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ze=0.36][size=0.36]引用《论语》的次数最高(21次),其次是《孟子》(9次),然后是《中庸》(5次)与《大学》(4次)。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可能有:1.《论语》《孟子》容量相对较大,可供选择的几率更大一些,而《大学》《中庸》只是单篇,内容比较单薄。2.《论语》在修身、处世方面的内容比较丰富,与《孟子》《大学》《中庸》相比较而言,其生活化、情感化的特质更为明显。3.《论语》《孟子》是清代科举考试命题必选范围,《大学》《中庸》则只是选择性命题。
[size=0.36]小说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中有一个明显的规律:无论是从单项统计数字来看,还是从合计数字来看,与“四书”关联性文本比例较为一致,表明小说对“四书”的态度和在引用、化用其语句上具有连贯性和一致性。
[size=0.36]小说《红楼梦》涉及“四书”的生活场景丰富多样,如制灯谜、行酒令等文化娱乐生活,初次见面会谈以及日常生活中的闲谈等,表明“四书”在文人士子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并不局限于科举考试活动。首先,总体上来看,小说《红楼梦》涉及“四书”的场景主要集中在读书学习(20次)、日常闲谈(17次)和文化娱乐(11次)三个方面。其次是丧礼祭祀(3次)、品评人物(2次)、直抒胸臆(3次)及其他方面。这些数据表明:在《红楼梦》的艺术世界中,“四书”不仅与科举考试有关,而且融入到了小说人物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反映时代文化语境、塑造人物艺术形象等均有重要作用。
[size=0.36]此外,小说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使用“四书”的场景稍有不同。前八十回主要场景是日常闲谈(12次)和文化娱乐(11次)两方面,随后才是读书学习(9次)。这一结果表明,小说作者对“四书”并非刻意反对与批判,而是有所认同与包容。后四十回与“四书”关联的场景有两个特点:一是宝玉读书学习与“四书”的关联明显增多(11次),二是随着贾府衰落和诸芳四散,联句、灯谜、行酒令等文化娱乐活动极少,与“四书”的关联归结为零。
[size=0.36]被后世视为“程朱理学”符号和科举仕进之阶的“四书”,在小说《红楼梦》中却凝结着人性的神韵、散发着人情的温度,体现为小说人物用其中的典故来遣愁抒怀。这样关联的次数虽然不多,却不容忽视。例如第四十五回,薛宝钗劝慰林黛玉道:“你也是个明白人,何必作‘司马牛之叹’?”宝钗所用之典出自《论语·颜渊》。作者用一典而道出钗、黛二人心境,堪称神来妙笔。
[size=0.36]通过统计分析小说中各位艺术人物涉及“四书”的情况,可以获知他们对“四书”的熟知程度和取舍态度,亦可推知作者对儒家思想的艺术审视态度。首先,与“四书”内容关联次数在所有人物中最多(19次)的是贾宝玉,然后是林黛玉(7次),接着是史湘云(5次),贾政、贾代儒并列第四(4次),贾雨村、薛宝钗并列第五(3次)。这个结果里面,宝玉、贾政、贾代儒等男性人物与“科举”相关,暂且不论。在红楼女性中,林妹妹在贾宝玉眼中是“从来不说这些混账话”的,她与“四书”相关次数竟然排第一位;通常被视为封建礼教代言人的薛宝钗则排名第三,尚且不及史湘云。这一现象反倒值得重视和深思。
[size=0.36]其次,红楼男性人物中,如果不计贾宝玉,其他人物与“四书”关联的次数之和(14次)明显低于红楼女性人物的次数之和(24次)。如果把贾府以外的贾雨村、甄士隐、甄宝玉和塾师贾代儒排开,贾府中的男性只有贾政和贾兰两人与“四书”有涉,相关次数之和就更少(5次),远不及红楼女性人物。这一结果表明,所谓“诗礼簪缨之族”的贾府显然有些名不副实。这应该与贾母对教育不够重视有关,抑或是贾府走向没落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