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志公:谈作文教学的几个问题 | | 作者:张志公 文章来源:《语文教学论集》 | | 讨论中学的作文教学,首先要明确中学语文教学应当培养学生具备什么样的写作能力。
中学毕业生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要走上工作岗位,去参加工业、农业、文化教育等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时常需要动手写点什么,比如写个工作报告,经验介绍,以及读书心得,信札日记等。他们天天要用笔作为工作和生活的工具。那么,中学的语文教学就应当培养学生具备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动笔的能力。中学毕业生还有一部分要升入高等学校去学习专门的科学技术。在学习中,他们更是常常要动笔——写写读书日记,写写实验报告,写写论文等等。那么,中学的语文教学就应当培养学生具备进一步学习专门知识的时候所需要的一般写作能力。
总起来说,中学语文教学所要培养的,是一个青年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必须具备的一般的写作能力,也就是内容正确、文从字顺、条理清楚、明晰确切,能够如实地表达自己的有用的知识见闻、健康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而不是专门从事写作的文学家的文艺创作能力。虽然也不应当排斥少数中学毕业生日后从事文艺创作活动的可能性,并且应当注意发现具有这方面才能的学生,给予必要的指导。
要培养上述那样的写作能力,需要解决几个什么问题呢?我们知道,无论写什么文章,要写得好,先决的条件是具有正确的思想认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见闻,相当的思维能力。在学校里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各科知识教育,思维的训练,都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关。决不能把一个人的写作能力,从思想修养、经验学识之中孤立出来;那么,也就决不能把作文教学从各方面的教育之中孤立出来。不过,思想修养、经验学识、思维训练等等并不能代替写作能力。各方面的教育也不能代替作文教学。作文教学必须在与各方面的教育密切结合的前提之下,解决与写作能力直接有关的若干特定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之中,我认为有三个是最关紧要的。
首先是态度和习惯问题。在写作这件事情上,不少中学生有两种不好的态度和习惯。一是怕作文,至少是不爱作文;一是写文章马虎草率,不严肃,不细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态度和习惯呢?应当向教学工作中探查原因。“作文太难,不知道写什么,也不知道怎样写。”这是很多中学生常常说的话。这个话值得重视。我觉得命题作文这个办法之中大有值得研究的问题,批改作文的办法也很值得推敲。老师出的题目叫学生没话说,或者不知从何说起,憋了半天,好容易憋出一篇来,又让老师画了大堆的红杠子,批了些“不简洁”“不生动”“中心不突出”之类的评语,这一次是这样,下一次还是这样,总摸不到什么门道。这样下去,学生对作文哪能不怕!我认为,作文这件事情上,教师万万不能做“难服侍的婆婆”,也不能老做“医生”,而是要做“园丁”。他不光注意到剪莠除草,更注意到按时施肥浇水,帮助幼苗迅速地发育成长。只有这样,学生对作文才会不怕,才会喜爱。“作文永远得不了一百分,也不至于不及格。”这是中学生常说的另一句话。我觉得这句话也很值得分析。这句话反映出,在作文这件事情上,我们缺少明确的尺度,要求也不严格。如果有明确的尺度,并且严格地运用它,那就可以有一百分,也一定有不及格。“一百分”并不意味着尽善尽美了,到头了,只是意味着,写到这个样子,已经符合这个阶段所定尺度的最高一头的要求。“不及格”也不意味着一无是处,只是意味着,这样还达不到这个阶段所定尺度的最低一头的要求。有了明确的尺度,而且严格地运用它,学生才会严肃认真地对待作文,改变马虎潦草的态度和习惯。
第二是思路问题。今天的青少年,思想原是非常活跃的。我们这些中年老年的人回想一下自己小时候的情况,就更会感到今天的孩子们是多么生气蓬勃,敏捷机智,比自己小时候真不知高明几倍。可是,说来奇怪。一到作文的时候,不少中学生好像头脑变得迟钝起来,文思很枯涩.也不大有条理了。于是写出来的文章往往是干干巴巴的那么几句,铺陈不开,发挥不畅,甚至于前言不搭后语,连个通顺条贯都做不到。什么道理呢?我想,还得到作文教学工作中去寻找原因。最重要的一点是,必须打破“做”文章的观念,学生的思路才能开展起来。必须在命题、批改、指导等各项具体工作中采取适当的办法,使学生习惯于如实地、自然地“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而不是对着一个无所见。无所闻,或者虽有见闻而无所思,无所感的题目,挖空心思地硬“做”,也不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硬“装”进什么“突出中心”,“前后对比”,“倒叙、插叙”种种框子里去。只有当学生习惯于如实地、自然地写的时候,他的思路才能打开,才能得到锻炼。只有让学生的思路得到充分的开拓,变得越来越加活泼而缜密,他的写作能力才会更好更快地发展起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