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课程作文教学的取向与实践对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11 16:17: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课程作文教学的取向与实践对策

福建省厦门市大同小学 林姗姗
作文教学史证明,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作文教学,或以能力取向或为情意取向,对当时的教学实践产生直接的乃至深远的影响。


语文课程标准与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的作文教学表现为何种取向?在教学实践中应采取何种对策?


一、课标中有关作文教学的取向


(一)作文教学理念的取向


新课程作文教学的基本理念是什么?语文课程标准中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体现的是情意取向。


(二)作文教学目标的取向


1.课程总目标体现的是能力取向。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在语文学习中,学生要“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显然,明确规定的是学生表达能力方面必须达到的目标要求。


2.语文课程标准学段目标的作文教学取向因学段而异。每个学段目标既有情意目标又有能力目标,但体现的取向因学段而异。


一、二学段表现为情意取向。例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一学段要“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第二学段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要“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三、四学段表现为认知能力取向。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三学段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要“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三)作文教学策略的取向


教学策略强调情意取向。例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可以看出,这里课程标准强调的是作文兴趣的培养和作文情感的激发策略。


在强调情意取向的同时,教学策略也表现出认知能力取向。例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写作知识的教学务必精要有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从课标可以看出对作文教学情意取向的文字表达比较具体,而对能力取向则语焉不详,因此作文教学策略的基调还是情意取向。


(四)作文评价取向


作文评价强调情意取向。一是关注写作兴趣,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二是关注写作过程,“不同学段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评价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不仅要具体考察学生占有什么材料,更要考察他们占有各种材料的方法。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对作文结果的评价,如作文是否“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则未提及。


综上所述,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作文教学取向是倡导情意、兼顾能力,但基本趋势是情意取向。


二、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的取向


在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作文教学有三个平台,一是“语文园地”(第三学段为“回顾·拓展”)中的习作题,二是课文后面的小练笔,三是“语文园地”(第三学段为“回顾·拓展”)中“我的发现”有关读写规律的发现。综观三个平台,既表现为情意取向,又表现为能力取向,但各有侧重,习作题是情意取向,小练笔和“我的发现”为能力取向。


(一)习作题的情意取向


习作题的情意取向,一是突出人文专题,实验教材与以往教材的一个最大的区别是前者以人文专题组织教学单元,且人文专题贯穿于课文、口语交际、习作和综合学习中,而后者以语文能力为专题组织教学单元;二是习作题提示习作范围,并采用叙述形式,先提出问题,或列举写作材料,以激发习作兴趣,然后比较笼统地提出习作要求,有的最后还以“不写……可以写……”放宽选材的要求,至于要怎么写,则很少作握示。


(二)小练笔的能力取向


课文后面安排的小练笔体现了读写的紧密结合。学习课文以后的小练笔,或是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或是学习立意、选材,或是其他的表达方法,或是练习续写、扩写、缩写等形式,表现的是能力取向。


(三)“我的发现”的能力取向


“语文园地”(或“回顾·拓展”)中的“我的发现”“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发现读写规律。如,四年级上册的八个“我的发现”中,有关习作规律的就有五个,即“观察细致才能写具体”“童话的特点”“用反话表达喜爱的情感”“学习使用数字说明事物的特点”“规范使用成语”。


三、教学实践中的对策


(一)在作文教学观念上要综合两种取向


据研究,用系统论分析学习心理系统,可分为动力系统和认知系统,动力系统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认知系统包括感知(观察)、记忆、思维、想象,两个系统相互作用,学习才能高效。作文教学的情意取向侧重发挥心理动力系统的作用,而作文教学的能力取向侧重发挥心理系统中的认知系统的作用。以往课程中作文教学的能力取向关注的是作文能力,诸如立意、选材、谋篇的训练,而忽视了作文兴趣的培养。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作文教学效率自然难以提高。新课程作文教学理念的情意取向,关注了解决学生的作文兴趣问题,但假如没有认知取向的配合,作文效率要提高也难。著名作文教学专家吴立岗把情意取向的作文教学,形象地比喻为“你放手他就飞”,并告诫说,“你想放手让他飞,他不一定就能飞”,“想让他飞,只是飞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能力取向的作文教学已被证明是低效的,情意取向的作文教学也正在暴露其不足。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采取作文教学的情意与能力的综合取向,是提高新课程作文教学效率的可靠保证。


(二)在教学实践中要适应并促进学生转化


新课程的教学必须适应学生的学和促进学生的发展。在作文教学中,“教”要适应“学”,就要把情意取向的作文教学策略与方法熟化为教学技能,以“教”去适应学生的“学”。例如,放宽选材的限制,让学生自主选材;少做命题作文,让学生自主拟题;淡化文体限制,放飞学生心灵;倡导赞赏性评价,让学生喜欢作文,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爱写,写自己喜欢的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


“教”适应“学”不是目的,转化才是目的,通过教把教师的写作知识与能力转化为学生的写作知识与能力,“教”是完成转化的关键。在作文教学中,要遵循能力取向的作文教学策略,指导课外多读书,丰富文化积累;引导热爱生活、观察生活,提高认识生活的能力,这是奠基的工作。作文课上,要抓住取材、构思、起草等环节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学生有了选材的能力,放宽选材限制以后才能自主选材,而不是茫然不知所措;有了构思与表达能力,才能在知道写什么以后明白怎么写,才能把想写的内容写出写好;有了修改能力,才能在写后知不足,做到精益求精。


充分发挥教科书三个作文教学平台的作用是完成转化的关键。语文园地(回顾·拓展)中的习作教学是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习作指导课,不能满足于激发习作兴趣和学生知道要写什么,还必须指导学生怎么写。例如,学生在明确要写什么以后,让学生当场写一写片断,再加以点评,让学生知道应该怎么写;习作批改中除了注意激励学生以外,要侧重引导学生从选材、立意到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评析、修改作文;习作讲评课要引导学生根据习作要求修改自己的作文。假如只满足于写了什么,而忽略了怎么写的指导,学生的作文即使写,出来了,也很可能是干巴巴的几句话,学生仍然会视作文为畏途。


学习课文以后的小练笔,要注意引导学生就近从课文中汲取营养,而不要另起炉灶,例如,四年级上册《搭石》一文的小练笔是要学习课文的选材方法,指导时不要舍此而言它;《呼风唤雨的世纪》的小练笔是练习写人物的对话。如果把关注点放到选材上,也就偏离了本课小练笔的目标。


“我的发现”的教学是在学生了解写作规律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实践。例如,在发现了可以用数字来说明事物的特点以后,要创设练笔的机会,让学生用数字表现事物的特点。


作文教学中情意与能力的综合取向犹如大鹏的双翼,双翼齐飞,才能飞上九霄;单一的取向,就如少了一只翅膀,即使奋力飞翔也可能飞不过草垛。课标实验教科书的三个作文教学平台是广阔的,综合发挥其情意取向与能力的作用,新课程的作文教学一定能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2007-04-0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7 03:16 , Processed in 0.18462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