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为了让生活更容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8-11 13:45: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为了让生活更容易

南京晓庄学院  张华清

这是台湾一位学者、一位语文教育教授的观点。她的原意是说,“学习,为了让生活更容易”。这里,把“学习”改为“语文”同样适用。而且,站在语文教育的角度看语文学习,似乎更应如此。

查看有关资料,发现台湾中小学语文教育的课程目标都是“以生活经验为重心”、以“生活教育为中心”的。台湾的九年一贯课程纲要,提出的目标是,“在通过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人性化、生活化、适性化、统整化与现代化的教育活动,传授基本知识,养成终身学习能力,培养身心充分发展之活泼乐观、合群互助、探究反思、恢弘前瞻、创造进取的健全国民与世界公民”。[1]这里强调的也是生活的环境、生活的方式和生活的目的。

把语文学习目标定位于生活,定位于“让生活更容易”,不仅体现了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而且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其实,从根本上讲,任何知识的学习都应归结于生活,都是为了今后的生活,为了增加生活的经验,为了提升更好生活的能力。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是一门与学生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学科。语文听说读写的能力,恰是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能力。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也从范围的角度证明了语文的学习应该从生活中来,最终又应用于生活。由此可见,脱离生活的语文学习是枯燥的呆板的,是缺少鲜活生命的,自然也是缺乏生活感染力的。从这个方面来说,语文教学应该超越其他学科的学习,让生活大放异彩。从另一方面讲,语文教学必须着眼于个性鲜明的人——学生,着眼于他们的未来,为他们今后的发展负责。这样做,是一种人性化的体现,也是对学生人性的理解和尊重。韩愈《师说》中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一说,原本涉及的学科就是语文,提到的教师当然是语文教师了。

那么,语文到底该如何做,才能达此目的呢?

一、教材编写要突出生活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凭借,是学生学习的载体。现在教材的编写,执行的是一纲多本的原则。其文选式的特点,赋予了编者很大的自由。但无论多大的自由,都应该以“生活”作为评判优劣的准则。虽然说任何文本都是作者生活体验的再现、反映,但不能够与学生生活吻合,不能获得学生喜欢,则不可称为好教材。从这个角度说,教材编写者在编写教材之前,完全可以做系列问卷调查或座谈走访,让学生决定哪些文本应该选进教材。

翻看台湾翰林版初中语文教材,让人感到耳目一新的是整体篇目较少(1—4册每册12篇,第5册10篇,第6册8篇),而其中文言较多,给人最大的感触是“围绕生活”选材料。台湾初中三年,同样是六册教材。每册中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但这些主题的设计和编排都是站在学习者的角度考虑的。如“感恩的心”“为学励志”“守法守纪”“自我期许”“境由心转”“性灵陶冶”等。同时,更为重要的是“生活”话题的直接体现。这在每册中都占很大比重,且年级之间呈现出层次性。从第一册第一单元的“生活体验”,到第二册的“生活体悟”;从第三册第一单元的“美感体验”,到第四册的“生活情趣”;从第五册的“生活体悟”,到第六册的“生活智慧”,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而一步步加深,一步步升华。尽管编者提供的是“间接生活经验”,但是由于能深入学生内心,自然会激起学生生活的体验,触发学生内在的感受,引发某种程度的共鸣,从而形成自己的生活经验。应该说,这种尊重学生基础,贴近学生实际,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切合学生内在需求的教材,必定会获得学生的喜欢,也必定会获得良好的效果。

我们现行的教材在这方面也做了许多努力,尤其是在课文的选择上尽量贴近学生实际。但由于种种因素影响,不少课文还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和喜欢。

二、文本解读要关联生活

在学校里,语文学习的主要形式就是通过一篇篇文本的阅读理解而逐步构建知识体系,提高语文能力的。从这个角度说,这一篇篇文本就成了学生学习的对象,成了学生学习的提升能力、升华感情的基石。对待文本的态度,处理文本的方式,反映着语文教师的教育理念,也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

时下,一般的做法是:语文教师按照既定计划,在参考专家对文本讲解、诠释的基础上,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会采用自己擅长的形式启发、引导学生顺着自己原定的思路和程序,得出事先已经确定的结论。为达此目的,老师们往往不惜时间和精力,绕上很大的弯子。当然,也有一些老师非常精明,善走捷径,直接把结论交给学生,让学生熟记背诵。可以说,这种方法,恰是导致学生厌烦语文学习的根本原因,也是导致语文教学效果惨淡的根本原因。因为,这种教学方法把原本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固定为单一机械的丧失活力的窠臼。它是一种忽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做法,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围着教师猜答案的做法,是一种不顾学生生活特点和心理需求的做法。这种做法,即使课堂气氛再活跃,即使教师再卖力,也不能称为科学的、合理的方法。

从根本上来说,语文教育除了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养成和文化传承之外,最主要的莫过于学生个人生活经验的积累和个人思想体系的构建。学生透过绰约多姿的文学风貌及延伸出的多元解读,学习多角度观看人生和正确的面对生活的态度和能力。因此,语文学习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把文本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生活积累,做开放性地解读。由于学生各自的知识结构、人生经历、生活阅历、情感倾向、个性特色、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他们就会有不同的解读。甲可以就A点畅谈感受,乙可以在B处生成想法。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主动打开,思想就会处于积极的活跃状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会形成自己的观点,而且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对这样的观点,他们会珍视,会与自己的生活相联系,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逐渐内化为自己的生活指导。同时,学生在达到自己目标任务的前提下,能享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从而通过引导很容易上升到更高层次的学习。退一步说,即使达不到这一步,他们至少有过自己的思考,至少不必拘泥于教师制式的结论。事实上,教参上写着的、教师口里讲着的结论,很多学生并不一定能够理解得到,即使理解到了,也不一定认可,即使认可了,也不一定会构建到自己的生活经验之中。

当然,这里并不否定语文教师的指导作用。相反,语文教师巧妙引导学生积极发散思维,恰恰是十分需要的。只是,语文教师不要思维固化,不要用框子限制学生,不要牵着学生鼻子硬按头。

台湾初中语文课本有一篇课文《王冕的少年时代》,是讲少年王冕勤勉向学经过的。倘若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解读出“母亲的无奈和儿子的体贴”“母子间成熟的沟通方式”“接受命运却不任其摆布”“天下没有学不会的事”“情绪管理的榜样”“小说虚构的魅力”“对教育现状的讽刺”等,谁能说没有道理![2]关键是,语文教师自己是否能够参透这些?参透了又能否容纳学生远离自己事先设定的答案?试想,如果教师真的给学生提供如此自由开放的空间,那么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可想而知。这种学习,又何止是单纯的文本学习!这就上升为真正意义上的语文学习,是生活经验的学习,是人生智慧的学习。

三、学习活动要结合生活

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教师的主导性是十分重要的。

但是要想有效发挥自己的主导性,让学习紧密结合生活,就要求语文教师首先必须热爱生活。因为只有热爱生活,才会产生生活情趣,才会对生活有多方面的感受和感悟。难以想象一个对生活冷漠、缺少生活趣味的教师,能引导出充满生活激情的学生,能在学生的学习中融进生活、揭示生活。课文都是作者生活态度、生活体验的反映,如果不能循着作者的思路再次体验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只是置身在文本之外,就没法指导学生。

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依据课文的特点而教,灵活变通教学策略。但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引导学生学会还原,还原到文本之中,还原到作者的内心世界,还原到作者的写作思路。如此,就会窥到作者的生活世界,体验到作者的内心感受。二是善于把文本延伸到学生的生活领域,让学生自觉把文本与自我关联起来,认识到文本所写并不只是作者自己的事情,也是学生自己将来的事情,从而从中获得更多更大的启发。这种向内观照、向外延展的做法,是对学生的尊重,对生活的尊重,是从文本学习向生活的回归。

在学习中,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需要采用讨论的方法,并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最大程度的参与讨论。在讨论中,飞扬思维,明确观点;在讨论中,体验文本,感受生活。

总之,语文学习在文本之中,但更在生活之中。结合生活学语文,才能学好语文。一旦有了这种语文能力,其生活领域也就更丰富,其生活技艺也就更自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3:19 , Processed in 0.06251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