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大畏访谈:中小学生应该每月到美术馆上次课 2011年11月15日 作者:徐宁 陈瑾 来源:新闻晨报 专访上海中国画院院长施大畏:文化发展不是大跃进,得实实在在地干 “明年10月中华艺术宫和当代艺术博物馆要开馆,就十一个月的时间,如果美术馆没有一个像样的陈列给市民,我们压力太大,没有退路,只有努力。”上海中国画院院长施大畏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
每月让孩子在美术馆上次课
晨报:新馆建成后会不会更多地考虑美术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施大畏:我们一定要把教学功能体现在美术馆系统里面。在考虑新馆时,我们就是把看展览当成小孩子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中小学的美术教学,不单单是技术教学,写个字、画个画什么的,得懂欣赏画。今后中小学,每个月、每个季度都可以来美术馆开一次两次课。这是我们以前有所欠缺的——光是重展览,儿童都不太会一些参观展览的规矩和礼仪。如果课堂搬到这里来,就不一样了。技术性的教学,比如教你写字、画画,需要的,但这不是唯一,重要的是懂欣赏画。1999年我参观台北故宫博物院时,我发现小孩都在做功课,他们说老师布置作业在博物馆里面找答案。为什么我们不能做呢?美学全民有所欠缺,可以从小学培养起来。中华艺术宫里留了一个电影院,放美术电影,比如《梵高》。
文化繁荣不单是文艺界的事
晨报:我们的博物馆美术馆和世界相比有什么欠缺?
施大畏:我们两个馆虽然隔江,其实是“连”在一起。我希望有个交通工具,比如船,这样就可以带动起来。当代艺术和创意产业连得比较紧,可以把当代艺术博物馆创意产业的人气带到中华艺术宫的文化产业。
文化繁荣发展不单单是文艺界的事,是整个社会的文化,这个问题解决了,这种运行模式就跟世界美术馆接轨了。两个馆建成之后,有个新型的运行机制,比如说银行赞助,你给他什么政策;企业赞助,给它什么政策;基金建立以后,就盘活了。中华艺术宫地下有七千平方米,可以把它打造成一个文化服务区,比如画廊,画家工作室。
建个百姓欣赏艺术的宫殿
晨报:为何当初要呼吁建这两馆?
施大畏:我们搞文化的人都有种文化直觉,更重要的还有文化自信。这个自信,通过我们的艺术家努力的工作,通过和国际上的平衡交流,我们把自己的文化输送到国际上,在国际文化舞台上有我们的声音。我想我们做这两个馆的意义就在于建立上海在世界上的地位。美术馆应该是老百姓欣赏艺术的宫殿,就像拿破仑把卢浮宫拿出来给老百姓享受,所有的画让公民享受。大家都觉得重视美术就是给你捐点钱,给基金会扔点钱,为什么我们就不可以给美术投点资?比如收藏一些国际国内优秀的作品。
我想美术馆不会没藏品,我问一些艺术家,你们愿意不愿意捐?他们说当然愿意捐,长期挂在那里不是我的名气么。
我要呼吁,从大文化的角度,全社会来支持文化的发展,重视原创。这两年我们原创的东西少了一点,好的电影没有以前多,好的美术作品也有,但是没以前那么多。有的时候不能看近期效益,其实文化发展不是大跃进,我们得实实在在地做事情,缺什么补什么,缺政策补政策,缺原创补原创。(记者 徐宁 实习生 陈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