具特色。
  进入上世纪60年代,由于工艺陶的开发突现出良好的生机,马口“八仙坛”曾被选为高校陶艺系教材,而马口老窑工们所津津乐道的,是他们烧制的绘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故事情节的泡菜坛子,曾经在国际博览会上拿过金奖。
  时代变迁,如今马口陶器已雄风不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令人遗憾的是,人们习以为常的,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逢年过节都离不开的陶器,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马口陶器正受到了手工的限制,受到了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冲击,它的发展非常缓慢,以至慢慢被其他质地的产品代替,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面临着消亡的危险。
  走在马口老街上,再不见窑火熊熊的场面,在那些曾经繁荣的马口窑场,如今杂草丛生,只给人们留下一片凄凉 ,一些瓦砾,一些遗憾。以前武汉市民家里使用的水缸、水壶等陶器,大都产自马口窑。2004年9月,武昌三层楼的居民搬迁。在搬迁现场,大量马口窑陶器被市民随意丢弃,一脚踢碎,其中不乏民国早期做工精细的“八仙坛”。 同一件马口窑八仙坛,在省内500元难出手,在江浙一带却能卖到1500元,差价之大使得湖北土生土长的民间陶器大量外流。
  汉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魏文明说:“马口陶器如今的现状令人担忧。如何有机的把原始工艺与现代工艺结合起来,两者加以利用和发展,这是马口陶器的一个现实问题。”他呼吁当地政府可以组织一些老艺人来进行传承技艺,使得马口陶艺得以延伸和发展,让更多人了解本地的民间文化遗产。
  
  马口陶器的特质美
  马口陶器做工精良,非常有特点,与中国其他地方的陶器相比在图案与文饰上有其独特优势。马口陶器不是纯装饰性的图案,绘画性强,制陶业在马口一带因丰富的物质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得到滋润,陶器从最初的实用性走向工艺性,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
  湖北美术家协会理事吴正奎感叹说:“马口陶器是一种特质的美,在古时候属于下里巴人的文明,而在我心中就是阳春白雪。马口陶器已经走进了大众的艺术殿堂,不仅十里八乡的农家喜爱 ,且依托汉江水道,远销国内外。”汉川马口窑以生产各类坛子著称,故又称“坛子窑”。湖北旧俗称“女儿”为 “坛子”,女儿出嫁前男家要送一坛酒、女方陪嫁的食品也往往以各类坛子装盛,“坛子” 因此成了女儿的代称。“京坛”为当地婚礼的必备物,其型矮而圆,周身刻以寿字,上下装饰以回纹和莲花纹,美观而别致。
  据悉,马口老陶艺人擅长信手挥刀,在坛面上飞快刮刻出花卉人物,刀法老练、 简洁大气、虚实相生,意到刀不到。代表作有《八仙坛》、 《十八学士坛》、《空雕双层龙坛》等;马口窑的“描金刻花陶”据说源于北宋 ,多为缸、坛、罐、钵等民用器皿,皆造型古雅大方、釉色古朴厚重 、刻花装饰讲究,主要部分以划花剔地的阳纹为主,次要部分以刮花阴纹作陪衬,主次分明。烧后呈橘红、紫褐、酱红、紫红、古铜等色 ,庄重耐看。马口窑以小件货居多,其中烘炉为湖北人冬季常用的手提炉,旧时艺人们喜欢在提把的两端加饰一对青蛙类的小动物,既增加了提把的承重力,又显得活泼有趣。古香古色的烛台、小巧实用的暖炉、雕花刻字的酒坛 、造型朴拙的陶枕……这些农家土陶器,在笔者眼里都成了宝贝,我也收藏了十几件。
  杭州人熟悉越窑,河南人熟悉汝窑,河北人熟悉定窑,湖北人熟悉什么窑呢?近年来,在湖北美术学院一批教授的影响下,湖北民间陶器打起了“保卫战”,马口窑陶器的地位逐渐回升。在武汉徐东古玩城内,十几位藏家自发组织,想将马口窑陶器发展成古玩城“荆楚一条街”的特色产品。愿马口陶器在未来的一天能重焕光彩,到时候我们能再尝一尝马口陶器腌制的榨菜,再喝口马口陶器酿造的老酒!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0-1 07:42 , Processed in 0.06637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