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想·我写·我说(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7-17 20:54: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想·我写·我说
哦,天哪!
二 为啥要写作
    不少学生在被作文百般刁难以后,发出了这样的质疑:我们为啥要写作文?这个问题可以有很多种回答方式,不同的回答,反映出对作文理解的不同。
    有人可能会说,因为考试要考作文,所以我们不得不写。这是大多数学生的观点,反映出对应试教育的反感和无奈。在这种态度的支配下,写作成了一种任务,一种获取分数的手段,写作的时候考虑的重心肯定是“如何才能得高分”,书店里的所谓“写作大全”、“满分作文集”就是为了满足这些同学的要求而编写的;而一些“告别54分作文”、“考场作文经典开头××例”、“考场作文经典结尾××例”、“高考作文必备素材××则”等专题讲座,也应运而生。这样的写作训练不能说没有效果,但并不是从写作的本质上探讨写作,训练出来的作文往往有很明显的模式化倾向和拼凑痕迹。而真正的高分作文则要求有深刻的思想、个性化的构思和生动的表达。因此,这种撒化肥式的作文教学实际上和对高分的追求南辕北辙。
    有人可能会说,写作是《课程标准》对一名合格学生的要求,所以我们不能不学习写作。这种回答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它没有摆脱任务型的思维方式,没有从学生的写作实践角度去思考作文教学。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规定学生完成作文的数量和时间,以此来迫使学生去写作。在这样教学观指导下的作文教学,表面上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实际并未解决学生在写作中遇到的难题。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主要困难有哪些?一是对某个问题没有自己的见解,反正凑足字数就行,一篇文章写下来只是对话题进行重复,对材料进行罗列,主题不鲜明,组织文字的目的性不强,观点含糊,层次模糊。二是无米下锅,由于对生活的关注不够,不能从现实生活中撷取鲜活的写作素材来表达观点,只好从书本中、网络上东抄西凑,满篇是空洞的说教或者经典事例的堆积。三是思维缺少宽度,不能形成良好的分析、概括能力和丰富的联想,文章重复啰嗦,语言组织没有中心,没有角度,行文没有观点和材料的配合,没有形象表达和抽象表述的相互转换能力。四是语言贫乏、滥俗,要么是缺少文采的家长里短,要么是缺少血肉的学生腔,不能根据作者的思想、感情灵活地运用语言,找不到个性化语言。
    根据学生写作中存在的这些现象,我们认为,写作是对学生思维的训练,主要是指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严密性,即对问题认识的深度、联想的广度和组织文章的严谨性。因此,在进行写作训练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紧紧抓住思维训练这个核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思维特点、生活阅历等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为他们揭示写作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提供思考的方向和方式,带领他们对某个话题的思维过程进行解析,让他们明白拿到一个话题怎么分析才可以深入下去,怎么联想才可能角度明确,怎么组织才可能思路清晰。
    只有让学生懂得写作与个人素质发展的关系,学生才会有写作的主动性;只有让学生学会思考,学生才会有思考的积极性;只有让学生在思考中感受到构思的奇妙,学生才会产生写作的乐趣。一句话,我们只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寻找学生写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帮助他们寻找解决的办法,让他们品尝写作的甘苦,学生才能不怕写作、喜欢写作,也才能写出好的文章。这里,消除写作的神秘感是前提,思维品质的训练是核心,展示老师的思维过程是重要手段。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认为,写作教学中,指导学生理解写作心理、带领学生整理对某个话题的思考过程、让学生学会解析优秀作品中体现的思维特征,是有效的作文教学指导思想。所以,我后面将要展开的叙述,就将以此为脉络。
                                                           2009.7.1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0-1 07:37 , Processed in 0.06016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