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袁故里】老哥写此文颇下了工夫。。。。。。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5-11 14:36: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孝感周边县市区的历史沿革变化看与孝感的渊源关系      本来这篇文章不是我能写得了的。主要原因一是没有时间坐下来进行系统的研究,理论上缺乏底气;二是好多地方没有实地考察调研,也没有这个精力,只是凭借一些现成材料综合判断,难免有主观失误之处;三是感到综合性的东西,立意要高,眼光要远,以现在的水平难以达到。所幸是在论坛发言,疏漏之处,还有坛友们斧正。
  因为工作和爱好的因素,经常外出周边一些地方,发现一些有趣现象,引起了思索:大悟河口往北一线与京珠、107一线口音有着很大差别,感觉到更像红安话;去年去黄陂清凉寨,发现那边口音与孝昌话更接近,与正宗的黄陂话相差很远;到了河南罗山,感到口音不像信阳话,却与广水、大悟话类似;许多历史上的名人,因为籍贯问题,被各个地方争来争去,没有定论。
诚然,语言有着自己固有发展规律,跟地缘、水系、移民变迁等许多复杂因素混杂在一起的,也有很多人专门研究。今天想换个方式,说大一些,从历史沿革的层面来初步探讨这个问题,希望有更多的人继续深入研究这个问题。
      1.几个地方地缘管辖变化情况:
(一)    红安与孝感:
      红安古称黄安,建县前是黄冈、黄陂、麻城三县属地,1563年,朝廷正式批准建县。割麻城的太平、仙居两乡20里甲(110户为里,里分10甲),黄陂的滠源乡8里甲,黄冈的上中和乡12里甲为新建县所属,定名新安县,不久改为黄安县。明、清,属黄州府。1949年4月,属鄂豫边区第三行政区,5月属孝感专区。1952年6月改属黄冈专区。  1952年9月,经报请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改黄安为红安。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红安县东北旧称长水会及笪儿会的东半部,被划入河南省经扶县,(即今河南新县)箭厂河乡(除吴河村),划出土地面积约60平方公里,人口17274人;县西北旧称吕王会、枣林会、羊角会、老山会、黄陂站会等地区,被划入礼山县,即今大悟县的吕王、四姑、黄站等镇的部分地区,划出土地面积180平方公里,3861户,31058人。
(二)    黄陂与孝感:
      黄陂春秋属黄国之地,楚成王灭黄归楚。秦统一后分楚为四郡,黄陂属南郡。汉属西陵。汉末刘表为荆州刺史,以此地当江、汉之口,拒吴侵轶,使黄祖于此筑城镇遏,名黄城镇。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改镇为南司州,并置黄陂县。隋初改县为镇,后复为县。唐初属南司州,后州废,属黄州。南宋理宗端平三年,寄治鄂州青山矶。元世祖至元12年还旧治,属黄州路。明属黄州府。清雍正七年改属汉阳府。民国初年,废府改道,属汉阳道。自民国21年起,先后属第二、三、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及鄂东行署。抗日战争时期,黄陂县政府一度迁至县东的仙台寺。1940年4月,在县北蔡店陈家畈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政府。1949年5月,黄陂全境解放,县人民政府进驻县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陂县属孝感专员公署。1959年随专区并入武汉市。1961年,恢复原区治。1983年10月,划归武汉市管辖。
(三)    河南罗山与大悟孝感:
      我国在汉代始置黾县。罗山在县城十里,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年)在山下置县,名罗山。因山得名。南朝刘宋时期,宋文帝刘义隆的第三个儿子刘骏讨伐上年弑父篡位的长兄刘邵,夺得帝位。刘骏即位以后,改年号为“孝建”。为取信于民,巩固皇位 ,他大力倡行孝道,赏赐有孝行的人,并于孝建元年(公元454年),在安陆县东境、黾县(今河南省罗山县)南境置一新县,取名“孝昌”。
大悟在清末至1932年,境域分属河南省罗山,湖北省孝感、黄陂、黄安(今红安)两省四县所辖。其间,1930年至1932年,中国共产党在境内先后建立了罗山、陂孝北、河口三个县苏维埃。

  1932年,国民政府军队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进行第四次“围剿”,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主力撤离,西进川陕。国民政府鄂豫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以豫鄂边界“形势重要,距城远,控制不便”,“政令不及”,根据“新收复区设县纲要”,乃拨河南省罗山,湖北省黄陂、黄安、孝感四县边陲地带,于1933年1月1日先行建置礼山县。其后,于是年4—5月,由内政部、行政院、国民政府补办了呈批手续及铸发正式县印。始属湖北省第四行政督察区,1936年改属第二行政督察区,1939年第二行政督察区撤销,属鄂东行署,1945年又改为第二行政督察区。


  1942年初至1945年9月,中共鄂豫边区党委、鄂豫边区行政公署和新四军第五师司政机关进驻大悟山地区,境内先后建立安礼县、罗礼应县、礼南县三个抗日民主政府。

  1946年1月,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军区司令部、中原解放区行政公署进驻宣化店,至6月26日中原突围,境内又先后建立礼山自治县民主政府、礼山县民主政府、礼山县爱国民主政府。

  1949年4月6日,礼山县全境解放。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礼山县爱国民主政府改称礼山县人民政府,隶属湖北省孝感专员公署(简称孝感专署)。1952年9月10日,为了纪念大悟山区人民在历次革命战争中的英雄业绩,经中南军政委员会批准,报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备案,将礼山县改名大悟县。1959年3月,孝感专署撤销,该县划归武汉市所辖。1961年5月,恢复孝感孝署,复归孝感专署所辖。1978年10月属孝感地区,1993年6月属孝感市。
(四)随州与孝感:
    随州以西周封国随为名。春秋分属随、厉、唐三国。战国末属楚,置随县。西魏大统元年置随州。1949年属孝感专区。1952年属襄阳专区。1970年属襄阳地区。1983年撤销随县,并入随州市,属襄樊市。1994年属省直管市。2000年设立地级随州市。
  1983年8月1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随县,将随县的行政区域并入随州市(县级)。
  1988年10月1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应山县,设立广水市(县级)。
  1994年,湖北省政府将随州市由襄樊市代管改为省直辖。
  2000年6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1)撤销省直辖县级随州市,设立地级随州市。(2)随州市设立曾都区,以原县级随州市的行政区域为曾都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烈山大道。(3)将孝感市代管的广水市划归地级随州市代管。
(五)    蔡甸与孝感:
    蔡甸区(原汉阳县),商末周初,先隶南国,后属郧国。春秋战国时期,隶属楚国。秦统一中原时,属南郡。汉属荆州江夏郡,分属安陆、沙羡县;后置沌阳县,复为安陆县,三国时, 魏、吴分据江夏郡,置石阳县(又名石梵)、沙羡县。晋属荆州江夏郡,改石阳为曲阳,后为曲陵,复置沌阳县。南北朝时,属郢州江夏郡、司州汉阳郡,置沌阳、滠阳县(后废)。隋属沔阳郡,置沌阳、汉津县;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因汉津位于汉水北岸, 依“水北为阳,山北为阴”的旧例,改汉津为汉阳县。唐先后隶沔州汉阳郡、鄂州江夏郡,置汉阳县。五代十国时,先后属吴和南唐,仍隶鄂州;后周汉阳军(领汉阳、汉川),治所屯鲁山(龟山)。宋初,属荆湖北路汉阳军。元世祖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改汉阳军为汉阳府,仍领汉阳、汉川两县,隶属湖广行中书省。明初属湖广布政使司汉阳府,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以县隶武昌府;十三年恢复汉阳府。清顺治元年(公元1627年),属湖广布政使司汉阳府。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湖北、湖南两省分治,汉阳府隶属湖北布政使司,亦辖汉阳、汉川两县。 雍正七年 ( 公元1729年), 湖北布政使司将德安府孝感县和黄州府黄陂县划为汉阳府的辖地。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又将安陆府沔阳州列入汉阳府管辖,从此汉阳县成为附郭首县。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湖广总督张之洞曾为“阳夏分治”向慈禧太后奏请道:“查溯江而上六十里(华里)汉阳县属之蔡甸地方,市面较盛,水陆交通亦属要地,不可无职分较高之员驻扎其间”。此间,汉口镇及周围数乡从汉阳县中分出,另立夏口厅,同属汉阳府,故增驻通判于蔡甸。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废汉阳府为汉阳县,属湖北省江汉道。后又属湖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蒲圻专员公署第一和第三行政督察区。1926年,成立中共汉阳县委会(县委机关设汉阳城区)。1932年,与汉川建立中共川阳县委会。1941年,与黄陂、孝感建立汉孝陂边区工作委员会。1948年,与沔阳、 汉川建立中共川汉沔县委、 县政府。1949年2月,川汉沔县委分为沔东县委和川汉县委, 川汉县委辖4个区,其中有汉阳一区和四区;4月撤销川汉县委、县政府;5月16日汉阳县全境解放,同月, 湖北省人民政府成立,恢复汉阳县建制;7月, 正式建立汉阳县人民民主政府;8 月, 改为汉阳县人民政府, 隶属沔阳专区。1951年,汉阳县改属孝感专区。1959 年, 划属武汉市。1960年,复属孝感专区。1975年,划归武汉市为武汉市四个郊县之一。1992年9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汉阳县,设立武汉市蔡甸区,其行政区域不变,区治仍设蔡甸街。
(六)    河南新县与麻城、红安:
新县的前身为经扶县。1932年10月,国民政府为了便于控制鄂豫皖边界的大别山区,以当时河南省政府主席刘峙之字“经扶”为县名,以新集为县治,设立经扶县,将光山县南部五个里(八水里、五马里、沙城里、长潭里、青山里)、17个保(神留桥、朴风山、沙窝、永阳赘、五龙、杜横、夏陂山、长潭、朱向、董范店、墨斗关、潘殷冲、官堰、柴山、观音、沙城、千斤),湖北省麻城县三个区(仁美区的三分之二、择里区的三分之二、丰义区的二分之一)、黄安县的两个会(长水会、塔耳会)等划归经扶县管辖。
1947年8月,刘(伯承)邓(小平)大军挺进大别山。28日,新集重获解放。12月,在县城西南王湾召开经扶县首届人民代表大会。与会代表500多人一致通过决议,将经扶县更名为新县。
(七)    红安与麻城:


  麻城在夏商时期境内属于夏商王朝控制的小方国“举国”,公元前11世纪以后,成为黄国的属地。春秋战国时期隶属楚地。秦统一全国,置36郡,以郢为南郡,麻城属南郡辖地;后置衡山郡,郡治邾城(今黄冈禹王城),乃属衡山郡。两汉为“西陵辖地”,隶属江夏郡。三国时先属魏弋阳郡,后属吴蕲春郡。晋属弋阳郡,永嘉三年(公元306年),因恢复西阳王爵位,先后将弋阳郡的西陵、邾、蕲春等划归西阳国(都今河南光山)。咸和四年(公元329年),西阳王因依附叛乱被杀,国除,于邾城附近侨置西阳郡、县,遂属西阳郡辖。后赵南侵,其部将麻秋在今县城东北15里的古城畈筑城以守。自此,始有麻城之名。南北朝时期,刘宋初,分西阳置建宁左郡(今县城西南)。文帝元嘉二十五年(公元448年),又于境内置长风(西北)、赤亭(西部)、阳城、彭城等县,隶属豫州西阳郡。孝武帝孝建元年(公元454年),西阳郡划入、郢州。大明八年(公元464年),建宁左郡降为左县,合并赤亭、彭波、阳城三县为阳城左县,隶属郢州西阳郡。南齐建元二年(公元480年),置齐安郡,治齐安(今县城西南)。又分西阳县为建宁、阳城二县,恢复建宁左郡,治建宁。永明四年(公元486年),改建宁左郡为建宁郡,划属(西)豫州。南梁分西阳设置信安县,又于白沙关(今县城西北)置沙州,辖建宁、齐安郡;于蒙龙城(今县城东北)置定州(辖郡今属河南),于鹿城关(今红安地)置北江州,辖梁安、义阳(今红安地)、齐昌等郡。又先后设置北西阳、岐亭、梁丰等县,以及南郡、定城、阴平等郡。北齐天保年间,于境内设置衡州。陈废。北周恢复衡州,改定州为亭州,以建宁、阳武两县(今麻城)隶州之北建宁郡。又于县城东80里设置东义州。隋初罢诸郡为州,信安县属黄州;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信安为麻城,仍属黄州。大业五年(公元609年)废州设郡,属永安郡。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麻城置阳城县,同年在麻城置亭州辖麻城、阳城两县。武德八年(公元625年),撤亭州,并阳城,恢复麻城旧制,属黄州都督府。元和三年(公元808年),麻城并入黄冈县。大中三年(公元849年)恢复。五代时,建置如唐,先属吴。后属南唐。其时,南唐与后周划江为界。周世宗显德五年(公元958年),后周占领南唐江淮之间的大片领土,麻城遂为后周辖县。宋属淮南西路黄州。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麻城为南宋北界。理宗端平三年(公元1236年)避兵乱,县城曾一度迁至什子山(今县城东80里)。元初属湖广行省黄州路,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随路改属淮西道。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又随路改属河南江北行省。至元年间,县治从什子山迁回古城畈。元朝末年,邑人姜铭等筑城于今地,后为县城。明太祖甲辰年(公元1364年)属湖广行省黄州府。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属湖广布政司,随府划属河南。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还属湖广。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张献忠率部攻占麻城,改麻城县为长顺州。七月,引兵入蜀,名复其旧。清代,麻城属湖北布政司黄州府。
  民国二年属湖北省武汉黄德道,后更名鄂东道,又改为江汉道。二十一年,属湖北省第四行政督察区。二十七年七月二十日,日机轰炸县城;八月,县政府迁往龟头河。三十二年,又从龟头河迁往阎家河山水垸暇形地。三十四年,迁回麻城。
  1949年3月11日人民解放军解放麻城全境。3月29日,麻城县人民民主政府成立,隶属鄂、豫行政专员公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麻城县一直隶属黄冈地区。1986年8月,麻城撤县设市,1996年黄冈撤地设市,麻城属黄冈市管辖。

(八)    孝感与天门、仙桃:
    天门,古为风国地,春秋为郧国地,战国时期为楚竟陵邑,因大洪山余脉在此终止,即“陵之竟也”而得名。 秦统一中国后,设竟陵县,隶属南郡。 五代后晋天福元年(公元936年),为避晋高祖石敬瑭名讳(敬、竟同音),改竟陵县为景陵县,属直隶防御州,州治设此。 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为避康熙墓名(景陵)讳,改为天门县,隶属湖北安陆府,此为第一次定名天门,沿用至今193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天门人民进行抗日战争,先后在本县东、西、南部与邻县边境地区结合部,建立天汉县、天京潜县。 1949年5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成立后恢复天门县建制,撤销天汉、天京潜县,划属湖北省荆州专区;同年7月,建立天门县人民民主政府,8月,改为天门县人民政府。    1987年8月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天门县,设立天门市(县级)。 1994年10月,国务院批准天门市为湖北省直管市。   
   
    自南齐建元元年(公元479年)始,历隋、唐、五代、北宋、南宋,至民国25年(公元1936年),天门先后7次为郡(州、行署)治所,计500余年。古竟陵区域广阔,包括荆州以北、石城以东、江夏以西的全部地域。从汉、晋、南北朝至北宋乾德三年以来1100多年间,竟陵县境先后划出置云梦、霄(亦作宵)城、长寿等县,北宋以后县境无大变化。1950年6月,天门县汉江以南的毛咀区划入沔阳县。同时,沔阳县汉江以北的仙北等地划入天门县。1955年7月,潜江县汉江以北的张港、多宝区划入天门县,1996年11月蒋湖农场回归天门,2001年8月总后沉湖基地(天门部分)移交天门,形成现境。
仙桃市,前身为沔阳县,夏、商、周时期沔阳为荆州域,春秋、战国属楚,秦隶南郡,汉、晋为云杜、竟陵地。梁天监二年 ( 公元 503 年 ) ,始置沔阳郡设沔阳县,因郡治在沔水之北而得名。唐、五代、宋为复州,元改为沔阳府,明为沔阳州,民国为沔阳县。新中国立初期设沔阳专署。 1951 年,沔境南部析出置洪湖县,沔阳专署撤销,沔阳县属荆州专署管辖。 1986 年,撤销沔阳县,成立仙桃市。 1994 年列为省直管市。
2.几点想法及推测:
    1)孝感周边的县区市,在历史上与孝感有很深的渊源。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大部分时间都共同被楚国所管辖。所以,广义的楚地不应该只包括两湖地区,河南南部也是范围之一。汉代以后,很多时候要么被一个郡(府)管辖,要么相互管辖,直到近代独立存在,管理权限上没有多大变化。
  2)湖北北部和河南南部本身是大别山、桐柏山余脉地带,又是淮河流域中心地带。这里过去因为偏远,历代统治者管理的并不多,所以为后来革命武装斗争留下一个发展空间。湖北河南等地两边划割管理时候多,古代孝感、红安、麻城一带曾被河南管辖过,近代,麻城北部划到河南新县,而河南罗山的南部也划到大悟县。
  3)四周设置县制的时间都很悠久(大悟除外)。很多县在历史长河中因为种种原因又进行了分拆。孝感在历史上对周边大多数县(有时以安陆名义出现的)进行过或短或长的行政管理。
  4)还想说个“麻城孝感乡”的推测,我看了红安县地图,靠近麻城是太平桥镇、八里湾和永佳河镇,县城东还有个游仙山林场,这一带估计就是明代划到红安去的太平乡和仙居乡吧,麻城孝感乡的中心也许应该在这个范围周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0:05 , Processed in 0.06908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