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827|回复: 8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之友网》[校长网刊]专栏主题辑帖之一:特色学校建设参考文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4 09:52: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师之友网》[校长网刊]专栏主题辑帖之一:
                         特色学校建设参考文献




本站网管员管季超联系方式
免长话费服务电话:400-027-8105,

移动电话:13971958105,
邮箱:xnjyw123@163.com
QQ号:1309586706/349808152,
QQ群号:291179970,
微信号:jszywz









李镇西:我想办一所没有“特色”的学校  



学校一定要有“特色”吗?

面对这个问题,有人会惊讶:“这还用说?”

是呀,这是一个热衷于谈“特色”的时代。几乎所有学校都在争创“特色”——你弄“书法教育”,我就搞“剪纸教育”,你做“人人都会拉二胡”,我就来个“学阿拉伯语从娃娃抓起”……

仅仅增加一门选修课,就叫学校教育的“特色”吗?

当然,也有学校的“特色”不仅仅体现在选修课,而是在“理念”上“模式”上甚至“培养目标”上都有“创新”有“突破”:比如“让学生拥有诗意的人生”,比如“312课堂模式”,比如“培养走向世界的现代中国人”……

于是一种“教育服务”应运而生。某些专家,某些机构,专门到学校帮着“提炼”“梳理”“总结”该校的“特色”,于是很多简洁整齐的句式,或夹杂着数字或字母的短语满天飞,比如“教学共生,师生互动”、“6S教育”、“五合教学”……

写到这里,我的脑海里无数“新理念”“新模式”以及表达学校“特色”的词语源源不断涌现出来,只是因为怕得罪人,于是很世故地不一一点出罢了。

现在很多学校的所谓“特色”,要么是凭空杜撰的几个富有“特色”的标签——比如,标榜“××教育”,但其内容却和其他学校一样,并没有什么独到之处;要么是多开了一门或几门国家规定课程之外的选修课;还有就是学校的什么体育或艺术“传统项目”,如篮球项目,舞蹈项目,等等。

究竟有没有真正的特色学校?当然有。所谓“特色”, 应该是在学校管理、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文化传统等方面表现出的与众不同的风格、个性或独特性,而决不仅仅是开了某一项选修课或课外社团活动,更不是提出了一个别人没有说过的概念。

也许我比较观念比较保守,我一直对义务教育学校大谈“特色”以至“特色”泛滥感到疑惑。愚以为,就义务教育阶段——特别注意,我这里说的是“义务教育”——的学校而言,至少在教育方针(含培养目标)上很难说有什么特色。教育方针由党和政府制定,比如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国家意志,显然不允许什么也不应该允许各学校自作主张在教育方针上还有“特色”。培养目标也是如此。基础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对学生全方位打下全面素质基础。培养在人格、知识、能力、体质等方面素质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所有义务教育学校的共同目标,难道还有其他富有“特色”的目标吗?当然,如果是职业高中或大学,在培养专业性人才方面确立自己的特色,那是理所当然的。但我说的是义务教育。

这样一说,是不是小学和初中就不可能有特色了呢?当然不是。我只是说在根本的教育思想上,还是慎提“特色”为好。而在我上面所说的“学校管理、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文化传统”等方面,教育者完全可以实事求是地展示出自己的个性,或者说“特色”。

但是,我要强调的是,真正的特色不能速成,它需要实践,更需要时间。所谓“需要实践”,就是说特色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很遗憾的,现在好多“特色”恰恰是“说”出来的。好多学校为了“彰显特色”“打造品牌”,或为了迎接什么大型的验收检查,赶忙请来专家帮着“提炼”“梳理”,找几个别致新颖、言简意赅的短语,“特色”便诞生了。所谓“需要时间”,就是说特色是一种长期的坚守,是一种历史的积淀,是一种瓜熟蒂落,是一种水到渠成,是同行心服口服的认定,是社会众望所归的认定。从这个意义上说,开办三五年的学校,最好免谈什么“特色”——更别说提什么“三年打造名校”之类的口号了。但现在一些学校的“特色”则不需要时间,学校刚刚落成,便向教育局“申报特色项目”了。当然,也有一些教育行政部门,热衷于让各个学校“申报特色”,人为地展现“一校一品”,这是典型的教育浮躁

此文写到一半,我参加了成都市教育局组织的一次课程改革现场活动。活动结束前,副局长左华荣在总结中说:“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办学特色观。许多学校都说‘要形成办学特色’。学校的办学特色,实际上就是解决自己的问题所拥有的思想和方法。我特别担心办学特色的功利化,机械化,和泛化。一个学校的特色不是刻意打造出来的。应该是一个学校长期发展自然而然得形成的,不断积累,完善,升华。是日积月累,是源于实践的。

坦率地说,我很少听到教育官员如此清醒。会后,我抑制不住激动,罕见地上台握住局长的手“大拍”其“马屁”:“说的太好了!”

他谈到反对“功利化的特色”,我理解所谓“功利化特色”,就是为“特色”而“特色”,是假特色。而现在的假“特色”是在太多太多。但教育哪有那么多“特色”?

我想到上半年一位领导来我校视察,我陪他转校园。他问我:“李校长,你们学校有什么特色?”我说:“没什么特色啊!”他看了我一眼,好像不太明白我的意思,我解释说:“我们学校才办几年,而形成特色是需要长期实践积淀的。再说,我现在也没想那么多的什么特色,就想让我们的老师认认真真上好每一堂课,认认真真教好每一个学生,认认真真带好每一个班,我呢,认认真真帮助每一个老师成长,就可以了。”这位领导对我的说法深表认同。

说实话,当该领导突然问我“特色”时,那一瞬间,我也想过一些词语,比如“平民教育”啊,比如“新教育实验”啊,等等。但这些能够说是我校的“特色”吗?难道只有武侯实验中学在搞“平民教育”吗?难道只有我们学校在搞“新教育实验”吗?

所以,还是老老实实地做好教育应该做的每一件事,就行了。何必要刻意追求什么“特色”呢?

有人曾对我说:“李校长,你的没有特色,就是特色!”

我知道这话很时髦,而且显得很“深刻”。但我也不接受。因为我并非为了“特色”而“没有特色”——如此“没有特色”还是在刻意追求“特色”。

我的确想办一所没有“特色”的学校。我和我年轻的同事们,面对的是好多学校不喜欢的孩子——当地失地农民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弟。教育局划片分配生源,我们不可能将其中任何一个孩子排除在校门之外。面对这些孩子,我们没想那么多,就朴素地追求“适合每一个孩子的教育”。我们研究的,不是什么“特色”,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难题:有的孩子为什么上课心不在焉?他上课为什么听不懂?有的学生为什么要辍学打工?孩子的家长为什么不愿意到学校来开家长会?怎样才能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如果考不上高中他将来能够做什么?……当然,我们学校也有相当部分的天资不错的孩子,所以我们同时也在思考:怎么让这些聪颖的孩子最大程度地获得知识,最大程度地提升能力,最大程度地得到发展乃至极致?正是为了每一个孩子——是的,毫无疑问是“每一个”,我们大胆地进行课程改革和课堂改革,同时相应地进行了考核评价改革。

特别幸运的是,我遇到了特别理解和支持我的武侯区教育局和成都市教育局,他们为我校的改革不但大开绿灯,而且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在这里我说了领导的好话,这是我的心里话。我犯不着在领导听不到的地方 “歌颂”领导(我知道我的博客是从来不被局长光顾的),但我得实话实说,这是做人应有的起码诚实。

写到这里,也许有朋友急切地想知道我校究竟进行了怎样的“改革”。对此,我要让大家失望了。一切才刚刚起步,我不愿多说细节。所以目前我基本上谢绝了所有媒体报道,因为事情才开始做,就大谈“成果”,这样不好。

还有和“特色”相关的一些说法,我也常常越想越觉得不是味道。比如,学校要“打造品牌”,又比如“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等等。这些说法,显然是一种办企业的思路,是面向市场的思维。品牌是一个商业概念,它以产品质量取胜,并形成自己独特的信任度、追随度,因而给产品增加了附加值,企业可以为品牌制定相对较高的价格,获得较高的利润。企业打造品牌,产品追求特色,理所当然。

一些大家公认的真正名校(关于名校的产生和意义,我将另文阐述),产生了类似于“品牌”的社会美誉度,这是一种客观存在,不容抹杀。但是,我这里要批评的依然是那种为“品牌”而“品牌”,把“品牌”作为学校的主要追求的做法。学校是企业吗?学校需要面向市场吗?也许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专业学校包括综合型大学的专业设置,和企业有密切联系,而且需要有市场思维,但我想问,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要“品牌”来做什么?所谓“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意义何在?像企业一样争抢市场份额吗?当然,有人会说:“是呀,学校有品牌了,有影响了,就有竞争力,才会有源源不断的生源嘛!”且慢,按国家规定,义务教育的小学和初中,不都是由教育局划片或微机排位分配新生吗?你为什么老想着去抢占什么“市场”呢?说白了,不就是抢优生以提高“升学率”吗?不就是收择校费壮大财源吗?当然,这些话是不能摆到桌面说的,但大家心照不宣。然而,这心照不宣的意图,不是“假教育”是什么?

学校当然要办好,但这不是“对外”的为了什么“品牌”什么“市场”,而是“对内”的为了我们每天面对的孩子!只要孩子在学校能够享受每一个老师的爱,只要孩子能够喜欢每一堂课,并且真正获得全面发展,学校没有“特色”没有“品牌”没有“市场”,又有什么关系?

朴素比“特色”更美丽,良心比“品牌”更珍贵。孩子心灵和他们的未来,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关注的“市场”!

这是我们的教育良知所在。



                          2011年11月23日—29日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慎提品牌
李镇西

    和特色一样,品牌也是不少校长的追求。笔者在这里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慎提品牌,不是说品牌不能谈,而是要看去如何理解和正确对待。

    品牌首先是个商业概念,它直接与市场相联系。将产品做成品牌,产品会增加附加值,使企业获利更多,这是一种企业发展思路。一个企业要扩大影响,拓展甚至占领市场,是离不开品牌打造与推广的。

    但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引进这个概念会怎样呢?或者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打造品牌又意在何处呢?这背后恐怕还是有许多摆不上桌面的道道要说的。在很多人看来,学校做大做强品牌之后,必然优生会如潮涌来,于是学校便在竞争中占据了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优势——优质生源。在不少地方,某些品牌校甚至基本垄断了整个区域的生源市场。

    当然,如果是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校要通过品牌来争取优质生源倒也无可厚非。但是,对于公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来说,如果也如此热衷品牌,热衷市场,那就实在是说不过去了。

    首先,这有悖于国家的教育均衡与公平原则。现在全国有许多地方择校热久久无法降温,就是因为每一个地区都有一所或几所品牌学校在源源不断地“挖”优质生源。生源好了,学校升学率也上去了。但对于那些普通学校而言,本来应该属于自己片区内的优质生源被生生“挖”走了,生源自然越来越差,升学率也无法与这些所谓品牌校比。而在更深层次上,它还会造成义务教育阶段校际之间在硬件和师资上的巨大反差和更加不均衡。

    在笔者看来,一些大家公认的名校,产生类似于品牌的社会美誉度,这是一种客观存在。但是,这里的品牌不应该有任何功利的色彩,也不应把品牌作为学校的主要目的和追求。学校不是企业,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要品牌来做什么?说白了,其中一个很大因素就是要抢优质生源,从而使学校获取比其他同类校多得多的各种资源。如果我们赋予品牌更多这方面的含义,是很难让人接受的。当然,如果有些小学和初中学校办得很好,形成了特有的文化和魅力,这是非常令人称道的。因为这里所说的品牌是为了能够让本校的学生享受更优质的教育,而不是为了去“挖”别人的生源。这样的品牌只关乎学校荣誉、教师尊严和学生成长,和“挖”优质生源无关,和无序抢占生源市场份额无关。一句话,这样的品牌办学和任何物质利益没有瓜葛,我们又何不多多为善呢?!(作者系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
来源:中国教育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14-5-4 09:53:12 | 只看该作者
学校创建特色研究中概念界定的再思考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 郭继东
    自《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颁布以来,学校创建特色的实践活动不断深入,理论研究也渐成热。在学校创建特色这一范畴中,学校特色、办学特色和特色学校是研究人员经常使用的几个概念。从实际使用情况看,学校特色与办学特色的含义相近,多数研究者并未将它们作严格的区分,因而可视为同义词。这样,学校特色和特色学校就成了这一领域的两个最基本的概念,学校创建特色的理论体系都须建筑在它们基础之上。因此,阐明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廓清其外延,对于学校创建特色的理论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一、学校特色的内涵与外延
    就笔者所知,目前对于学校特色的界定不下二十种,较具代表性的有:
    我们将学校特色界定为: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办学风貌或教育风格。这里所讲的"独特",不能仅理解为是学校这个整体中的某个教育要素的个性体现,也不能狭义地理解为是"你无我有,你有我精",而是指学校整体的个性。它是学校整体中最具典型意义的个性风格或个性风貌。——邢真:《学校特色建设理论的探讨》
    所谓办学特色,就是要创办文化上有自身特色的学校,这种学校在文化的各个层面--精神、制度、行为乃至物质设备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区别于其它学校的文化特征。
    ——郑金洲:《"办学特色"之文化阐释》
    办学特色是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的、优质的、稳定的教育风貌。
    ——王宗敏:《对办学特色几个基本问题的理论思考》
    学校特色,是办学主体刻意追求逐步实现的学校工作某一方面特别优于其他方面,也特别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的稳定的品质,也称为办学特色。
    ——孙孔懿:《学校特色的内涵与本源》
    学校特色一般是指一所学校在全面育人工作中所选择的重点,或是把已出现的某种经验特色通过深化积累,逐步形成某种富有个性的强项或优势。
    ——吴秀娟:《关于学校“各自办出特色”的哲学思考》
    笔者认为,我们的学校特色应该是学校创造性地贯彻教育方针所形成的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稳定的个性风貌。
    ——梁志大:《关于学校特色和特色学校的思考》
    显然,人们对于学校特色的认识尚未达成共识。有人将学校特色视为某种富有个性的强项或优势,有人把它理解为学校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稳定的个性风貌,有人强调它是学校整体个性的体现。那么,学校特色究竟是什么呢?李保强同志在分析学校特色的现有定义时指出,目前人们的认识实际上存在着三种倾向:
  其一,微观认识。此类认识站在低维度上看问题,认为创办特色学校的目的在于学校内部教育机制的转轨,使中小学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因而学校特色被认定为学校的教育特色。根据这一思路分析,上文列举的王宗敏同志的定义无疑属此类。孙孔懿、吴秀娟、梁志大同志的定义虽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是把学校的某一方面的独特之处理解为学校特色,也是从微观角度来认识的,故亦可归属此类。
    其二,中观认识。此类认识在学校层面上看问题,把学校特色看作学校办学的特征和学校整体的风貌。这种认识不仅承认学校特色是学校办学中独特的、稳定的、优质的个性风貌,还特别强调是学校的整体性特征。上面提到的邢真、郑金洲同志的界定应该归为这一类。
    其三,宏观认识。此类认识站在高维度上看问题,把学校特色的概念理解得相当宽泛,并把创办特色学校作为基础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路。譬如,有论者指出:“我国的基础教育从其阶级属性来说是属于社会主义教育的范畴,从广义上说,这也是我国中小学的学校特色。”这显然是从宏观的层面上看待学校特色的。
上述种种认识的分歧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还是能够从各种阐释中找出它们的共同点。事实上,无论从哪个层面、哪个角度来看问题,有一点是所有的研究人员共同强调的,即:学校特色是学校所具有的独特的个性风貌。而这恰恰是这一概念的核心要素,是学校特色的本质所在。所以,笔者认为,我们可以这样来表述学校特色这一概念--学校特色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独特的个性风貌。
    必须注意的是,特色是在比较之中产生的。没有比较,特色也就无从谈起。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比较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地展开,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出发,必然会对学校特色作出各不相同的解释。但这种差异并不是学校特色本身在质的规定性上存在差异,而是其具体表现形态上的差异。着眼于宏观层面,看到的是学校特色的宏观表现形态;着眼于微观层面,则看到的是其微观的表现形态。从分析的角度,观察到的是学校的某一方面特色;从综合的角度,观察到的则是学校的整体风貌。因此,学校特色的外延当是比较宽泛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都有可能形成其特色,因而学校工作的范围有多大,学校特色的范围就有多大。就上文列举的六种关于特色学校的界定看,有人将它限定为学校的某一强项,有人把它确定为学校工作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独特风格,有人将它扩展为学校的整体风貌。事实上,某一强项也好,整体风貌也罢,都是学校特色的反映,不过是表现形态不同而已。
    二、特色学校的内涵与外延
    关于特色学校定义也不少,比较重要的有:
    所谓特色学校,是指在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本校的优势,选准突破口,以点带面,不懈努力,逐步形成自己学校的独特风格。
    ——王承钅军:《特色学校管窥》
    特色学校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有别于其它学校的独特的办学风格、独到的教育思想、鲜明的教学手段。
    ——赵福庆:《特色学校建设刍议》
    特色学校是指学校在教育发展过程中,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贯彻教育方针,形成其具有特有的教育思想为核心的办学体系,并被全体成员所内化的具有稳定个性和风格的学校。
    ——马联芳等:《特色学校形成与发展的理论思考》,《上海教育科研》,1997年第10期
    特色学校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从本校实际出发,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形成了独特的、优化的、稳定的办学风格与优秀的办学成果的学校。
    ——顾颉:《试论办学特色与特色学校的关系》
    特色学校是实现整体化、具有整体风貌、育人效益显著的学校。
    ——梁志大:《关于学校特色和特色学校的思考》
    笔者认为,王承钅军,赵福庆同志的定义属于同一类型,两者的相同之处在,定义的落脚点是“独特的风格”(以及独到的教育思想、鲜明的教育手段),而不是“学校”。因此,这类定义实质上是对学校特色的描述,而不是对特色学校的解释。按照通常的“属+种差”的定义方式,“特色学校”这一概念的“属”是“学校”,“种差”是“特色”(即与其它学校的差别)。因此,准确阐发“特色学校”的要领在于说明它是什么方面与其它学校具有差异的学校。不难看出,王、赵二同志的定义颠倒了概念中的“属”与“种差”的位置,因而偏移到对“学校特色”的分析上去了。显然,抛开学校这个“属”来揭示特色学校的涵义是不妥当的。
    顾颉、梁志大、马联芳等同志的界定属于另一类,他们的共同点是都没有偏离到对学校特色的解释上去,而是立足于学校这个"属"来揭示特色学校的涵义。他们都强调特色学校是有个性风格的学校,并且这种风格应是整体性、综合性的而非个别性的。值得注意的是,顾颉、梁志大同志的观点与马联芳等同志的界定有着细微但很重要的区别。顾、梁二同志除了强调特色学校应有其整体风格外,还特别指出它是具有"优秀的办学成果的学校"、是"育人效益显著的学校"。这就是说,特色学校不仅要形成风格,而且要产出结果。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创建特色学校的终极目标是提高育人的质量和数量。
    如果不能更多、更好地培育出人才,学校的风格再鲜明、再独特,也是毫无价值的。特色学校之有别于一般学校,不仅仅是表现在办学风格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育人成效上。因此,“独特的整体风格”与“出众的办学成果”是特色学校最本质的内核。从这个意义上讲,笔者十分赞同顾颉、梁志大同志对特色学校内涵的揭示,尤其是后者的表述更为简洁明了。
    明确了特色学校的内涵之后,其外延就不难确定了。在实践中,常常有一些同志将有一两个强项(如:某一体育项目或某一学科)的学校看成为“特色学校”,这实际上是名不副实的。因为这些学校往往只是在某个项目上有特长,并未形成整体的学校风貌;只是培养了少量的尖子人才,并未使所有的学生都得益。因此,这类学校不应包括在特色学校的范围之内。同理,有的研究人员所列举的特色学校模式(如:河南安阳市人民大道小学的德育特色、四川垫江中学的智育特色、上海巨鹿路小学的体育特色等),也不宜归入特色学校的范围。不过,需要说明的是,上面提到的那些学校都有可能成为特色学校,这与我们正在讨论的概念外延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问题,不可混淆。另外,有的同志把诸如外国语学校、舞蹈学校之类的学校视为特色学校。笔者认为,这类学校在办学条件、培养目标上都明显地有别于其它学校,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学校。这类学校同样存在"如何办出特色"的问题,它们并不能因其特殊而自然成为特色学校。
    三、学校特色与特色学校的概念关系探析
    关于"学校特色"和"特色学校"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一种意见认为,学校特色与特色学校的意义没有什么区别,可以相互替代。一种意见认为,学校特色与特色学校是同质而不同层次的两个概念。对所有的中小学都可以提出办出自己学校特色的要求,这是学校特色建设的初级阶段。而特色学校则是学校特色成熟的标志,是学校特色建设的高级阶段。”在这里,前一种意见否认学校特色与特色学校之间存在区别,根据这种观点,采用两个概念进行表述显得多余;而后一种意见虽然承认学校特色与特色学校的不同,但将它们理解为具有上下关系的同一序列的概念,即学校特色是特色学校的初级形态,而特色学校是学校特色的高级形态。
  上文已经对学校特色与特色学校的界定作出了分析,我们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不能把特色学校和学校特色作为同序列的概念来看待,更没有理由作为同一个概念来理解。即使是从语词的角度分析,两者也不可混为一谈。学校特色所指称的是一种特色,是区别于产品特色、商业特色的学校的特色;而特色学校指称的是一种学校,是区别于一般化学校的、有自身特色的学校。显然,两者不应是同一个概念,也不存在概念上的上下位关系,它们分属不同的概念序列。“学校特色”作为一个属概念,统摄着“学校教学特色”、“学校科研特色”、“学校管理特色”等种概念,同此构成一个概念序列;“特色学校”则作为一种概念,与“有特色的学校”、“名牌学校”等构成另一个概念序列,该序列的属概念为“特色化学校”,它与“一般化学校”相对应。
    当然,我们并不漠视两者的联系。正如有的同志所言,“所谓特色学校,简言之,就是指具有自己办学特色的学校。”这话虽然有些简单化,但道出了两者之间不可分裂的关系。特色学校必然是有学校特色的学校,但有学校特色的学校不一定就是特色学校。如前文所述,学校特色有着不同的表现形态。当它仅仅是一种优势项目或某一方面的特色时,只是局限于学校工作的一部分,不能反映学校的整体办学质量。因此,这样的学校还不符合我们对"特色学校"的界定,将它称为"有特色的学校"更为恰当。当学校特色渗透于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体现出一种总体风格并产生出相应的育人效益,这样的学校达到了“特色学校”的层次。而“名牌学校”则是办学的最高境界,它建立在“特色学校”的基础之上,需要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使学校的整体特色形成传统,通过培养层出不穷的优秀人才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并最终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有特色的学校”、“特色学校”、“名牌学校”是特色化学校的不同层次,实现层次之间跃迁的关键是学校特色的逐步拓展,不断细化、长期积累、广泛辐射,这就如同蚕做茧变成了蛹,蛹成熟化作了蛾。
3#
 楼主| 发表于 2014-5-4 09:53:44 | 只看该作者
特色学校创建的三个“并非”
中国教育先锋网 孔永海
“特色”一词随着在教育报刊、学校宣传中出现的频率逐渐增多,争创特色学校呼之欲出。阳春三月,在吴江召开的由《人民教育》编辑部主办的"全国创建特色学校论坛"更是刮起了特色之风。吴江会议是教育界的盛事,也是春风拂面的好事,从学校特色到特色学校本身就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种进步。
  “特色”——《现代汉语词典》注释是“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色彩”比喻人的某种思想倾向或事物的某种情调。“风格”是指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派或一个人的文艺作品所表现的主要的思想特点和艺术特点。所谓特色,顾名思义就是与众不同,不是平平常常,而是有自己的特点。勿庸置疑的是特色学校创建据有的理论依据,特色学校的创建的确能给学校铸造校本特色的灵魂。
    现象——“特色”并非吃香
东方网2003年12月25日消息:音乐特色、美术特色、体育特色……这些曾使众多家长和学生趋之若骛的特色学校,如今却备受冷落。2003年9月开始,申城一些特色学校开始遭遇招生瓶颈,上海某特色学校今秋仅招到了30名学生。
    尽管申城的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是要有些特长,但在择校时仍旧不愿意考虑特色学校,他们认为,进特色学校就要以牺牲语数外等基础学科为代价,这是现代中高考制度给予家长的“明示”。
    一位家长曾在特色班级的动员会上直言不讳地说,“我不奢望孩子成画家,只希望他拿到大学文凭,所以我不会让孩子冒险进特色班。""冒险进特色班"--这就是我们大多数家长的心理了。家长的无奈似乎得到多数的理解,其急功近利似乎也是有理有据。
    宣传--学校特色并非特色学校
    勿庸质疑,名校一般会经历"学校特色--特色学校--名校"三个过程,作为一所学校宣传学校特色也是理所当然。我们同时也看到每一所所谓的特色学校也许只是其某一项目成绩居于本地区领先,但学校的宣传往往称其为特色学校。我们认为,对学校特色与特色学校的概念不清是其根本缘由。
    所谓特色学校,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在贯彻执行教育方针过程中,突出国家的性质,结合社会时代需要;突出地方独特文化,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通过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形成稳定的、鲜明独特的学校色彩和风格。就是在办学方面,有自己的理念,有自己的思路,有独特的举措,为全校师生所认同,形成传统。所谓学校特色,是指每一所学校在完成教育部制定的全国统一教学计划的前提下,搞好各个学科教学的同时,在一个或几个学科方面教学有所侧重,以便使某种特长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学校特色并非特色学校。
    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学校动不动就推出特色学校的"头衔",不顾自身现状,刻意拔高学校办学水平,嘴上说一套,实则做一套。无怪乎会出现"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提法,有一"特色"项目就称自己为特色学校,特色学校并非只是学校对外宣传的光环,如果是,那么只能反映出我们学校的浮躁心理。
    行动——创建特色学校并非为特色而特色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地方差异巨大,因此,不同的地域、地貌、气候,就会出现不同的物产;不同的地方、民族、语言,不同的服装、饮食、风俗习惯、爱好乐趣,就构成了一个地方独特的文化。如果突出地方特点,创建特色学校,实施特色教育,那么,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教育、我们的人才就会各具千秋,五彩缤纷,这也是我们办特色学校的初衷。
    我们认为,办特色学校主要是从本校的实际(即客观规律)出发办学,切忌浮躁,不要脱离学校的实际刻意去“创造”一个什么“特色”。《纲要》中强调的中小学要办出各自的特色是基于:一要对“应试教育”进行改革;二要面向全体学生;三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其目标是对每个学生素质与能力做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培养,并达到最高水平,使之具有主动适应社会与发展社会的能力。
    办学特色决不是指少数人具有的某种技能和本领。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什么?是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和发展奠定基础。创建特色学校决不是做秀,不能影响绝大部分学生成长的过程不会是学校整体教育教学的主流过程。特色学校的创建是指全体学生的身体、心理、智能、道德、审美、劳动和交往素质的全面提高,也不是指学校一个系统,而是家庭、学校、社会和自我教育诸系统的综合。最终应该使学校工作在整体上、全方位地反映出这种特点,使学生、学校实现整体优化。特色学校的特色,一定是根植于学校大多数教师与学生思想之中的东西,一定是对全校学生的终生成长有重要影响的东西。
    因此,特色学校的创建应该统一于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办特色学校的目的,不是为了特色而特色,仍然是为了推进素质教育,为了更好地育人。基础教育阶段既要关注中小学生知识的获得,更要关注中小学生精神的成长。对中小学生来说,影响一生的、终生起作用的是精神世界,即信仰、价值观和情感,而不是某一种知识和技能。唯有这样,才能把多样化的特色学校办成中小学学生心智成长的精神家园。
4#
 楼主| 发表于 2014-5-4 09:54:24 | 只看该作者
特色学校的类型与品味
孙孔懿
研究学校特色的类型和品位,实际都是对学校特色的进一步划分。前者是对学校特色概念外延的划分,这是一种水平线上的划分,它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学校特色的概念范围,有助于学校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当类型的特色。后者是对学校特色品性、质量当次的划分,这是一种垂直线上的划分,它有助于办学主体在特色建设实践中更自觉地瞄准和追求特色的高品位。
   一、学校特色的主要类型
    学校特色分类,就是在对典型的学校特色进行个案研究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不同的特色加以区分,同时将相同或相近的特色加以归并,以使丰富多采、目不暇接的学校特色在一个系统中对号入座,构成整然的序列,为一般学校的特色建设提供选择性借鉴和触类旁通的启发。
       1.体现于办学上的特色
    (1)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体现于办学方向上的特色,具体地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二是坚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向,三是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发展方向。
    (2)办学模式上推陈出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办学体制的改革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各地涌现出不少崭新的办学模式。一是办学主体多样化。二是学校组织形式丰富化。近几年来各地试行的综合中学,就是兼具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两种性质的新型的中等教育组织形式,它又可以进一步分为分流式、渗透式和接续式等。此外,近年来还出现了“一校多制”和几所学校结为教育集团等新模式。
    2.体现于教育上的特色
    (1)创立崭新的教育模式。教育模式是一种稳定的教育行为方式。它包括理论依据、教育目标、必备条件、操作要点以及评价标准和方法。现行的学校教育模式存在若干弊端。许多学校在革故鼎新的改革过程中,不满足于就事论事、零打碎敲、小修小补,而是大处着眼,立足治本,着意创造具有完整体系的新教育模式。近几年来各地出现的素质教育、成功教育、愉快教育等,都是具有针对性、概括性、操作性和优效性等特点的崭新的教育模式。
    (2)五育并进,协调发展。学校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在于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教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五个方面;五育之间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是互相渗透的。大量的学校正是通过五育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协调的发展,同时形成自己的特色的。
    (3)突出一育,渗透和促进全面教育。德智体美劳五育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在进行某一育的同时,能够也应该渗透或促进其他方面的教育。实施过程中,五育不能绝对均衡地安排。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学校,面临不同的教育任务,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五育之间也都会出现若干不平衡的情况。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象。此外,一所学校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教育资源(师资、生源、设备、基地等)都不会完全平衡,因此,各学校完全可以而且应该从本校传统和教育资源的特点出发,在某一时期以某一育作为全面教育的侧重点,形成相应的特色。
    3.体现于教学上的特色
    (1)提出系统的教学思想。不少学校在深刻理解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根据本校的实际状况,对教学过程、内容、原则、方法等重大问题提出一系列主张,形成独特的指导思想。
    (2)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根据培养目标而确定的课程门类、形态及相互间的关系。课程是教学的依据,直接制约着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课程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在应试教育模式中,课程结构单一,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因此,对课程结构的改革,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许多学校在这方面很有创见,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3)创造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最普遍可行的改革。各个时代除了继承前代教学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外,也都会产生一些反映时代特征的教学方法。其中一些教学方法还打上了特定学校的印记,成为特定学校的特色。
    (4)形成强有力的“拳头”学科。一些综合性大学的众多系科中常有一些强项。例如,北京大学的文科、清华大学的理科、吉林大学的化学系、南京大学的天文系等等。这些强项系科也就是学校的一种特色。不少高等院校正是以这些“拳头”吸引着有志于某门专业的学子。一些中小学也能形成这样的“拳头”学科。例如,浙江省慈溪市鸣鹤镇中心小学地处偏僻农村,但近年来却因出现众多的小“神算子”而闻名遐迩。中国珠算协会的一位领导同志,赞扬该校的珠算水平代表了浙江的水平,代表了国家水平。
    4.体现于课外活动上的特色
    课外活动是在各科教学大纲之外组织学生进行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近些年来,课外活动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不但得到理论界的高度肯定,在学校实际工作中也开始受到重视,一些学校已在课外活动上取得了富有特色的成果,同时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改革。
    5.体现于管理上的特色
    (1)体现在管理观念上的特色。任何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某种管理哲学为指导。管理哲学是对管理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主要研究管理问题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当代主客体统一论的价值哲学,超越了行为哲学对人的社会心理层次的关注,直接进逼到对人的行为影响更深远有力的文化价值层面,甚至认为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文化与价值观的同义语,体现于当代学校管理上的一个鲜明特色,就是许多学校管理者以当代管理哲学为指导,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精神建设。
    (2)体现在管理制度上的特色。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是广义的教育体制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从微观上解决学校内部办学活力的问题。传统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存在严重弊端,影响了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高,也阻碍着宏观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近几年来,随着宏观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发展,学校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越来越受到重视,各地都出现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改革典型。
    (3)体现在管理行为上的特色。学校管理行为有两种不同的风格,一是严,一是宽。一般说来,处于“打天下”的创业阶段,即在学校集体形成之初,多采用以“法治”为主要手段的严格的刚性管理。例如,深圳实验学校就以严格著称于世。当学校集体已经形成,为集体成员所公认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行为规范、公众舆论已能发挥其作用时,则多采用以“人治”为主的宽松的柔性管理。当然,严与宽,只是相对而言,两者并非冰炭不容。绝大多数学校多能做到宽严结合,刚柔相济,也都取得了良好的管理效果。
   二、学校特色的品位
    1.学校特色品位的涵义
    一般地说,任何一所学校都会有自己的特色,不是高品位的特色,就是低品位的特色。我们不是一般地提倡和追求学校特色,而是提倡和追求高品位的学校特色。
    品位,本指矿石中有用元素或它的化合物含量的百分比;百分比越大,该矿石的品位越高。学校特色的品位则是指学校特色中真善美的“含量”。学校特色的品位可以通过相互比较来衡量。首先,在同一类的学校特色之间可以进行横向比较。任意两种学校特色的比较可以区分它们的类型,同一类的学校特色的比较可以区分它们品位的高低。其次,一所学校特色的品位不像矿石的品位那样是固定不变,而是动态发展的。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品位也不相同。这可以通过纵向比较区分出来。当然,比较只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对于不同类型的学校特色,人们就难以通过比较确定其品位了。因此,除上述相对标准外,学校特色品位的衡量,还应该有一套绝对的或者说一般的标准。研究这一标准,可以帮助我们树立精品意识,追求并创造出高品位的学校特色。
    2.学校特色品位的尺度
    (1)“真”的尺度。“真”是科学性的代名词。科学性以客观性为前提和基础。以“真”的尺度衡量学校特色,包括求是、求实、求信三个方面。
    求是,就是看办学认识和办学实践上在什么层次、什么程度上揭示或反映了办学规律。首先,办学规律是有层次的。既有反映办学与社会发展关系、反映办学与人的身心发展关系这类全局性、统领性的上位规律,也有若干反映在具体问题上的局部性、从属性的下位规律。揭示或反映办学规律的层次不同,学校特色的品位自然也不同。越是反映、体现高位办学规律的,其品位也就越高。其次,人们对办学规律的探索是无止境的。探索的真谛是“求是”。实事求是是探索的基础。“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去研究。求是的过程是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这一过程是无止境的。不同程度的探索获得的认识也不相同,有的属于根本性的突破,有的属于补充性的发展,有的则属于验证性的体会。学校特色体现的对办学规律的认识程度,决定着学校特色的品位。对办学规律的本质反映得越是深刻,其特色的品位也就越高。
    求实,就是看办学目标和措施是否符合本校客观实际,能否动员全校师生鼓实劲,扎扎实实地下真功夫。具体包括:能否真心诚意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一切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校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不唯上,不唯古,不唯书,只唯实。能否对本系统及其环境作周密的调查与研究,作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决策。能否对办学中的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认清问题的现象和本质、特殊和一般、主要和次要、局部与整体、必然与偶然、数量与质量等等方面的联系,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客观地、全面地、本质地把握和解决问题,克服片面性,防止顾此失彼。能否把主观与客观统一起来,把革命气概和求实精神、远大理想和当前现实、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现在有可能实现的事现在就努力去做,不保守,不拖延;将来才有可能实现的事创造条件准备将来去做,不浮夸,不冒进。
    求信,就是看办学成果和办学经验的可信度。衡量学校特色的品位,不但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察其果。要看其总结和汇报成果时是否言过其实、以虚代实、报喜隐忧、文过饰非。总结出来的经验,是否真实可靠、信而有征,有否提炼和推广的价值。
    (2)“善”的尺度。这里的“善”是指事物的合目的性,体现的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终极目标和实质,追求的是“合利”——合乎人的利益或需要,它是对人类实践活动所担负使命的高度概括。通俗地说,“善”就是客观满足了主观的想要,客体满足了主体的需要。简言之,合意合利为善。如前所述,学校特色不能“中看不中用”,学校特色具有功利性,既应中看,更应中用。以“善”为尺度衡量它的品位,就是看它有多大的功用,多大的价值。
    以“善”的尺度衡量学校特色的品位,具体也有三个方面。
    第一,看其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社会长远和当前的需要。教育本身是一种社会性活动,当然应当满足社会的需要,把社会效益当成第一位的追求。社会需要有长远需要,也有眼前需要,学校教育应着重满足社会的长远需要;越是基础性的教育,便越应着眼于社会的长远需要。这是考察办学成绩的要旨,也是衡量学校特色的品位的要旨。
    第二,看其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人是万物的尺度”,人的发展,人的发展的广度与深度,是衡量学校特色品位的根本尺度。学校主要是通过培养学生为社会所需要的身心素质来为社会服务的。今天面广量大的普通学校实施的不应是英才教育,而应是大众教育。只有致力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体现出学校特色的价值。那种弃大多数学生于不顾,热衷于培养少数尖子学生作为“盆景”的做法,完全与特色建设的本意南辕北辙,称不上真正的特色。
    第三,看其能否满足教育工作者成就的需要。一般地说,教育工作者对物质享受的需要大多低于一般人,而对成就的需要则多高于一般人。学校特色的形成在提高学校知名度的同时,也能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知名度。许多著名的特色学校在受到社会的好评和领导机关的奖励的同时,校长和骨干教师也同时获得了理应获得的荣誉,获得了自己成就需要的满足。这里,学校集体和教育者个人取得的荣誉的级别,常常就是对品位的标定。
    (3)“美”的尺度。“美”是人的感官愉悦的体验、追求与创造。当人们抱着一定的功利目的,遵循着客观规律改造外部世界时,一方面会从成果中获得外界对自己努力的回报,另一方面又会从这些成果中确证自己的力量、品德、智慧和本性,获得由感性直观而引发的特殊的愉悦和享受,这样一种体验就是“美”。美是享受,更是创造和奉献。只有在自由的人性充分展现并物化为感性对象的活动与成果时,美才可以产生。
    欧洲中世纪经院哲学家托马斯说过“美有三个要素:第一是一种完整或完美,凡是不完整的东西就是丑的;其次是适当的比例或和谐;第三是鲜明,所以鲜明的颜色是公认为美的。”我们以“美”为尺度衡量学校特色的品位,也可以从这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考察学校特色结构是否完整,功能是否完备。关于学校特色的结构与功能,笔者曾有专文论及,莱辛在评论莎士比亚作品风格时说:“他的作品的最小的优点也都打着印记,这印记会立即向全世界呼喊:我是莎士比亚的!”同样,学校特色的每一个细节,也都应该“全息”地体现出它的完整结构,体现出它的灵魂 ——办学主体的某种独到的教育思想。美国各类大学有三千多所,但办得很出色的只有二三十所,芝加哥大学就是其中之一。美国学者们对芝加哥大学崇尚创新的校风赞不绝口。哈佛大学哲学家威廉·詹姆斯就曾说过: “在哈佛大学只有思想,没有学派,在耶鲁大学只有学派,没有思想,而在芝加哥大学,既有学派又有思想” 。芝加哥大学的特色是完美的,高品位的,因而能享誉世界。
    第二,考察学校的各种关系是否和谐。古希腊的哲人们强调和谐才是美,中国的传统哲学也十分强调辩证和谐思想,注重整体,强调整体的发展,强调在整体发展中突出重点。学校中的各种关系包括特色的内部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特色与非特色之间的关系、学校内部的各种人际关系、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学校与家长的关系、学校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学校工作节奏上的张与弛的关系等等,所有这些关系都应该是协调的、和谐的。这些关系的和谐,分别包含更具体的内容。例如,人际关系和谐,要求的是学校所有成员的人格上的和谐,具体表现在学校领导能否将学校的共同目标转化为每个成员的美好的理想,使每个成员产生为美好的明天而刻苦学习和辛勤工作的意愿,产生强烈的协作意愿,整个学校就象著名管理学家杜拉克所说的那样,“使单个乐器融合为一幕精彩的音乐演奏”。
    第三,考察学校特色的鲜明程度。所谓鲜明,就是一事物与其他事物具有较高的区分度。鹤立鸡群之所以引人注目,就是因为鹤与鸡群具有很高的区分度:不是一般地与众不同,而是明显地与众不同。辽宁省黑山县北关小学进行的集中识字教学实验,在较短时间内即引起了全国瞩目,正是因为它采用了与传统识字教学方法完全不同的全新的教学方法,而且以学生每节课学会几十个字的这一全新速度和全新成果,刷新了若干陈旧观念,使人们眼界大开,耳目一新。
    (4)复合尺度。以上从真善美三个方面简述了学校特色品位的尺度。实际上,科学态度、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这三个方面乃是一把“三棱尺”的三个侧面,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办学主体的全部追求。它们是整合一体,不可分割的。它们既具有共同的本质,存在着内在的关联和一致性,又具有各自独特的属性,不能简单地替代或包含。忽视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可能形成真正稳定而持久的学校特色。众所周知,英国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同时也是教育史上有影响的教育家,他猛烈抨击资本主义制度,主张普及教育,反对教会控制学校。他不惜变卖家产,投资创办新型学校。在创办新型学校的实验中,他提出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并指出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这一理想的的唯一途径。他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十分宝贵,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共产主义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思想资料。但是,因为他的历史观停留在唯心主义,他不理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理解只有人们积极的革命改造活动才是改造社会和人的本性的基本手段,他过高地估计了教育的作用,幻想用和平方式来实现社会制度的根本改造,因此,尽管他怀有一颗博大的厚爱的善良之心与改造社会的美好追求,但他创建新型学校的试验连同他的崇高理想最终还是失败了。可见,“善”与“美”都离不开“真” 。离开了“真”,再崇高的理想、再美好的愿望也是无法实现的。
5#
 楼主| 发表于 2014-5-4 09:54:58 | 只看该作者
特色学校应有严格的科学内涵
江苏省铜山县教科所  王世锦
    特色学校问题是当前中小学十分关注的问题。近几年各地涌现了一批特色学校,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笔者想就这个问题提出几点认识,供商榷。
    (一)
    办特色学校成为中小学热门话题,是近几年的事。有的地方提出要创办一批特色学校,不久果真一批“特色学校”出现了,如某项活动的“特色学校”,某种技巧的“特色学校”,等等,不仅学校这样总结,领导也这么肯定,教育行政部门正式挂牌,报纸大力宣传。但是,办特色学校是那么容易吗?这些学校在某一活动、技巧上确有成绩,但学校的整体工作同过去差别不大,这就是特色学校吗?
  办好学校、使学校各有特色,这是教育发展的需要。在办学过程中,学校的各方面不可能平衡发展,有的学校在某方面发展快些,而有的学校在另方面发展快些,这是完全正常的情况。允许这种发展差异存在,使一些学校在某方面发挥优势,这有利于学校之间互相促进,从而推动学校办学水平的全面提高。所以,办好学校,使学校各有特色,这是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
    然而,特色学校必须有严格的、科学的内涵。
    何谓特色?特色就是事物所表现出的独特的色彩、风格。什么是特色学校?是否某一学校只要有区别其它学校之处,就可以说这一学校已经成为这方面的特色学校?如果对这问题作肯定答复的话,那么天下学校千千万万,总是会有一些属于自己的特点,岂不所有的学校都成了特色学校?笔者认为,只有那些在贯彻教育方针过程中,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在办学的某些方面而且应当是比较重要的方面,具有区别于其它学校的独特之处,形成较稳定的鲜明的个性风格的学校,才能称作为特色学校。学校的特色可以表现在学校管理之中,也可以表明在思想教育、教学工作、课外活动等各个方面。如“办学严谨”“突出德育”“三育并重”“教学、科研、教改三结合”“重视培养学生自学自理能力”等等,过去都曾是对一些学校特色的概括。至于学校开展某一项活动,让学生学会某一种技巧,即使也算是一种“特色”,也只是办学的“小小特色”,它们对学校整体工作影响不大,不能因为抓了这些,就认为学校办成了特色学校。
    (二)
    特色学校应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特色学校的名称在九十年代初就出现了。当时对中小学提出了抓常规管理的基本要求,许多中小学经过努力,成为了“合格”学校。其中有的中小学继续前进,在某方面而取得显著成绩,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成为“特色学校”。“合格+特色”成为当时中小学的办学方向。“合格”是办学的基本要求,“特色”是办学的高层次要求。这里很清楚,“特色”是以“合格”为基础的。    
    当前办特色学校则是在新的形势下提出来的。这新的形势就是中小学面对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对此,《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特色。”这里讲得很清楚,特色学校应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基础。特色学校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特色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是办学的目标,办特色学校只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表现,或者说是一种手段。办特色学校是为了推动素质教育更深入进行。我们一定要摆正这个关系,坚持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办特色学校。背离了实施素质这个办学目标,办特色学校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特色学校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三)
    对特色学校的误解不利于素质教育深入进行。
    一些地方片面强调创建特色学校,却淡化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是不对的。在有的同志眼中,实施素质教育太难,而创办特色学校并不难。只要学校抽几位有特长的教师,组织学生突击一番,就可以应付检查,就可以开现场会,还可以挂牌、上报纸。于是在那里出现了争创"特色学校"的热潮。有的同志解释:开展活动、学习技巧,就是素质教育。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很粗浅、很片面的认识。纵然某项活动、某种技巧带来学生素质的提高,但距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还相距甚远。特别应当指出的是,当前由于一些学校把特色学校当成办学目标,往往对那些给学校带来荣誉的"特色"不断强化,提到十分不适当的地位,几乎使学校变成了某项活动、某种技巧的“专业培训学校”,要求学生按照学校“特色”的要求,具有统一的爱好、相同的技能。这样做,恰恰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有违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深入进行。
  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必须摆正素质教育与课外活动的关系。为突破"应试教育",把课外活动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口”是可以的。对此不同学校可以有不同的选择。通过开展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活跃学生的课外生活,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这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必要的,但不能认为抓了这些,就是实现了素质教育。实际上,抓这些“切入口”的活动,只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很小一部分,只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起步阶段”。如果只满足于“切入口”上的成绩,就认为是办成了“特色学校”而沾沾自喜,那样做,是不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
6#
 楼主| 发表于 2014-5-4 09:55:47 | 只看该作者
创建特色学校浅谈(转载)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为构建21世纪充满生机活力、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体系指明了方向,对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做出了全面的部署。因此,在这个大好形势之下,抓特色建设,创特色学校,改变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的单一模式,即"千校一面"的传统教育模式,是有利于使学校加速实施素质教育,发挥特长,培养多层次、多类型人才的有效措施和重要途径。

   
    特色学校是学校的特殊性和个性在办学过程中的体现,即既有一般学校的共性,又有其鲜明的个性。它在教育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建设、教育管理、校园环境、学校设施等方面均有区别于一般学校的独特个性。
  所谓特色学校,我们首先强调的就是,它要有一般学校所共有的特色。要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面向全体学生等方面,有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和较好的教风、学风、校风,有较高的教育质量等。同时,还必须在"特"字上下功夫,形成不同于一般学校的几个特征:独特性、先进性、科学性、稳定性。
  独特性是指学校在具有一般学校共性的基础上,又有着与众不同的个性,它从本校的实际出发,形成在教育上的个性风貌。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独特性,这是特色学校的主要特征。没有独特的教育,就没有特色的学校。
    先进性是指学校有很高的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同时学校的某项工作或学生某一方面的素质优于其他学校,某一方面的教育科学研究也处于领先的地位。
  科学性是指学校办学符合教育方针、教育规律和教育实际,顺应社会的教育发展趋势,形成了较为完整系统的办学思想和经验,并为人们所接受,有推广价值。
  稳定性是指办学的个性和成果长期地显示、保持和发展,并经受得住时间的检验,成为学校的传统,具有较深的社会影响。它标志着教育个性的定型和成就。
由上可知,所谓特色学校就是以其独特性、先进性、科学性、稳定性等区别于其他学校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为社会和其他学校所认可的学校。
    特色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当普遍具有良好的全面素质和某一方面的综合能力。在特色学校的诸多特征中,独特性是核心,这种独特集中体现在全体学生成绩或多数学生某一方面综合能力的突出发展上。
  特色学校的创建与特长学生的培养是密切相关的。特色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应当具备普遍良好的全面素质,而且还要有某一方面的特长。可以说,特色学校有与其他学校不同的优势和做法,培养的学生有其特长;一般来说,没有无特长学生的特色学校。 

   
    特色学校的创建,是一个长期探索、逐步形成的过程。在实践中首先要认真分析校情和师资队伍,找准突破口,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学校领导要全方位地调动学校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使创建特色学校这一目标成为学校全体成员的自觉行动,从而使创建特色学校的改革目标和基本要求扩展到学校教育的各学科工作的各个方面。在特色学校建设中,常规管理要到位,教学质量要稳定,这是前提条件。除此之外,至少还应具备以下一些条件:
    首先是学校领导要具有较高的理论修养,独特的办学主见,严谨的治校策略,良好的个性化作风。
    第二是要有爱岗敬业的教师群体。教师是学校各项工作的具体操作者,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最直接的执行者。一所学校,如果没有一批爱岗敬业的优秀教师,要想培养学校特色是困难的。
    第三是要有切实有效的教育科研。教育工作既要有规律性,也要有创造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往往能通向特色之路。而学校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支撑点,从理论的角度来审视学校工作的立足点,则需要教育科研。“愉快教育”、“成功教育”,既是成功的实践,更是科研的成果。
    第四是要有正常稳定的教育秩序。学生素质的提高必须依赖于学科课程的优化、活动课程的强化以及环境课程的开发。很难想象一所不执行课程计划、不加强教育流程调控的学校,会有较高的教育质量,会造就出合格加特长的学生。
    第五要有健全可靠的保障体系。文明的校园环境,必备的教育设施,周到的后勤服务等,都是学校各项工作正常运行的基础,是培养特色的外因。
根据以上条件和依据,各校可努力探索体现自身优势的特色。从当前来看,在创建特色学校的过程中,小学办学特色有如下模式:培养目标特色,教育途径特色,教学内容特色,教学方法和手段特色,教学评价特色,学校管理特色。
    创办特色学校是学校深化改革的突破口。从素质教育出发,要培养"合格+特长"的学生,就必须创办"规范+特色"的学校,这也是近年来在教育改革过程中涌现出来的许多特色学校的基本经验。

   
    教学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也是形成学校特色的主要途径。因此,在进行特色学校建设过程中应充分重视教学特色建设。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建立与特色建设相适应的新的课程体系。我们要打破以课堂为唯一形式,以传授书本知识为唯一内容的单一课程结构体系,以社会需要、学科体系和学生发展为三个基本点,构建课内与课外,必修与选修,学科性课程、活动性课程和环境课程并行的主体化的课程模式。
    (2)开展学科特色建设。我们认为,学科特色建设是发展学校特色的核心工程。如果一所学校大多数学科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学校教育就会形成特色各异、争奇斗艳的可观局面。

   
    特色学校建设是教育改革的系统工程,而教育科研作为教育最高境界,对教育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一个学校的教研水平是其办学水平的标志。
因此,可以说创建特色学校的过程也是一个进行教育科研的过程,或者说没有教育科研的个性也就没有办学的个性化。
    一所学校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理论",并用以指导其办学行为,这样才能找准学校改革富有特色的主题,才能确保学校特色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为此,在特色建设过程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特"与"全"的关系。小学是基础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根本目的,学校特色建设不能偏离这一指导思想;过早地选科、分流直到定向,不利于人的终身发展,也无法适应未来社会职业转向的要求。
因此,我们在特色建设过程中要坚持面向全体和全面提高与培养拔尖学生并重的原则,做到全面兼顾而各有侧重。在全体学生都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因材施教、因人训练,使一批学生学有特长。
    (2)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我们认为,特色学校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由系统内部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各要素组成的。创建特色学校必须着眼于教育整体改革的全局。如果缺乏整体思考,只搞几项活动,或改革某一类课程,单项与单项之间只是孤立地存在,那么这种改革往往会偏离目标。如果只是建立了一些兴趣小组,增设了一些特长课、选修课,便称之为办出了特色,这也是对学校特色建设的一种误解。
因此,创建特色学校必须在特色建设的主题思想指导下,开展各项改革,并使各项改革组成有机的整体,以达到最佳的结合,从而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3)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学校特色建设不是对过去的办学传统的彻底摒弃,而应在继承中创新,对传统教育中的弊端加以革除,对科学的东西加以继承和发扬。当然,光有继承发扬还不够,还要对传统教育进行改革创新,这样才能使学校的发展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才能使我们学校培养的人才符合国家的需要。

   
    特色学校的建设,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
    (1)从本校的实际出发。应分析本校教师哪些是有专长的,有些什么专长。一般来说,学校所期望的特色,与大部分教师的兴趣爱好、专长取向一致或相近时,教师就容易接受,容易投入,工作进展就比较顺利,成绩也就比较明显。
    (2)从本校的工作优势出发。要在办学过程中找出自己的特殊优势,并使这一优势科学发挥、合理利用、长久不衰,那么这就是特色。因此,我们应当准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丰富自我。既不要人云亦云,盲目跟从,也不要将特色教育的内容狭隘为只能是活动课程的某个方面,更不要刻意追求所谓的标新立异。
    (3)从本校的物质条件出发。校舍、场地以及教学设施等硬件,对学校特色的培养能起促进和制约作用。连排球都没有的学校就比具备这一条件的学校困难些。因此,在特色学校的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学校物质载体的承受力,真正做到扬长避短。
    (4)从本校所处的社会背景出发。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经济背景等是培养学校特色的肥沃土壤,我们应当充分挖掘、合理利用,使它为特色学校建设服务。当前,创办特色学校已成为深化教育改革的新的突破口,其深刻意义在于:有利于繁荣教育园地和提高质量;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创新人才;有利于提高学校和教育的地位。因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选准突破口,开拓创新,走出一条真正的特色教育之路来。
7#
 楼主| 发表于 2014-5-4 09:56:19 | 只看该作者
特色强校--学校变革的新取向(转载)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深入和中小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学校变革问题越来越引起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的关注,学校变革的取向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改变原有的同质化发展状态,特色立校、特色强校、特色兴校正在成为不少学校发展的价值选择。
一、在学校改革与发展中,特色成为一个关键词语,是学校教育发展到今天的一个必然结果。
其一,强调学校特色是“校本”的自然产物
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的新一轮课程改革,让我们知晓了“校本课程”,进而也让我们了解了“校本”的含义。对学校办学规律的进一步把握,让我们认识到了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校,要从学校自身去探寻办学方向与目标,要形成各具特色的办学风格。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对学校办学自主权的下放,更激发了学校的活力,促使学校着眼于自身实际,挖掘各种显在或潜在资源,提升自身的办学水平。校本突破了原有的办学模式化、要求统一化、同质发展的教育观念,学校开始把“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作为基本着眼点,把解决学校实际问题、改进学校实践状态作为学校工作的目标指向,把学校中的管理者与教师作为解决学校问题的主体,把从学校实际出发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基本立场。在校本观念的影响下,学校管理者开始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向课程、课堂、教师、学生,学校教学质量、学校办学特色与品牌、学校精细化管理、学校创新发展成为其工作的重点,不少学校正在步入规模、质量与效益良性循环的轨道,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景象。
其二,注重学校特色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段时间以来,学校发展比较注重外观上和表层的变化,主要表现为:
⑴ 学校规模的扩张,校际间的合并,各式各样的教育集团的出现,学校占地规模的不断扩大等;
⑵ 校园环境的变化,学校绿化面积的增大,橱窗的改变,校园马路的修缮等;
⑶ 各种文体活动和节日庆典活动、校庆活动越搞越大,各种主题活动也在校园中频现。
这种发展是必要的,但如果发展仅限于这种方式,没有自觉的、丰厚的内涵发展作为支撑,就有可能流于浅薄。使用物理学的术语来说,单纯的外延发展还只是一种“表面物理”。在此背景下出现的学校内涵发展,强调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也就是提升学校的“软实力”,把注意力集中在办学水平的不断提升上,使得规模与质量、效益达到有机的协调统一;强调学校实现精细化发展,秉承“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原则,将学校中教学、德育、师生互动等作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关注重点,在事关学校发展的每项工作上都力求精雕细琢。这样的发展理论势必将办学特色放在学校改革与发展的突出地位,在特色的形成和品牌的培育中,使学校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其三,突出学校特色是激发学校办学活力的需要
和20世纪80年代的教育改革相比,今天的学校改革面临更大的挑战。原有的改革具有“兴利”的特点,改革的阻力小,推进速度快,实现的是帕累托改进;而当今的改革具有“除弊”的特征,改革的阻力加大,改革的对象甚至就是改革者自身,改革不再是众口一词、交口称赞的事情。这种改革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有更大有创新力度,同样也需要有更为强烈的内部变革动力。如果这种动力还依赖外部力量推动的话,就难以持久,难以深入。把更多的办学自主权下放给学校,让学校在自身的发展背景、环境、传统、资源等基础上形成正确的定位和方向,是学校变革的内在要求。这种办学活力和内动力的探求中,学校特色也就自然浮出了水面。
二、如何界定“学校特色”,这个问题貌似简单实则复杂。在什么意义上讲特色,在多大范围上谈特色,特色的表现形式如何衡定,诸如此类的问题对在实践中实施特色强校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般说来,能够称之为学校特色的事物总是要符合学校发展需求的
特色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他校做法的简单移植或模仿。它是根植于学校自身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把握学校显在或潜在的办学资源,着眼学校过去的传统以及今天的挑战和未来发展的前景等,作出的符合学校发展的战略性选择。特色与务实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离开学校发展需要,特色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能够称之为学校特色的事物总是要反映学校自身特点的
特色办学的理念强调没有两所一模一样的学校,正如同一个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一样,不同的学校总是有不同的发展愿景与不同的实际需求。学校特色如果同其他学校尤其是同类同区相邻的学校趋同的话,也说很难称之为特色。即使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所在区域各学校呈现出相同的办学特色,或者说区域特色,不同学校也应有不同的做法和特征。
能够称之为学校特色的事物总是相对稳定的
特色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学校在在相应办学理念的引导下长期实践的结果。没有时间的延续、经验的积累、文化的积淀,就难以有学校的办学特色。学校办学特色一旦形成,就需要相对稳定,在后续的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中不断加以改进,并逐渐走向完善。事实证明,学校领导班子的不断调整以及调整后办学定位的“中断”,不利于办学特色的形成。
能够称之为学校特色的事物总是具有一定的美誉度的
特色需要培育、孵化,需要为他人所认知,需要具有学校名称般的符号意义。大概没有哪所学校的办学特色是“锁在深闺人未知”的。特色为他人、他校所认同,甚至成为学校的代名词的时候,就是美誉度达到高峰的时候。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就是这所学校的品牌,就是这所学校的名片。
从上述分析来看,学校特色至少作如下理解:符合学校发展实际需求,反映学校自身特点、经由学校长期努力形成的相对稳定且具有一定美誉度的学校实践行为。
有了这样的理解,还需要关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破除两种观念:“他校做的我不做”与“为特而特”
学校特色是需要反映学校特点,但不能一味地追求学校特点的唯一性,并不见得其他学校做的我就不能再去做,可以将这种“特”推向极致。特色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别的学校虽然做了,但我的学校发展的确需要从这个或这些方面下功夫、做文章,也完全可以发挥自身的后发优势有所作为。并且,“特”不是单独、独立存在的,它总是要和实用、务实结合在一起。
区分两个范围:区域性特色与全国性特色
从中小学实际情况来看,不宜一下子将自身的办学特色定位在全国的范围上,而是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区域范围内形成学校的特色。至于就是不是在全国范围内也能称之为特色,需要专业研究人员来进一步确定。
把握两种形式:人员特色与项目特色
学校特色不可能全面开花,各方面都有特色可能也就没什么特色了。从当下来看,学校特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员,二是项目。人员表现为品牌校长、特色教师或富有特点的学生群体;项目表现在某一学科、某一活动、某一行为。两种形式都有存在的必要。
关注两类内容:学校核心因素之特与学校外围因素之特
学校核心要素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社会机构的关键所在,课程、课堂、教师、学生是主要的表现形式。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应该主要体现在这些核心性因素上。当然学校外围因素形成特色也有价值,某一课外活动、某一个兴趣小组、某一个社团也能起到陶冶学生性情、促进学校发展的作用。但相比之下,学校更应把注意力集中在前者上。
三、在培育和形成学校特色的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办学理念与办学特色
特色的基础是理念,在特色的形成中,理念起着指导性、基础性作用。作为学校管理者,要注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着眼于教育发展尤其是学校发展的未来走向,着眼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形成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并且在理念的支配下,将学校中已具备相当基础的“闪光点”逐步孵化为“特色”。
一般发展与特色发展
从同质化发展到特色发展,从模仿发展到创新性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基本运行轨迹。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如何处理好一般与特殊、个性与共性之间的关系,就成了学校管理者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普及性发展,一般性发展的基础上突出特色,在形成特色以后,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发挥特色的连带、辐射的影响作用,促进一般发展,形成一般发展与特色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是学校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
学校文化与学校特色
学校文化既可以成为学校特色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同时也是学校特色培育的氛围与环境。在一些学校,由于校长以及其他管理者具有较强的文化管理理念,在学校中大力推进文化建设,形成学校独具特色的文化特征,这时,学校文化就成了学校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些学校,虽然并没有把学校文化作为自身的特色,但同样不能忽略文化在特色形成中的奠基性作用。一所学校,有共同追求学校特色的办学理念和目标,有为教职工所认同的价值规范和观念,有围绕学校特色建立起来的制度支撑体系和行为,也才能使特色建设真正落到实处。
单一特色与多个特色
学校管理者在学校发展中,常常自觉不自觉地陷入这样一种困境:自身学校有许多可以培育成特色的项目,到底如何取舍,是发展单一特色还是多个特色。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要因校而异。刚开始确立特色强校价值取向的学校,不妨先从本校最突出的特色入手,通过这一特色的培育增加特色办学的相关经验,逐步发展其他的特色。而已经在办学特色上有所成的学校,不妨在巩固原有特色办学成效的基础上,确定新的特色方向逐步将学校的特色丰富化、多样化。
学校特色与学校品牌
特色与品牌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都需要具有一定的美誉度,为“消费者”所赞誉。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学校特色发展的终极方向是形成学校的品牌,成为学校的一张独特的名片。品牌的形成一般说来比特色的培育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特色相比,它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外界对学校某一方面的认知与认同。近年,教育界开始对品牌予以高度关注,不少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人员在苦苦思考自己区域内的教育品牌创建,学校管理人员也在思考自己学校内可以培育哪些品牌,也有教师开始思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中是否有可以形成为品牌“潜质”。应该说,寻找并挖掘教育品牌,是教育管理中的一大进步,捕捉并确定品牌就是在增进着学校活动的美誉度,探寻学校活动中的亮点与亮色,同时也是在为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提供注脚。
8#
 楼主| 发表于 2014-5-4 09:56:58 | 只看该作者
建设特色学校就是办好每一所学校
作者:陈万志  来源:人民教育
   特色学校是什么?特色学校就是认识和优化了个性的学校。个性是什么?现代心理学一般认为,个性就是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如果将“个性”用于指向学校,个性即特色,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的、稳定的、优质的具有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的一种办学特征。
  新课程的理念强调突出“个性”,包括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在尊重社会共性和主流价值观的基础上,开展个性教育,尊重、满足和发展个性,这才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和需要,也是每一所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需要。然而,学校的“个性”怎样发展?如何办好每一所学校,如何让每所学校都能成为培养多元化人才、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创造精神的乐园?于是就提出了特色学校建设问题。当前全国各地特别是重庆特色学校创建活动的实践证明,建设特色学校是办好每一所学校的一种有效方式。
  每一所学校都应该是富有个性的学校,具有独特文化的学校。学校办得好不好,关键在于有没有个性,有没有特色。特色学校建设,不是少数学校的事情,而是多数甚至每一所学校都应当追求并能够实现的。特色学校也不仅是城市所独有的,而是应该在城乡社会中共有的、普遍存在的。因此,每一所学校都是潜在的特色学校,每一所学校都可以发展成为特色学校,创建特色学校的终极目标就是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孩子,实现基础教育的全面发展、均衡发展、优质发展。
     一、建设特色学校:扬长避短优势发展。
  办好每一所学校,使每一所学校各有特色,这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多元化人才的需要。特色学校,是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过程中和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在学校教育工作的整体或全局上形成的、具有比较稳定的、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风格或独特风貌,体现鲜明的学校文化特征,并培养出具有特色人才的学校。建设特色学校,就是要根据不同学校的不同条件和特点,扬长避短,体现各个学校独特的办学特色。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各方面发展不可能完全平衡,有的学校这方面发展快些,有的学校另一方面发展快些,允许这种发展差异存在,使一些学校在某方面发挥优势,不仅有利于学校之间互相促进,更有利于推动学校办学水平的全面提高。
  特色蕴藏着优势,而优势体现着竞争力。任何一所学校,不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学校,不论是大学校还是小学校、不论条件好的学校还是条件差的学校,都有着自身特长和潜在优势。特色学校因校而异,就算是基础薄弱或受师资、生源等条件限制的学校,照样能办出自己的特色,关键是要能够充分挖掘自身的优势,找到个性化办学的新思路,促进学生成才。正如国家总督学顾问陶西平在《大家不同,大家都好——关于学校特色发展问题的思考》报告中所说的:“特色学校就是核心价值与附加价值的统一。核心价值就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实施国家的课程标准、落实国家的培养目标;附加价值就是自身改革的切入点、自身的个性追求、自身的独特传统。根据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学科建设、学校文化的不同,就形成了多彩的学校办学特色。”这种特色正是一所学校发展的优势所在。
  因此,要办好每一所学校,就要立足各学校的实际,合理定位,大力挖掘学校内部潜力,找到学校特色的突破口,把潜在的优势变为显性的优势,这样既会提高各学校的整体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也可以进一步提升区域教育的整体水平,进而促进教育公平,实现城乡教育统筹发展。
  二、建设特色学校:以生为本科学发展。
  党的十七大鲜明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但无论如何,最后都要落到“发展”两个字上。学校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围绕“发展”这个主题,坚持以学生为本,把提高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教育作为发展的第一要务。我们推进特色学校建设,同样要坚持科学发展,“以师生为本”,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目前,重庆市特色学校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如重庆市巴蜀幼儿园的“创造教育”、重庆市南岸区四公里小学的“象棋文化——走好每一步”、重庆市九龙坡杨家坪小学的“立字立人——书法文化”、重庆市蜀都中学的“红色蜀都,善美人生”等。这些学校之所以成为特色学校,不是因为学校某一方面的特殊表现,也不是仅有少数学生发展良好,更不是为创学校品牌而培养少数人才,而是既追求学生个性的发展,更追求全体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其显现出来的是不同于其他学校的、绝大多数学生都认同、有利于学生“各取所需”更“优”更“特”发展的办学特色。
  教育公平要求政府提供给每个孩子的学习条件、权利、机会平等,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只有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成长的学校,才能实现办好每一所学校,关注每一名学生的教育理想,也只有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学校,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资源的配置,使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区域、城乡、校际、群体间基本达到均衡发展的同时具有文化差异,才能满足社会与学生的要求,满足教育优质发展的根本要求。
  三、建设特色学校:文化为根内涵发展。
  当今社会,文化多元化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多元化的社会需要富有特色的多元化教育,而多元化的教育又需要学校的多元办学。文化是一种价值取向,随着学校发展的深入,学校的发展和竞争力只有在形成独特的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才具有优势。正如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院长龚春燕所说:“特色学校建设是一项涉及学校整个系统、全方位的学校变革活动。在这一变革中,学校文化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校文化传统是特色学校建设的条件与基础,学校文化建构是特色学校建设成功的标志。”
  什么是学校文化?由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讲道:“学校文化是校内有关教学及其他一切活动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形态”,其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价值观念。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本质所在,其文化底蕴的深厚程度及文明传承的历史才真正体现出其存在的全部意义。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和新课程的不断推进,关注的重点从学校外部转向学校内部,从同质发展转向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就是一种特色发展,是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树立起特色立校的基本理念,在特色的形成过程中使学校上升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特色学校拥有一种先进的、独特的、富有时代特征和相对稳定的学校文化,它不只表现为学校具有个性化的外部环境、独特的课程体系、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以及优于其他同类学校的特色项目或技能,更重要的是它表现为凝聚在学校每一位师生身上的一种良好的气质、精神品质和思想行为,而只有这种内化到师生心里的文化力才是一所学校发展的根基。
  因此,办好每一所学校,就需要形成各自独特的学校文化气质,这才是特色学校最本质的标志,也是追求教育内涵发展的长久之计。
  对一个学校而言,无论这个学校在城市还是农村、条件好还是不好,要成为一所好学校,需要一位好校长,而有特色的校长才能把学校建设成为有特色的学校,有特色的校长才能把一所学校建成让人民满意、适合学生成长的好学校,才能保障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
   (重庆市政协副主席 陈万志)(原载《人民教育》2010年第3—4期
9#
 楼主| 发表于 2014-5-4 09:57:38 | 只看该作者
均衡视野下的特色学校建设研究
——兼论重庆市特色学校发展战略
作者:钟 燕  来源:人民教育
   当前,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是一个受到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教育均衡发展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和全新的教育发展观,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本质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选择,更是今后一段时期教育发展的战略性指导思想。
   重庆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有着“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并存的特殊市情。由于长期历史的、管理体制的原因,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和现实差别大,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农村教育长期投入不足、发展水平偏低,不同群体教育机会不均等现象突出,特别是义务教育发展极为不均衡。在经济投入相对不足、城乡差距较大的客观情况下,在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效发展的战略部署中,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将中小学特色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放到了举足轻重的位置。
   一、教育均衡发展理念与特色学校建设。
   (一)对教育均衡发展的解读。
   所谓教育均衡发展是指通过法律法规确保给公民以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通过制定政策与调配资源而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从而实现教育效果和成功机会的相对均衡。可以说,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和前提。①
   从实践上看,教育均衡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育权利平等,即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二是教育过程平等,即政府提供相对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受到社会、学校和教师的相对同等的对待,享受符合其能力发展水平和潜力的教育。三是教育结果公平,即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相对均等,每个学生在接受教育后都应达到一个基本标准,都能获得学业上的成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实现全面、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1. 教育均衡发展体现优质性。均衡发展绝不是教育上的平均主义,而是要尽可能缩小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发展差距;不是要限制教育发展,把高水平的拉下来,而是要尽快用各种方法把低水平教育地区、学校扶上去;要尽量减少甚至消除低水平的学校,而让优质教育资源得到迅速发展,从而实现基础教育的高层次均衡发展。② 因此均衡发展不是限制发展,而是共同发展,分类发展。
   2. 教育均衡发展关注差异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明确指出,“给每一个人平等的机会,并不是指名义上的平等……机会平等是要肯定每一个人都能受到适当的教育,而且这种教育的进度和方法是适合个人的特点的。”因此,教育均衡发展不仅要保证适龄儿童入学权利和教育机会的平等,对每一个接受义务教育的儿童都应使其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教育标准,更重要的是教育应从多方面、多角度,以多种方式去发现人、培养人,即在教育过程中高度关注和尊重受教育者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因此均衡发展不是划一发展,而是特色发展。
   (二)特色学校建设既是均衡发展的客观诉求,也将有力地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1. 特色学校凸显优质性,是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优质性是特色学校的本质特征。特色学校就是优质的学校行为过程及活动的良好结果。我们可以认为特色学校是教育质量优质,办学特色成功,为外界社会所认可;能够得到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类兄弟学校和学生家长的认可并作为成功范例加以宣传的学校。学校特色的本质是创优,即优化学校教育资源配置,创设有自己学校个性特征的教育文化环境和氛围,以便更充分地发挥出学校教育的育人功能。
   2. 特色学校凸显独特性,可较好地满足个性化的教育需求。
   独特性是特色学校的核心特征,它是依据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和各校教育资源配置的差异性以及学校办学自主选择的创造性,经过学校师生长期自觉努力建设所形成的独特的办学风貌或教育风格。特色学校所提供的优质教育不仅表现在教学质量、教育效果上的“优”,而且还能提供“特”,即多样化的教育来满足不同的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及潜能的需要,使得有某方面兴趣、特长的学生能够选择自己所喜爱的学校,既关注孩子的差异、为每一位孩子的发展提供空间,也丰富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内涵。
   3. 特色学校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有利于增大优质教育资源。
   优质教育资源匮乏的主要原因在于受政府公共财政投入及教育总供给能力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在短期内要靠加大国家财政投入来缓解这一矛盾是难以达到的。因此推进教育均衡必须抓好内涵发展,实现教育资源利用的最优化。而创办特色学校走的正是一条内涵式发展道路,即依靠学校实行自主改革、挖掘本校具有的潜在优势,合理而又充分地利用学校既有的资源并最终形成自身特色。事实证明,许多原先基础较差的薄弱学校通过创办特色学校而优化了教育资源。因此,创办特色学校可以改变原有的“外援”式学校发展方式,在国家有限的教育投入下增加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二、重庆市特色学校发展战略规划。
   (一)以理论学习为抓手,明确特色学校建设的目标、定位与规划。
   开展特色学校建设是打造优质教育资源和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广大学校也逐步认识到这一项目的推进对学校可持续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但是许多学校的领导对学校特色建设的一些基本概念缺乏科学认识,如存在重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建设、重局部特色建设忽视整体特色建设、重少数特长生(尖子生)培养忽视面向全体学生等误区。由于对特色学校意义认识不足以及对其基本概念的认识模糊,许多学校还没有将特色学校建设放在应有的重要位置,没有对学校特色建设的长远发展作出合理的规划与科学管理,因此学校特色建设也很难取得实质性进展。
   针对这一问题,市教委首先将学校特色建设工作摆上重要工作议程,下发了专项推进文件,组织了多次全市乃至全国性的特色学校专题研讨活动。2007年12月市教委还与中国教育学会联合举办了“全国中小学特色学校发展高峰论坛”,邀请中国教育学会陶西平副会长等境内外知名教育专家和江苏洋思中学、北京一师附小等多所名校校长到会作专题发言。
   通过一系列的专题学习,全市各中小学进一步明确了特色学校建设的意义,并结合学校实际找准自身定位、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为下一步开展好特色学校建设奠定基础。
   (二)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探索创建特色学校的内涵、过程与方法。
   经过十余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特色学校建设问题在许多方面已经取得了突出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经验总结性的研究较多,理论探讨性的偏少;研究多停留在概念争鸣上,缺乏深入的、实证的研究;讨论中多数都是谈我国的学校和学校特色,很少涉及国外的特色学校,等等。在特色学校建设研究中尤其突出的问题是虽然有一些中小学校追求特色发展,还属于学校自发的民间行为,没有被纳入政府的教育政策中,得不到政府部门的有力支持和统一规划。而政府的统一规划与引导是西方国家在特色学校建设中取得突出成效的重要保证。比如在美国,一方面,通过特许学校和合同学校实现了学校办学形式的特色化和多样化;另一方面,为了追求个性化的教育和教学,美国中小学实施了掌握学习、合作学习、分组教学、处方教学等特色化教育模式。而当前英国教育改革的中心之一就是发展特色学校。英国教育部长2003年宣布:英国所有的中等学校都将成为特色学校。
   基于上述原因,重庆市教委牵头开展了教育部“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中小学特色学校发展战略研究”,在深入分析、明确特色学校内涵的基础上,立足于本市教育的实际,积极探索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以教育科研机构为支撑、以学校发展为主体的“三位一体”的特色学校发展模式,培育一批特色学校,丰富优质教育资源。
   同时,中小学创建特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进行教育科研的过程,没有教育科研的个性化也就没有办学的个性化。中小学要办出特色,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理论,用以指导其办学行为,才能找准学校改革富有特色的主题,确保学校特色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办设立了“特色学校发展研究”专项课题,各中小学结合办学传统,确立自己的研究课题,力争通过课题研究找准突破口、挖掘学校办学特色、凝练特色理论,进而指导学校的特色建设实践。
(三)以实验学校为主体,构建特色学校建设的纵横联合推进模式。
   归根到底,特色学校建设的主体还是学校,必须建立和完善以校为本的特色学校发展和管理模式。在特色学校建设过程中,学校要强化自主意识,要正确地行使决策、管理学校的权力;增强决策意识和特色意识,从本校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和确定有特色的办学理念和策略,科学设计和规划学校的发展蓝图和目标;要充分挖掘、利用并优化组合本校的教育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要追求精致的发展,提高学校特色的品位。
   同时,我市在特色学校建设过程中积极构建了纵横联合推进模式。“纵”即是由市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和各实验学校三级组成的分层次推进序列;“横”即由不同区域学校、不同层次学校、不同发展特色学校等组成的各类研究共同体。在纵向上强调发挥行政组织的协调与管理作用,在横向上重在发挥各校之间的互动交流、互学共进的研修功能,纵横联合,全方位推进特色学校建设工作。
   (四)以教研机构为纽带,构筑特色学校建设的支持团队。
   中小学特色的建设既需要实践探索,也要理论探索,更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探索。中小学特色建设除了需要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之外,还需要一定的掌握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人士指导。我市特色学校建设依托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聘请市内高校、教育研究机构及中小学名师组成特聘专家团队,组成由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学科专家构成的多个专家小组,直接参与项目学校特色的调研、诊断与提炼,开设特色项目专题培训,引领特色项目学校校长、教师专业成长,特色学校文化建构等研究活动。
   同时,在以校为本的特色发展中,能否拥有一支高素质、有个性的校长队伍和高素质、有特色的教师队伍是特色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陶行知先生根据他丰富的学校教育与管理的实际经验指出:“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他的校长。”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特色实际上是校长办学思想个性化的体现,没有个性鲜明的校长,就没有学校特色的创建。而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力量。校长的办学思想必须得到全体教师的共同认可,才能得到切实的贯彻,从而产生实际的效果。中小学要形成办学特色,就必须拥有一支与之相适应的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帕夫雷什中学的成功特色之一,是拥有一个既具集体的共同信念又有个人创造力的“教师集体”。苏霍姆林斯基曾坦然地说:“如果没有全体教师从精神上对我的校长工作的支持,那我在学校里连一天都呆不住。”因此在我市特色学校建设中,在组织各类培训、研修活动的同时,要以打造名师、名校长为契机,重点选拔、培养一支教学有特色、办学有思想的名师、名校长队伍,建设特色学校发展的骨干队伍。
注释:
   ① 翟博等,《深化教育改革,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研究》2002年第2期。
   ② 周峰,《试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问题》,《教育研究》2002年第8期。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钟 燕 原载《人民教育》2008年第1期)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5-4 09:58:09 | 只看该作者
书香校园——特色学校建设实施策略
作者:李铁 刘奕  来源:人民教育
 重庆大同实验学校位于渝中半岛CBD核心圈,是一所闹中取静的书香校园
  走进大同实验学校大门,拾级而上,一块镌刻着孔子的礼记·礼运·大同的古色古香的巨幅牌匾映入眼帘,昭示着学校独特的大同精神。放眼看去,校园内绿意盎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与知识相伴,让文明相随打开一本书,我发现我有了一双翅膀等读书格言随处可见,形成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隐性教育资源。
  再看看每间教室设立的好书推荐角智慧加油站流动图书箱,学生在这里共同分享阅读的乐趣。教室黑板报专门开辟《读好书》栏,定期更换的中外名篇中的经典段落,时时刻刻浸润着学生的心灵。温馨舒适的校园小书吧设在每层楼道的平台处,孩子们课间随时可以在这里翻阅自己喜爱的书籍……
  在这书香浓郁的校园文化熏陶下,学生们形成了热爱书籍、亲近书籍的习惯。我们在创建书香校园特色学校的过程中,为实现让大同的孩子随时有书读,随处有书看,每天都有收获的读书理想,不断追寻、探索,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实施策略。
  多角度全方位
  开发校本课程
  课程是教书育人的主渠道。我们把特色课程建设作为特色学校建设的重要实施策略,结合新课程的要求,多角度、全方位开发了书香大同校本课程。其中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共同拟订的各年段学生必读的书香课程实教目录,分年级设立教学目标,通过经典诗文诵读课、经典阅读课、名篇赏析课,向学生进行集中系统授课。此外,开设每周一节的读书课,专门组织学生开展诵读、赏析活动。各年段根据儿童特点布置课外阅读作业:低年级,摘抄精美词句,制作读书卡;中年级,摘抄好句好段,进行经典美文阅读训练,并仿写好句好段;高年级,了解中外作家,赏析经典佳作,撰写读书心得。
  为将书香大同校本课程落到实处,我们根据各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有选择地把《经典影视作品欣赏》、《书法大家谈》、《中外名画赏析》、《世界经典音乐欣赏》等课程内容引进课堂,以不同的形式让孩子接受书香润泽。在固定的读书课之外,还为学生设立了晨读、午间阅读、双休日大阅读,保障学生享有充裕的读书时间,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促进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
  我们还将书香大同校本课程向校外延伸,调整学生的家庭作业结构,最大限度减少书面作业,要求学生每天回家必须阅读学校推荐的书目,静心读书半小时,由家长签字以督促孩子在家阅读。同时,把每周星期三定为大同读书日,这一天全校学生无任何书面作业,老师们只布置课外阅读作业。学生们放学后可以尽情地在书海里畅游,高尔基的《童年》、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法布尔的《昆虫记》、海伦·凯勒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以及《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他们百看不厌。许多孩子在日记中写道:读书日是我们最开心、最快乐的日子,同时也是收获颇多的一天。
  多层次宽视野
  建设教师队伍
  教师是建设书香大同特色学校的主体,他们承担着引领和指导学生读书的重任,需要具备高水准的专业素质和人文涵养。我们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书香教师作为推进学校特色发展的又一重要策略。要求教师制订读书和专业发展规划,以提升个人的知识水平和人文素养。我们在教师中开展了读经典、品书香、润情操的活动,指导和鼓励教师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阅读。阅读的形式从图书,拓展到影视、音像等多媒体;阅读的时空超越了学校、图书馆、书店,走上立体、全方位的以互联网为标志的快车道。
  近年来,我校教师开展了同读一本好书我读我爱的书活动。许多教师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在汲取理论营养的同时,找出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在大同百家讲坛和每学期举办的23次读书沙龙活动中,邀请专家对教师进行专业导读,如邀请了重庆师范大学熊笃教授做专题培训,解读孔子的礼记·礼运·大同等。
  为了拓宽教师的知识视野,进一步把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能力,我校开展了两坛一研的校本研修活动。两坛教师走进新课程论坛教师专业发展论坛一研课程研究100。论坛的主题从《细节决定成败》、《我为大同添光彩》到《讲述大同人的普通故事》、《我是这样成为今天的我》等,内容包括班主任的管理心得、学科带头人的独特见解、青年教师成长的感悟等。学校还要求教师们将读书心得、教育随笔,随时上传到校园网的大同读书沙龙,相互学习交流,并按点击率进行评比,培养老师随想随写、随写随传的习惯。现在阅读已成为教师的自觉需求,在阅读中教师获得了专业成长,课堂教学洋溢着诗情画意,迸发着思想与智慧碰撞的火花。
  多种类广结合
  丰富系列读书活动
  培养崇善、尽责、乐学、开放的大同娃,是我校确立的育人目标。在打造书香校园的过程中,我们根据这个目标,结合各年段学生的兴趣特点,开展了多种类的书香大同系列读书活动。
  如:每周一诗诵读活动。每周的晨会利用10分钟背诵一首经典诗词,引导学生素读,逐渐实现由量的积累向质的转变,形成较深厚的诗文素养。通过童话月诗词月人物传记月科普知识月等主题读书活动,培养学生广泛阅读、博览群书的兴趣,以增长知识,丰富生活,提高精神品位。利用寒暑假开展主题阅读活动,建立学生读书成长册,将读到的精彩片段、好词好句、名人名言、心得体会以及每学期制订的读书计划,参加读书实践活动的作品,获奖情况等记录下来,成为每个学生在小学阶段最值得珍藏的记忆。
  各类读书竞赛与交流活动,在书香校园里更是层出不穷。如:各班级开展的读经典、品书香师生诵读活动,我写读书格言比赛;各年级开展的赏诗会,读书小报评比等系列活动;全校的童话剧大展演,自然科学知识竞赛以及读书成长册展示评比等活动。我们还进一步拓展书香大同的内涵,结合艺术教育从琴、棋、书、画入手,相继举办了师生民乐和西洋乐展示、师生个人书画专场展览、诗歌现场朗诵、故事演讲等活动,为学生搭建提高艺术修养的平台。
  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的系列读书活动,增强了学生读书的兴趣,让他们体验到知识带来的无穷的快乐,为养成终身阅读习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系重庆大同实验学校)
  (原载《人民教育》2009年第10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3:15 , Processed in 0.14113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