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起跑线之争是对生命价值的误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5-20 14:44: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起跑线之争是对生命价值的误读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1-5-20



  【“赢在起跑线上”的口号唤起了家长对孩子智力开发的极大热情。从早期胎教到幼儿园、小学、中学的竞争,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成了孩子面临的最大压力之一。不少家长简单地认为,只要孩子起步领先就可以离成功更近一步。事实上,孩子的成长过程远不是“百米赛还是马拉松之争”那么简单。如果把人生看成是短跑抑或是长跑,就意味着已经把生命的享受过程放弃了。】


  【我的故事】人生更像是一次长途旅行

  ■梅子涵

  人生是一次长途旅行,而不应是短跑或是长跑。在人生的早期阶段,难道除了赢就是输吗?有没有不赢也不输的呢?我常常会问自己,我现在算是赢了吗?显然,我在很多方面都是输的,但是我不是过得很好吗?那么到底什么是赢什么是输呢?学习成绩好就是赢吗?成绩很好,可是人格不好,也是赢吗?成绩很好,可是身体很不好,能是赢吗?心理状态很不好,内心的气魄很小、很自私,也叫赢吗?


  如果人生是一次长跑

  如果人生是一次长跑,那它前方不是地平线,而是坟墓。如果把人生解释为一次长跑的话,就意味着已经把生命的享受过程给放弃了。长跑的过程能享受吗?长跑的过程中必然会想,后面会不会被别人追上。生命是要一天天度过的,最后总要走向终点,我宁愿说,人生是长途的行走,有的时候需要慢一点,而有的时候需要快一点,甚至艰难一点。

  人生并不是不能理解为长跑。我之所以会放弃这种理解,是因为我的孩子在成长当中,我受过这样的苦。我脑子里没有起跑线的概念,但是我也是把早年孩子的学习成绩看得异常重要,这是有教训的。

  在讲“起跑线上是输还是赢”这样的问题的时候,我们实际应该考虑的是,童年到底应当怎么生活,孩子到底应当怎么长大?我们是不是应该让孩子也生活得轻松一点、幸福一点,同时能够让孩子在童年学到应当学到的东西。这个矛盾能解决吗?让一个孩子能轻松愉快地生活,同时也学到他应该学到的东西,真的有那么难吗?


  我也曾“输”在起跑线上

  小时候,我没有一门功课在班上是最好的。我明明很认真,但是在班上成绩平平,如果说有突出的,那就是跑步,我跑得很快。看起来,我是一个“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可是现在,在我的同学中,当教师、当作家的也就我一个。所以说,从一个人的成长来看,小时候所谓的输和赢真的没有那么重要。

  记忆中,我女儿上高一的时候,有一个本来很美好的下午,我正准备外出参加一次活动,没想到女儿的外语老师来了。她一见面就说:“梅老师啊,你们家的梅思繁外语成绩不行。她的写作和发音都很不错,可是她的语法不好,照这样考大学会有问题的。”我当时觉得眼前一片黑暗,很为女儿的前途担忧。可是现在,我的女儿梅思繁已成为最出色的“80后”翻译之一。

  现在这个年代,家庭对孩子的关注比任何一个年代都严重,这种关注在我们国家可能比其他任何国家都厉害。曾有一位母亲问我:“我的儿子3岁6个月零21天了,你说他读哪本书比较好?”这反映出今天的父母已经到了关注孩子每一天的程度,其实,父母不需要像牧羊犬看小羊那样整天盯着孩子。有一本书叫《母鸡萝丝去散步》,是讲一只母鸡去散步,后面有一只狐狸一直跟着她,可是,一只鸡走的路,不是狐狸可以走的,所以狐狸屡屡碰灰。我们问孩子:“你说那个狐狸是谁呀?”一般的孩子都说是坏人,但是有一个孩子说:“那狐狸很像我的爸爸和妈妈,一天到晚跟在我后面。”对孩子的成长我们要关怀,但是不要过分关怀。


  妈妈没有戳穿我的谎言

  我常回想,在成长的过程中,我的家庭给过我什么教育呢?我妈妈曾说,小孩子不要说谎,所以我很小就知道说谎不好,就尽量不说谎。但是我也说过谎。3年自然灾害的时候,因为太饿了,我把一个月的饭菜票只用半个月就吃光了。15号了,今天是有饭票的最后一天,如果我不说的话,明天就要开始挨饿了,而且还有半个月要挨过去。到了晚上,我跟妈妈说:“妈,我的饭菜票丢了。”当时我的头都不敢抬起来,妈妈问:“丢在哪里了?”我说:“丢在外面。”她拉起我的手说:“那我们去找。”晚上,我们两个人拿着手电筒在那个大院里找,一直找到大门口也没找到,因为本来就没有丢。一路上我就想着,下面一个谎怎么说?最后妈妈说:“回去吧。”其实她明明知道我说了谎,却什么都没有说,领着我回家睡觉了。第二天早晨起来,我妹妹说:“哥哥,饭菜票,饭菜票!”我妈把她的饭菜票给了我。后来我写了一部小说,就叫《饭票》。

  这是家庭教育吗?当然是家庭教育。妈妈教孩子不要说谎,但是孩子说了谎以后,妈妈没有戳穿孩子。孩子真的说了谎以后,父母就只能是打骂吗?

  我现在是个作家,会写作,写得还算不错,可我小的时候连作文都不会写。记得上二年级时,老师要求写一篇反映新中国生活很幸福的文章。我不会写,妈妈站在旁边说,新中国的生活和解放前的生活有“天壤之别”。可是我不会写“壤”,觉得这个字很复杂,头都昏了。妈妈就说,那你就别写“壤”了,就写“天地之别”吧!这是我学会的第一个类似成语的词,妈妈对我的全部作文指导,就是这个“天地之别”。后来我成了作家。

  好的教育不是用嘴巴讲出来的,而是来自父母自己是怎么做的,以及家中书橱里放的是什么书。家庭教育更多的时候不需要声音,只需要用行动证明,用鼓励推动。 (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冷眼观察】允许男孩赢在后劲

  ■史青星

  自从那句著名的“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吹响之后,各种早期教育的宣传风风火火,把家长心中的希望之火熊熊点燃。“80后”升格为父母后,能背唐诗的月嫂工资在金融危机中直线上升,只因为她们可以边换尿布边教婴儿学习,好让婴儿“赢在起跑线上”。自古以来,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从来没有给过孩子这么好的学习条件,也从来没有这么重视过孩子的学习和教育。


  可是与这样好的学习条件完全不匹配的是教育的结果。教育专家孙云晓提出:“相比女孩的成长,男孩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甚至出现了全线崩溃的景象。”他们经过调查发现,男孩在心理、体质、学业、社会能力等多方面全面输给了女孩。在孙云晓看来,男孩“全面溃败”乃至趋向“女性化”的现象,已成为全局性、整体性的问题。


  问题出在教育,这是所有人的共识。教育专家林格认为,在这个时期,更需要探讨的是可操作路径。我们通过仔细研究比对大量资料后,发现韩寒等人虽然也是“输”在起跑线上的男孩却能成功的案例,但家长仍然普遍认为,考上名校是孩子走的最平稳的成长模式。过去男生一般都有后劲,但是如今,“输”在起跑线上的男孩却越来越多,这更使于智博的案例显得弥足珍贵。


  目前社会上长期流行的学习榜样,基本上都是赢在起跑线上的、全面发展的女孩,呈现“一边倒”的现象。家教类超级畅销书的作者清一色是女孩家长,虽然也有个别优秀男孩家长写的书,但是,教育思路和成长轨迹几乎与女孩雷同,没有特别针对男孩子的特色内容。自从倡导“赢在起跑线上”的教育模式后,男孩的不幸开始了,可怜的成绩使他们总是被人指责、歧视,总觉得自己不如女孩。到了高中,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式,男孩子彻底臣服于女孩,彻底丧失了自信。


  《“输”在起跑线上的男孩》一书中详细记录的于智博从输到赢的经历,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在起跑线论输赢是男孩丧失后劲的元凶。小时候学习差的于智博曾经发出:“老天为什么不公平,把别人都造成天才,只把我造成庸才”的感慨。后来转入只有50人的一所美国乡村高中后,他发现原来自己也是天才。这唤醒了男孩子沉睡的自信,让他清晰地认定自己也有可能和别人一样成功。


  于智博及其家人深信成功的路有一万条,每个孩子天生都知道自己的那条路在哪里,也就是于智博说得最多的——天生我材必有用。那些绞尽脑汁的家长,自认为在“起跑线上”让孩子少走了弯路,但是,却没想到这有可能给他的人生设置难以逾越的障碍,有的孩子也许就因此永远地偏离了“上天恩赐的成才之路”。这就是国际人力资本网董事长景素奇先生说的,家长花尽钱财和时间,却培养了一个无用之人。


  于智博的成功并不在于他考上了顶级名校,而在于他把自己的个性发挥出来了。于智博在书中详细记录了每一次面对人生的重要决策时,他是如何在考虑自己的个性和基本条件的基础上,找到当时最佳道路的。


  在孩子小时候的教育问题上,于爸爸关注最多的不是学习成绩等“硬”实力,而是体育精神等“软”实力。于智博小时候,在别的家长纷纷设法培养孩子棋琴书画等“硬”实力的时候,于爸爸却极力培养他的体育精神、侠义心肠,让好动的于智博有个欢快跳跃的童年,这恰恰是最符合男孩子天性的。于爸爸在孩子刚出生时就很明确地想过,既然是一个儿子,就一定要让他体育好,不然很难成为真正的男人。


  现在,与大学生求职难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很多公司招不到满意的人才。一个500强公司花了一年时间寻找总裁助理,还委托了国际猎头公司。但招不到满意的人,这几乎是所有用人单位的共同难题。为什么在孩子们都能受到良好教育,名校毕业生数量大增的今天,人才这么难找?


  当下只侧重学习成绩、考级等的培优模式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很容易导致“硬”实力呱呱叫,“软”实力疲沓沓。很多人力资源专家指出,软实力差导致很多用人单位感觉名牌大学生还不如高中生好用。


  刚开始采访于爸爸时,记者都很失望。因为无法从他身上挖掘到“父母小时候如何策划孩子上名校”的细节,因为这件事根本不存在。没有人相信,一个如此优秀的哈佛男孩,他考上名校是自己计划的,而不是在父母的精心安排下实现的。


  为了把孩子培养成龙成凤,许多家长用尽浑身解数。到底是哪些做法让孩子终身受益了,成功幸福的孩子最有发言权。我们也可以从那些找不到工作、生存能力差的孩子身上看到,父母都做了哪些“祸害”孩子的事情。


  【观点争鸣】 可怕的“硬”实力崇拜


  ■周奕


  人们说父母离异的孩子最悲惨,但《“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的作者于智博说,小时候对他伤害最大的是分数排名。考试后,墙上的名次榜上没有自己的名字,于智博觉得很奇怪,后来才知道,倒数前3名的名字被老师用白纸遮住了。


  于智博能有那么强的后劲,得益于父母下的功夫。他的父亲在阻力重重的情况下,坚持让他上体育班,花了很多时间培养他的体育精神等“软”实力。对他宠爱有加的爷爷奶奶,在道德感等“软”实力的早期开发上也没少下功夫。


  家里人总是刻意把保护于智博的天性和个性放在首位。例如,在他留级的时候,家里人从来不说这是学习差导致的。而许多学习差的孩子,连体育课等副科都不让上,都用来补习数理化。更不要说家长对这类孩子的管教,就是两个字——学习。应该注意到,与一些家长不管孩子同时存在的另一个现象是,现在更多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用力过猛”。家,本应是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最温暖的港湾,父母应该是孩子最可靠的保护伞。作为家长,不仅要学习怎么去管孩子,更要学会怎么忍住并做到意味深远的“不管”。


  看了于智博的精彩经历,你也许会惊奇,一个基础这么差的孩子,怎么会爆发那么惊人的后劲?因为他从小没有被父母巧妙地引导到按照家长意愿设计的成功之路上,所以,他才能自我发现,找到最适合自己个性的成功之路。总有家长问我这样的问题:“我太想按照您讲的方法教育孩子了!可是,就我的孩子而言,目前最急迫的问题还是考试名次和即将面临的择校。”面对这样的家长,我只能以苦笑作答了。


  引发“硬”实力崇拜现象的就是那句著名的口号——“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不仅热衷胎教,出生后还要求月嫂在换尿布时给孩子背唐诗,以便抓紧时间让孩子在起跑线“奔跑”……人们完全忘记了人才培养除了硬功夫,更需要软实力!


  一般来说,创新能力、自我发现能力、体育运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个性塑造能力等都属于“软”实力。可惜的是,家长和孩子长期应对学校的考试和课外班的作业,“软”实力的培养被严重忽视了。


  仅仅小时候成绩差,其实并不一定会对一个人的人生产生影响。可怕的是因为成绩差导致的被歧视、被抛弃的颓丧感,更可怕的是认定自己输在了起跑线上就输掉了人生,进而从根基上动摇了孩子的自信。


  现在已经非常自信的于智博,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于智博去美国后又不幸再次陷入底层,但是他最终一步步爬上来了。“输”远远没有高喊口号的人说得那么可怕,这也是他把自己的经历和盘托出的意义,他希望实实在在地给那些在老师和同学眼里“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打气,也提醒那些“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真正的成功不是考上名校,而是找到自己的最佳匹配,按照自己的个性规划人生并实现它。


  【编辑手记】终结起跑线上论输赢


  ■张立红


  哈佛曾经是我最大的梦想。但是,《“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是所有我出版的图书中,唯一一本开始就坚决不想出版的图书。尽管摆在我面前的是一份少见的辉煌履历:进入500强企业戴尔工作、考上哈佛大学最难考的哈佛商学院、毕业后成为“花旗银行全球领袖计划”成员、联想集团总裁高级助理。


  坦率地说,看见哈佛这两个字我就半点兴趣都提不起来,因为已经有了《哈佛女孩刘亦婷》,没必要再出版一本类似图书。同时,我强烈反对把考上名校定义为教育成功,非常不愿意出版指导家长如何培养孩子上名校的图书。但是,一个现在已经非常优秀的大学生告诉我,于智博在香港出版的书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这说服不了我,任何一个北大和清华的学生都可以用来激励后学,何况哈佛的。对我来说,再优秀也是跟风书,再好也没必要重复出版。


  我决定退稿。书稿退了,但是拒绝了推荐人的热情让我心里忐忑。当听说一位记者朋友计划要做留学生专栏报道后,我马上请他采访于智博。


  我以为这样又高又帅的阳光男孩,一定会让记者青睐,但事实让我大跌眼镜。记者对我说,他不能报道于智博,因为他想报道从小就特别优秀,甚至比刘亦婷小时候都出色的孩子,现在有的是。从哪方面看,都轮不到报道于智博这样小时候表现平常的。


  听了记者的话,我满腹疑问。查找相关资料后,结果发现了一个令人吃惊的事实:生活在底层的孩子本来只有一类:吃不饱穿不暖的。自从有了“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世上多了一类更可怜的底层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在家长和老师眼里,孩子被分成了两个阶层——在起跑线上赢的和输的,如果说这些生活在成绩底层的孩子连旧社会的农奴都不如并不过分。在旧社会,虽然出身低下会被社会歧视,但是,尚能得到家庭温暖。现在的差生,不仅在学校抬不起头,在家里也备受责难。家长们心里只有对孩子学习的担心,满脑子担心将来没出息,爱和自由没地方搁,被忽视了。


  我详细了解于智博小时候的情况后更加吃惊,他小时候比我想象的还要糟糕。他属于隔代养育,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被认为是输在起跑线上的人,留级后仍然在班上排名倒数;在他9岁时父母离异,正是专家们特别强调的心理成长关键期。


  他的成长过程犯了太多教育专家提出的禁忌。不是“赢”的都不愿意报道,现在了解到小时候“输”得这么惨,这书更不能出了!


  但是,那些触目惊心的报道让我不能平静。我小心地向于智博了解小时候父母离异对他的影响,他说不记得小时候父母离异对自己有什么伤害,但是小时候确实因为排名倒数而倍感颓丧、饱受打击。


  看了于智博的精彩经历,你也许会惊奇,一个基础这么差的孩子,怎么会爆发那么惊人的后劲!原因在于他的父母采用了与现在流行的家教方法完全不同的,特别适合典型男孩的教育模式。我想于智博的案例对于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具有拯救意义,是缓解教育危机急需的典型案例。


  然而说服父母把孩子小时候优秀的事迹写出来很容易,让父母写出孩子小时候被人瞧不起的经历,应该是很不容易的。没想到于智博的家人一听可以帮助“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就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但是,于智博的家人只同意提供资料,坚决不同意撰写图书。身为香港教育学院教授的于爸爸说,他不是教育家,不能随便写书误导家长和孩子,他建议我找教育专家撰写。


  很多记者采访于智博的父亲,觉得很失望,他们希望了解于智博上哈佛是怎么策划出来的,却得不到满意的答案。于爸爸实话实说,书中也写得清楚,于智博走到今天,一直是他自己在计划,计划的过程相当精彩,足以让孩子们看得如醉如痴,但是,这绝不是父亲的计划。他父母的成功,在于清楚孩子不是自己的饰品,尽管人生并不轻松的他们很需要这个饰品。


  现在书终于出版了,有些人质疑把小时候写那么差是为了炒作。他们不懂,如果于智博小时候出类拔萃的话,他早就被媒体报道了,不会等到现在才这么艰难地出书。


  【精彩书摘】


  “家人始终希望我在身体和心灵上都能健康成长,并具有丰富宽广的知识面,他们也不希望我被考试成绩和排名所束缚。”


  “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

  ■于智博


  他今年29岁,是世界五百强企业联想集团的总裁高级助理。他21岁被当时全球最大电脑商戴尔电脑公司聘用,先后在3个重要部门任职。他2009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商学院,曾是花旗银行10名“全球领袖计划成员”之一。他就是于智博,被媒体称为“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


  体育班里度过快乐时光

  我是个普通的男孩子。不满6岁时,父母就把我送入上海市宝山区月浦二小读书。那时年龄小、不懂事,学习完全是为了应付老师和父母,几乎每节课都要靠想象下课后怎样在操场欢跳才能熬过。好在我幸运地生在一个开明的家庭,他们希望我能拥有一个丰富、快乐的童年。
  小学二年级时,我眼睛不慎受伤,只得在家休养,父亲就利用这段时间带我去南京旅行。游玩的时候,爸爸常对我说,好男儿就要志存高远,游走四方。后来,父母还带我去过很多地方旅游,告诉我很多做人的道理。
  爸爸妈妈还给我买了小手风琴,让我接受音乐的熏陶。他们当时给了我体验音乐的机会,但当发现我对此没有太大兴趣时,也没有强迫我继续学习下去。
  后来,月浦二小有开拓精神的校长开设了体育班。在学校的体育班里,我如鱼得水,恨不得睡觉都穿着学校的运动服。但是当时不少家长担心孩子因为过多的运动而影响功课,个别家长甚至要求孩子转班或者取消体育班。我父亲知道后,在家长会上慷慨陈词:体育可以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精神、吃苦耐劳的品格……在他的坚持下,我在体育班度过了最快乐的时光。


  9岁时父母离异

  小学四年级时,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那年我不到9岁,我的父母离婚了。后来我从上海转学到了成都,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转学时,我参加了当地学校的入学考试,成绩不好,结果被迫降低一个年级,又从三年级开始学习。好在我本来上学就早,不太明白是怎么回事,降一级也和班上同学差不多大。爷爷奶奶不愿意打击我的自信心,也没有告诉我真相,我当时还以为是因为年龄原因而降了一级。就这样,我糊里糊涂地在小学留了一级。现在看来,实在要感谢爷爷奶奶对我的爱和保护,使我当时没有受到太大伤害。
  到了中学,感觉学习压力一下子加大了许多,考试、排名成了家常便饭。起初排名让我感到很紧张和沮丧,因为排名靠后意味着“我不如别人”,自己没面子不说,家长会上连家长的面子也给丢尽了。
  数理化不好,学习跟不上,这是小时候对我伤害最大的一件事情。我很想逃离,但是不知道路在哪里。我更加迷恋操场,只有在那里奔跑欢跳,才能让我暂时忘却烦恼。
  但是,不管我跑得多快,似乎也跑不出“考试”这个如来佛的手心。


  分数排名带来的阴影

  至今,提到“分数排名”,我还心有余悸,因为这个“排名”几乎把我原有的自信心全“排”没了。其实我也不是什么都差,只是我实在不喜欢数理化,可偏偏数理化是主科。我喜欢历史和地理,认为历史和地理既有意思又有用,而且这些知识将伴我终生。如果单单按照历史、地理的成绩排名,有时候我甚至能排到全班前3名。其实我的语文和英语也不错,好歹有时也可以进入班里前10名,可是一加上最重要的数理化,那就惨了。但我心中的主意挺大,我知道自己长大以后,肯定不会从事与数理化密切相关的专业,我知道自己不是那块料。
  家人始终希望我在身体和心灵上都能健康成长,并具有丰富宽广的知识面,他们也不希望我被考试成绩和排名所束缚。所以,尽管我学习成绩不好,他们也没有反对我在中学一直参加校田径队。因为他们知道这个田径队对我来说,不仅仅意味着锻炼身体,还可以帮助我建立信心。那时候我是田径队的主力,在田径场上锻炼意志和吃苦的精神,这是室内课堂上无法学到的。特别是身为男生,在运动场上学习拼搏和树立必胜的信心至关重要。


  (摘编自《“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个性化教育之路》,于智博、周奕、史青星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4 17:04 , Processed in 0.12926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