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和坚持造就洋思中学的传奇
——考察洋思中学有感
三块碑初中
洪军桥
3月29日至4月1日,我有幸参观学习了江苏泰兴市洋思中学和扬州梅岭中学,其中我对洋思中学特别有感触。洋思中学是一所名校,在几年前就略有知晓,但是没有像现在这样近距离的听和看。洋思人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他们有着改革传统教育模式的坚强信念。他们忘我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到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中去,实践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诺言。
一、我眼中的洋思中学
( 一)有一个坚定的教育信念
洋思人有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这就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坚定有力的八个大字写在洋思中学的教学楼上。从校长,到教师,到学生,都坚信这八个大字,而且洋思人说起这句话时,总是充满了自信心和责任感。十几年如一日,他们努力实践这样的教育理念,终于成就了今日的洋思中学。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使洋思初中走向了辉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也吸引了众多外地学生纷纷到洋思求学。认识上无论如何有分歧,实践上的成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二)实践信念改变教育模式
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种种弊端,洋思中学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用图表示:
教学过程
| 先学
| 后教
| 当堂训练
| 教学内容
| 看、练
| “兵”教“兵”
| 练
| 教学主体
| 学生
| 学生
| | 所谓“先学”,就是在课堂上,学生按照教师揭示的教学目标及学前指导,看书、练习。所谓“后教”就是针对学生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练习中的错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兵”教“兵”,学会的学生教没有学会的学生,教师只做评定、补充更正。所谓“当堂训练”,就是让学生当堂独立完成作业,进行严格的训练、形成能力。时间不得少于15分种。这样,使课堂教学的过程变成学生自学、探索、实践的过程。
课堂教学的过程都让学生自学。但是,其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老师的引导。洋思中学的教师已从过去“满堂灌”的“第一线”退到“第二线”,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结构,由传统的“集体授课制”变为“个体”和“集体”相结合,以“个体”为主的形式。课堂教学过程由过去教师满堂灌,变为如今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循序渐进地自学的过程。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不一样的学生观——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
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洋思人的做法有:
第一,合理分班,调动竞争的力量。按照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优生和差生合理搭配,平均分到各个班级,并同班主任签定“目标教育责任状”,定期对这些学生的转化情况进行验收,优者奖,劣者罚。
第二,结对帮扶,调动合作的力量。班主任将这些学生安排到教室前排的位置,与优生同桌,结成学习对子。
第三,特别关注,调动情感的力量。课上老师提问最多的是这些学生,板演最多的是这些学生,释疑、点拨最多的是这些学生,课后谈心交流最多的还是这些学生。老师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习,也关心他们的生活、思想、情感,以全方位的人文关怀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以炽热的情感使过去备受老师冷落和同学歧视、家长打骂的后进生有了自尊、自信。每堂课自学后的提问,要从最后一名叫起。
“最后一名学生”有了进步,自然水涨船高。一所地处偏僻的农村初中,可以在三流的学生,三流的设备,三流的师资下创造出一流的成绩,跟他们科学的学生观和科学的做法是分不开的。
(四)细致温情的校园文化
走进洋思,就被它的校园文化所陶醉。校门正中,是北师大教育家启功先生写的校训——“真、善、美”于巨石上。右侧,镶嵌于草坪之上是洋思人的办学理念——“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和课堂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左侧,是校歌——《洋思之歌》,“扬子江水奔腾欢唱,洋思之路越走越广。我们是开拓者,探索创新不可阻挡。……”再向前,一幢楼之前,是一尊《拓荒牛》,寓意“在荒芜的土地上艰难地跋涉,勾紧的头颅,隆起的肩背,绷直的四肢——刻画了一幅在荆棘中前行,艰苦中奋进的开拓者形象”。向东,迎着太阳升起的地方,是一塑展翅翔飞的雄鹰,预示着洋思美好的未来。在教师的座右铭里,是“没有最好、只好更好”,“尽我所能,做到最好”,彰显了教师的追求。在楼道内有陶行知的执教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还有召示公平教育的——“实行平等教育,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洋思人的劝世良言有“严守规范,养成良好习惯”,“学会用和平的方式解决矛盾”,“我能接受别人的缺点和不同”和“学会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不自卑、不嫉妒、不偏激、保持健康的心态”等。在教室内,是“学会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学校”,是“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其实就不平凡”,还有激励学生学习的内容,“每节课同学们都像考试那样紧张地去学习”。在实验室,是“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和“实验中发现,探索中创新”的科学教育。在学生活动场所,一花一草一木皆教育。在草坪上有青石金字“让花更红、草更绿、心更美”,“花草是不会飞的蝴蝶”,草丛中的警示语也显得人性化,“你可以深情地看我,但不能轻轻地踩我”“呵护花草俏,换得你我笑”等充满温馨的话语,一颗树木,都有它的名称、产地、树龄、属性,生长特性,体现出无处不文化、无处不教育的文化氛围。在学生餐厅,你会见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来易”,“你扔的是饭粒,我拾的是美德”,使人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的含义。在公寓,有“注意卫生,爱护生活环境”的公共卫生教育。总之,在洋思的校园里,无论你在何处,都能感受到洋思人的文化,都能体会到洋思中学校园文化的细致温情。
二、
学习洋思,从学习教育理念开始
学洋思,要从改变教育观念开始,摒弃传统的教育模式,科学实施教育教学活动。
(一)学习“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理念,提升教师育人情怀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是洋思中学独特的办学理念。它着眼于每一位学生,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洋思中学把差生当资源开发。他们把“激励、唤醒、鼓励”当做教师组织课堂的三大法宝。他们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要求教师在课堂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挖掘各科教材的兴趣点。洋思中学的课堂表现出来的是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课堂一举一动,学生上课专注,紧张。我认为:我们注重的是教学,而忽视了教学中的人的情感因素。洋思中学首先解决的是教师理念,它树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为每一个学生发展服务” 理念。这个理念使学生产生自信,“教育的最大魅力就是让每个学生拥有希望,希望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动力”,洋思做到了,我们没做好。所以,我认为,我们首先要学习先进的育人理念,注重情感评价。把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为评价教师成绩的依据,而不是仅仅看升学率,更重要还得看及格率、合格率。这才能唤醒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课堂面貌得到改观。
(二)学习“先学后教,当场训练”模式,走出满堂灌的困境。
我们的教师习惯于分析讲解课文、习惯于多提问;学生读课文、感悟文本少,缺少那种书声朗朗的课堂读书氛围。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活动少。教师缺少对课堂教学艺术的探讨,采用满堂灌(或满堂问)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很少留出足够时间让学生读书自学、质疑解答。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要逐步改变。
洋思中学课堂上都是学生在自学、思考、讨论、交流,教师讲得很少。教师一般讲课都在10分钟左右,最少的甚至只有4-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达到35-40分钟之多。洋思人认为,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应是引导学生自学的过程。但是,其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点拨。教师要从“一线”退到“二线”,为学生自学、思考、讨论、答疑当好“参谋”,创造条件尽可能地让学生“有为”,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建构,最终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三)学习“四清”,提高教学效率
为了有效地改变教育教学中的“少慢差费”, 扭转“低效低能”困境。我们要学习“洋思中学”的经验: “四清”(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不把问题留到课后,今日事今日毕。没有达到规定的一个目标,就不能去参加某项活动,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不难发现,这更侧重于教学技巧、教学操作的问题,可以说是“怎样教”“怎样学”的问题。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难题,所以我们要学习洋思中学有效的经验,使教学工作科学、有效、高效。
三、自我反思
(一)洋思中学的学生都是资源,差生也是资源,他们能将差生教育成功。反思我们,没有一个科学的学生观,视差生为累赘,教师没有尽到教育的职责,所以差生要想进步很难。
(二)洋思中学把学生始终放在教育的主体位置,所以一切工作都能高效地进行。反观我们,口头上说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行动中还是把学生放在次要位置,教师的主体位置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导致很多工作不能取得实效,这种情况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有一些改观,但还是不很理想。
(三)洋思中学的课堂是高效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是成功的。而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低效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成份还很多,尽管我们也积极参与新课改,但离新课标的要求还很远,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已有很多成功的范例,如何自我改变,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
(四)洋思是敢于创新的,学校的创新又在于校本教研,我们的校本教研基本上流于形式,要想让自已的教师业务精干,必须让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再好的理念无法实践,再好的措施无法落实,所以落实校本教研工作是教师和学校共同进步的基础。
(五)由于各种原因,我校的教师队伍逐渐呈现出不稳定和整体质量不高的特点。教师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教师队伍建设成了我们又一个重要课题,如何留住优秀教师、如何培养自己的优秀教师是我们值得反思的,更要紧的是如何改变现状。
四、洋思给我们的启示
(一)学校要有科学的办学理念
正因为洋思中学有“没有都不好的学生”做为自己的理念,所以他们可以把教育从平凡引向传奇。没有科学的办学理念,就没有前进的方向,有了科学的办学理念,就可以办出高效的教育。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的发展理想和办学目标,是指引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旗帜,是激励全体师生实现教育目标的号令,也是一所学校优良校风、校魂形成的基石。
(二)要抓教学的过程管理
洋思中学实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育模式,就是抓教学过程的一个结果,教育教学的过程直接决定着教育教学的结果,“过程”做得好,就是事半功倍,“过程”做得不好,就是事倍功半。教学的过程是教育的真正体现,没有过程的教育是一厢情愿的教育,只有过程是科学的、高效的,其结果才有可能是令人满意的。
(三)立足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是实现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关键所在,没有校本教研,学校就没有活力,教本教研搞上去了,我们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积极开展师德结对,合作备课,假期集中培训。洋思的与众不同很重要的地方就在于校本教研的成果。
(四)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
立足于提高教师从教的荣誉感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关心教师的生活小事出发,形成关爱教师、尊重教师的常规机制,着重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开设教师热线,校长要倾听教师的呼声和喜怨。成立由工会牵头的教师生活服务队,定期举行丰富教师业余生活的各种文体活动、团体项目等,缓解教师工作的压力。
(五)塑造优良的校园文化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园地,在这里我们的一切教学工作,一切科研工作,一切师生参与的活动,都应以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为有用人才为中心。就此而言,可以说学校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洋思中学的校园文化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五、我们的打算
1、推广结对帮扶,层层包干,让每一个学生进步(包括智障生)。
2、大力搞好校园文化建设。
3、落实校本教研,从搞好集体备课开始。
4、搞好师德师风教育,弘扬教师的敬业精神,打造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讲奉献的教师队伍,营造一个既充满竞争又处处和谐的育人环境。
从一个细节说开去
杨店学区
崔春
李希贵任山东潍坊教育局长期间,带着录制好的中小学课堂教学素材,来到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与TC的教授和纽约市的中小学教师一起研究开发教育教学的模型。哥伦比亚大学课程专家David看过录象后问:学生回答了问题还不知道坐下吗?为什么老师还要这样一点手指说一句“很好,坐下”?专家接着说,要知道,这样做小孩子连点面子都没有了,这不是在扼杀小孩子的自主能力吗?中国的教育不是把学生当课堂的主人吗?主人在课堂上还要小心翼翼吗?
正是这一我们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细节,经美国专家的指点后,引起了我的深思。尽管我们一直在提“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主体”,但我们的教育价值取向、师生的地位及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做法都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与提高;在很多老师心中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程为中心。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话没错,于是我们有的老师便把它用到了极至:我是来培养你的,你的一切都得听我的,包括“站起”和“坐下”。殊不知“培养”并不能概括“教育”的丰富内涵。首先,“培养”是把学生当作客体或对象等被动物,而学生有其在文化历史进化中形成的主体性潜能,不仅需要文化知识和思想的外部传输,更重要的是将其转化为内在的品质。从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哥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到200多年前康德提出“人就是目的本身”,都提出了人本的思想,不能把人仅仅作为工具和手段。而今,我们的社会、学校、家长都迫切希望学生成材、成器,惟独不是成“人”。尤其是“应试教育”过程中,有的老师把学生看作受表扬或不挨批评的工具。其次,“培养”所强调的是培养者的作用,没有体现出受教育者的能动性和自主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进行的,外部的影响只起一种促进作用,而不起决定作用。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从根本意义上说最直接的原因在于自己。
我们说“教育是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的活动”,这里首先要注意的是“促进”的内涵。它所表示的是学生自身的发展,教师只是为学生服务,促使学生本能(学习本能、探究本能、交往本能)地更快、更好发展,它强调的是内外因结合。其次,明确发展对象的“主体性”。这里的主体性是本体的、价值的和实践的主体性,是追求真、善、美和自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育是推动受教育者自己发展,而不是试图去塑造他或代替他的发展。如法国作家孔巴兹所言:“教育学应该是精神生态学,未来的学校应该培育灵魂、锻炼精神、优化情感,使学生成为热爱世界的主人”,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把文化科学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内化为个体的精神财富,提高他们的主体性。由此看来,教师是“园丁”、是“灵魂的工程师”的说法都有失偏颇。
人的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特性,是其它动物所不具有的。但人的主体性不是生而具有的,而是人在其自然资质的基础上通过社会文化的影响和教育而形成和发展的。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以来,全世界迎来了一个思想大变革的时代,在世界范围内涌现了一批代表了现代教育思想的流派和学说,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学科结构”与“发现法”原理、原苏联心理学家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实验、西德数学和物理教学论专家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理论、俄罗斯思想家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思想等等。这些教育思想观点和理论学说虽然在理论基础和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但在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上却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无不把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促进教育过程的民主化和个性化放在中心地位。即使在国家主义精神根深蒂固的日本,20世纪80年代后也倡导“铲除教育的弊病——划一性、僵硬性、封闭性,确立个人尊严、个性尊重、纪律和自由、自我负责的原则,即‘重视个性的原则’”。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自我”(尼采语)。反思我国传统教育,由“文革”中培养为政治斗争服务的“政治人”到后来提倡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经济人”,都是围绕培养思想信念一致、能力水平高、个性相近的统一规格的人才作努力,无不抹杀了学生的个性,束缚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早在一百多年以前,尼采就说过:“个性弱的人没有超越自己的能力”。不能超越自己,则无创造可言。没有创新的机制,没有大批创新人才的培养,又如何“用15年的时间进入创新型国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开展,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只有那些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自主合作精神、坚强的意志和敢于创新的人才是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唤醒人的主体意识,发展人的主体能力,培养人的主体人格,成为时代精神的主旋律,我们要怀着一种神圣的历史感和责任感,在反思社会现代化的需要和过去教育功过得失的基础上,用理性来把握今天和未来的教育。首先,我们要树立人本的观念,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宽松环境,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亦合作者的关系,尊重学生的价值和尊严、尊重差异,在更广阔的时空里给学生充分的自由,促进学生思想活跃、个性解放、自知自律、自主发展。如卢梭所言:对儿童的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自然本性,反对不顾儿童特点,干涉和限制儿童的自由发展。试想,一个连“站起”和“坐下”都须等待老师发话的环境何以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时,我们要发扬科学精神,弘扬主体性教育艺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相互合作、积极体验、自主探究的学习实践活动,切实引导学生身心的自主、和谐发展。苏格拉底说过:教师的任务并不是臆造和传播真理,而是做一个新思想的“产婆”,其“精神接生术”和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等等都给我们主体性教育以很好的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