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思·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3-18 12:52: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读·思·悟
——我的教育科研之路
龚春燕


我的童年、少年时期有很多生动有趣的往事,但最让我难忘的是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的21年。21个春秋、21载寒暑,7600多个日日夜夜,在我生命历程中画出一条不断探求、寻找创造之梦的轨迹。
一、爱好读书:增益学问。
从读书到工作,我都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事,并实践着“读书,应该是每一个人的习惯”这句格言。
小学的时候,书相当少,偶然看见一本《算术应用题技巧》,爱不释手,于是花2分钱买了一张白纸裁成32开,硬是全部照抄一遍。工作以后,从不多的工资中取出一部分买书或订报刊。每一次出差,买回的东西中书是最多的,不仅有教育方面的,还有哲学、传统文化的书籍,21年来,书架上有了5000多册图书,并总结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有效的读书方法。“买书——读书——写书”成了嗜好。尤其是细细品读与教育相关的书籍时,就像一脚踏进了理性的原野,在教育思辨的河流中畅游、思考、感慨……常常是伴着夜来香的幽情,与教育概念亲吻,细嚼着《创造学理论》和《中国学习史》等,与教育原理对话,在批判、对话中,领略后现代主义的秀丽风光;在解读教育热点中,阐释“创新学习”、“创新学习评价四边形理论”和“创新学习与学习型社会建设”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最近两三年,我读了一些古文化的书,《论语别裁》、《二十五史》、《易与人类思维》、《大学》、《老子为道》等几百册,每天都读一点,积淀下来,提高了文学修养,写出了《创新学习赋》:
“天行健兮,以葆常新;地旋疾兮,而载万物。无创造兮,即无进步;有学习兮,乃有更新。伟哉创新,合天地运行之机!大哉学习,破古今慧悟之秘!……尽善兮,宇宙苍穹,创新无止境;尽美兮,乾坤无极,学习无穷期。走实验研究之路,攀理论探索之巅峰。”
全文518个字,确是我心境的写照。
有人问我取得一些成绩的秘诀是什么?我总是回答,“勤奋”。勤奋是我一生的财富,不论是读书期间,还是在工作的21载,我都惜时如金,几乎每天都是学习到深夜。我读书不只是简单地了解别人的观点和见解,还尽力把人家的观点融会于心,变成自己的,这大概就是不要死读书吧。有了厚积,自然薄发,迄今为止,我发表的著述已逾500万字。
二、注重思考:淬砺思想。
儿时的记忆中,有五个和我一般大的玩伴。农村的孩子善良而淳朴,但又常带一些野性。“金刚雄且壮,终日守山门。我佛慈悲像,端居称世尊。”这是《后西游记》中的偈语。小伙伴之间,和乐平等,无所谓谁尊不尊,可几个小伙伴在玩乐嬉戏中却最听我的话,有争执时也总认为我的意见最公正。现在想来,我虽外表比较文静,但却爱好思索。当彼此发生矛盾时,我的同情与支持相对更为理智,遇事又思考得多一些,小伙伴们就觉得我说的多半有道理而愿意照着去做了。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总是尽力想办法去克服,要是没有成功,我就再想别的法子。不轻易放弃,凡事多思,这真是我孩提时就有的一大特点。记得有一次,我们为了弄清楚“青山寺”200米悬崖上一块突出地方上的“秘密”,大家都想不出既安全又能上去的方法。后来我提议通过拉绳子和拴木凳的方。法上去,大家分工合作,终于攀上去了。在后来的教育科研中,我也充分发挥这一特点,凡事多思考,并尽可能地使用逆向思考,发散思维,穷追到底,解决研究过程中的难题。
我在参与“八五”、“九五”研究课题——“学生学习研究”时,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但如何深化则成了最大的难题。于是不论是在去偏僻乡村学校的路上,还是在家做饭的时候,我都在思考着实验研究的问题。夜的黑暗总是要被阳光驱散的,长时间的思考后,以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能力为核心的学习法研究在大脑中闪现,于是有了“创新学习”的初步构想。作为课题组的组长、创新学习的倡导者,我每周都要用3天到三所实验学校听课,和教师交流,解答实验中的问题。为了获得更为真切的体验,我常自己上课,探寻有效的实验方法。十几年来,我累积的材料堆成了“小山”,整理材料,提炼成果,让其有可操作性,这是实验研究必须要做的事情。这时,自己把在《易经杂说》中学到的三条原则,即变易、简易、不易来简化自己的研究,归纳出了创新学习研究的宗旨、目标及方法。自己戏对曰:
或问创新学习,魅力何在?其必曰:“法”作书山捷径,“乐”为学海导航。或问创新学习,追求为何?其必曰:令学习充满情趣,让校园成为天堂广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疑为主轴,动为主线”,四个为主,乃其核心思想。启疑激思,教之根本,善问敢创,学之愿景;“四导”模式,堪称有效流程。“安全情感,互动开放,问题实践”,六大境界,构筑课堂极致!
21年来,我坚持每天把所感、所思、所悟、所得记下来,日积月累,形成了很珍贵的原始素材。多次整理,写了不少的文章。为了让大家更了解创新学习的内涵,我撰写了《创新学习:21世纪的学习观》、《创新学习界定及特征》等文章,继后又写了《创新学习的方法》、《创新学习研究与探索》、《创新学习开展的有效途径》、《创新学习的模式》等三十多篇论文。出版了《创新学习论》、《创新学习:学习方式的革命》、《创新学习论纲》等专著5部,主编了11部创新学习系列著述和13册从小学到高中的学生实验教材。在写作中,我梳理着思想,不断反省、反复思考,追求一种一定要与他人、与过去的我有所不同,反映自己独到的思想创新的境界。
三、追求悟创:成就事业。
读书,勤而多思;科研,思中求悟。因思得悟,悟中创新,科研自有成果。
很多人都在感叹,“现在有思想的人越来越少”。春秋战国时期,虽然人口很少,却有很多思想家,不少著述流传至今天。这些伟大思想的锤炼,是若干次感悟与反省的结果。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从1999年开始,我曾多次到境外作学术报告,但每一次我的主题内容都不一样。2002年底,国家教育部和国务院港澳办、台办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华夏园丁创新论坛”,我作为内地唯一的专家向大会作题为“创新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新途径”的学术报告,其主要内容是通过若干案例总结学生思维的一般规律。2003年应美国邀请到芝加哥作了“创新学习”专题报告。报告的内容,我思索了很久。讲教育、心理学是不行的,美国是这些学科的发源地。最后我选择从中国博大的古文化中挖掘创新的内容作报告的框架,从中找到创新学习的基础,得到听众的广泛好评。2004年,又应邀赴美在“世界教育大会”和“教育研究与发展大会”上作专题发言,我运用我的数学基础,写成了论文“创新学习评价四边形理论”,把知识(方法)、环境(机遇)、性格(品质)、思维(问题)四条线段,构成四边形,根据围成图形的有效面积多少来评价创新学习的成效。国外的教育、心理、创造学专家们给予了高度的评价。2001年,在台湾逢甲大学、台湾师范大学主持召开的“创意教学国际学术大会”上,我又从问题的结构和提出问题的策略人手,提出创意教学的哲学方法。最近,自己把十几年前研究的20万字的“幻方构造”重新翻出来,认真思考,仔细琢磨,悟出“幻方构造对思维培养的聚散性”,我在香港为福建中学学生执教研究课时就用了这其中的结果,效果还不错。
教育科研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但教育科研的最大障碍却是推广,这既有教育环境的问题,也有成果自身的问题。创新学习研究也不例外。带着这样的问题,我读了大量的著述并结合实际思考,最终想到通过软件来转化,让更多的老师、学生受益。20028月,我主持课题组的研究者与重庆IT界的精英,联合开发“创新智能教学软件”,简称“13S”,其目的是在新课程背景下,把创新学习多年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技术,为广大教师教学服务。其中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不知熬了多少个通宵,也不知牺牲了多少个节假日,去年10月完成软件开发初步工作,一共有7万多条代码和13G的资源,通过使用,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师们反映还不错。同时“13S软件”被国家信息产业部确认为“全国电子推广项目”,被国家科技部、财政部批准为“科技创新基金项目”。软件的开发还需要不断地把成果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感悟,在感悟中修改,无数次的头脑风暴与感悟,才把理论或实践成果转化为编程模块,实现了创新教学的最大优化。
人生短暂,科研永无止境!孔子说过:“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孔子的精神境界是那样高远而令人敬仰。我今已届不惑之年,却仍有许多难解之惑,不但天地奥秘无尽,人间万象无穷,即使——细小的领域,钻进去就是一个广阔的世界。梳年“逝者如斯”,创新“不舍昼夜”。

回顾过去,质疑解惑踏平坎坷研究出成果;
畅想未来,争分夺秒满怀豪情创新谱新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03:24 , Processed in 0.06547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