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邱华栋:行走在虚构与历史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3-28 20:56: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邱华栋:行走在虚构与历史间

  邱华栋是活跃在当代文坛的一位重要作家,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他相继出版了两本新书——短篇小说集《十侠》和非虚构作品《北京传》,前者从历史中点燃灵感的引信,后者融个人体验于城市史写作中,虚实相生,别具一格。他既像一位游侠,穿梭于历史与虚构间,又像一位探险家和侦探,在文字的丛林中不断发现新的惊喜。
  《十侠》:写侠义精神
  “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龚自珍的两句诗,道出了古代文人的理想人生。大抵文人总有个文武双全的梦想,求之不得便在想象和文字的世界里圆梦,也难怪历史上出过那么多写武士、写侠客的小说,堪称“千古文人侠客梦”。无论是《史记》、唐传奇,还是四大名著里的《水浒传》《三国演义》,抑或是《三侠五义》《蜀山剑侠传》,金庸、梁羽生、古龙们脍炙人口的武侠小说,书中人物的高歌纵酒、快意恩仇、隐逸高蹈、仗剑天涯,总能点燃读者的阅读热情,而那一个个特立独行、行侠仗义的侠客形象也深深刻印在我们脑海。
  和别人一样,这也是作家邱华栋喜爱武侠小说的原因,他说:“我十几岁的时候读了很多武侠小说,还模仿着写了一本,叫《碧血侠情录》,大概有十万字,听着很像金庸、梁羽生、古龙小说的名字。”和别人不一样的是,那时的他正在业余体校武术队练武术,早上两小时,晚上两小时,从蹲马步的基本功开始练起,到组合拳,再到长拳、南拳、通背拳套路,刀、枪、剑也都耍过。于是,武侠小说爱好者、武术爱好者成了邱华栋的双重身份,他成了一个“文武双全”的少年。
  时间埋下的草灰蛇线往往直到回顾往事时才能看清。邱华栋没想到,过了几十年,他会严肃认真地写出一本以侠客为主人公的短篇小说集——《十侠》。
  2018年一次拜访恩师的契机,让他萌生了创作的冲动。“那年夏天,我在上海探望了年近八旬的黄加震先生,他是我的高中语文老师,也是我练武术的师傅。黄老师见到我这个徒弟很高兴,早早穿好了对襟练功服,长刀、短刃、明器、暗器……加起来上百件家伙,摆了一屋子。后来,我们师徒二人来到楼下花园,他一个弓步,将关羽当年耍的那种青龙偃月刀一横,单手举过头顶。接下来换我,刀是举起来了,几秒钟后,就哐当砸地上了。”邱华栋笑着回忆说。打那次起,他就想写本武侠小说,送给老师当八十寿辰的贺礼,也算给小时候的武侠梦来个“未完待续”。
  武侠小说不少都脱胎于历史,受史传影响很深,《史记》就有《刺客列传》,其中不少历史人物以今天的眼光看都是侠客。邱华栋由此先选定了一个大方向,“我把它框定在以历史为背景,用武侠小说、历史小说这种方式来写。”
  从春秋战国到明清,《十侠》的故事时代背景各异,但都精准地嵌入到历史风云之中。《击衣》写春秋晚期刺客豫让与赵襄子的恩怨;《龟息》以秦始皇求长生不老为背景,虚构了名为龟息功的吐纳之法;《易容》从王莽新朝的覆灭敷衍出来;《刀铭》取材于《后汉书》刺杀大将军梁翼的故事;《琴断》写魏晋名士嵇康;《听功》取材自《旧唐书》,以唐太宗李世民换立太子之事为线索;《画隐》讲的是宋徽宗时一个关于画的故事;《辩道》和蒙元时期忽必烈召开的一次佛道辩论有关;《绳技》想象明建文帝败于燕王朱棣后的踪迹;《剑笈》部分情节取材自《古今怪异集成》,背景是乾隆皇帝让纪晓岚编修《四库全书》。十个朝代,十个侠客,十种功夫,十个故事,绘制出一幅千古侠客行状图。
  “《十侠》以大家清楚或者隐隐约约知道的一些历史人物、事件为依托,同时又想象了十种技艺、兵器,每篇小说对应其一,虚虚实实地把它写出来,其中彰显出的侠义精神是我表现的重点。”邱华栋说。
  在《击衣》中,豫让为报智伯瑶的知遇之恩,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刺杀赵襄子,为主公报仇。豫让没在其如厕时行刺,赵襄子发现后感念其不乘人之危,放了他;第二次刺杀,豫让因曾领受赵襄子的不杀之恩而内心矛盾,赵感佩其忠义,让豫让以剑击衣的方式完成夙愿。其中的忠义、耿直、“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传颂千载。
  “《击衣》也写出了豫让和赵襄子之间的惺惺相惜。类似表现侠义精神的内容,在这本书中还有不少。”邱华栋说:“《史记·游侠列传》中评价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我想这种侠义精神在今天依然有其价值。”
  《北京传》:为城市立心
  文学与城市有着怎样的关系?远的说,有东汉班固《两都赋》对长安与洛阳的赞颂,有宋代市井生活与话本小说的紧密联系;近的说,有新感觉派对上海十里洋场的形绘,有彰显南北城市风格差异的地域文化书写。城市既是不少文学流派得以生成的沃土,也作为文学书写的重要对象,不断拓展着文学空间的边界。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叶兆言《南京传》、孔见《海南岛传》、叶曙明《广州传》、胡野秋《深圳传》以及徐风展现江南文化变迁的《江南繁荒录》等作品的出版,融汇文学笔法与非虚构创作旨趣的城市传记不断给文坛带来惊喜。这其中绕不开的一部作品,就是邱华栋的《北京传》。
  “2017年夏,当时我正在读英国作家兼记者彼得·阿克罗伊德写的《伦敦传》,很厚的一大本,有80万字。有一天我见到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的总编辑韩敬群,聊天中说了一句‘读了这本《伦敦传》,我觉得我也能写一本《北京传》’。没想到言者无心,听者有意,没多久他就向我约稿。”邱华栋说。
  把有着3000年历史的一座古老都城用传记的形式写下来绝非易事,邱华栋能有这样的底气,不得不说缘于他多年来对北京的观察、思考与创作实践。
  对北京,邱华栋并不陌生。出生于新疆的他,1992年大学毕业后来到北京工作,在这里生活了近30年。从上世纪90年代起,邱华栋就以《乐队:摇滚北京》《手上的星光》等作品建构起一个迥异于传统北京的现代北京形象。他曾说:“在美学多元的时代,判断自己是哪一元至关重要。对于我而言,不可能去虚拟历史,我们这一代对当代中国历史缺乏体验记忆,我因而对当下生活非常感兴趣。我生活在城市中,便把写作的视点放在以城市为背景了。”这个城市就是北京。1995年到2008年,邱华栋创作了总题为“北京时间”的4部长篇小说:《白昼的消息》《正午的供词》《花儿与黎明》《教授》,展现出全球化时代中,身处北京的知识人世俗生活与精神境况的碰撞。
  从虚构的小说到非虚构的城市传记,除了几十年的资料收集研读,外国城市传记的启发,邱华栋在动笔之前很下了一番功夫,在他看来,如何写决定了作品的成败。“给一座城市立传,是一种非虚构文学的新写法、新题材,我希望呈现出北京3000年城邑史的时间轴线和空间移动的图景,因此在结构上采用主章和副章结合的写法:主体章节是城市演进过程中的重点叙述,描述出朝代更替过程中城市的状态;副章选取了一些代表性的人物、事件和建筑、规划等,作为一种补充性的叙述。”比如第一章“蓟城与燕都”,主章从北京的自然地理环境写起,之后结合考古发现和历史记载溯源北京建城之始——蓟城,再说燕都的历史沿革,给读者以清晰的脉络和线索;副章则以作者访古探幽董家林遗址和永定河为补充,古今并置,辅以直观的体会。主、副搭配,主干清晰可辨,副线点缀强调,颇富层次感。
  除序章和终章外,《北京传》从第一章3000年前的西周蓟城和燕都,到第十一章对未来世界城市的展望,在20多万字的篇幅中,邱华栋完成了一次对北京城市历史沿革、建筑规划和人文记忆的巡礼。其中既有史料的爬梳,也有感性的经验体悟。“资料是死的东西,我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对北京各个犄角旮旯、各种人群的接触和观察才是最重要的。这在《北京传》中也有所呈现。”邱华栋说。
  在第二章“唐幽州城”的副章“潭柘寺的守望”中,邱华栋想象一位古代僧人行走在幽州西北部的山里,寻找着修建寺庙的山水俱佳之处,最终在一眼潭水边找好了地方,建起了嘉福寺,后来称作潭柘寺。造访潭柘寺的经过,被作家详细记录下来,举凡周遭环境、大殿形制、秀丽风光、文物遗迹皆诉诸笔端,可以视作一篇发思古之幽情的游记。
  为北京立传,主要关注的自然是历史的一面,但正如邱华栋所说,他的写作有那么点“厚今薄古”,“我笔下的北京不是远去的北京,而是当代的北京、此刻的北京,崭新的北京,我自己的北京。”拥抱当下,又向未来敞开,是《北京传》的态度,也是全书以“‘中国尊’的瞭望”为序章,以“未来之城”为终章的原因。对智慧城市、北京新版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副中心建设、雄安新区、京津冀一体化、大兴新机场建设等当下北京发生着的重大现实,邱华栋都有所涉及,让《北京传》的视野和眼光从历史遗迹与泛黄的典籍延伸到跃动的当下,汇入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滚滚洪流中。(本报记者张鹏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23:56 , Processed in 0.07398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