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8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王崧舟的语文诗意之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3-18 12:35: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王崧舟的语文诗意之旅
作者:雷玲    文章来源:《现代教育报》   
   

关于王崧舟,总是有两种声音。一种来自一线教师,除了他亲手带出来的五十多个弟子,天南海北,无数小学语文老师以听他一堂“诗意的语文”课为荣。在他们心目中,课要是上成这样,就不是在简单地教书,而是在与文本进行生命的对话,与学生进行生命的对话。另一种声音则来自他的一些自恃“才疏学浅”的同行:对小学生大讲“诗意的语文”,太难懂,太玄了吧!


不管旁人怎么说,王崧舟依然执著于诗意语文的朝圣之路。

我有一个梦:“让语文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


19
岁那年,从边远农村考入中师的王崧舟,毕业时因为成绩优秀出人意料地被分配到县城一所小学做教师。


1985
年,毕业后在学校做了一年不同学科候补教师的王崧舟,因为一口富有磁性的普通话、一手入帖的粉笔字,被校长推上全校公开课的讲台。沉默了一年的王崧舟敏锐地抓住了这次机会。一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闯五关斩六将,连拔头筹;他本人,也接连被评为镇教坛新秀、县教坛新秀、市教坛新秀。


机遇,垂青了这个肯学习、肯钻研、肯思考、时刻准备着的年轻人。王崧舟的人生旅途似乎也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成为一名优秀教师。


然而,一个穷教书匠,在面临父亲大病需要钱的时候,他动摇过:弃教从政、弃教经商?低迷中,他的身体由于底子太薄也出了问题,他不再抛头露面,而是沉下来读书养病。


1994
年春节前夕,他又在鬼门关走了一遭。“一个人躺在病床上,看着窗外静穆的大山,突然感到,人,除了自己,谁也帮不了你。”王崧舟的回忆里,充满了对命运的大彻大悟。


病床上的王崧舟读了大量的书:宗教类、哲学类、文学类、美学类的。这一段不掺杂任何功利因素的潜心读书经历,为他今后的路夯实了丰厚的人文根基,也成为他思想转折的催化剂——教书,不再是一种生存的道具,而是实现人生理想的路径。


面对越来越为考试而教学、远离生命原点的语文教育,他开始在内心深处发出这样的诘问: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什么?他思考:怎样让语文课达到“自由对话”的境界?怎样在字词句间唤醒学生对文本的“意会”?怎样让学生、教师、文本、作者各自的精神在教学中深深地卷入、沉浸和交融,达到精神契合?怎样在引领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养成习惯的过程中,启迪其智慧、陶冶其性情、温暖其心灵、充盈其精神,达成生命的自我实现?


终于,王崧舟喊出了:“我有一个梦,让语文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

执著:“磨”课千遍也不厌倦

王崧舟有一个特别的笔记本,上面摘录的全是短小精炼、极富人生智慧的故事。这是他从1994年病床上开始陆续摘录的。记者在上面翻出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头驴掉进了一口枯井。驴的主人想不出好办法去救它,就决定将枯井和驴一起埋掉。人们拿起铲子开始填井,当第一铲土落到井里时,驴明白了主人的意图,发出悲哀的号叫。但是,第二铲土下去时,驴反而安静下来。人们发现,此后每一铲土落下时,驴都在做一件令人惊奇的事情:它努力抖落掉在背上的泥土,踩在脚下,把自己垫高一点。人们不断往井里铲土,驴不断抖落身上的泥土,使自己不断往上升。终于,在人们惊奇的目光中,驴潇洒地走出了枯井。


王崧舟说,自己很像这头驴。


1998
年,32岁的他被评为浙江省最年轻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不久,他应邀在全国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课堂教学艺术观摩会上作课《万里长城》。这一课成为那次活动12堂课中最受欢迎的课。他一举成名。


没有人知道,这堂“成名课”的背后,王崧舟真的像这头掉进枯井的驴,不断抖落着身上的“泥土”。


《万里长城》的导入最早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欣赏一组长城的照片,然后说说自己的感受。多次修改后成为:老师动情地朗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西班牙首相阿斯纳尔、美国总统克林顿游览长城后留下的题词,然后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万里长城》的结课,原先的设计是这样的: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诵一首赞美长城的小诗。N次修改后成为:启发学生为长城题词。


王崧舟说,“放下”“上升”,再“放下”再“上升”。每一次“放下”都是痛苦的,每一次“上升”都是快乐的。


磨出的精彩,不仅是这一堂课。


此后不久,王崧舟举办了“王崧舟语文教学艺术展示周活动”,并应邀做了一堂公开课《一夜的工作》。“上完课,台上台下一片哭声。我也是哭着走下讲台的。这一课,让我真切体认到精神生命的永恒存在,也让我真正走进了诗意语文、诗意人生的殿堂。人课合一、高峰体验、全然进入、融为一体,语文从此成了我精神生命的图腾。”王崧舟的回忆里,仍掩不住当时的激动和激情。


王崧舟凭着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过硬的教学功夫,成为我国小学语文界举足轻重的名师。

为语文而来:有境界自成高格

2005
年,王崧舟在全国首届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观摩研讨会上作课《长相思》,引起全场的热烈反响。


被人们誉为“诗意语文”经典之作的这一课,王崧舟设计时磨了整整三个月。写文本细读,研究纳兰性德生平,查找大量的参考资料、认真研读朱光潜先生的《诗论》和朱自清先生的《诗论》,在做了大量案头工作后,王崧舟感到材料很多、想法很多、思路很多,但就是苦苦梳理不出一个清晰的、可行的思路来。


带着尚未形成完整、连贯、一气呵成的思路的尴尬,他走上了讲台。“没想到,就在课的行进过程中,我的思路竟然自然、悄然地在课中流淌出来。这一次奇妙的教学体验,使我惊喜地发现,我的课堂教学正在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谈及当时的感受,王崧舟十分自豪。


此前,王崧舟为了在小学语文界树起“诗意语文”这面大旗,跑遍了全国23个省100多个城市,开设观摩课500多节次,讲座120多场次。


“促使我这样做的,后来是一种使命感。”他在教学感言中这样写道:“在流转不息的生命之轮中,我为语文而来!是语文滋润我粗糙的感觉,是语文放飞我稚嫩的幻想,是语文点燃我喷涌的激情,是语文唤醒我沉睡的智慧。我平庸的生命,因为语文而精彩!”


《长相思》一课的教学,成为他思想境界升华的台阶——“我突然清晰地看见,我过去许多刻意的、需要强有力的意志去驾驭的教学行为、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教学构架已经内化为自己深层的、潜意识的、融入到整体生命中的自然行为了。我的教学风格在灵动的、嬗变的课堂实践中宣告形成。由教学习性走向了教学率性,我进入了一种新的教学境界。”


感慨之间,一种使命感油然而生:他对语文有了庄重的承诺、有了道义的担当、有了价值的坚守、有了浪漫的追寻。


“我就是那必须永远超越的东西。”借尼采的话,王崧舟再次表达了他的执著追求——“诗意语文,我的朝圣路。”

    (摘自2006年1月16日《现代教育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9:48 , Processed in 0.11716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