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对写作教学的几点认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15 12:06: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程翔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2007.7-8B 

    上面两节作文讲评课的指导思想是:找问题,出范例,提高“读后感”的写作水平。我的目光盯在学生作文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上。指出这些问题,让学生认识到这些问题,进而改正、提高,是我的教学目标。
    学生的问题可以分成技能问题、表达问题和思想认识问题三类。
    技能问题,是具体操作层面上的问题,比较好解决。比如“始发叙述”,它是在阅读原材料的基础上,从写作需要出发,对原材料进行适当调整后进行的叙述。因为是用在文章的开头,所以叫“始发叙述”。对同一事件的叙述,因表达需要的不同,叙述的角度和侧重点也会不同。这就好比原告和被告,因为出发点不同,对所发生的事件的叙述也会各有侧重。过渡句的使用比较简单,但学生容易误解为套路(其实套路未必不好)。过渡句是连接“始发叙述”和读后感主体内容的,具有穿针引线的作用。不用过渡句,后面的“感”就会显得突兀。类似这样的技能还有很多,比如描写空间位置,要善于选取一个空间参照物。以参照物为基点来写,空间顺序就一清二楚。描写天安门广场五大建筑的位置关系,选择天安门为“参照点”,其他的建筑就清晰了。写记叙文,要善于选择“动情点”,学会使用“脉络句”,等等。写作知识重要不重要?当然重要。但是给学生什么样的知识呢?对此,我们研究得很不够。现代心理学从认知的角度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告诉人们“是什么”,它是静态的,不能很快转化为能力,要转化成能力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内化的过程。程序性知识告诉人们“怎么做”,是动态的,它可以很快转化为能力。过去,我们传授写作知识,注重了陈述性知识而忽略了程序性知识。比如,我们讲人物描写有“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我们告诉学生空间描写的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心理顺序”,我们要求学生的记叙文要生动感人,等等。对不对?对。管用不管用?很有限。最糟糕的是考试还要考“这是什么描写”、“那是什么描写”。我们做了很多无用功,究其原因,与我们忽略了程序性知识的传授有关。我们要在写作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加强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给学生切实、管用的指导。
    表达问题相对于前者就有难度了。写读后感,不能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你的感受可能很多,要对它们进行整理,分出层次。要用通顺、规范、典雅的语言加以表述。语言表达可以从语句词汇的表达、段落的安排和整体的构思三个方面来考虑,不要局限在文句上。表达问题非常复杂,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彻底解决的。本课中,我从语言的“漂亮”和“思路”两方面指出了学生作文存在的毛病,并结合范文和病文让学生进行体会。应该说,还不够透彻,效果不够理想。其实,我也没有奢望通过这两节课就让学生完全掌握到位,如果学生能从范文《“邯郸学步”的启示》中得到启示,初步明白从不同的侧面(必要性、可行性、艰巨性)来谈感受,我也就知足了。
    思想认识问题的难度就更大了。中学生,还不具备深刻的思想认识能力,比较单纯幼稚。从思想认识方面对他们提出要求,有拔苗助长之嫌。但是,不排除少数学生有这方面的需要,教育的引领功能也要求教师走在学生的前面。处理好“度”是教育的艺术。本课做了一点尝试,从写“翻案文章”的角度开了一个小口,或许对部分学生有启发意义。我知道,能够写出“翻案文章”的学生是极个别的,但哪怕只有一个,我也高兴。立足全体,注意个别,这是教师的职责。
    写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老大难”,多年来,教师们殚精竭虑,然而收效不高,它成为制约语文教学提高效率的瓶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笔者以为,原因可能在于:第一,与阅读教学相比,写作教学见效周期长。写作能力不仅仅是写作技巧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思想认识水平和语言表现能力的问题,而这两个方面的问题绝非短时间内可以解决的。第二,传统观念严重影响着教师的作文评价标准,而要改变传统观念又非一朝一夕之事。第三,写作没有独立的教材,没有单独设课,无法取得独立地位,导致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第四,写作教学的评价体系仍处在混沌状态。第五,写作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不是所有语文教师都具备写作教学的能力。一部分语文教师写作能力欠缺,或者没有写作的切身感受,在指导和评价学生作文时缺乏针对性。要解决这些问题,应从转变写作教学观念、注重写作实践指导、建立新的写作教学机制等方面做起。要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科学的写作评价体系。评价体系涉及“学生写作目标要求及分步实施方案”、“写作能力训练指南”、“考试测评标准”、“阅卷制度及评卷细则”、“写作教师资格认定标准”等。建立起这一套评价体系后,语文的中高考也要进行配套的改革,为写作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支持。我相信这一天会到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16:45 , Processed in 0.06346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