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8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识字教学,你缺失了什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5-5 21:11: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陈和兴    文章来源:《教学月刊小学版》 2007年第12期




汉字是世界迄今为止独一无二的仍在使用的表意文字,它博大、厚重、美丽、睿智与缜密。几十年来,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改革与探索的脚步始终没有停止,随着识字教法的异彩纷呈,随着研究浪潮的一个个掀起,识字教学改革也一步步走向纵深。特别是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欣喜地看到小学识字教学的课堂发生了许多喜人的变化:课堂枯燥乏味的少了,有趣新颖的多了;机械呆板的少了,人文浸染的多了;封闭单一的少了,开放多元的多了;唯唯诺诺的少了,敢于表达的多了;死气沉沉的少了,激昂碰撞的多了。但是,透过这一个个所谓的示范课、公开课和优质课,在喧嚣渐渐退去之后,我们静下心来总觉得识字教学似乎还缺少点什么。

一、在简单追求识记的效率中,缺失了汉字文化的渗透

著名语言学家安子介说过:“汉字是一个阿丽斯仙境的领域,每一个拐弯抹角就是一段美丽的故事。”
《趣味汉字字典》前言中说“一个个汉字,就是一幅幅生动展现古人生活的风俗画,在这画卷里脉脉流淌着我们民族文化的心理潜流”。可见我们的汉字蕴涵着深刻的文化意蕴,肩负文化传承的识字教学必须要让学生的头脑烙上文化的印记。

镜头一:《欢庆》这一课的识字教学片段

师:小朋友们刚才都会读生字了,谁来说说你是怎么记这些字的字形的?

生:我这样记“庆”字,广场上有一个大人就是“庆”。

师:这个办法好。

生:我这样记“献”字,“南方有一只猎犬”。

师:狗就是犬,南方有一只狗,有意思。

生:我是这样记“帜”字的,毛巾围着一只鸡。

生:我是这样记“曲”字,太阳被射了两支箭。

镜头二:生字“照”教学片段

师:谁能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照”字的?

生:我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的,“日”十“刀”十“口”十“、、、、”
组成“照”。

师:不错。

生:我为“照”字编了首口诀:一轮红日照(召)着大地,农民伯伯热得脸上流出四滴汗珠。

师:你真会观察。

生:我也编了首口诀:一个日本人,拿着一把刀,杀了一口人,流下四滴血。

师:太好了,不但顺口好记,而且暗示了书写的笔顺,我们为他的独特体会鼓掌。

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

上述识字教学的片段,反映了我们许多一线教师对识字教学的一种误解:只要引导学生简单地想办法记住字音和字形就万事大吉了,而教学中恰恰把我们表意文字因义构形这一灵魂核心给丢了。如上述镜头二中的“照”字的字理是“日”表示太阳,“灬”表示火(“灬”是火的变体),“召”是其声符,起示音作用。而绝不是“小日本”和“四滴血”。“太阳”和“火”正是古人造“照”字的构形理据。而如果我们的识字教学对于汉字所蕴涵的深刻的文化意蕴总只字不提,那么,长此以往,学生虽然知道了汉字的字音字形,却不清楚它丰富的内涵,这对于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将是一种缺失。可惜的是我们的许多的识字教学还没有站在文化的平台上,还没有将汉字文化融入识字之中。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是中华民族的魂,是一个巨大的宝库,是我们永流不止的文明源泉。因此,将灿烂的汉字文化融入识字教学之中,提高识字教学的科学性、文化性、规律性,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光辉种子,播进炎黄子孙后代的心中,并昂首走上世界文化的舞台是识字教学应承担的责任。

二、在简单的零打碎敲中,缺失了规律的发现

众所周知,汉字的形体是因其意义构建的,大多数形义之间密切相关,是有规律可循的。如“祈”字,拆解部件为“礻、斤”,部件“礻”原为“示”,意为竖立的墓碑之形,是神仙灵魂托居之所。“祝、福、礼、祷、神、祀、祠、社”等字都表示与祭祀、求神、祈福有关。教学时如加以引导,那掌握的就是这一类字。再如“嗽”字,拆解部件为“口、束、欠”,其中部件“欠”义为打呵欠,人疲倦时张口出气的样子。像:歌、饮、歇、漱、软、坎、吹、炊、次等凡是“欠”部所收的字,字义大都与“人的口,人出的气”或与“不足、缺少、欠缺”有关。又如
“月”旁的字,大多表示身体部位及器官的名称,如 : 胸、膀、臂
等;“
舟”字旁的字,与船有关,如船、舰、艇等;“竹”字头的字,指竹子及竹制品,包括生活用品,典籍、管乐等,如管、笛、筝、笔等。这样的高频部件,只要稍加归纳分析,规律就立即显现。

可惜的是我们的识字教学由于教师自身素养等原因,许多教学还不能帮助学生在文字的认知领域中建立一个科学有序的系统,在简单的零打碎敲中缺失了规律的发现,不能令人扼腕叹息。

镜头三:“高”字教学片段

师:出示“高”字的卡片,学习字音,谁来分析字形?

生:“高”字上中下结构,上边是“点、横”,中间是“口”,下边是“竖、横折钩”,里边是一个“口”。

师:你打算怎么记这个字呢?

生: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大口张着嘴,小口里面藏。

师:你这个口诀真好,既通顺又形象。

上述的教学片段如果单单从“高”字形识记的角度看无疑是成功的,学生又能分析字形又能编歌诀。但如果从发展学生识字的能力,掌握汉字的规律,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素养的角度看无疑又是不足的,它既没有引导学生理解“高”字的意义,也没有引导学生发现以“高”为声符的其他字的规律,教学的效率无疑是低效的。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高,崇也,像台观高之形。”
一位教师在教“高”字,先出示“高”字从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变过程,再引导学生观察:“高”像一幢二层小楼,上面的“`”“-”是由楼顶演变而来,上下的两个“口”代表房间的窗户,下面的“冂”像一楼的房间,然后利用“高”这个基本字做声符,添加不同的义符,引导学生认识了“篙、搞、稿、镐”等四个字,最后告诉学生:古人管稻子麦子的杆儿叫“稿”,今天我们用的稿纸,是用农作物的杆或木材加工而成,因此,稿纸的“稿”是禾木旁;“篙”是用竹竿做的撑船工具所以是竹字头;“镐”是刨土的工具,一般是用金属制造的,所以是金字旁。

这样的教学把字形与字义联系起来,既可以给学生留下鲜明生动的印象,又揭示了汉字的规律。它不仅仅是教识几个字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长期坚持下去,于潜移默化之中,在学生的头脑里建立一种科学的汉字体系;于日积月累之中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2#
 楼主| 发表于 2008-5-5 21:12:29 | 只看该作者
三、在简单的追求创新中,缺失了价值的引领

“人生识字聪明始”。识字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因此,在小学生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无疑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看到由于学生个人认知等能力的局限,学生发表个人观点时,往往会出现价值取向背离社会公德等时代和民族倡导、尊崇的主流价值的独特的“创新”体验。

镜头四:生字“魏”教学片段

师:谁能说说你在哪里见过“魏”字?

生:我家隔壁有个魏老头,70多岁不太讲卫生,从我们身边走过很臭的。

(说完还故意皱了皱鼻子)

生:我的表弟魏立明,长的很胖,我们叫他魏大胖。

师:那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记住“魏”字的?

生:我发现“禾”十“女”十“鬼”就组成“魏”。

师:不错,你用了“加一加”的方法。

生:这个“魏”我是这样记的一个女孩子鬼头鬼脑站在禾苗旁。

师:不错,谁还有与众不同的?

生:我的歌诀是“一个中队委,长的像个鬼”。

生:我的歌诀是“千字头,八字尾,养个女,嫁给鬼。”

师:你们真会动脑筋,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上述的教学片段中,学生有的按字的结构,有的按字的组成部分,有的利用歌诀来识记,可以说,学生是动了脑筋的。这些都是学生主动建构,个性体验的结晶,从方法上来说是可取的。老师提倡多元体验,有创意表达的立足点也是对的。不过从歌诀的内容“一个中队委,长的像个鬼”、“千字头,八字尾,养个女,嫁给鬼。”
来看,这些歌诀仅仅是解决认清字形的问题,如果老师还把它作为最富有创见的独特体验大力赞扬,并让其他学生效仿之学习之,而没有加以引导;如果老师对学生故意诋毁邻居和表弟的动作和语言默然之放任之的话,那么这样的教学就严重地把汉字庸俗化了,严重地把教学的价值引领淡漠化了,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不知大家注意到了没有,像这样缺乏认识价值和教育意义,牵强附会,庸俗无聊,格调很低的歌诀在我们的识字课堂中还真不少:“妒”字的歌诀编为“左边女右边户,女人天生爱嫉妒”。“照”字的歌诀为“一个日本鬼,手拿一把刀,杀了一口人,流下四点血”。“画”字歌诀是“一块豆腐切四瓣儿,放在锅里盖上盖儿。”
“骂”字歌诀是“小马张口就骂人”……

如果识字教学一味追求趣味性,而丢掉了思想性;如果识字教学一味追求新颖性,而不顾价值取向;如果识字教学一味追求功利性,而漠视学生身心健康,那一定是得不偿失的。它不仅仅是破坏汉字严密的构形系统、表意系统的问题,而是对玷污灵魂的恶意纵容。

由此可见这种不讲科学、五花八门、顾其一点不及其余的短视识字教学行为,的确值得我们一线语文教师深刻反思。识字教学同样需要我们教师用自己的灵心慧眼在独特体验和价值取向之间找到支点!时刻清醒地认识到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必须是建立在“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基础上的。

四、在简单的机械训练中,缺失了思维深度的开掘

长期以来,枯燥乏味的识字教学,让每一个孩子从一踏进学校大门之日起,就陷入了日复一日地对汉字的机械记忆中,每天大量的抄写背记,逐渐淹没了许多人与生俱来地对汉语言的兴趣和偏爱,继而产生了一种由厌倦变为厌恶的心理,不能不说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悲哀。

镜头五:生字“穷、富”教学片段

师:谁会给“穷和富”这两个字组词。

生:穷人、穷苦、贫穷、穷困


生:富人、富裕、富强、富贵

师:这两个字你准备这样记?

生:我用加一加的方法,穴宝盖加“力”字就是“穷”。

生:我用换一换的方法,空字下面的“工”换成“力”就是“穷”。

生:我用遍歌诀记住“富”字,一个富人有一座房和一片田。

师:你们真聪明,请拿出笔每个字抄十个,再组四个词。

从上面这个教学片段中,我们不难看出当前的识字教学中还存在大量的简单的几乎没有思维含量的训练,这些训练或披着“加一加”或“减一减”等识字方法的合法外衣;或利用组词的形式,扛着积累的旗帜,极大地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候。这样的教学由于没有联系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由于没有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根本不可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

如果镜头五中生字“穷、富”教学,教师不是只是让学生简单地进行加减,而是先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宝盖头表示房子,穴宝盖表示的是洞,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说说在哪里见到过穷人?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然后让他们看看这两个字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最后让学生说说你知道哪些富人帮助穷人的故事。这样的识字教学,字记住了,理明了,思维也深刻了。

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薛晓光老师指出“我们的识字教学依旧在汉字本体的外围徘徊延误着,我们的孩子们在作业本上一行行十遍几十遍的写,沉湎于笔画笔顺上下左右半包围等结构的机械记忆之中,却不得汉字的魂,不得汉字的神韵、汉字的风骨。”的确如此,我们的许多识字教学,教师眼中无物,心中无人。

汉文字是中华民族的根,她像母亲的乳汁哺育着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张扬汉字的美丽、睿智与广博,启迪初入语文殿堂的孩童心智,传播中华民族悠远厚重的文明,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使命。如果我们的识字教学多一点文化的渗透,多一点规律的发现,多一点价值的引领,多一点思维的深度开掘,那该多好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7:04 , Processed in 0.08473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